王有龄于是就把这件事给胡雪岩说了,胡雪岩听说此事,知道这是黄宗汉故意整治王有龄。因为今年漕米尚未收齐,运河河道也没有疏通,加之河面上不太平,在时限之内,运漕米到上海,几乎是不可能!这时候王有龄才知道上了黄宗汉的当。面对这种情况,胡雪岩想出了一条妙计──何必费事运粮,可直接拿着银票到上海去买粮食!
于是胡雪岩带着信和的张胖子去上海买粮食,船到了松江,张胖子打听到漕帮有米要买,只是苦于没有门路,于是胡雪岩想起了当时认识的一位小哥,那位小哥送给他一块玉佩,说让他有事就带着玉佩去找松江漕帮的魏老太爷。于是,胡雪岩和张胖子去找魏老太爷,顺利地被魏老太爷接见,魏老太爷答应胡雪岩的请求,漕帮先垫十五万石大米给海运局,于是王有龄的难题被胡雪岩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此时,洪秀全已经开国称王,自立国号为太平天国,并派遣林凤祥、李开芳率领一路兵马北征,而清政府也不示弱,派出两位钦差大臣,迎头狙击林凤祥、李开芳。因此,朝廷与太平军之间,将有一场决定胜败的大战,而王有龄则相信局势会向有利于朝廷方面的方向发展。因此他与胡雪岩商量,想将松江漕帮那批大米改垫付为直接收购,即让信和先借出一笔款子,买下松江漕帮的大米在上海交兑,完成漕米交兑任务,而浙江现有来不及运到上海的那批漕米,自己囤积起来。因为不管哪一朝、哪一代,只要一动刀兵,粮食一定涨价。那么王有龄的意思就是,与其让别人赚钱,不如让自己赚钱。他想改变原来商定的办法,就是要将那批将来议定还给漕帮的大米囤积起来,等战事一开,自己卖出赚钱。他甚至想到就借漕帮的通裕米行来囤积这批粮食。
而胡雪岩一明白王有龄的意图,立即就表示反对。他对王有龄正色说道:“主意倒是好主意,不过我们做不得。江湖上做事,说一句算一句,答应人家的事,不能反悔,不然叫人家看不起,以后就吃不开了。”
这就是胡雪岩和王有龄的区别之处,王有龄在看到情况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求着别人帮忙,而到了情况可能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却又想着按对自己有利的方法办,毫不顾及别人的利益。
也许王有龄的打算也并不为过,因为商人自有商人的价值标准,商人本来就是图利的,有得钱赚就尽可去赚,只要不违法,也无可厚非。同时,漕帮此时本来就急于卖出粮食以换取现银,以解燃眉之急,改垫付为收购,也许还正合他们的心愿,也算不得是违背诺言。
而胡雪岩就不一样,他认为说一句算一句,是生意场上必须遵守的规矩,凡是答应了别人的事情,达成的协议,只要不是万不得已,就必须遵守、履行,不能随意反悔。那些一切都只为了自己打算,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不想想别人的行为,本身就不是诚信君子所为,这样的人,自然也就叫人看不起了,在生意场上,叫人看不起,就自然不会有人和你合作了。正是因为胡雪岩的这种说一是一、一言九鼎,才处理好了与漕帮的关系,后来胡雪岩的军火生意和生丝生意都是在漕帮的帮助下做成功的。
一日一心得:
人只要一出尔反尔,信誉就会在别人的心目中大打折扣,对于一个商人来说,这样失去的将会是最宝贵的东西。商人一旦失去信用,就不会再有人和你合作,那么,自己失去不仅仅是赚钱的机会,失去的还是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事事留下退路方可无恙
胡雪岩语录:无论做事还是经商,都应学会掌握与运用机变与权变之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时时注意给自己留下退路。
我们看武侠小说,有过这样的经历,某人和某人比武,每一招每一式都只用八成的功力,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不用十成的功力,或者说再多一点,用十二成的。这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如果用十成乃至十二成的功力,那么自己在使出那一招的时候把自己的后路给堵死了,自己在使出这一招之后,由于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导致下一招就使不出来了,那么就会吃亏。
这就像刘备举全国之师去攻打东吴一样,刘备在得知关羽被东吴给杀了之后,兴师去讨伐东吴,由于失去了理智,根本没有为自己的军队留下后路,全部歇息在树林中,最后被陆逊一把火给烧得一干二净,使得蜀国元气大伤,最后慢慢的就衰落了。
这也像跑步一样,如果用的力气太大了,跑起来速度是快了,但是在停下的那一刻的惯性就大了,如果是急骤停下的话,那么肯定会因为惯性而摔倒,如果是没有用尽力气跑的话,那么随时都可以停下来。
