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与我同姓的那些人:李姓
11446300000013

第13章 唐前李姓名人(2)

而此时赵高身为郎中令,为攫取更大的权力,则一心要除掉李斯。因此,他千方百计在二世面前陷害李斯,说李斯与其子李由私通“盗贼”,想趁机谋反。秦二世听了赵高的话,将李斯交给赵高处置。

公元前208年初冬,李斯全家老少被押赴刑场。李斯回过头来看了看他的儿子,说道:“我想跟你一道,再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猎逐狡兔,还能办到吗?”说罢,父子相对痛哭。李斯在咸阳街头被腰斩,同时被夷三族。

李斯死后第二年,大秦帝国灭亡。

作为帮助秦国完成了灭六国、统一中国大业的开国功臣,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宰相,李斯的功过是非、成败荣辱是历代名家谈论的话题。回顾李斯一生,尽管他出身里巷平民,却能凭着才干游历诸侯,辅佐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位居三公之职。然而李斯学从荀子,却不致力于政治清明,用以弥补皇帝的过失,而是阿谀奉承,随意附合,推行酷刑峻法,听信赵高的邪说,废掉嫡子扶苏而立庶子胡亥。等到各地已经群起反叛,李斯这才想直言劝谏,早已于事无补。明人李贽在《史纲评要·后秦记》中认为李斯功绩甚伟,堪称一条龙,而唐朝的胡曾则感叹“犹是,秦人恨李斯!”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肯定了李斯的历史功绩,同时也将李斯的不得善终归结为是咎由自取。

李冰

李冰父子李冰,身世乡里、生卒年代已不可详考,战国时期的水利家。

李冰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都江堰的修成,不仅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十几个县,灌溉面积达三百多万亩。从此,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称号。

古代蜀地素有“泽国”、“赤盆”之称,非旱即涝。千百年来,蜀地人民都同洪水作着斗争。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蜀国,为了将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秦王决定彻底治理蜀国水患,同时派精通治水的李冰取代张若担任蜀守。

李冰学识渊博,通晓天文地理。到达蜀郡后,李冰细致观察了当地的灾情现状: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平川,水势浩大,极易冲决堤岸,泛滥成灾。大量的泥沙从上游挟带而来,淤积在这里,致使河床抬高,水患严重;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的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到雨季,常常造成东旱西涝。面对如此严峻的灾患形势,李冰在到任不久之后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与其子二郎沿岷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制定了治理岷江水患的详细方案。首先,为了使岷江的水能够顺利东流,他将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称其为“宝瓶口”。被凿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后人称其为“离堆”。此外,李冰采取在江心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迫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修筑分水堰的过程十分艰难,在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重新另辟蹊径,让竹工编成许多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里面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筑成了分水大堤。大堤前端犹如鱼头,取名“鱼嘴”。它直迎岷江上游,将奔腾的江水瞬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江水叫外江,属岷江的正流;东股江水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江水流经宝瓶口之后分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分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李冰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飞沙堰的修筑也是用竹笼装卵石堆筑。当内江水位过高时,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如此可以有效让内江灌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冲走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沉积。洪水季节,内江超过灌溉所需的水量,由飞沙堰自行溢出。同时,为了控制内江流量,李冰父子修筑石人立在江中,作为观测水位的标尺,要求水位“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在中国水利史上,而且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历史悠久举世闻名,设计完备令人惊叹。我国古代曾先后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著名的有芍陂、漳水渠、郑国渠等,但都先后废弃。唯独李冰修筑的都江堰千百年来丝毫不衰,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和运输等多种功能。除都江堰外,李冰在蜀郡还兴办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譬如对发源于蒙山的沫水,李冰组织开凿了河中的岩石,便利了航行;对管江、汶井江、洛水也进行了疏导,同时引绵水出紫岩山灌溉农田。

李冰为蜀郡所作的这一切,对当地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建成后,千百年来危害人民的岷江水患被彻底根除,蜀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唐代杜甫曾作诗慨叹:“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滥不近张仪楼。”水利的开发,使蜀地农业生产迅猛发展。西汉时,江南水灾,蜀郡的稻粟被运往江南,唐代靠成都之稻米充实京师。同时,蜀地有名的蜀锦等当地特产亦通过开凿的渠道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由于李冰的创业,成都不仅成为四川而且是西南的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同时成为全国工商业和交通极为发达的城市。

