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戏剧生涯漫记
11105200000006

第6章 导演心得——导演的功夫在戏外(4)

特技是中国戏剧艺术精华的一部分。演员熟练掌握它,并且运用得当,符合剧情的剧中人物性格感情,就能为戏剧艺术增光添彩,使扮演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更加光彩夺目,为观众所喜爱。特技少而精,多则滥,运用不当,就会破坏剧情,歪曲人物形象,把观众的思维引向歧路,得到相反的效果。

有一天我午睡以后,闷坐无聊,顺手打开电视机,看见屏幕上演的是传统节目。没有从头看,也没听见演员唱,辨别不出什么剧种,看扮相和服装,一位是大家闺秀千金小姐,另一个是丫鬟,她二人在船上,岸上有个相公,看情节演的是川剧本子《玩会跳船》。相公急欲上船,苦于没扶手跳板,丫鬟极力拦阻不让相公上船。小姐想让相公上船,又不便明言,只是眉目传情用手示意让相公上船。相公呆头呆脑,不知“跳也”、“跃也”,如何才能上船。小姐在船上暗自着急,急中生智,想出一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叫丫鬟拿船篙打相公。丫鬟听了小姐的吩咐,拿起船篙打相公,相公抓住船篙不放,丫鬟收不回船篙,小姐借机上前“帮助”夺船篙,二人用力猛拉,相公借她二人的拉力,顺势跳上了船。这个情节很幽默,是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束缚下自由恋爱跳船相会的风流韵事。相公呆头呆脑,书生气十足;丫鬟十分幼稚,幼稚得带点傻气;小姐是大家闺秀,表现出在封建礼教下养成的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虚假性情。三人性格不同,表现各异,把上船的这一情节,表演得颇具戏剧性,使观众看了为之发笑。可是这个戏的导演,没有深入发掘这三个人的内心世界,没有展示这三个人思想的活动,而是简单地独创了一个“特技”——相公夺过船篙表演了一个“撑杆跳”,上了船。从体育的角度看,这个演员表演的撑杆跳很精彩,即使拿不到冠军,也能被评为动作规范、标准。以导演而论,这个动作处理得不符合剧情,与剧中人物也不符。相公是一个书生,呆头呆脑,呆气十足,既不是武艺超群的游侠豪杰,又不是飞檐走壁打家劫舍的绿林好汉,哪会有如此高强的本领?如果这个相公确有如此高强本领,那就是个假书生,冒牌货,一定是个采花盗柳的飞贼惯犯。

这个戏的主题思想,剧作者清楚地点明是一个“跳”字。通过“跳船”这一细节,展示剧中三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揭露封建礼教的虚伪性,这是“戏眼”。导演不能把握这一点,这个节目就没戏了。

§§§第13节改编《秦香莲》的设想

《秦香莲》又名《铡美案》,全国各大剧种都上演此剧,是个流行极广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优秀节目。剧中秦香莲以坚强不屈的精神与卑鄙自私忘恩负义的陈世美的冲突,通过包拯的铁面无私、不避权贵和同情人民的正义行动,终于取得胜利。但旧剧本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如“相面”、“打赌”等情节,宣扬了宿命论,也冲淡了这场斗争的意义。还有包拯唱“说我黑我就黑,我浑身上下一锭墨”,“龙国太见我面貌丑,她赐我三尺红绫遮面皮”,都是一些侮辱性的词句。包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叫王朝取出国家宝”(即“三尺红绫”),顶在头上迎接皇姑,有损包拯的形象。

在“见皇姑”一场,秦香莲见了皇姑没有引发夺夫之恨,却羡慕其奢华,把自己比来比去,比得一钱不值,并为陈世美开脱,“有绫罗谁肯把粗布衣穿”,严重损害了秦香莲的形象。

我准备排导此剧,对旧本进行加工修改,减少场次,合并为六场,突出主要情节。参考河北梆子老本子把第一场“闯宫”改为“打御街”,比较火炽,也更合理。我认为“琵琶祝寿”一场,王延龄的冷讥热嘲,只能使旁观者泄愤,于事无补,反而会把事情弄僵,故删。(秦香莲是个家庭妇女,哪里会弹唱。)

我在改编本中强调包拯受理了此案,是本着成全的精神,劝说陈世美认下秦香莲母子三人,并晓以大义、国法,企图“软硬兼施”、“以猛济宽”的方法,迫使陈世美与秦香莲重归于好,达到三全其美。案情的发展并不顺利,陈世美顽固不化,秦香莲绝不妥协,皇姑傲慢无礼,以及龙国太以强凌弱,事情越闹越僵。最后包拯想以不了而了之,自掏腰包拿出“俸禄银子三百两”,让秦香莲母子拿回原郡安居乐业。秦香莲拒不接受,毅然把三百两银子抛在公堂,仰天哭诉,斥责他们是“官官相护”……包拯被激怒,为了伸张正义,豁着乌纱不戴,铡了陈世美。我认为这样处理较为合理,更具有人情味。

