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2月24日,普鲁士召开了北部德国邦联会议。莱茵河以北二十二个小邦中,依普选法所选出的三百名议员,都参与了此次会议。
在议会上,俾斯麦提出他在1865年9月,花了五个小时向秘书口述记录的德国宪法草案。
这个仅花了五个小时口述写成的宪法,在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大约五十年间,支配着整个德国。因此,我们不由得不钦佩俾斯麦的智慧。别看这个宪法草案只花了五个小时记录,可是在俾斯麦脑海中却计划了十年之久。
这个宪法的根本主张是普鲁士国家观念,同时采用了很多美国宪法的精神。这是一个由上而下的钦定宪法,将权力集于君主一身,而将实权交由代表君主的首相一人之手。这种做法很明显地表示出俾斯麦讨厌民众,甚至轻视民众的心态。
宪法采用了很多美国的宪法思想,由此可见他很喜欢美国人。自从他在学生时代认识了美国人马特利之后,就偏爱他那淡泊、刚健的美国人身上的气质。他不喜欢法国人身上的都市气息。他出任首相后,与美国驻德公使,即历史学家班克劳夫交往很密切。因此这个宪法草案无疑带有班克劳夫的思想,最显著的一点是允许民选议员参与国政。德国保守主义者对此大加反对,据此而攻击俾斯麦。
基于以上原因,宪法的讨论案久久不决,宪法颁行遥遥无期。而北部德国邦联的组织条约仅有一年期限。如此拖延,恐有超过法定时限的嫌疑。
当时,俾斯麦是普鲁士最负众望的人物,也可以说是欧洲的一流政治家。他在议会中控制着占多数的国民自由党,因此在4月17日,他强行通过宪法草案,建立了北部德国邦联。
根据其宪法草案规定,立法机关是邦联上议院。而它并非由人民代表组成,而是由各邦君主代表共四十三人组成,以普鲁士国王为议长。议长权限极大,犹如邦联统治者。
现在虽然北部德国邦联已经建立,但是还要实现合并南部德国诸邦的愿望。在二十年前,俾斯麦就发现必须驱逐德国境内另一强国的势力,才有可能实现此愿望,那便是法国。
拿破仑夺取了莱茵河两岸,使其成为法国领土,但在维也纳和平会议中,反法同盟又将法国赶回莱茵河以西之地。到拿破仑三世时,又再度在莱茵河上游巴伐利亚伸展其势力。
在与奥地利议和、建立北部德国邦联后,俾斯麦暗中与德国南部诸邦缔结秘约。事前约定一旦普、法开战,南部诸邦必须与北德邦联的行动一致。另一方面,俾斯麦对法皇的要求虚与委蛇,对于割让莱茵河之地的态度模棱两可,吊足法国的胃口,同时又威胁巴伐利亚。
我们只要看看当德国南部的巴登要求加入北部德国邦联时,俾斯麦所做的答复,便可知其思虑的周密。当时他回答巴登,要他们等待时机,并对别人说:“现在把巴登地区纳入北部德国邦联,等于抽走牛奶中的奶油,其他的成分将会立即腐坏。”
若是南部小邦有反对他的意见,他便会拿出最有效的武器进行威胁,这就是他们之间缔结的关税同盟条约。也就是说,如果反对普鲁士,他会将反对者排出关税同盟行列。而盛产啤酒和葡萄酒的南部地区,如果产品不能卖到柏林或其他的大都市去,将会面临破产的危机,所以他们只好乖乖地听话。
为了笼络汉诺威,俾斯麦曾要求普鲁士议会答应补偿汉诺威三千二百万元。可是汉诺威国王仍旧采取反普鲁士政策,在报上表示将以本国国库退还这笔金钱,所以俾斯麦立即停止支付这三千二百万的补偿金。他说:“赶蛇必须赶到它进入蛇洞为止。”
后来这笔资金转用于操纵国内的新闻。一般人都称之为“蛇资金”,其中多半被充作收买新闻的费用。德国皇帝利用这笔“蛇资金”操纵新闻,在美国本土进行排挤日本运动。所以谁也不会想到俾斯麦和汉诺威国王间的争执会变成日后美、日离间政策的起因。
当时俾斯麦的日常生活极为繁忙,除身兼外交、内政等一切行政事务外,还要主持邦联议会、普鲁士议会及关税同盟议会三个机构。
可是对一位政治家而言,这种充满了挑战的日子是快乐的。虽然他必须使出浑身解数,不停地忙碌,可是他的首相官邸仍旧为访客敞开门户,不论旧友新知,一律欢迎。
他那机警、犀利、快活、含蓄、富有启示的特殊谈话技巧,很容易就能吸引住来访的宾客。而他那堂堂的仪表、果断的眼神,也极易令人望而生畏。
他的官邸随时都会有宾客来访,而这些宾客并不限于上流社会或政治界、新闻界人士,无论贫富贵贱、识与不识,他都是一样地受到欢迎。
因此全欧洲上下都逐渐认识了这位杰出的英雄。
如同普鲁士日益强大一般,俾斯麦也日渐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