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庭教育必知的47大关键
11431000000043

第43章 要鼓励孩子多提问

孩子问的每一个“为什么”,都是对事物的缘由或目的的想象;每一个“怎么样”,都是孩子对事物发展过程或原理的思考。孩子问“是什么”时,父母往往随口解答,但孩子进一步探求事物之间的关系,提出“为什么”时,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深入浅出地给予解释。

对于学龄前孩子提出的一些问题,可以暂时不回答,然后提出建议,让孩子去观察和动手验证,这样收效会更好。有条件的话,可以多给孩子创造一些亲身体验的机会,如在节假日带孩子去旅游,让孩子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在睡觉前,讲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让孩子看一些画册、儿童读物等,并从中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解答,使孩子的想象力更丰富,眼界更开阔。

在空闲时,还可以利用游戏让孩子自己寻求答案。孩子在游戏中长大,在游戏中满足求知欲。孩子热衷于游戏活动时,应当尽量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如小纸片、种子、泥土、小剪刀、积木、水、沙、颜料、空纸盒等,让孩子开动脑筋去做,千万不要因害怕孩子弄脏衣服、弄乱家庭环境而约束孩子。还可以给孩子介绍各种工具的用法、材料的特点,提醒孩子要注意安全。

遇到困难时,应当要求孩子先努力独立自主地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给予帮助。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体验生活,学会思考,发展智力。

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每一个“为什么”,对孩子的求知探索欲望要悉心加以爱护。具体而言,父母可以用下面的方法试试。

支持和鼓励孩子提问。入学前孩子的提问,是一种不自觉的学习方式,父母对此应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充分利用孩子渴望求知的机会对他进行各种教育。父母要认真解答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力求回答得生动、具体,使孩子从小就能够享受到探索事物奥妙的乐趣。

让孩子知道父母也不是万能的。有的问题很难回答,或者父母自己也弄不明白,不能随便搪塞过去或胡乱回答。可以告诉孩子,自己暂时回答不出来,等请教了别人或者找书籍、资料后再回答;让孩子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的奥秘和疑难,有的连父母也解决不了,以此激发孩子对世界的探索欲望。

对一些怪问题的回答要干脆、利落,要讲究方式。有时孩子故意提一些怪问题,目的在于难住父母,然后和父母谈谈条件。对这种提问,父母的回答要干脆、利落,不要让孩子的小聪明得逞。

对孩子提出的简单问题不要急于回答,要启发孩子独立思考。孩子提出的问题,有些是想到了就提出来问,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对这些提问,哪怕父母知道答案,也不必急着先告诉孩子,而是启发孩子先思考。在给孩子解答问题的同时,还应该教给孩子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使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对孩子爱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要给予表扬和肯定,引导孩子从爱提问发展到会提问、会思考。父母在解答完孩子的问题之后,还可以向孩子提问,引导孩子更进一步的思考。

另外,父母要想促进孩子的思考能力,不妨试试这样的方法:在家庭学习时,让孩子由问方转为答方,可使学习产生相当显著的效果。

因为孩子要回答问题,就必须进行思考,认真回答。即使孩子尚未理解的问题,也可由父母引导发问,启发他去思考、去解决。这样,经过大脑思考而来的答案,孩子记忆更牢固,也更加珍惜。

因此,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父母应采取不马上回答问题而加以反问的方式。

一、有好奇心才有求知欲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创造天赋却在一天天减少。这里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很多孩子的创造力都被循规蹈矩的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扼杀掉了。最难驯服的烈马,往往可能就是最好的马。

孩子强烈的好奇心除了表现为好问之外,还表现为好动。由于孩子年幼好奇,其好动倾向往往会导致一些破坏性行为的发生。每当遇到这种情形,父母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打骂、指责和惩罚孩子,或是声称再不给他买玩具了。而应正确处理,了解他的动机,耐心地引导、教育孩子,可以向孩子讲述玩具的构造原理和安装方法,并帮助他把拆开的东西重新装配起来,从而使孩子的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对孩子的破坏行为,父母千万不要责备,否则对孩子宝贵的好奇心是个致命的打击,会直接影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

一天,毛毛家的观赏鱼全部死了。全家人找了半天原因,原来是4岁的毛毛把牛奶倒进了鱼缸里。爸爸一气之下拎过毛毛就要讯问,吓得毛毛使劲往妈妈怀里钻。

毛毛的妈妈劝开了爸爸,悄悄地问他:“毛毛,你为什么要往鱼缸里倒牛奶呢?”

