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态是人们对某件事情或问题的回答,它是与人的身份相关联的。如果超越自己的身份,错乱表态,不仅表态无效,而且会喧宾夺主,使领导和下属都陷于被动。某中学校办公司在某一年度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利润,公司领导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计划给每个人分发5000元的奖金,但按学校规定,需经劳资科批准。但经理考虑到此奖金标准大大高于学校其他教师的奖金,劳资科长不一定能够批准。因此就等劳资科长到省城开会之时,直接找到和自己关系不错的学校秘书长。学校秘书长答复公司经理,此奖金可以发,但要等劳资科长出差回来之后再办具体手续。劳资科长出差回来后,感到十分为难,如果不批准,将会影响公司职工的积极性,并引起公司职工对自己的不满;如果批准,将会影响其他教师的积极性。劳资科长只好把情况向校长汇报,校长虽然采取了折衷的办法,但校秘书长却很难消除自己在学校领导中留下的不好印象。
二、语气越位
在和领导相处过程中,下属如果不重视领导的社会角色,在对外交往过程中,说话过分随便,往往容易造成语气越位。小李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某公司从事办公室工作。公司经理是一个性格开朗、说话随便并容易和大家打成一片的年青小伙。平时大家在一起,相处得十分融洽。分不出谁是经理谁是职员。但是当公司对外谈判时,如果小李还像平时一样,拍着经理的肩膀说:“马老兄,中午到哪一个饭店用餐?”这就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语气越位。
经理表态时,应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发挥灵活性。公司有明文规定,经理必须按规定表态,没有明文规定的,则应结合实际表态。灵活性是原则性运用过程中的必要补充。
作为经理,对下属表态前,应做到:必须清楚了解问题的真正含义和问话的真正意图,设法获得足够的思考时间,考虑好是直接表态,还是委婉表态,对不值得表态的问题,不必表态。表态应因人而异。对关系复杂、不宜把握的问题,经理应委婉地表态。
尺度感分寸感,能够体现领导者的领导艺术水平。表态应讲究尺度、分寸,达到“适度”,适度程度越佳,表态的效果就越好,达到最佳适度就能获得最佳效果。
总之,领导应注意场合,适时适地地表态。古人云“事之难易,不在大小,务在知时”,这就是讲火候把握的问题。掌握“尺度”,讲究“分寸”,做到语言准确,态度诚恳。
鼓励下属提不同意见
有些领导人把“人和”理解得过于简单化,认为不吵不闹,没有反对意见,开什么会都掌声雷动,一致通过,这便是“人和”。
他们通常不愿下属间发生任何争端。当下属之间稍有异议时,就皱眉说:“你们在一起工作,像这种小问题都无法获得一致的见解,你反对我,我反对你,怎么行呢?,”
同样,这种领导也不喜欢下属反对他的意见。如果恰巧有四五种不同的看法同时提出来,他往往会觉得焦头烂额,不知所措。最镇静的办法也不过是说:“今天有许多很好的意见被提出来了,因为时间关系,会议暂时就到此为止吧。以后再找机会,大家好好讨论。”想尽办法要追求他心目中的“人和”。
这种害怕反对意见的领导,忘记了一件最重要的事,那就是,一致的意见不见得就是最好的。
假如下属对你的方案没有异议,并不能证明此项提案就是完美无缺的,也许别人只是不好意思当面批评你而已。这时做领导的,切不可沾沾自喜,应该尽量鼓励别人发表不同意见。
鼓励的办法有两种:
一是放弃自信的语气和神态,多用疑问句,少用肯定式。不要让人觉得你已然成竹在胸,说出来不过是形式主义而已,真主意假商量。
二是挑选一些薄弱环节暴露给人看,把自己设想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告诉别人,引导别人提出不同意见。
良好的相处,往往不是相互忍耐而得到的,有很多时候,反而是争吵的结果。
要注意的是:当你在下属的不同意见中选择一种来用时,切记不要伤害未被选用意见的人的自尊心。首先应该肯定他的辛苦是有价值的,其次要以最委婉的方式说明不采用意见的原因。不要让持不同意见的下属有胜利者和失败者的感觉,不要让他们之间产生隔阂和敌意。
若能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反对之声不仅不是领导者的祸水,或许还是领导者的福音。
自信是发展的动力
培养并发展自信心是改进领导能力的基础。自信心与领导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人们接受你为领导者,你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反过来,你不被接受为领导者,你的自信心就会减弱。
