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中学毕业后,面临三种选择:考大学、入伍和找工作。他父亲希望他上大学,但他不想上。他想入伍去欧洲打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美国是1917年4月对德宣战的。宣战之后,美国青年在战争宣传的煽动下摩拳擦掌,个个想上战场过一过“紧张的生活”,海明威也不例外。但是他父亲坚决反对他去当兵,理由是他年龄太小。加上海明威左眼有毛病,他自己也怕无法通过体检,于是,只剩下找工作这一条路。
海明威有一个名叫泰勒的叔叔在堪萨斯州的堪萨斯城经商,又有一个同学在《堪萨斯城星报》工作,他通过这些关系进了这家报馆当见习记者。报馆分给他的任务是采访市内有关社会治安方面的新闻,周薪15美元。他坐着救护车或者救火车前往出事现场,出席法院开庭审判,然后根据自己的见闻写成报道。凡是与暴力和灾祸有关的事情,海明威总是先去现场调查之后才写。
对于海明威来说,在《堪萨斯城星报》的半年中,主要收获不在于发表了多少篇报道,而在于受到了初步的文字训练。《堪萨斯城星报》在当时的中西部是数得上的好报纸。每个记者要记住“文体要求”,主要是这么几条:“要写短句,第一段要短。”“用陈述句,叙述要有趣味。”“不用陈旧的形容词。”“用生动有力的英语,又要顺畅。”“正面说,不要反面说。”据海明威回忆,用俚语也有规定:“不许使用过时的俚语”,“用俚语必须是新的——崭新的,看了叫人耳目一新的”。
乖乖,规定还真不少,关于如何写新闻报道的要求,竟足足有110条!
海明威懵了,怵了。他没想到搞新闻报道还有那么多框框套套。好吧,试试就试试吧。他就不信这个邪。
于是,他一头扎进工作中去。哪里出了凶杀案,他就主动乘救护车赶到现场去实地观察;法院开庭审判,他总是坐在前排的位子上。什么车祸也好,火灾也好,自杀也好,凡是与行动、暴力和灾祸有关的事情,他总要先赶到现场去取得第一手资料,然后才坐在打字机前写稿。
他尽量遵循报社的规定去办,写稿力求简洁,但是删去不必要的形容词并不等于不能用形容词,他认为必要的形容词还是得用上,否则那文章不就太干巴了么?而且报道完事件,写点评论也是很自然的事。
可是威灵顿这老头又找上他了。老头把他叫进办公室,关上门狠狠训了他一顿。
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没法为自己辩解。他佩服这个老头,后来越来越佩服他了。他成了海明威心目中最出色的高手。在海明威眼里称得上高手的人不多,可他心里一直都很感激这个严厉的威灵顿。是他的这种严格要求,为海明威最终锻炼出自己独特的文体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海明威在《星报》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欧洲的战争已经进入最后阶段,他向往着去参战,深感如果再不抓紧,可能就要失去机会。不久前他看过一部最新的小说《黑森林》,作者因视力不好而未能如自己的意愿加入英国军队,但是他参加了俄国红十字会来到战场上。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像作者一样加入了俄国红十字会,来到战场上做救援工作,并在工作中爱上了一名护士。这部小说使海明威萌生了当救护人员上战场的想法。好朋友布朗巴克在法国开救护车的经历,更是激发起海明威上战场开救护车的兴趣。于是两个年轻人说好一起申请加入美国红十字会,到欧洲去开救护车。他们于1918年1月正式向红十字会提出申请。4月份接到通知,让他们5月8日到纽约接受体检,如果体检合格,他们便将被任命为陆军少尉,前往意大利参加野战救护队。他们于4月底从《星报》领取了最后一个月的工资,坐上了东去的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