“你们不是说牛奶最有营养,小孩子多喝牛奶可以身体长得棒吗?我想让咱们家的鱼也长得棒一点,所以就把自己的牛奶分给它们喝了。”毛毛小声地说。

爸爸听了毛毛的话,立即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搂过毛毛说:“原来是爸爸错怪你了。”

毛毛的妈妈笑着说:“你看看,儿子多有想象力啊,为了让咱家的鱼长得更棒一些,毛毛都舍得把自己的牛奶分给鱼喝呢……”

第二天,妈妈为了让毛毛明白观赏鱼是不喜欢喝牛奶的,就特意给他买了几条小鱼一起做实验:小鱼在有牛奶的水里不爱活动了,可是一换了干净的清水,鱼儿便开始快乐地游动起来,毛毛在实验中亲自感受到了观赏鱼是不爱喝牛奶的。

一次原本具有破坏性的活动,最终增长了孩子的知识。毛毛的妈妈说:“孩子虽然弄死了几条有价值的金鱼,但他却从中学到了新的知识,丰富了生活经验,这些都是他今后生活中的财富,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在毛毛‘搞破坏’时,他学会了思考,增长了智慧,我们应该为孩子的进步高兴才对啊!”毛毛母亲的这些话,显然是非常有道理的。

孩子爱“搞破坏”是他对事物探求的一种表现,是创造性萌芽的基本体现。从孩子一出生,他们就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到了这个世界,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新鲜和好奇,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来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不少发明家像爱迪生一样,在幼年的时候也常被人们称作“破坏家”,他们搞的“破坏”也常让父母头痛、老师生气。可是,正是这些淘气的家伙,凭借着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努力地探求着日常生活,长大以后最终成为知名的大发明家,在人类的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如果我们给予孩子合理引导,那么就能从小培养孩子的求知欲望,帮助他们养成勤于探索的习惯,为他们今后做出创造性贡献打好坚实的基础。

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包括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和正确对待孩子因好奇而导致的破坏行为两个方面。

首先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提问。由于孩子的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简单,他常常会提一些幼稚的、甚至让人捧腹大笑的问题。对于一个你觉得简单的、已作答的问题,他会刨根问底,问了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让人难以招架。孩子好问是好事,但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得到满意的回答却是件难事。这就要求我们讲究对待孩子提问的艺术。

鼓励孩子提问,启发孩子提问,不要讽刺、嘲笑。一个孩子好问,说明他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盛,父母要对他进行赞扬和鼓励,并及时、正确、通俗地作答。父母如果忽视孩子的提问,对孩子的问题置之不理,甚至嫌孩子烦,就会导致孩子不敢或不愿再提问,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好奇与热情。对于一些孩子当时确实不理解的问题,不能给孩子以“等你长大了,读的书多了就会明白”这样的回答,应鼓励孩子进一步学习知识,自己寻求答案。

回答孩子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对于定向性的问题(如那是什么?这叫什么?)可以直接回答孩子。但对于有逻辑关系的以及其他较复杂的问题,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去思考,让孩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和总结找出答案。

还应该注意一点: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也不知道答案,父母千万不要“不懂装懂”,信口开河去哄骗小孩。应该如实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答案,等我查了书或问了别人再告诉你。”事后,父母要言而有信,尽快把正确答案告诉孩子。

孩子强烈的好奇心除了表现为好问之外,还表现为好动。由于孩子的好奇心理且年幼无知,其好动倾向往往会导致一些破坏性行为的发生。对此,父母要正确处理,不可打骂指责和惩罚孩子,而应该耐心地引导,教育孩子。

