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生的财富(智慧生存丛书)
11124800000002

第2章 扬起信念的风帆(2)

一家出版公司这样评价李敖:他是顽童、是英雄、是善霸、是文化基督山、是社会罗宾汉、是侠骨柔情的大作家兼大坐牢家。

李敖的成名,在于他有不俗的主见;在于他有独辟蹊径的思想;在于他的特立独行;在于他超人的自信和无畏。

信仰的力量

人的意志来源于人的信念。人的信念相信能办成的事情,就一定能够办成。这是成功的秘诀之一。

意志的力量是惊人的。信念和信仰的力量也是惊人的。信念能把没有的事情变成“有”,也能把有的事情变成“无”。人一旦确立了一个信念,产生了一个信仰,就可以产生无坚不摧的力量。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他的信念和信仰都能引导他冲过难关,达到成功的彼岸。

你要成功吗?先问问自己,你相信什么?你的心里有没有成功者应该具备的信念和信仰?如果还没有这样的信念和信仰,赶快去树立这样的信念和信仰。这是成功的关键之一。你一旦有了这样的信念和信仰,无论怎样难,你都能把要做的事情坚持到底,取得成功。

下面这些例子,都是在一定的信念和信仰下出现的。它让我们看到,信念和信仰的力量有多么强大。白领丽人办农场

屈亚萍说:“强烈的相信构成信仰,并会主宰人的行动。”这话正是她自己行动的写照。

她大学毕业,学的是经济管理,毕业后进人机关,3年后不甘寂寞,下海经商,挣了一笔钱,即便此生不再做什么,也可衣食无忧。她患有心脏病,常常憋得透不过气来时,就吞服救心丸。

就是这样一个标准的白领丽人,她本该歇着,或者享受,她却去种地11996年秋,她到北京郊区顺义北务乡包了550亩地,投入自己的全部资金,办起一个私人农场。

没人理解她。亲戚、朋友,都说她精神不正常。有的还说,她疯了,等着哭吧。研究心理学的书说,人在强烈信仰某一思想而去行动时,如果这个行动不合习俗,它的外征表现就被认为精神不正常,或者“疯”了。屈亚萍就是这样一个人。

她怎么就迷上种地了呢?

小时候,她的家教很严。她住在北京西单一个四合院里,爷爷奶奶不准她出去,让她看那些线装古书。农民、农业的思想便一点一点渗透进她幼小的心灵。小小年纪,她便望着院子上方的天,幻想:什么时候也能像陶渊明那样,过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呀!

于是。她对田园生活及其相关的情况便特别敏感,一经接触或发现,就立刻会收掠到她的记忆之下。

《参考消息》报上登载的关于农业的文字,一般人不会注意,她却能记住,并把它抄写下来:中国人均土地只有1.2亩,每年新增1400多万人,减少土地5万公顷……

有家饭馆,立了一个广告牌: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重。一般的人也不会留意它,她却特意在牌下照了张像。

等到她学了经济管理以后,她说:“土地是金,农业是根本。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不吃饭吧,发展空间太大了。干什么也不如干农业。”

她的思想从四合院里产生,又走出四合院,结合现代经济理论,日益成熟并强烈起来。待她挣够了钱,可以投资办一个农场的时候,就顾不上自己的女儿身、心脏病等,毅然务农去了。

白领丽人办农场,那么容易?困难多了。由于她意志坚定,都一关一关闯过来了。就她一个人干,没人帮她,需要人就去雇。她雇教授、专家给她讲课,给她出谋划策。她雇懂经营的给她管理。她雇农工给她干活。不合要求就换人。而实际上,大半时间是她自己在管理,大部分业务是她亲自跑。她总嫌雇的人笨,不理解她的意思,效率低,还不如自己跑。

几年来,她摸爬滚打,总算过来了,现在一切都上了正轨,她的农场也办出规模了。2002年的麦收,挣了24万,本回来了,下半年可以净挣。

她的理想,办成花园式、休闲式农场,实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夙愿。说也奇怪,她的心脏病没怎么犯。

