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至尊红颜:武则天传
11443800000024

第24章 君子满朝堂(1)

武则天之所以能成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她善用人才。武则天时期,出现了一大批经国治世的贤才。这些人连同武则天一起披荆斩棘,成就了一个继往开来的武则天时代。

传奇狄仁杰

狄仁杰出身官宦世家,爷爷是贞观时期的上书左丞狄孝绪,父亲狄知逊做过夔州长史。狄仁杰聪明好学,通过了明经科考试,被任命为汴州判佐。狄仁杰曾经被人诬告,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审讯后,不仅查明了真相,而且发现狄仁杰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推荐他做并州都督府法曹。

高宗仪凤年间,狄仁杰被提拔为大理丞,主管断案。他刚正不阿,廉洁奉公,一年内处理了大量的积压案件,一时间名声大噪,朝野为之赞叹。

狄仁杰不畏权贵,敢于直言进谏。公元676年,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为误砍了昭陵的柏树,高宗想要处死他,但狄仁杰认为权善才罪不当诛,想请高宗免了他的职务就算了。高宗生气地说:“他砍了我先辈的树,这不是将我陷于不孝之地么,我怎么能放过他?”大臣们都看着狄仁杰,希望狄仁杰出来为权善才求情。狄仁杰走上前,对高宗说:“我听说遵循皇上的意思,权善才是忤逆主上,我觉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忤逆祖上,在夏桀、商纣的时代是难以发生的事,但在尧舜时代这些事很容易发生。我很幸运赶上了像尧舜一样的时代,所以我不惧怕会得到比干那样的下场。汉文帝时,曾有人偷了高庙的玉环,张释之在朝堂上进谏,偷盗者免于一死。魏文帝要迁徙冀州士家十万户,辛毗据理力争,他的建议也被采用了。况且明主是讲道理的,忠臣是不会因为害怕而退缩的。如果皇上你不采纳我的意见,我死之后,就无法面对地下的释之和辛毗这样的忠臣了。皇上制定的法令都是有级别差异的,怎么能在犯人没有触及到极刑的情况下就将他赐死呢?如果不按法律行事,老百姓该怎么办呢?如果皇上你要变法,就从现在开始吧……”这话说得很巧妙,软硬都有。说“我死后没有脸见张释之等忠臣”实际上是说,皇上你百年之后怎么见先人。又以百姓为理由迫使高宗自我反省。高宗理解了他的意思,于是免了权善才的死罪。

之后不久,狄仁杰被高宗任命为侍御史,负责审讯案件,纠劾百官。狄仁杰不辱职责,对巴结逢迎的、贪赃枉法的、刻薄百姓的、仗势欺人的官员进行弹劾。公元679年,司农卿韦弘机在宿羽、高山、上阳等地修建宫殿,宫殿豪华壮丽。狄仁杰奏报韦弘机引诱皇帝追求奢靡,高宗便免了韦弘机的职。左司郎中王本立因为受到朝廷的重用,飞扬跋扈,朝臣很忌惮他。狄仁杰一点儿不客气地揭露他为非作歹的罪行,请求高宗交给相关部门审理,唐高宗想要包庇王本立,狄仁杰说什么也不干,他说:“国家虽然缺少人才,但怎么会存在王立本之流的人呢!皇上您何必为了一个罪人而损害王法呢?如果您一定要维护王立本,那就把我流放到的没人的地方去吧,好让忠贞的大臣引以为戒!”王立本最终没有逃脱法网。

后来,狄仁杰官被升任为度支郎中,就是管理国家预算、皇家吃穿用度的官。高宗准备巡幸汾阳宫,狄仁杰被任命为知顿使,安排途中住宿问题。并州长史李冲玄征发数十万人专门给高宗铺路。狄仁杰知道后免除了数十万人的劳役,高宗知道后大加赞赏。

