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凌鼎年游记
11434600000011

第11章 陕.西(1)

品赏仿唐代饺子宴

有人说羊肉泡馍是西安的第一美食,陕西籍的著名作家贾平凹就对羊肉泡馍很是赞美过一通。

其实西安的美食远不止羊肉泡馍。我们这次有幸品尝到的仿唐代百饺宴,那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大饱口福,至今回味再三,口颊留香。

既然名称是仿唐代百饺宴,如此说来此饺子宴应该有一千多年历史了,不知当年是李世民喜欢吃的,还是李隆基与杨贵妃喜欢吃的。看来我等要过一回帝王瘾了,享一回宫廷口福了。

落坐后,我环顾四周,好家伙,金发碧眼高鼻子的外国游客占了一大半。根据我的判断其中不乏美国人。仅两三百年历史的美国人,来尝一尝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唐代宫廷饺子宴,不知他们会如何想?至少要感叹一声中国的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吧。

我忽然想到,百饺宴如果上一百种饺子,我就是饿了三天三夜,也是吃不了的呀。一问,服务员说,通常每天上十八个品种。

第一道上来的是核桃饺,属袖珍饺,一口一个。哇,真正是味道好极了,又香又糯,很合我们江南人胃口,接下来一道接一道上,服务员应我们要求,上一笼报一次饺子名,听得我们食欲大振。如“孔雀展翅”、“珍珠鱼饺”、“金钩白菜”、“虾圆蒸饺”、“招财进宝”、“琥肉炸饺”、“火腿蒸饺”、“金玉满堂”、“满载而归”、“猴王入宫”、“酱香鱼翅”、“福寿猪仔”、“喜鹊登枝”、“银丝百合”、“芙蓉花莲”、“三鲜水饺”,味道各有千秋,但我们一桌人上一笼每人吃一个,已无法辨别这饺与那饺的味道差别了,只笼而统之觉得好吃而已。

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道叫“太后火锅饺”,据说与老佛爷有关,1860年,慈禧太后为躲英法联军进攻,避难到了西安,闹得她食欲全无,手下为哄太后开心,请来当地名厨,烧出了火锅水饺,因慈禧偏爱,后索性更名为“太后火锅饺”。这太后火锅饺其实几乎是一锅清汤,当然汤是靓汤,那所谓的饺,可说是袖珍中的袖珍,仅小拇指甲那般大小,故这饺子称粒不称只。一汤勺下去,散在锅里,就看你有没有本事捞了,据说当年慈禧一粒也没捞着,这可坏事了,厨师急中生智说:此乃寓意无忧无虑。慈禧方转怒为喜。据服务员介绍,捞到捞不到都有说词。捞到一粒,谓“一帆风顺”;捞到两粒谓“双喜临门”或“好事成双”;捞到三、六、九粒,谓“三六九,往上走,步步高升不回头。”捞到四粒谓“四季发财”;捞到五粒谓“五福同寿”;捞到七粒谓“吉星高照,长命百寿”;捞到八粒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捞到十粒谓“十全十美”。

太后火锅饺上来后,大家用汤勺轮着捞了,有人没捞着,因与太后同福,自然释然,有几个都只捞着一粒,一粒的口彩不错,也个个笑逐颜开。我是最后一个捞,竟捞着了三粒。人往高处去,水往低处流,这口彩人人喜欢。在座的收获最大者捞到6粒,大家恭喜他六六大顺。反正宴席结束,一桌人都开开心心,既满足了食欲,又满足了心理。这大概就是中国人食文化的精义所在。

游碑林,忆毕沅

尽管我八十年代时去过碑林,但这次有机会再到西安,我放弃了重游兵马俑,却重游了碑林。我对碑林情有独钟,不仅仅出于是对中国书法艺术、石刻艺术的爱好,还因为西安碑林与我的一位家乡前贤大有关系。这位对西安碑林有特殊贡献的人物就是清乾隆年间的状元、江苏太仓人毕沅。

