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至尊红颜:武则天传
11443800000042

第42章 无字悲白发(3)

张柬之一看眼前的情形,再不阻止后患无穷啊!于是命令敬晖等人带领一班文武大臣,共同跪请中宗罢免武氏成员的官位,以此来抚恤人心。中宗好说歹说油盐不进。张柬之为了防备武三思向中宗进谗言,安排考功员外郎崔湜做为耳目监视武三思的一举一动。崔湜是个小人,看见皇上这般信任武三思,便投向了武三思,并把张柬之等人的计划告诉了他。武三思暗暗谋划除掉张柬之等人。殿中侍御史郑愔曾经因为与“二张”交好被贬为宣州司士参军。他一直嫉恨张柬之等人。这天他偷偷地潜回洛阳,暗中拜见武三思。告诉武三思说:“大王虽得到天子宠爱,但张柬之等五人都掌握着将相的大权,而且胆谋过人,能颠覆女皇政权。张柬之等五人对你恨之入骨,若不及早铲除这五人,恐怕危在旦夕啊!”武三思感同身受,以为找到知音。于是将郑愔和崔湜当谋士来看待。

之后,武三思便找到韦后与她商量对策,于是设计将张柬之等五人调离京城。五个人被剥夺朝中宰相大权时,知道事情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但还心存希望。而杨元琰知道大祸临头,便请求辞官。五人还以为他开玩笑,杨元琰却说:“功成名遂,不退将危。此乃由衷之请,非徒然也。”后来张柬之等人果然获罪,杨之琰保住了性命。

就在中宗朝的大臣们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上阳宫的武则天已经奄奄一息了。自从中宗即位,武则天便被软禁在这个南邻洛水,北连禁苑的幽闭之处。虽然这里景色怡人,但终归没有自由,对武则天来说更像人间地狱。她想走走都要经人禀报中宗,中宗同意她才可以让人搀着出去逛逛;她想见什么人也必须有中宗的人在场才能见到,有的人甚至见都见不到,此时的武则天可谓晚景凄凉。她忽然想起了被她囚禁过的王、萧等妃子们。她们过了这样的日子后自己又过,这是不是上天的报应?如果时光可以倒转,她会不会像之前那样对待王、萧二妃?武则天想到这里不禁一个寒战,即使时光倒转她也不会放过那些妃子。恨在帝王家,有些事身不由己。

武则天闭着眼睛回想起自己豆蔻年华的年纪进宫伺候太宗,太宗的英明神武让她敬佩不已,于是有过短暂的心动;后来遇见李治,两人爱得如胶似漆;再后来进了感业寺,吃够了青灯古佛的苦;之后入宫,之后做皇后,再后来做太后,最后做到了皇帝……一生大起大落,惊涛骇浪。曾几何时她巾帼不让须眉,曾几何时她锋芒万丈,这些都成了过眼浮云。尽管她现在只能对着窗外残阳,寂寞叹息,但是她觉得她这一生活得很出彩儿,值得。

公元705年的十一月二十六,凛冽的寒风刮得昏天暗地,武则天在上阳宫咽下了她最后一口气,终年八十二岁。临终时,她留下遗言,希望除去帝号,称武则天大圣皇后,归葬乾陵。中宗满足了母亲的这一遗愿,将武则天与高宗合葬在乾陵,并在陵前留下无字碑。

一代女皇的生命嘎然而止,而关于她的种种传说却从未终止过。

无字丰碑

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五日,太子李显即位,标志着武则天政治生涯的结束。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的人生走到了尽头。

这位老人在她最后的日子里,只留下一个《遗制》:“袝庙、归陵,去帝号,称武则天大圣皇后。其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奭子孙亲属当时缘累者,咸令复业。”