在扬州叛乱期间,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他除了为那几千人洗脱罪名以外,还在这时得罪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平定越王李贞的宰相张光弼,将士们以为自己立了了不起的大功便勒索封赏。狄仁杰不但不同意,反而狠狠地斥责张光弼不该大肆屠杀投降的兵卒,用杀降兵来邀功。张光弼这个恨呐!我领兵在外,没有功劳还有苦劳,你用得着这么认真嘛?我不过杀了几个该杀的兵,用这个领点赏,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就得了。张光弼就把这件事记在了心里,等到回到朝廷后,上奏说狄仁杰对自己不恭。朝廷因为张光弼立了功,怕这时训斥张光弼会引起将士寒心,便将狄仁杰贬为复州刺史,同为洛阳司马。

公元686年,狄仁杰任宁州刺史,当时的宁州各民族杂居在一起生活,狄仁杰知道因为文化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各民族之间,尤其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容易产生纠纷。于是,他很注意处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在当地被人立碑称颂。御史郭翰巡察到这个地区,听到宁州人人称颂狄仁杰,于是在回朝后举荐狄仁杰。狄仁杰又升为工部侍郎、江南巡抚使。

狄仁杰的才干和名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赞扬,同时也得到了武则天的信任。公元691年九月,狄仁杰被提拔为地官(户部)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入宰相之列。

这个时候正是武承嗣显赫的时候,他忌惮狄仁杰的才干,认为狄仁杰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想设法铲除他。公元693年,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

狄仁杰人很聪明,知道怎样保存自己的实力,唐法中有一条,就是如果一审中承认自己谋反的,就减免死罪。换句话说就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来俊臣逼狄仁杰承认“谋反”,狄仁杰出乎人们意料地一口承认了自己“谋反”。他说:“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来俊臣见狄仁杰老老实实地认罪,便不再严加审问,狄仁杰免受了皮肉之苦。如果你以为狄仁杰就这么认罪,那就大错特错了,狄仁杰把自己被子撕下一块,在上面写好了状子,放在棉花里,请狱吏转告自己家人给被子换棉花。狄仁杰的儿子拿到自己父亲的冤状,赶紧跑到武则天那里去喊冤。武则天看到冤状后,找来狄仁杰当面询问。见到狄仁杰后,武则天问他,你为什么承认自己谋反呢?狄仁杰回答说:“我要是不承认自己谋反,早就被鞭笞而死了。”武则天不觉吃了一惊,接着问:“那么你怎么写了谢死表呢?”这下轮到狄仁杰吃惊了:“我并没有写这个东西啊!”武则天命人把谢死表拿来给狄仁杰看,狄仁杰明白这是伪造的,于是向武则天证明了谢死表的不真实性。武则天将七位涉案人员释放,贬为地方官,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令。

狄仁杰运用自己的才智得以脱身,之后,武承嗣又多次想除掉他,结果都未能如愿。武则天知道狄仁杰的清白,竭力保住了他。可见,武则天绝不是昏庸之人。

在彭泽做县令时,狄仁杰勤政爱民,忠于职守。就在他赴任的这一年,彭泽发生了旱灾,庄稼没有收成,百姓没有粮食吃。狄仁杰上书请求朝廷发粮赈灾,免除百姓饥饿之苦。由于政绩出色狄仁杰又被任命为魏州刺史,再后来被任命为幽州都督。

狄仁杰的声誉和名望不断提高。武则天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公元697年十月,狄仁杰被召回朝中,恢复了原来的宰相之职。还加封了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狄仁杰成为朝中最有重量的大臣之一。