我因撰写《江苏太仓旅游》一书,对毕沅的历史资料进行过系统的梳理。去粗存精地整理后,我发现毕沅一生爱好广泛,成就多多,但最值得大书一笔的是他出任陕西巡抚时,对关中名胜古迹的保护、修复。其中碑林的修复,毕沅可说是功不可没。

经有据可查的资料,西安的碑林大约形成于北宋,距今近千年历史,到清乾隆年间,已盛景不再,日渐荒败。具体说,已墙倒梁倾,碑石弃于杂树荒草之中。如不重建、抢救,国宝将毁于一旦。毕沅毕竟是博古通今的大学者,作为一个著名的文化人,他自然比之那些平庸的地方官僚要懂得碑林的价值,而由他出面修复碑林也确乎是最佳人选,一则他是学有成就的金石学家,二是他当时大权在握,于是他当仁不让地主持起了碑林的修复工作。

他募集资金,组织人力,寻觅旧碑,搜罗新刻,去伪存真,去粗存细,一一编号,妥贴安置。然后建亭建屋,逐碑保护。

如果仅仅是造几间房,建几个亭,把古碑旧刻竖起来立起来,那么只要有钱有权,任哪个地方官都能做到的。问题是碑林在形成的近千年中,不少劣碑伪碑,三流石刻或权贵们附庸风雅的刻碑也堂而皇之跻身其中,以致一般人良莠难分,高下莫辨。更难的是,既有本事到此占有一席之地,必是有头有脸有财有势之人,请神容易送神难,谁敢来一锤定音评判,这碑留下那石刻淘汰呢?这必得有一位权威掌眼,而这权威须得有三个条件:一、有鉴定家的眼力;二、有一人至下,万人之上的权力;三、有不怕得罪人的胆气。而这些,毕沅恰恰都具备了。事实上也只有他出面说话才能服众。于是,毕沅把原有碑石、刻石分重点与非重点,以及淘汰类来归类,该清除的坚决清除,这样,也就保证了碑林的纯结性与高质量。这次整修后,毕沅还派专人看管,从某种意义上说,碑林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机构,应该自毕沅始。毕沅对碑林的特殊贡献也就不必再赘言了。

我在碑林见到有留言簿,上有不少海内外游客的留言,有些写得情真意切。我很想写“是否应该考虑在碑林中给毕沅立个像?”但怕同去说我多事,就作罢了。但出了碑林,我又颇懊悔,为什么不留言呢,反正一家之言嘛,为补救,我写在了这篇短文里,算是一个普通文化人、普通游客的一点小小的建议。

为西安碑林忧

说西安碑林是东方石质历史文化和书法艺术的宝库,一点不过誉。到西安碑林,自然是去观赏书法碑刻与石雕艺术的。这里陈列的最早的刻石是秦代的,还有多块汉代的、魏晋的,唐宋的就更多了,其中像晋王羲之、王献之的二王真迹石碑,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像唐代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的行书、正楷,唐代张旭、怀素的草书,都是中国书法史上曾经的一座座高峰,令人高山仰止啊。现能与之零距离接触,细赏细观,实在是一种福气。我见到一个团一个团的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来客,他们那种虔诚、那种顶礼膜拜的神态,就像我们有些艺术家进了法国卢浮宫的那种心态和感觉。有的还拿着放大镜,连一个微小的细节也不放过,一边看,一边啧啧赞叹,甚至导游要求他们走了,还恋恋不舍。

我在翻看游客留言簿时,发现不少赞美词和意见是海外游客留下的,尤以日本、韩国的赞美更发自心底,其中有多位游客提出了对某几块碑保护的个人意见,诸如应用玻璃罩罩起来,提高位置,不让抚摸等等。再看看我们有些游客对裸露的碑石随意摸之,甚至坐在、立在碑座上或赑屃头上,真让人为他们赧颜。

这也罢了,最让我吃惊不小的是在碑林最后一进,竟有人正在大张旗鼓地拓碑,还标榜这儿出售的碑帖都是真宗的拓本,自然,价钱不菲,但购买者还不少。我们一行中,就有两人分别买了几幅。