两千多年以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为世人所崇敬、感激,四川人民把李冰尊为“川主”。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间的祭典活动和祭祀活动。并且,在四川也形成了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六月二十六日为中心的庙会活动。

李牧

李牧(?~公元前229年),生年不详,据推算应当生于赵武灵王后期。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官至赵国相,大将军衔,受封赵国武安君。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赵国北边和匈奴毗邻接壤。公元前309年,赵武灵王下令推行“胡服骑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军事力量逐渐强大,屡屡击败匈奴等北方胡人。但是到了惠文王、孝成王时期,匈奴军事力量逐步强大,不断骚扰赵国边境。赵武灵王时虽然修筑了长城抵御匈奴,但赵国还常常遭到匈奴的入侵。赵惠文王便派李牧带兵戍边。赵孝成王时,派李牧为将戍边,帅府驻在代雁门郡(现在山西省西北部宁武县以北一带)。

久居赵国北边,防备匈奴,为了有利于战备,李牧争取到赵王同意,自己有权根据需要设置官吏,而且本地的田赋税收也全部归帅府,用作军事开支。他将边防线的烽火台加以完善,派精兵严加守卫,同时增加情报侦察人员,及早预警。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李牧密切官兵关系,厚遇士卒,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全军将士由于得到厚遇,士气高昂,奋勇争先,为国效力。李牧针对匈奴骑兵机动灵活、战斗力强、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军需全靠抢掠的特点,命令全军要示弱于敌,以麻痹敌人,伺机出动,一举歼敌。为此,李牧特别严明军纪:“匈奴入边来劫掠,要赶快将东西收入堡垒,有敢于捕虏匈奴的人斩首!”所以每当匈奴入侵,烽火台报警,李牧即下令全军立即收拾物资,退入城堡,绝不出战,从而使匈奴无从掳掠。如此过了好多年,李牧没有人员伤亡,也没有财务损失。

时间一长,匈奴人误以为李牧胆小懦弱,于是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同时,李牧下属的将士们亦窃窃私议,以为李牧无能怯战。消息传到赵孝成王那里,赵王派使者责备李牧,要其出击。然而李牧不作解释,依旧我行我素,坚守不出。匈奴往往满怀企图而来,却一无所获。

李牧的一味防守,让赵王恼怒不已,将李牧召回,派另外一位将领来替代。新将领到任后,每逢匈奴入侵,便立即下令军队出战,造成人员伤亡很大,边境不宁也让百姓没有办法耕种生活。

赵王无奈只得又派使臣去请李牧复职,李牧坚称有病,闭门不出,不肯就任。赵王不得已下令强令李牧出山。李牧对赵王说:“大王一定要任命我,必须仍用我的老办法。”赵王只好答应。

李牧重回雁门,依旧和之前的战术一样,下令坚守,绝不出战。几年内匈奴无数次入侵,都一无所获。李牧对种种屈辱骂名都置之不理,其实心里早已定下歼敌计谋。等李牧看时机成熟,于是经过严格挑选战车1300辆,精壮战马13000匹,勇敢善战的士兵5万人,优秀射手10万人,严格编队,进行作战演习。

公元前244年的春天,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牧让百姓全部去山野放牧,以此引诱匈奴入侵。不久,一小股匈奴兵到了离边境不远的地方。李牧此时派出一支小部队,假装败于匈奴,同时丢弃下几千名百姓和牛羊让匈奴俘虏去。因长久以来无所缴获,匈奴单于听说后十分高兴,于是率领大军侵入赵境,准备大肆掳掠。

而此时李牧正摆好令人莫测的阵势,准备瓮中捉鳖。匈奴兵到来之后,李牧率领军队开展左右翼的攻击,大破匈奴军,杀十余万骑,匈奴骑兵全军覆没,匈奴单于带着亲随仓皇逃窜。此后十多年的时间,匈奴始终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不战则已,一战必胜,李牧也因此成为继廉颇、赵奢之后赵国的最重要的将领。

