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俾斯麦——德意志帝国的缔造者
11325500000010

第10章 担任法兰克福大使(1)

德意志人民十分企盼德意志的统一,但只要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存在一天,统一德意志的愿望便难以实现。梅特涅在法兰克福召集德国邦联会议,讨论德意志问题,派遣奥地利大使为议长,建立奥地利霸权。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1848年的自由主义暴动赶走了梅特涅,德国诸邦的自由主义力量逐渐抬头,准备以人民自由、独立的名义,完成德意志的统一运动。

1850年夏,奥地利决定在法兰克福重新召开停废已久的德国邦联会议,同时通知普鲁士参加。此举完全无视普鲁士在艾福召集德国北部诸邦组织邦联的事实。加以德国北部诸邦的一个邦国废止了1848年革命时期制定的宪法,恢复奥地利式的专制政体,并得到奥地利的庇护保证,这纯粹是对普鲁士提出的公然挑战。

当时自由主义者主张以普鲁士为中心,建立立宪的德意志,而反对者则希望以奥地利为中心建立专制的德意志。

普鲁士屡次受到奥地利的侮辱,国民愤怒之情高涨,威廉亲王、外相及参谋总长等,一致主张对奥宣战。

俾斯麦却主张和平解决此事,这是他觐见国王后所表示的态度,同时也是代表保守的内阁阁员的想法。他的这种态度,与其说是对战事没有胜利的把握而造成的,倒不如说是恐惧战事的结果会使国内自由主义者的势力趁机扩大。因此俾斯麦主张的合理办法是与专制主义的奥地利讲和,以防止普鲁士国内自由主义的势力增长。

接替梅特涅为奥地利首相的是舒森堡。1850年11月,舒森堡召见了普鲁士的首相兼外相曼特斯斐,对其严辞责备。普鲁士外相忍受了这些屈辱,表明普鲁士无意领导统一德意志,并保证重回两年前脱离的法兰克福邦联会议。

此事传到柏林后,全国国民大为激愤,宣战的怒涛声四起。

平素比任何人都重名誉、爱国家而易怒的俾斯麦,究竟会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他站在议会讲台上为政府辩护,支持首相兼外相所做的决定。

他极力说明对奥宣战的不利后果,并对自由派议员说:“各位曾在1848年3月19日柏林革命时,企图把普鲁士军队改为国会的军队,这是万万使不得的,因为普鲁士军队永远是国王的军队,这次的约定并未损及普鲁士的名誉,普鲁士真正的名誉是不与民主主义同盟。”

这段话代表了俾斯麦一向坚定的信念。

而俾斯麦这次的演说却另有目的。他不是说给议员们听,也不是说给人民听,他的目的是要把这番话传到国王耳中。他的志向是脱离议员身份而担任政府要职。

俾斯麦的大胆演说果然有了反应,次年春天,他被任命为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的普鲁士代表,随后升任为大使。这是普鲁士重要的外交使臣。这对于年仅三十六岁的俾斯麦来说,应该算是破格提拔了。

在法兰克福出任大使,是俾斯麦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

俾斯麦在政治上才华横溢,19世纪的欧洲历史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展开。

法兰克福时期是俾斯麦思想上的转折点,从他的私生活上变化就可以看出,他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以前,俾斯麦毫不在意自己的职位,不如意时就随意辞去,非常任性。在那栋有着一百五十年历史的住宅中,他被农奴称为男爵,兴致好时不分昼夜地看书,兴致不好时带着枪,淋着大雨连续打猎数十小时,回家后,再豪饮香槟,大吃火腿,睡上十四个小时的大觉……但是在法兰克福,这些自由便不复存在,因为他必须耐心地与上司协调。威廉四世好恶感强烈,性情善变,不过他很喜欢俾斯麦,所以要讨好皇帝并不困难。而深受皇帝信任的吉拉也常在国王身边说些俾斯麦的好话,因此对俾斯麦而言,如何取悦吉拉才是最重要的事。