抠门一生,攒钱助学

1998年12月11日,叶荫棠老师去世了,享年70岁。他是山东省成武县一中的英语老师,已执教20年。

叶荫棠节俭成癖,抠门至极,是出了名的。临终前,他上身穿的是50年前在广州海关工作时发的呢子制服,已分辨不出颜色,衣领和肩膀已破损,衣里已成一条一条的网状。下身穿的是30年前在济南当工人时发的劳动服。前门已缝死,为的是两面都能穿。内裤是在学校捡来的三条破围巾做成的,由粉、紫、灰三色组成。脚上穿的是学生扔的运动鞋,两只大小和颜色都不同,而且全是右脚的。鞋带是输液用的塑料管。

房间里,有一个炉子,锯掉了一半,为的是只装一块煤。一只铁锅用了20多年。一张竹床从广州带到济南又带到成武一中。最奢侈的是一台破旧的14时黑白电视机。整个家当不值100元。

他将自己的节俭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为“五论”。一是“捡菜有益论”。他捡学生扔的馒头,无论整个半个还是一小块,都捡,抠掉脏处后自己吃。还到菜市场捡菜叶。长年捡,省下不少菜钱。二是“平均磨损论”。裤子前后轮流着穿。鞋子左右调换着穿。三是“煮一三吃论”。一天煮一顿饭吃三顿,为的是省煤。四是“旧车放心论”。他一辆破自行车已骑了50年,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他说,没人偷,放心。五是“独身经济论”。不结婚既省钱,又省精力省时间。

叶荫棠说:“人的幸福不在于吃好吃孬,在于自己的吃法,在于怎么认识。当年我在广州海关工作时,朋友结婚,吃鱼翅跟粉条差不多。50年代末生活紧张,做梦吃地瓜,醒来还流口水。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还感到那天梦里吃地瓜最有滋味。人生短暂,去日无多;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一个人的欲望实在不能太多。”

这只是他的人生信仰。他还有一个更具体的信仰。年轻时代,他读了诺贝尔的传记,受到巨大震动。从此,为了向诺贝尔学习,他立了两条誓言,一是一生效仿诺贝尔,终生不娶,把精力全部献给事业;二是像诺贝尔那样将自己的遗产奖励科学创造。

第一条誓言,终生不娶,已被他70年的生命所证明。第二条誓言,有字据为证。在他填写的个人履历表上写着一段“特别声明”:“我立志学习诺贝尔,死后用遗产设立基金奖励科学创造,遗体作科学试验。”因1957年被划为右派,他无法寻找到挣大钱的门路,只好从自己的生活中往出挤,把能节省的钱都节省下来。他临终前的一个月,账本上记载,工资收入775元,支出1.5元水电费钱。他去世后,从他的鸡窝里找到的存款单上共计有13万多元,分存在逐年排列下来的70张存单上。这是他一生的全部积蓄。

叶荫棠为信仰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生命。

进山雕刻20年

山上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石壁上,工工整整地雕刻着汉字。有楷书、行书、草书、篆书;有阴刻,字迹呈沟槽状凹进去;也有阳刻,字迹像浮雕一样向外凸起。细细看来,每一笔每一刀都雕刻得一丝不苟。这些汉字总共有4万字。

除了汉字以外,还有50尊人物浮雕像,分布在各个石壁上。这些人物雕像大部分是全身像,身高1.5米左右,比真人略矮一些。人物神情庄重威严。有的三五个刻在一块石壁上,有的一块石壁只刻一人。

所有山上的这些字和雕像皆出自于一人之手。而且,这是他20年来雕成的全部作品。

到2000年,作者已经68岁。从雕刻第一个字起,他就不再下山回家。他离开妻子儿女,独自一人搬上山来,住在一个小破屋之中。从此,每天雕刻不止,20年从未停过。直到现在仍在雕刻之中。

他叫蒋济渭,是广西全州县枧塘乡珠塘村人。

20年来,他不与外人交流。有人问他,为什么雕刻这些字和像?他缄口不语。问得急了,他上下打量你一番,然后继续干他的活。那意思好像是说,那还有什么可问的,这些字和像不是已经告诉你了吗?你难道自己不会思考吗?