就是说,武则天最终还是自认为是李家的媳妇,而且去掉了自己的皇帝号,打算永远地陪伴自己的丈夫。而且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她对曾经和自己在皇宫中斗得你死我活的王、萧两人不再计较,对高宗时期拼了老命都要反对她的诸遂良也不计前嫌,将他们受累及的家属一并解放。之后,武则天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中宗李显按照她的遗嘱,尊她为“大唐武则天大圣皇后”,将武则天与高宗合葬乾陵。这在当时也引来了反对之声。给事中严善思上疏说,开乾陵合葬,恐怕会惊扰了高宗。不如在乾陵旁边再找一块风水宝地,另建一块陵墓作为武则天大圣皇后墓地。这样既能显示葬礼的威仪,又能稳固风水。一番激烈的争执后,中宗不打算与死去的母亲计较,决定“准遗诏从葬之。”反对的人的想法是武则天连唐朝的皇后都不能做,更多的人却同意武则天归回唐朝,这说明在多数人心里武则天还是够得上皇后资格的。

中国帝后陵寝向来没有立碑的传统。高宗死后,武则天命人在乾陵的朱雀门外,司马道西侧破例立了一座高大的石碑,碑文开头就写着“述圣记”。“述圣记”碑顶部是芜殿式,四角由四个力擎承檐椽。碑体由五块方石隼卯套接而成,连同顶座共七块,是取七曜照耀之意,当地老百姓称为七节碑。中宗李显书写的《述圣记》全文就镌刻在碑的南面(正面),全文46行,共5600余字。武则天死后,李显为她在“述圣记”的对面立了一块高大的石碑,碑上没有任何字迹,人称无字碑。

乾陵为天皇立碑本来就是武则天的首创,这可以称得上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就是这样,武则天也没有把这座碑上的文字称为碑或碑文。至于为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一般人认为,帝王的事业太大,一座石碑,一幅碑文难以记录完全,所以不称碑文。武则天为高宗立了碑,写了“述圣记”,算是对高宗的一种褒扬。而武则天的碑文又该写什么呢?这实在让天下人犯难。对于中宗李显来说,武则天既是他母后,又是周武王朝的皇帝;而对于大臣来讲,她既是皇帝,又是皇后,碑文的难度自然提高了。主要的难点还不是碑文内容不好写,而是武则天所处的尴尬境地让人无从下笔。她是被大臣们推翻、儿子取代的皇帝,所以,干脆留个空白,不写了。走完路让后人说去吧!

李显即位五年后被韦氏毒死,韦后还没享受几天女皇般的生活便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手除掉。之后,相王李旦继位,称睿宗。睿宗在位期间把“武则天大圣皇后”改称“天后”,“天后”是与“天皇”对应的称号,显然要比“皇后”尊贵。公元712年八月,李旦传位给太子李隆基,在传位前一个多月时,又改“大圣天后”为“天后圣帝”。这个名号是“后”,又是“帝”,语法上来看还是尊为“帝”的。但李隆基称帝后没几天,又把“圣帝”改为“圣后”,以免太平公主存有称帝幻想。公元716年十二月又把圣字去掉,改成“天后”。直到睿宗李旦死后,李隆基才追尊武则天为“武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的身份最终有了定论。

李隆基为武则天定位后,史臣们遵循皇帝的意思为她在历史上定位。在大唐正史里给她特立了“本纪”。这“本纪”没有列为皇帝本纪,而是称为《武则天皇后本纪》或《武则天顺圣武皇后本纪》。也就是说,历史上不承认这位女皇帝,只承认这位武皇后。这是可以理解的,男权社会对女性主政还是极端排斥的。他们觉得这不是正统的统治,不能算作一个朝代,只能算作历史的一个变数。李家皇室自然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家的江山被外姓篡夺过,所以,武则天是无法被史书称为皇帝的。

虽然李隆基只愿意承认她是“顺圣皇后”,史臣们也把她当做皇后来看待。但终究难以抹杀她在历史上走过的足迹。

武则天做了十五年的皇帝,加上称制的六年,实际上做了二十多年的皇帝。再加上高宗在位时期武则天参政的时间。武则天摄政四十年左右。唐朝前期有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七个皇帝,从高祖建大唐到安史之乱,共有一百三十几年的历史,这其中五分之二的时间都是武则天在执政。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被后世称为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很多人都把唐代的兴盛归功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而事实上,“贞观之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在收拾隋朝留下的烂摊子,武则天之后才是“开元盛世”。就是说,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分别代表了唐代前期的恢复、发展和鼎盛三个阶段。如果只承认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就把武则天的历史给割裂开来了,那么“贞观”和“开元”还用什么来连接呢?