正为这样,作为领导者必须时时砥砺自己,并经常进行自我反省,看看自己身为一个领导者,究竟有多么坚强的意志力?又是如何努力增强它呢?其实,这种意志力通常可能有百分之五十是来自身为领导者的使命感,另外50%可能属于自己原有的自信心。但是,如果加起来也仅只有50%,那么领导力的表现就太不充足了。以一个领导者而言,一般至少发挥80%的才能,才可将工作做得较好。作为领导,必须具有使团队迅速发展的强烈愿望。只有这样,当需要推行某项政策时,才会有来自各个专门领域的专家提供各种意见。如果自己没有这种强烈的迅速发展的愿望,即使极有才干的部属,也会认为反正领导不会采纳这些建议而不向其上司提了。所以,领导者必须先提出目标,然后接着有力而真诚地表达自己不达目的绝不甘休的决心,并且想方设法把自己强烈的意志力传达给部属,让他们真切地受到你的感召,从而为设定的目标共同奋斗。
汽车大王福特早年在美国汽车制造业独占鳌头时,就以顽强的风格著称,一旦他的心里面盘踞着某个念头,就绝不肯听到别人对他说“不”。福特有一次命令他的机械工程师为他建造一个8汽缸的引擎,于是工程师走开去干活,各种论文、模型、工具、原型都派上用场。过了几天,他们又回来见福特说:“很抱歉,无论如何就是做不出来。”
福特说:“回去再试试看。这一次好好想一想我要你们做的究竟是什么,然后把它做出来。”
于是工程师又回到办公室、实验室和测试场去,努力想完成福特丢给他们的任务。这次他们还是没能设计出有效的8汽缸引擎。他们又去见福特:“很抱歉,这次我们非常确定,根本不可能制造出这样的引擎”。
福特再度表现出顽固本色,坚持他的意见。他说:“我要这样的引擎,我需要它,这是将来这家公司能够变得强大的条件之一,你们一定要给我把它做出来。我绝不接受否定的答案,现在你们统统回去,把这个引擎给我做出来。”经过无数个小时的努力,结果工程师们果然办到了,他们回去见福特,手里捧着完整的设计图,就是现在所称的轴向式8汽缸引擎。
这样自信的领导对碰到他的人表达一个意思:“我说到做到。如果你想和我打交道,你得证明自己也是个说得到、做得到的人。”
自信的领导要避免自我否定,说出下面的话:
“我可能太笨了,但……”或“没有人来问问我的意见”,或“我知道我总是错,但……”或“我知道我受的教育没有他人多,但……”像这样自我抹黑的话会挫伤自信心。
成功缘源于知识
在当今的知识社会,知识经济已成为社会的主流,知识渊博的领导逐渐成为广大下级职员的追捧者,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历史证明,那些学识渊博的领导者不但具有较好的理论水平,同时也有较高的文字和文化修养,因而最容易引导下属走向成功的彼岸。
从近代革命的历程来看,和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一样,毛泽东首先是个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通晓多种知识的伟大学者。他一生酷爱读书,但绝不是漫无目标地阅览,而是根据斗争需要和可能,象安排打仗的战略那样仔细地安排时间,占有知识。这使他具备了作为领袖人物所必需的宽厚的知识基础。
除此之外,阅读的习惯,思考的训练,严密的分析方法及哲学的基础,这对于任何一位政治领导人物来说,不仅在开始受教育时需要认真养成,而且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作为领导,勤奋是成功的铺路石。领导的学识和智慧,也是艰辛劳动换取的。读书治学没有什么捷径和不费气力的窍门,主要在于,一要珍惜时间,二要勤奋刻苦。饭可以少吃,觉可以少睡,书不可不读。
周恩来总理从小就以学习勤奋著称,无论是在戎马生涯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祖国建设的繁忙岁月里,他都想方设法挤出时间看书学习,甚至连上厕所的片刻都不放弃。在生命最后几年中,他的体质日渐下降,多种疾病接连不断,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又如,革命导师毛泽东读书不但持之以恒,而且十分认真,他非常反对那种读书只图快,不讲效果的做法。主张要坐下来,钻进去,一句句、一段段地认真思考,用心领会,三复四温。从青少年时期起,他学习上的显著特点就是: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尤其坚持“不动笔墨不看书”。几十年来,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毛泽东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下许多批语。他看过的许多书上圈点细密、杠划不断,字句连绵;圈旁有圈,杠外加杠,铅笔字上叠写毛笔字。有时,他还把书文中精彩的章节和语句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凡是读过的书,接触过的思想观点,他都能有借鉴地消化而有切实的收获,提出独到的见解。
做敏捷的带头人
有人将有活力的领导人比喻成领头雁,既敏捷又勇敢,既充满活力,又颇具王者之风,这一比喻无疑恰如其分。