看一看他雕刻的内容,人们也许就找到了答案。他雕刻的4万字都是毛泽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语录。他雕刻的50多尊浮雕像是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白求恩、刘胡兰、雷锋,等等。

他要把它们雕刻在山上,让它们一千年、一万年也不消失,与日月同在,与天地共存。他只有小学3年级文化,而且从未雕刻过。

他撇家舍业,一个人住到山上,离开喧嚣世界的诱惑,一干就是20年。

支撑他的精神力量之巨大,可见一斑。

姐娘

赣西北九岭山下许家村,有个许真惠,在她14岁那年,父母相继去世。母亲临终前拉着她的手说:“娘去了以后,你要带好三个弟妹呀。”

悲痛中的许真惠点了点头,牢牢记住了母亲的话。

从此,她14岁的肩上挑起了重担。她不得不离开心爱的校园,像成人那样下田耕作,上山砍柴,还要给弟妹们缝洗衣服,指点作业。

晚上,她累得腰酸腿疼,躺在床上暗自流泪。她看看熟睡的弟弟妹妹,想想妈妈的临终嘱托,咬咬牙,便安然地入睡了。

一天早晨,弟弟妹妹和平常一样,揣上几个红薯上学去了。二妹真敏半路又返回来换鞋。她跨进家门,眼前的一幕让她惊呆了:姐姐正在捡桌上的红薯皮吃。真敏扯着姐姐的衣襟泣不成声。许真惠把妹妹搂进自己的怀里,什么也没说。有妹妹这份爱,她就感到欣慰了。

许真惠长大了,秀丽端庄,提亲的人登上门。她说,我娘把弟妹们托付给我,不把他们抚养成人,不能结婚。

1990年,大弟真智不负姐姐一片苦心,考上中国科技大学。

真智走之前,力主23岁的姐姐成婚,并找来许多提婚的人,许真惠再三斟酌,怕影响弟妹之学习,拒绝了所有提亲的人。

过了三年,妹妹真敏考上了中山医科大学。此时,许真惠已26岁,早已过了九岭山一带的婚嫁年龄,想想妈妈的嘱托,她毫不后悔。

为了供弟弟妹妹上大学,她养了10多头猪,50多只鸡,100多只鸭。没钱买饲料,她就到周围去采。

一次真智从学校回来,在一个山坳里看到一个女人倒在路旁,身旁放着两大捆青饲料。他过去一看,竟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姐姐晕倒在那里。真智用泉水把姐姐灌醒,跪在地上说:“姐姐,我不念了,回来帮你干活。”姐姐哭了,伤心到极点,她说:“你要是不念,姐姐的苦都白吃了。”真智赶紧认错,下决心学出名堂来。

几年后,小弟真雄考上了四川大学,家里的缺口更大了。为了给弟弟凑足学费,她把家里能卖钱的都卖光了,把能借到钱的地方也都借遍了。最后仍差五百元没有着落,她就一连跑了几次县城献血,把学费凑足了。真雄手捧学费,泪珠滚滚而下。真惠摸摸他的头顶说:“只要姐姐还有一口气,也要让你把大学念完。”

姐姐的心血没有白费,三个弟妹,一个赴德国留学,成为博士;一个赴日本留学,成为硕士;另一个,姐姐提议留在中国,也成为硕士。

34岁仍然独身的姐姐终于自豪的对母亲的在天之灵说:“妈妈,我没有辜负您的嘱托。”两次人生选择

1960年,李华跟在母亲后面到处讨饭。那时,她还是个小姑娘。

她们从河南老家出来,一路奔波,这一天,来到潜江农场第十生产队。李华饿得晕了过去。炊事员陈大顺用两碗粥救了李华的命。她们留了下来。

5年后,李华出落成一个漂亮的大姑娘,担任了团支部书记和赤脚医生。

陈大顺却因父亲在台湾而成另类,入团、当民兵、招工、提干,什么好事也轮不到他。二十六七了,对象也找不到。又因自杀未遂落下个“对现实不满”的罪名,处境更糟了。

就在这时,李华选择了陈大顺。陈大顺的誓言掷地有声:“我若对你有半点不好,天打五雷轰!”