我特地留意了一下,正在拓的有清《关帝诗竹图》与清道光年间的一副《官箴》。而已拓好,有售的有清《孔子像》、清《魁星点斗图》;明《达摩面壁图》,明《达摩东渡图》,还有宋米芾的四条屏等,据说是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怕游客自己拓把碑石损坏,特意请了专业人员来拓,似乎理由很充足。

但据我有限的知识,我知道碑刻是万万不能多拓印的,每拓印一次就是对原石刻的一次损伤。石刻虽是石头的,但也自有其寿命,再你专业拓印人员,如果拓印到一定数量,这石刻肯定漫漶不清,这是变相的破坏啊。

作为全国如此有名的碑林怎么能在所谓满足某些游客需求的幌子下,搞起了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来。我不知这种拓印自何年何月始,但估计不是一日两日,一月两月了。专业拓印人员动作娴熟,一天可对同一块碑拓印数份,乃至数十份,如此算来,一年要拓印多少啊,也许,作为碑林管理方获利不少,但对文物的损伤损害呢。我希望有关方面及时制止这种为了局部利益而肆意开的口子。即便是有所选择的拓印也不能如此批量生产啊,要知道,这些历史碑刻是不能再生的文化遗存啊,如果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毁了,有何颜面上对祖宗,下对子孙。

乾陵的石人石兽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正儿八经中国女皇中的天字第一号,她的陵墓像她生前的为人一样,气势慑人。

站在乾陵的神道司马大道上,向上眺望,向下观望,端的是气派,真正的帝王气派。武则天不愧是武则天。

乾陵神道的石刻被史学家考证为我国陵墓之最。所谓之最,一是指数量多,二是指个体大。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我国帝王陵墓的像生石设置的规制。例如明代的祖陵,孝陵、皇陵等都是仿唐宋陵墓格局的。

我仔细看了,这神道,上有蹲狮,下有翼马,中间有石人石马石虎华表石驼鸟等。我粗粗数了数,好像是20对。那石人通常称为翁仲,文官衣饰,却扶着剑,我打趣说:这叫孔夫子佩剑——能文能武嘛。当然,这是说笑话。翁仲其实是实有其人,相传为秦始皇手下的武将,姓阮名翁仲,此人相貌奇异,身高达一丈三尺。古语中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丈二已高得骇人了,丈三的汉子估计像穆铁柱那样。有人考证过合今2.399米,哇,够威武的。作为武将,光那身架子就镇得住人,所谓身大力不亏,在古代近身战斗中,阮翁仲这样的将军,无疑是有一定威慑力的,且战功赫赫,威振夷狄。后来他在出征匈奴战争中马革裹尸。秦始皇为表彰他的功绩,特命手下,以他相貌浇铸铜像,并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既是对阮翁仲的一种纪念,又起到了威慑匈奴使臣的特殊作用。

这后,历代帝王仿而效之,延以为习。只是秦汉后,改用石头雕刻,称之为石翁仲。后人只知石翁仲,鲜有人知道他原姓阮。

在六十一番臣上方有一对石狮子,体量之大,雕刻之精,绝无仅有,被称之为亚洲第一狮。导游说此一对狮子头上有13宝,那是最高级别的。我没去细数,但相信这是真的。我转了一圈,发现是整块石头雕凿而成,高约三米以上,估计有好几十吨重,当年把它运到半山腰并安装到位,不知用的什么设备,令人由衷钦佩。

石狮下方是六十一番臣像,可惜个个成了无头石像。但从残存的服饰辨别,应该都非汉人,可能是西域胡人或少数民族的,到底是使臣,还是唐朝的官吏,或者是侨居的,听说有争论。不过这是专家们的事,普通游客似乎不必操这份心。但有一点可肯定,盛唐确实是我国历史上国力最盛,政策最开放的一个朝代,从这些蕃臣石像观之,不仅仅是五湖四海,简直就是五大洲四大洋嘛。