如果说“贞观之治”是在搞基建,“开元盛世”是在筑高楼,那么,武则天就是在添砖加瓦。史学家之所以不承认武则天的功绩,就是因为:皇帝的位子不许有女人来坐。这是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的规矩,儒家传统的规定,男权社会的纲。

事实上武则天是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以一个男人的姿态,端端正正地做了多年的皇帝。不管李家人承不承认,也不管史官们怎么评价,她还是不折不扣地与皇帝的头衔连在了一起。做这些,她不仅要冲破传统观念的阻挠,还要面对来自各方的打压。她凭着非凡的毅力和政治才干在凶险的政坛上奋勇拼搏,终于让男权社会向她低头。她可以毫无愧色地向历史宣布,女人也可以做皇帝,而且能做一个好皇帝。

那为什么说武则天是个好皇帝呢?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国力、文化几方面加以评定。

首先,武则天统治时期,政治较清明。

这主要表现在武则天提倡科学、破格录用人才上。在她统治时期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并下令九品以上官吏及百姓可以自举。武则天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出来一批杰出的人才,后来成为武周政权的中流砥柱,如狄仁杰、姚崇、宋璟等人。姚崇、宋璟还成为开元时期的贤相。连唐中期的宰相都赞扬武则天善于用人,赏罚分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也这么认为,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虽然武则天后期也曾犯过任用酷吏、男宠等错误,但这并不能抵消她前、中期的政绩。

其次,从经济发展方面来看,武则天促进了唐朝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了物质基础。

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命人撰写了农业书籍《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她继续推行均田制。在边远地区实行军事性屯田、营田,成效显著。她也极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在独掌政权的二十几年里,地方水利工程有19项。她还把所治境内农田的好坏作为奖惩地方官吏的标准。武则天的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国家仓库里储满了粮食,地方储粮亦很丰富,户口显著增加。

这一时期的手工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采矿业、铸造业和纺织业上。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主要表现为“市”的增加或城市贸易的发达。

再次,从国力上来看,唐朝在高宗、武则天时期版图达到最大,且武则天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也卓有成效。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因此,衡量和评价任何一个帝王的好坏、功过是非,都要把他如何处理各民族关系,能否维护国家版图和主权完整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武则天执政时期,继承了唐太宗的民族怀柔政策和“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策略。对吐蕃、契丹、突厥等族的侵扰和叛乱,采取了坚决抵抗、讨伐的态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公元692年,武则天批准西州都督唐休璟收复“安西四镇”的请求。并慧眼识英雄,在众多的将领中擢拔王孝杰为全军主帅、武威军总管,率军大破吐蕃,一举收复“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派兵镇守,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公元702年十二月,武则天又在庭州设置北庭大都护府,与安西大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两路,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版图完整,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与中亚人民的友谊。

最后,从文化发展这一块来看,武则天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武则天在位时,光耀文史,重视古建筑的修建。较著名的有长安大雁塔、蒿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和乾陵。还兼容三教,使其发展。武则天本人遵儒、宠道、信佛,她派人把三教之精华汇编为一本《三教诸英》。并发展科举,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开放殿试,增加制举次数和常举难度。

当然,我们在承认她功绩的时候,也要看到她的过错。她的过错就是残暴和养男宠。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武则天重用了各种各样的人才。在开始时,她提倡告密,提升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滥杀了许多无辜之人,招致群情激愤。不仅如此,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武则天也毫不客气地杀害了一代老臣长孙无忌,除掉了长子李弘;贬黜褚遂良以及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等。她对于胆敢违抗自己的朝中重臣来济、韩瑗、柳弼等,一概严惩不贷;对于王皇后、萧淑妃等后宫妃子,先是扣上许多罪名,再让她们受尽非人的折磨,最后置之于死地,甚至连她们的女儿也不放过。因此,有人说武则天是个暴君也是有些根据的。

武则天最让历史耿耿于怀的还要数她拥有几个男宠的事,这是她千古难泯的丑闻,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翻来覆去大做文章的话题,连她的政治功勋也因此被忽略了。武则天宠幸的人主要有薛怀义、沈南璆、张易之、张昌宗等。

我们翻看武则天的一生,不难发现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她的文治武功是很多男性帝王都无法比拟的。我们在看待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时,要给予客观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