二、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

要使大脑得到开发,就要经常使用它。俗话说得好:“你不用它,就会失去它。”脑子越用越灵,不用就越来越笨。集中精力多思考,是锻炼大脑的最佳方法。思维敏捷的人,都是好动脑筋、勤于思考、善于提问的人。“题海战术”遭人批评,是因为它把复杂的脑力劳动变成了重复的“体力劳动”,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是很有害的。

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灵机一动,难题解开。”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会思考,那么做事、学习就容易获得成功。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对很多东西产生好奇感。事实上,好奇可以引人去探究,启发人的思考。当孩子问父母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时,父母不要呵斥,而要给予表扬。同时还要创造条件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怎样才能使孩子能既轻松愉快又学到丰富的知识呢?大多数人都想知道独特的教育方法。其实很简单,想方设法唤起孩子的兴趣,并让孩子脑子中产生问号就可以了。

父母可以将孩子的好奇心引向大自然。父母可以带孩子到野外,到公园去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比如让孩子去池塘边观察小蝌蚪,看看它们是怎么变成欢蹦乱跳的青蛙的,看看小蝌蚪是怎样脱掉尾巴、长出小腿的……也许这种观察、这种思维,会促使孩子成为一个生物学家。父母还可以带孩子到植物园观察各种植物,让孩子去探索植物为什么要长叶,为什么要开花,也许这种好奇会促使孩子成为一个植物学家。

在孩子三四岁时,父母每天早饭前应带孩子出去散步一段时间,这种散步当然不是简单的溜达,而是边谈边溜达。比如,父母要抓住个别有趣的问题,讲给孩子听。孩子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往往能够顺着父母的话语,顺藤摸瓜,找到正确答案。有时,还能追溯到几千年以前,跟随斯巴达人攻打特洛伊城;坐在奥德修斯的船上,在未知的海洋上航行;又跟随亚历山大的军队远征西洋……孩子的地理与历史知识基本是在散步的谈话中掌握的。

父母也可以带孩子去山间小道上散步,这时山间的实物成为父母传授知识的教具。父母可以从草丛的野花中顺手摘下一朵野花,一边解剖这朵花,一边向孩子讲解花的生长特点和作用,并告诉他:“这是花瓣,这是花蕊、花萼,还有随风飘洒的花粉,没有它,花儿最后便结不出果实……”有时抓住一只蚱蜢,与孩子头碰头地研究这只昆虫,可以把蚱蜢的身体结构、习性、繁殖等知识,尽可能地传授给他。这样,可以通过一块石头、一草一木等实用素材,来对孩子进行最生动的教育,这比学校里那些死板僵化的动植物课程更为直观,更为有效。

好奇心是思维的前奏、成功的先导。对于孩子的提问,父母要有正确的态度。

对孩子的提问要表示赞许,并及时正确地回答他们的问题。父母对孩子的提问反应积极,可以使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这会促使他们更爱提问题,对什么都感兴趣,这对启发思维有积极作用。可是,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往往忽视孩子的提问,甚至嫌他们的提问多事、烦人,而粗暴地训斥他们。高尔基曾经说过:“对于儿童的问题,如果只回答说:‘等着吧,长大了就会懂。’这等于打消了儿童的求知欲望。”

父母在回答孩子问题时,要有启发性。要引导孩子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鼓励孩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思考找出答案。对一些提问题古怪、钻牛角尖的孩子,父母应该引导,而不要随便说“不知道”或“说了你也不懂”之类的话;只要引导得法,就可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又不使孩子胡思乱想。

除了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给予答案外,父母还可以采取反问的方法。在孩子向父母提出疑问时,父母不回答,而反问孩子,可以促使孩子自己去思维。当然,反问时要适当给孩子指一点思路。用反问的方式来回答孩子,不但给父母稍加喘息的时间,也使父母由主角退居到配角的地位,让孩子开始自己思考问题,扩展他们的思考世界,使他们的头脑得到训练。

总之,对孩子的问题,要给予回答,并及时鼓励。对孩子的好奇心,千万不要打击,不要怕自己不会回答而丢了面子,就责骂孩子。如果采取这种态度,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压抑了孩子的思维,而且会使父母失去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