但不知为什么这些石像人头都不翼而飞了,有关旅游手册和介绍乾陵的书里也只字不提,不知是有意回避还是无从考证?我心有不甘,特地问了导游。导游对此胸有成竹,说这些石像因为是外族领袖的头像,后来被他们的子孙发现后,不甘心自己老子为武则天守墓,想搬走,但皆因目标太大,难以得手,后来有人为他们出了一个主意,他们花钱雇了人,化妆成蕃臣,到夜晚去收割周边地里的庄稼。当地农民知道后,以为这些蕃臣石像成精成怪了,又气又害怕,一怒之下,大家结伙持了工具,把石像的头统统砸掉了,以防后患。于是六十一番臣像从此身首异处。

听了导游的解释后,我觉得更像一个民间故事,可能与事实真相有点距离。

据我知道,一是乾陵名气很大,二是这些石刻人像很精美,加之,乾陵的位置又离通衢大道不远,因此为海内外文物收藏家或文物贩子觊觎之,那是必然的,只有千年做贼,没有千年防贼,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中,特别是政治动荡时,有关朝廷、有关当局谁还能顾及这些石像,被不法分子趁机盗割石像人头也就在所难免。只是不知这些石像人头如今流落在哪儿,如果能物归原主,身首合一,恢复原貌,那该有多好啊。

乾陵的石人石像,包括翼马、驼鸟等都是珍宝,如果让专家来细说,恐怕光一件石刻就能写上好几千字。我们非专业人员,难以说得头头是道,只知道这是国宝,有历史价值,要好好保护,希望我的子孙,我们的后代也能欣赏到这些国家级的宝贝。

永泰公主墓的谜团

八十年代时,我曾参观过永泰公主墓,但仅匆匆一瞥,未细看细想细记,因此未留下片言只语的文字记载。

这回是重游,我做了有心人。

永泰公主墓是乾陵的陪葬墓,也就是说永泰公主是为武则天来陪葬的。但照史书上记载:永泰公主是被武则天杀害的。

永泰公主名李仙蕙,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论辈份,应该是武则天的孙女,亲不亲总是自家人,武则天为何要杀害她的,何况她死时年仅17岁,放到现在,连法定结婚年龄还不到,只是个少女,她能碍着武则天什么事,为什么非置她于死地不可呢?

据新旧《唐书》那些正史记载:此事起因于永泰公主与其哥懿德太子,以及她丈夫武延基一起议论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入宫事,张氏兄弟被认为是武则天的面首,所谓因男色而得宠。此事被张氏兄弟打小报告给武则天后,武则天一怒之下动了杀机,把懿德太子与武延基连同永泰公主都杀了。说起来武延基还是武则天的侄孙呢,武则天的辣手辣脚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史书的说法就一定是信史吗?这种传统说法在1960年时受到了挑战与质疑,质疑来自于1960年时挖掘到的《永泰公主墓志铭》。这块墓志铭现陈列于墓的墓道中间,那墓志铭斜放在墓道中间,用玻璃罩罩着,但石刻文字清晰可辨,我特地记了其中一段:“自蚊丧雄愕,鸾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琼萼调春,忿双童之秘药。女娥虎曲,重碧国而忽去。弄玉箫声,入彩云而不返。呜呼哀哉!以大足元年九月四日薨,春秋十有七。”此段文字出自唐代文学家徐彦伯之手笔,因用典较多,一般游客很难读懂全文,不知是导游的误导,还是“珠胎毁月”一句容易引起游人的某种联想,原碑上此四字锃光发亮,可以肯定在未罩玻璃罩前,必有不少自以为能释得此四字的游客,对此指指点点,议论纷纷。我在抄录这段文字时,就听得有游客像有重大发现似地在说:“珠胎毁月”,说不定永泰公主跟哪个男人珠胎暗结,结果被发现了,怀孕不到一个月就被赐死了。——哇,石破天惊的高论。此说照字面释之,似乎很能自圆其说,乍听也蛮有几分道理,边上闻之者信其说的一定不在少数。不过,这只能是姑妄听之的游客议论,是拿不得到台面上的。

自从这块墓志铭出土后,有专家认为永泰公主并非死于武则天之手,其死应该与怀孕、生病有关。然,另有专家从唐代文字的释义,以及用典考证,得出结论,当时书写者徐彦伯用曲笔,极隐晦地写出了武则天杀害永泰的隐情。不管哪一说更接近史实,对普通游客来说无关紧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