俾斯麦对这个介于自己与国王之间的重要人物,使出了浑身解数,极力迎合他。从他当时的书信中,可看出俾斯麦花费了极大的心机拢络吉拉。吉拉是军人出身,为宫中阴谋家,他看出与俾斯麦携手将对自己有利,所以尽量在国王面前为俾斯麦说好话。

俾斯麦第二个要奉承的人是当时的首相兼外相曼特斯斐。说起来曼特斯斐才是俾斯麦真正的上司,因为俾斯麦为驻外大使,一切都得听命外相,所以这位首相兼外相理应是他最需要巴结之人。但是在君主专制国家,政治实权并不属于内阁,所以对俾斯麦来说,取得曼特斯斐的好感远不及得到宫廷的信任更为重要。

俾斯麦明白,如果不能得到皇帝的信任,首相之职便轮不到他。这也是专制政体下为人臣的无奈之处。曼特斯斐之后的最有力继承者就是俾斯麦,因此与其说曼特斯斐是他的长官,倒不如说是他的政敌。俾斯麦深知其中道理,而曼特斯斐也十分清楚这种微妙的关系,所以在他们二人之间根本无和谐可言。

俾斯麦被任命为大使,其实并不是曼特斯斐的意愿,而是吉拉一班人的计划,所以曼特斯斐对俾斯麦怀有敌意。曼特斯斐是位心胸狭窄、性情狡诈、优柔寡断、伪称自由主义的小人,与俾斯麦的个性截然不同。曼特斯斐知道自己的地位不够稳固,而俾斯麦又是一个个性刚烈的对手,所以他尽量避免与俾斯麦发生正面冲突。在表面上,他从不对俾斯麦的意见表示反对。如此一来,似乎是由驻法兰克福大使在操纵柏林的总理大臣进行外交政策。

虽然表面上曼特斯斐不敢与俾斯麦作对,但暗地里他伺机进行破坏。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下,俾斯麦竟然担任法兰克福大使有八年之久,并且表现卓越,实在是令人佩服!由此看来,俾斯麦并不是一位傲慢顽固、有勇无谋的莽汉,而是一位足智多谋的优秀政治家。

当时普鲁士在德意志邦联的地位朝不保夕,德意志各邦互相争斗,情势混乱。同时拿破仑垮台后的国民解放运动唤醒了大家的民族意识,民族统一的运动蓬勃发展。但是统一德意志的重心应该放在哪里呢?这是爱国志士难以抉择的重大问题。

专制还是立宪?君主还是民主?保守还是自由?这些问题在不断地困扰着德意志,不但在普鲁士议会内有派系之争,同时宫廷中也形成了两大势力彼此夺权的局面。

政界与宫廷的派系斗争,常常导致普鲁士的外交政策产生分歧,引发巨变。而今地位最重要的法兰克福大使俾斯麦,他决心在德国外交史上开拓一个新的局面。也就是说,他不要求自由主义人士的配合,只是希望保持国内的专制政体,驱逐邦联内的奥国势力,再与自由主义者协调,经由普鲁士领导,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这类伟大计划常被天才政治家所采用。如英国的天才政治家狄斯累利,曾在1867保守党内阁下实行自由党所标榜的普选政策。

可是,俾斯麦能否将专制政治与国家统一顺利地协调一致呢?事实上统一德意志必须得到德意志诸邦的支持才可行,若无国民舆论的同情,统一是不可能的。然而国民舆论操纵在自由主义者之手,而今俾斯麦与全国国民为敌,他将如何统一德意志呢?

俾斯麦不愧为天才政治家,他有其独特的见解,那就是借助普鲁士陆军的力量完成统一。这便是他后来的著名口号——“铁血政策”。

但是在时机未成熟前,他将这个重大决策深藏在心中。

欧洲外交界将因俾斯麦的独特创见而产生极大的改变,俾斯麦已明确地肯定了他的政治目标——统一德意志!

法兰克福八年的大使生活丰富了俾斯麦的见识,使他领悟了时代的潮流,而奥地利大使的傲慢不逊,更刺激了他一心一意要统一德意志的决心。

俾斯麦有意驱逐奥国势力,完成统一大业,但是如何实行这个理想呢?他想从担任首相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