美丽的妻子,给陈大顺带来了幸福和欢乐。

1969年,生产队出现一条反动标语,马上怀疑父亲在台湾的陈大顺。陈大顺被抓起来,屈打成招,被判处管制三年,强迫劳动。

亲朋劝李华离婚,以示划清界限,李华摇头拒绝了。她说:“陈大顺不会写反动标语,我知道他是冤枉的。我如果离婚,他如何承受得了?”

20年后,世界变了样。1988年,陈大顺的父亲从香港回来探亲。他已是千万富翁,在台湾、香港均有产业。这次回来,洽谈在内地投资问题。农场领导热情异常。

老人家听说儿媳的美德,很受感动。拿出50万元给儿子儿媳盖房安排生活。还在农场投资办起了高级餐巾纸厂。儿子、儿媳都安排在厂里上班。

陈大顺里外穿上名牌,人就变了样。渐渐地,上班时间少了,喝酒、打牌、逛舞厅多了。有一次嫖娼被拘留,罚款5000元。他还和几个吸毒的人混在一起。

李华苦口婆心地劝说,没有效果,就给他父母写了信。陈大顺知道后,暴跳如雷,破口大骂:“看不惯你就滚,我现在有的是钱,18岁的姑娘我也能找到。”

李华的心凉了。三个孩子都已参加工作,已无牵挂。她放弃了财产,走出新盖不久的豪华住宅,毅然同他离了婚。

临走时,她留下了一封信。信中写道:“……过去,你虽然贫困,甚至坐牢,但你是清白的;如今,你有了钱,但也有了自私、冷酷、纵欲、贪婪等恶习,我不寒而栗。我宁肯和一个清白的穷人吃糠咽菜,也不愿和一个无耻的富翁灯红酒绿……”

李华为了捍卫自己的生活理念,不惜两次逆潮流而动。

不要失去进取心

有一个人对进取心做了如下的说明:

进取心就是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仅次于主动去做应该做的事情的,就是当有人告诉你怎么做时,立刻去做。

“更次等的人,只在被人从后面踢时,才会去做他应该做的事。这种人大半辈子都在辛苦工作,却又抱怨运气不佳。

“最后还有更糟的一种人,这种人根本不会去做他应该做的事,即使有人跑过来向他示范怎样做,并留下来陪着他做,他也不会去做。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失业中,因此,易遭人轻视,除非他有位有钱的老爸。但如果是这个情形,命运之神会拿着一根大木棍躲在街头拐角处,耐心地等待着。”

这里,把进取心是什么及其对一个人命运的影响,已经说得十分清楚。

当一个人的进取心达到不可遏止的时候,他的成功会具有必然性。

拿破仑·希尔认为,进取心是一个成功人士首先必须具备的品质。

当一个人失去进取心时,他周围的一切,都将失去光泽。

拒绝“旱涝保收”

冷春燕很怪,1991年中专毕业分配到武汉市农科院,这么好的单位她却不去。理由:不想“旱涝保收”。

周围的人没有能理解的。母亲气得头发都白了许多,找来亲戚说服她,她就是不“投降”。一个亲戚苦口婆心也说不服她,最后生气地说:“你一个20岁的丫头片子,洗脸盆扎猛子,怎么就不知深浅呢,你不听老人言,就等着吃苦吧。”

别看冷春燕只有20岁,她的想法不能说不对,而且透着老到和远见。她因强烈的进取心而拒绝“旱涝保收”。她的心头有一个律师梦,什么也不能改变她的这个梦想。是的,她没有马上实现自己的梦想,因为她跑遍了武汉的律师事务所,没有一家肯接受她。沮丧之余,还要生存,她去报亭卖报了。

这更证实了母亲和那位亲戚的话,埋怨她的话,什么“自作自受”、“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等等,每天都在她的耳边回响。你说你的,她不予理睬,尽管在卖着报纸,也还是坚定地要实现律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