这是我看了某剧团的演出,引发如此设想,并着手改了的一个本子,随后又做了几次修改加工,1980年再次整理。我对此戏情有独钟,但我已离休无缘排导,将此设想记于此,供后人参考。

§§§第14节加工修改《三凤求凰》

“四人帮”打倒以后,传统戏恢复上演,各剧团都闹剧本慌,有人乘机贩卖剧本,挖箱底把尘封多年的“老古董”拿了出来。我团外交不知通过什么手段,弄来一本《三凤求凰》,剧情梗概如下:

吏部尚书蔡天彪告职还乡,夫人带女儿蔡兰英探亲归来,路经镇江在金山寺还愿,巧遇书生徐文秀。蔡兰英与徐文秀一见钟情,彼此爱慕。老夫人见江上风平浪静,连夜开船返回扬州。徐文秀赶往扬州自卖自身,进蔡府当书童,经丫鬟翠红撮合,徐文秀与蔡兰英相会,二人私订终身,互许白头之盟。老夫人发现,把徐文秀赶出蔡府,将蔡兰英另许昌府公子昌玉庭。蔡兰英不从这门亲事,女扮男装逃出蔡府,进京赶考。

蔡兰英逃出蔡府连夜奔走,一路劳乏坐在路边稍息,随身包裹银两被歹人偷去。正在危难之际,当朝御史陆朝龙巡视江南,公务完毕回京从此路过,将蔡兰英收为义子,改名陆英带进京赶考。

三场已毕,皇王放榜:头名状元徐文秀,榜眼昌玉庭,探花陆英。蔡天彪见陆英才貌双全,把女儿蔡兰英许配陆英。一女三聘,吉日来临,三丁甲齐来完婚,闹出一场笑话。

这个剧本没有作者姓名,也不知原是什么剧种。虽然文字粗糙,但故事性很强,我非常喜欢,便着手加工修改,并进行初步排练,因故未能演出,我便离休了。离休后一日三餐无所事事,为了消遣,我对这个本子又再三修改。水平所限,文学性没有多大提高,估计排演还是可以的。可惜我任职的剧团解散,失去排练场所,又不忍把它付之一炬,遗憾!

§§§第15节《囊哉》剧情简介

书中抨击了在旧制度下将呕心沥血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戏剧文化的艺人斥为“下九流”的惊人落差。作者热情洋溢地歌颂了“旧艺人”

翻身解放、命运大转折带来的无限欢心与幸福,讴歌了改革开放给戏剧舞台带来的百花齐放的春天。

吴志清性格豪爽、幽默,饱学《五经》《四书》,不愿为官,自耕自乐,人送绰号“囊哉”。吴与书生李长清交好,李长清与范自修长女范素玉自幼订婚,因家道衰落无力迎娶。范自修嫌贫爱富,逼李退婚,将女儿另许侯尚书之子侯行为妻。吴志清闻知此事,义愤填膺,同李长清赴苏州与范自修当面理论。行至博山巧遇范自修的官船,李长清与范素玉船头相会,倾诉衷情。范自修会客归来连夜开船,李长清未及脱身,躲在范素玉舱内,随船而去。

范自修次女范素珠客居常州姨母家中,范自修出任金陵通判,接她赴任所,途中遭侯行凌辱,幸遇义士薛清乾相救,二人同行,结为连理。

囊哉吴志清为寻好友李长清,赶至金陵,假扮医生混进范府,与李长清范素珠会合。三人设计准备逃出范府,不料夜间失盗,李长清藏身的箱子被歹人抢走。范府家丁将箱追回,范自修开箱“验宝”,李长清自内出,范自修大怒,要把李长清送官治罪。囊哉吴志清赶来,义正词严指责范自修嫌贫爱富,不仁不义。范自修自知理亏,重践前盟,退了侯门婚事。

次女范素珠与义士薛清乾归来,范自修闻知他二人已订白首之盟,就命素玉与李长清、素珠与薛清乾,双双拜堂成亲。剧情曲折,妙趣横生。

这个本子是通过朋友从西安碗碗腔弄来的,我做了加工修改,但未排练。

剧名《囊哉》费解,欲改名《玉珠姻缘》,又嫌太俗,奈何。

§§§第16节三言两语

央视播放的《伍子胥》剧“刺僚”一折,姬僚唱:“列国纷纷干戈后,弑君犹如宰鸡牛……”唱词中的“后”是错别字,应该是薄厚的“厚”,不是前后的“后”。厚有稠密的意思。这句唱词是说列国之中干戈稠密,互相攻伐,战争纷纷,连年不断,杀人如割草,弑君犹如杀鸡宰牛。“后”与“厚”音同义不同,不能混用,演员也应理解这句唱词的含义。

某团上演《捉放曹》,吕伯奢“夜梦不祥”,心绪不好,清晨出门散步,唱:“信步儿来到庄头上”……“信步”是漫无目的地闲步散心。这句唱词贴切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很好;字幕却把“信步”写成“兴步”,一字之差,扭曲了这句唱词的意境,是个错误。荧屏上类似的错字不一一列举。唱词是戏剧综合艺术唱念做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