公元前246年以后,李牧因国事需要被赵王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逝世,悼襄王继位,让乐乘代替廉颇大将军之职位,廉颇一怒之下,率军攻击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亦带领自己部下投奔魏国。而此时,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投魏,李牧成为朝中唯一重臣。

公元前235年,悼襄王逝世,赵王迁即位。赵王迁二年,秦大将桓齿攻取赵的平阳、武城,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赵首10万。桓齿乘胜进击,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赵王迁任命李牧为大将军,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李牧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宜安附近驻军,与秦军对峙。

在李牧看来,秦军接连获胜,士气高涨,如果仓促迎战,将难以取胜。于是,李牧筑垒固守,拒不出战。桓齿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出兵。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秦军主力由于离开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加上赵军一直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率军于此时乘机占领秦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之后李牧判断桓齿必将回救,于是只部署一部兵力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藏于两翼。经过激烈战斗,10万余秦军全部被歼。桓齿仅率少量亲随冲出了重围,畏罪逃到燕国。秦王听闻大怒,以金千斤,邑万家购求桓齿之首。李牧击退秦军以后,赵王迁大喜,说:“李牧是寡人的白起。”由于秦国著名将领白起的封号是武安君,因而封李牧为武安君。

赵王迁七年(公元前229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自然灾害频繁,国力已十分衰弱。秦王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全力抵抗秦军。由于秦军多次受挫于李牧,王翦也深知李牧是自己劲敌,李牧不除,秦军则无法取胜。于是王翦禀告秦王用反间计,派奸细用重金收买赵王迁的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流言蜚语。赵王迁昏庸不堪,听闻谣言之后,立即派人取代李牧和司马尚。李牧接到命令,为社稷而不从,赵王暗中设计,斩杀了李牧,并废掉司马尚。李牧临死,哀叹:“赵将亡!”

李牧死后的第二年,王翦大破赵军,俘虏赵王迁,赵灭亡。

李牧是战国末期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最杰出将领,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威望甚高。一生作战,李牧屡次重创敌军,从未失败,然而,这位名将最终却死在了他所誓死效忠的国君手中,使得后人无不扼腕痛惜,在《史记·赵世家》中,司马迁对于李牧之死感叹愤慨,叹赵王迁“其母倡也”,“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岂不谬哉!”

李广

李广李广(公元前183年~公元前119年),陇西郡成纪县人。西汉著名军事家。做过骑郎将、骁骑都尉、未央卫尉、郡太守,镇守边郡使匈奴不敢犯多年,被称为“飞将军”。

李广家族世代传习射箭之术,先祖叫李信。秦朝时任将军,曾经追获燕太子丹。李广善于骑射,据说李广外出打猎,看见草里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结果箭头都射进石头里。过去一看,原来是石头。接着重新再射,却始终不能再射进石头了。李广驻守过各郡,听说有老虎,常常亲自去射杀。李广随皇帝出行,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文帝曾对李广说:“可惜啊!你没遇到时机,如果让你正赶上高祖的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在话下吗!”

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由于善于骑射,斩敌无数,所以被封为朝廷的中郎。

景帝即位,李广被任命为陇西都尉,又改任为骑郎将。西汉吴、楚七国叛乱,李广受封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英勇无畏,于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功扬名。但由于梁孝王私自将将军印授给李广,回朝后,朝廷没有对其进行封赏,反而将李广调任上谷太守,与匈奴每天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对景帝哭泣恳求:“李广贤才,天下无双,且自负有才,若屡次和敌人正面交战,恐怕皇上会失去这员良将!”于是朝廷又调他任上郡太守。从此之后李广辗转边境,曾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太守,并以奋力作战而扬名。

李广任上郡太守时,匈奴曾大举入侵上郡。景帝派宠信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出猎,遇到三个匈奴人,与其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宦官被射伤,骑兵几乎全军覆没。宦官慌忙逃回报告李广,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带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因为没有马,只能徒步前行。李广命令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询问后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