公元698年,武承嗣、武三思很多次劝说武则天立太子,武则天都犹豫不决。狄仁杰劝说武则天顺应民意,将政权还给庐陵王李显,也有人说要让李旦继续做嗣,但是武则天看到李旦的懦弱,不想让他做皇帝。狄仁杰是何等聪明的人,他洞察人情,谙熟事故,知道武则天内心的忧虑与煎熬。所以对武则天说:“立自己儿子,就可以在死后被安放于太庙;立自己侄子的,还没有听过侄子成为太子以后,把自己姑姑放在庙里的。”武则天心情有些烦乱,于是对狄仁杰说:“这是我的家务事,爱卿你就不要预先参与了!”狄仁杰沉思片刻说:“君王是以四海为家的,四海之内,哪分什么臣和妾呢?哪里不是皇上你的家呢?你是国家的首脑,我是左右手,道理上讲是一体的,况且我在宰相的位置上,又怎么能不预先知道呢?”武则天听后,沉思良久,不置可否。经过一番思考,武则天还是暗中将李显接回宫中,立为皇嗣,李唐江山得以传袭。

公元698年秋天,就是突厥南下骚扰河北这一年,武则天命狄仁杰为元帅讨伐突厥。突厥默啜可汗烧杀抢掠了赵、定等州并将两州男女一万多人掳回漠北,狄仁杰没有追上,武则天又任命他做河北道安抚大使。面对战乱后的凋残景象,狄仁杰提出四点建议:

一、赦免河北诸州,过往不咎,这样被突厥驱逼行役的无辜百姓就会愿意回乡生产。

二、赈济灾民、贫民。

三、修驿路。

四、禁止部下骚扰百姓,违令者斩。这有利于河北的安定。

这些措施实施后,河北的局面稳定了,狄仁杰的功德进一步彰显出来。

公元700年,狄仁杰被提升为中书令。夏天时,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有位胡僧请她看安葬舍利,武则天信奉佛教,高高兴兴地想要和胡僧一起去,狄仁杰急忙跪倒在马前,奏说:“佛是外国人的神,不值得让身为九五至尊的您屈驾,况且这个胡僧形迹可疑,真心想要邀请的话,应该派车迎接才对。”武则天也觉有些蹊跷,于是便没有同去。这年秋天,武则天想要造浮屠大像,工程预算费用达到数百万,宫中没有这些钱,于是号召僧尼每天捐钱。狄仁杰上表说:“如来本意是以慈悲为怀,怎么能役使他们来修饰虚空的东西呢?”“近来水灾、旱灾时有发生,边境也不安宁,如果耗费了国库的银两,又用尽了人力,那么,哪里再发生了灾祸,我们拿什么去扶持呢?”武则天听后觉得是这个道理,就罢免了这份劳役。

狄仁杰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善于发现、举荐人才。武则天请狄仁杰推荐将相之才,狄仁杰向武则天推荐荆州长史张柬之做宰相。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几天后,武则天再请狄仁杰为他推荐将相之才,狄仁杰说:“之前我推荐的张柬之你还没有任命呢!”武则天说:“我已经提升他了啊!”狄仁杰笑笑说:“皇上,我给你推荐的是宰相,可不是司马呀!”武则天眨了两下眼睛,想了想答应任命张柬之为秋官侍郎。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将张柬之任命为宰相。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廉洁奉公、精明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陡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

狄仁杰也能对少数民族人才一视同仁。契丹猛将李楷固多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来被周武军队打败而投降,有的人主张将其斩杀。狄仁杰认为李楷固骁勇善战,如果饶他死罪,他一定会感恩戴德,为国家效命。于是他上书武则天授予李楷固官爵,派他专门征讨契丹,武则天同意了他的请求。正如狄仁杰所料,李楷固等人率军讨伐契丹残余部队,得胜还朝。武则天大摆筵席以示庆贺,她举杯对狄仁杰说:“这是你的功劳啊”。

武则天对狄仁杰的信任是其他大臣望尘莫及的。武则天对于狄仁杰所提出的建议总是能很仔细地考虑,基本上都采纳了。狄仁杰不止一次告老还乡,武则天就是不允许。年迈的狄仁杰进宫见她,她总是不让他下拜,不但如此,她还告诉大臣说:“如果不是什么军政大事就不要打扰狄公了。”