真正敏捷的人,并非事情仅仅做得快,而是做得快而好的人。比如在赛跑中,优胜者并非步子迈得最大、脚抬得最高者;在人生事业上,真正的能干者也并非那种急于求成的人。
某些人所追求的只是徒具外表的敏捷。为了炫耀工作的效率高,就把并未结束的事草草了结。然而,这种做事往往是了而不结,使一件早该收尾的事,却不得不周旋重复几次。所以,如果更耐心,我们的事就会办得更快。
当你听别人介绍情况时,最好首先耐心听,而不要急于中途插话。因为话头一被打断,陈述者就不得不把旧题重复一遍。那些乱插话者,甚至比发言冗长者更令人生厌。
说话哕嗦也是浪费时间的,而善于抓住论题的实质,不使之漏掉,却能节省时间。周密审辨的修辞有助于提高效率,正如松快合适的衣着有助于奔跑。最浪费效率的修辞,恐怕无过于那种长篇大论的套话了。这种套话虽然貌似谦虚,实质却总是掩盖着浮夸骄饰。应当注意的是,假如面前遇到一个持反对意见者,言论却有必要谦和而避免坦率。否则将像把盐撤入伤口一样,会使他的成见更深。
敏捷而有效率地工作,就要善于安排工作的次序,分配时间和选择要点。要注意这种分配不可过于细密琐碎。善于选择要点就意味着节约时间,而不得要领的瞎忙却等于乱放空炮。富有效率的领导者,做事常可分为三步——筹备、审议、执行。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审议时博采众论、集思广益是必要的,但筹备和执行的人手却应当尽可能地少而精。
在把一件计划交付审议之前,先准备一个草案也能有助于提高效率。即使这一草案在审议中完全被推翻,这也意味着事情获得了进展,因为这就否定了不合理的方案。
对于饱经世事的人,自称无所畏者是轻率可笑的。其实,既然荒唐就是不美的品格,那么对于无畏无忌的狂妄者,总是很少能避免荒唐的。最可笑的事无过于一个吹牛皮的狂人被拆穿了。因为这种人不懂得,不管说话还是做事,都要留点进退的余地。这种狂人办事,就好比下棋陷入僵局,即使不分输赢,也使得这一局棋无法再走下去了。我们要时时注意,隐伏在暗中的危险与困难。因此,勇气不利于思考,但却有利于实干。因为在思考时必须预见到危险,而在实干中却必须不顾及危险,除非那危险是毁灭性的。所以,对于有勇无谋的人,只能让他们作帮手,而绝不能当领导。
领导者的拍板技巧
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关键作用。在许多大是大非问题上,领导则应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决策水半。
从企业的实践来看,要发展决断能力,可运用如下几种特殊的技巧。
首先,对自己的任何行动都要充满自信。做事不要拖拉,不要拐弯抹角,那样只能使你白白浪费精力而于事无补。
其次,决策之前,要收集事实,下定决心,要以完全相信自己是正确的态度发布你的命令。重新检查你做出的决定,以便确定它们是不是正确和及时。分析别人做出的决定,如果你不能同意,你就要确认一下你不同意的理由是否正确,或通过研究别人的行动以及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来拓宽自己的视野。
其三,要心情愉快地承担起自己的全部责任。要敢于去做你不敢做的事情,从而得到做那件事的能力。
其四,拍板之前一定要做到信息灵敏,全面分析。纵观古今,领导者决策失误的基本原因之一,是对决策的问题没有从历史到现实,从内部到外部,从主观到客观,全面地进行调查研究工作,获得的信息不够准确、全面、及时。据报载,70年代初,反映我国石油资源丰富的信息很多,贸然决策将许多烧煤锅炉改为烧油,每年烧掉原油1000万吨,重油2000多万吨。而到1979年,发现石油资源并不那么丰富,又不得不把烧油锅炉改为烧煤。这样一折腾,经济损失大约为40亿元。这一事例说明,领导者必须紧跟形势的变化,及时搜集、占有新的信息,作出新的决策。
其五,“拍板”时要慎之又慎。领导者在决策时,应向自己提出五个问题:
1.这项决策必须由我来作吗?是不是属于本人的职权范围?
2.这项决策值得我作吗?假如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失掉什么?
3.必须在什么时候作出决定?条件是否成熟,时机是否适当?
4.已经掌握了作决定的必要事实了吗?如果作出决定,会出现什么后果?
5.我将怎样作出决定?对各种方案的优劣利弊是否了解得十分周详?当完成了这“五问”之后,才可以去“拍板”。
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奥秘
回顾历史,你会发现,坚持不懈,愈挫愈坚,不仅是政治家所应具有的美德,而且是许多成功者成功的奥秘。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政治上的成功靠的就是不屈不挠的精神及认准目标就坚定地走下去的勇气,因而被世界公认为无与伦比的铁女人。下面这件事可以看出她的作风是多么刚毅和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