事事力气不可使尽,要懂得为自己留下后路,这样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都有回旋的余地,如果用尽了或者太过了的话,就只有吃亏的份了。做生意也是一样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时时注意给自己留下退路,这是一个高明的商人在每一次出击之前都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我们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要是万一出事了,咱办呢?要是加之没有后路的话,那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胡雪岩的生意之所以能有那样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敢于冒险,他每一次抓住的机会和风险是并存的,在那样的高风险下,他每一次都能化险为夷,获得大成功。这一方面和他自己的能力以及他会用人有关,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每一次行动都为自己留有后路,所以他才敢放手一搏,这一搏往往就成功了。
就如他的钱庄生意,我们知道,过去的钱庄和现在的银行是一样的,通过吸收存款和放出贷款的经营模式获得利益,因为吸收存款的利率要低一点,放出贷款的利率要高一点,通过这种差价来获得利润。这样的一种经营方式看起来只要能把握时局,随市面行情变化,根据银价的起落浮动调整好存款贷款的利率,钱庄就可以稳稳当当坐收渔利。这种将本求利,平平淡淡比较稳妥的运作方式当然也可以,但终归不是做钱庄生意的“大手笔”,很难赚取更多的利润。而要赚大钱,做大事业,就必须有“大手笔”,而要做出“大手笔”,存款和贷款都会有风险。
首先来看贷款,贷六两银子和贷六十万两银子,对于钱庄来说,哪一个获利更大呢,不用说,是贷六十万两的,而能贷那么多银子的人肯定不可能是那些平民百姓。能贷那么多银子,也需要那么多银子的人就只有一种人,那就是大商人,他们借那么多钱是去做生意的,等生意一成功,那么还款也很快。由于本钱大,那么这些商人在生意中赚的钱也就多,因此他们也就不在乎那点利息了。所以,向这种人贷款是最赚钱的。
但是做生意是有风险的,生意越大,风险也就越大,把款放给这种人,钱庄也就因为这位商人的风险而要承担风险了。万一这位商人生意失手,血本无归,那么钱庄放出去的款也就有可能不仅收不回高额的利息,连本钱可能也无法收回,这样对于钱庄来说,损失可就大了。比如在朝廷与太平军交战的兵荒马乱的时候,米商借款贩运粮食,获利就极大。获利极大,风险也极大,朝廷与太平军交战,土匪时常出没,运粮之途险恶难测,米商随时都可能血本无归,放款给他们就不能不考虑考虑。
在吸收存款方面,当然希望客户越大越好,并且要是不要利息的话就更好了。像胡雪岩借王有龄的关系代理官库,这样的钱就是不要利息的。可有些存款本身就有风险,比如太平天国失败之际,胡雪岩的阜康钱庄私下接受太平军逃亡兵将隐匿私财的存款。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朝廷自然要追捕“逆贼”,按惯例要抄没他们的家产。如果有人与阜康钱庄为敌,走露一点风声,说阜康钱庄代理太平军存款,朝廷万一追查“逆产”到钱庄,钱庄就必须报缴官库,还有可能因为“助逆”而治罪。但是如果被捕的太平军遇赦开释,来钱庄要取回自己的存款,按规矩钱庄必须照付,而存款又要上缴官府,这样一来对于阜康钱庄来说也就必然要鸡飞蛋打,吃“倒账”认赔钱了。
所以,钱庄要想经营下去,那就得为自己找好一条后路,要不然,钱庄就会因为某一件事而半途倒闭。就像贷款给那些米商一样,胡雪岩在贷款之前都会弄清楚,这些米商会将米运往哪里?如果要是运到官军占领的地方,途中较为安全,生意风险小,可以放款给他。但要是运到有太平军的地方去,途中险恶,风险极大,就不能放款给他。这就是为自己的钱庄发展着想,留下退路。因为钱庄贷款让米商运米到官军占领的地方,万一放倒,别人可以原谅,自己不至于名利两失,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而如果放款让米商将米运到有太平军的地方,万一放倒,别人会说你帮“长毛”,吃“倒账”活该,那也就将自己逼上了绝路,永无翻身之日了。
在吸收太平军将士的存款方面,胡雪岩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因为吸收太平军将士的财产,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所以在吸收他们的财产之前不得不想好应对之策,为自己留下退路。那就是一旦泄露消息,官府追查,自己也有话可以推脱:“他来存款时隐匿了身份,头上又没有‘我是太平军’的标志,我哪里知道他是逃亡兵将?”这样一来至少可以为自己洗脱助纣为虐的罪名,不至于走上连坐治罪的绝路。
正是这种事事留下后路的做法,使胡雪岩的事业在面对一次次风险时都能化险为夷,使他一步步走向巅峰。
一日一心得:
事情只要有后路,哪怕失败了也能从头再来。那么,在做事的时候就能全身心的投入,不会有瞻前顾后的想法了。但是话又说回来,不能因为有后路,所以就事事乱来,一顿蛮干,那也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