公元700年,狄仁杰去世,朝野为之悲痛。武则天竟然哭了,她说自己的朝堂空了。接着封狄仁杰为文昌右丞,谥号文惠,追赠司空。

全才刘仁轨

刘仁轨出生于汴州,是我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将领之一,他自幼家境贫寒,无法接受正规教育。但是他不像一般人那样放弃进取。没有纸笔,他就用树枝在地上写字,结果竟然成为一位博学之士。

太宗时期,刘仁轨得到重用,累迁到给事中的位置。给事中是门下省的属官,地位比较高,因为国事的需要,与皇帝的接触比较多。

到了高宗显庆年间,刘仁轨得罪了一个人,这个人可以说是武则天前期的左膀右臂,他就是李义府。前面我们提过李义府因为淳于氏一案被上面审问。当时刘仁轨做主审官,因为没有证据,不得不释放李义府,李义府虽然被释放了,但是这个仇他却记在了心里。

公元600年,李义府终于找到了一个落井下石的好机会。

大唐时期,高句丽、百济、新罗是朝鲜半岛的三个大国,三方一直交战,但谁也打不过谁。新罗和大唐关系很好,高句丽、百济与日本关系近些。公元655年,新罗被百济所联合的高句丽、靺鞨进犯,失去三十多个城,新罗向大唐求救。高宗刚刚平息西域的叛乱,转头就来帮助新罗攻打百济和高句丽。公元660年,苏定方被任命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十万大军渡海进攻百济。唐军势如破竹,迫使百济王投降,百济覆亡,大唐在这一带设置了五个都督府,百济成为唐朝的羁縻府州。后来,高宗任命刘仁轨监统水军,保证唐军的后勤供应。当时的气候并不适合出海,但是李义府硬要刘仁轨出兵,刘仁轨无奈只好出海。在海上,刘仁轨遇到了风浪,很多船只都翻了,折损严重。朝廷派袁异式去审问刘仁轨,就在袁异式出发之前,李义府找到他,对他说:“你要是会办事,以后就不用担心升官的问题了。”袁异式明白李义府所指,想对刘仁轨不利。

袁异式想要逼迫刘仁轨自杀,但是刘仁轨不屈服,他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要是犯了法,自然会由国家处置。要我自杀,称了小人的心意,那简直是痴心妄想。”袁异式没有办法只好向李义府说明情况,李义府自然要置刘仁轨于死地,他在朝堂之上说:“不斩仁轨,无以谢百姓”。刘仁轨处于危险境地。这个时候舍人源直心出面替刘仁轨说情,“海风暴起,非人力所及”。高宗知道李义府与刘仁轨结过梁子,想必是要排挤刘仁轨,所以只是免了刘仁轨的官,让他以普通士兵的身份为军效力。

公元661年,高宗任命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安抚百济民众。谁知道王文度在渡海的时候病死了,唐军的主力此时已经撤离了百济,百济复辟势力想要与唐军一决高下。他们占据了周留城,与唐军对峙。为了扩大自己的声势,他们派人将在日本做人质的王子扶余丰接回,日本想要保住自己在朝鲜半岛的势力,便同意将扶余丰放回。这样一来,复辟势力大增,将原来守城的唐军团团围住。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朝廷果断地任命刘仁轨为检校带方州刺史,带着王文度的部下向新罗进发。刘仁轨满怀信心,豪情壮志地说:“吾欲扫平东夷,颁大唐正朔于海表”。

刘仁轨虽然是文人,但却是个带兵的良将,他治军严明,军队战斗力很强。百济复辟军队虽然人多势重,但是不堪一击。他们设下栅栏想要阻止唐军水师的进攻,结果被唐军和新罗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只好从百济城撤兵。唐军人数少,也只好暂时休战。刚好这个时候百济军队发生了内讧,军队一团乱。而此时苏定方率领的东征大军,虽然把高句丽军打得落花流水,但是始终未能攻下平壤城。时间已是隆冬,气候恶劣,苏定方无奈班师回国。这么一来,留在百济的刘仁轨就面临艰难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