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与我同姓的那些人:李姓
11446300000012

第12章 唐前李姓名人(1)

李耳

老子像老子(公元前600年~公元前470年),字伯阳,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传说他出生时就是白眉毛白胡子,由此被称为老子。老子是春秋时期人,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最后不知所终。

老子的思想后来被庄子所继承传扬,与儒家、佛家思想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神内核。道教出现之后,老子被尊称为“太上老君”,《列仙传》里老子亦被尊为神仙。

老子博学多才。春秋时期常称学识渊博者为“子”,表示尊敬,因此,当时之人皆称老聃为“老子”。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到来,就驾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如蓬草般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看起来好似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容貌却谦虚得犹如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老子教授孔子之后,还带其拜访了大夫苌弘。苌弘是春秋时著名的音乐家,他传授了孔子乐律、乐理。几天之后,孔子向老子辞行。临别时,老子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之人用言辞送人。我不是富贵之人,只能窃用品德高尚者的名号,用言辞为你送行。这几句话是:‘聪明深察之人常受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好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见识广大之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爱好揭发别人的缘故。做子女的要忘记自己而心想父母,做臣下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孔子叩头说道:“弟子谨记在心!”

周朝衰微之后,老子蒙受失职之责,于是离宫归隐。他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函谷关守关官员关尹,少时好观天文、修养深厚。一天晚上,关尹忽见东方紫云聚集,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自言自语说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于是派人清扫街道四十里,夹道焚香,恭迎老子。七月十二日午后,夕阳西斜,光华东射。关尹正准备下关查看,忽然看见关下稀落的行人中有一位老者,倒骑青牛而来。老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简朴洁净。关尹奔上前去,跪于青牛前拜见老子,焚香而行弟子之礼。听说老子要隐居,关尹恳求老子能偶著书,造福万代。老子答应,于是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人称《德经》。上下两篇合称《道德经》。

后来老子隐居宋国沛地,自耕而食,自织而衣。慕老子其名的人接踵而来,于是弟子遍天下。老子出关之事也一直被人们传说着。鲁迅曾经专门创作故事新编《老子出关》。另外,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也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祥瑞的征兆。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李悝

李悝李悝(公元前455年~公元前395年),战国时期魏文侯到武侯时期人。李悝是魏国的丞相。

李悝是子夏的学生,知识渊博,通权达变,是战国初期主张法治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关于他的事迹,散见于《史记·魏世家》、《史记·货殖列传》、《韩诗外传》、《韩非子·内储说》等。司马迁曾评价李悝:“魏用李悝尽地力,为强君。”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文侯时魏国能够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有着重大的贡献。

李悝在魏国很得魏文侯的重用。他始先作中山相,因政绩卓著,魏文侯又任命他作上地守。他领导上地人民发展生产,加强习战,曾与秦交锋,大败秦军。因治国有方,后来魏文侯任他作相国。李悝提出的名言“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腐朽落后的世袭制度提出了挑战,实则为以后封建制代替奴隶制开辟道路。

魏文侯曾询问李悝:“先生教导我说:‘家贫就想得贤妻,国乱就想得贤相’。如今要安排宰相,不是魏成子就是翟璜,对这两个人您怎么看?”

李悝回答说:“我听说,卑贱之人不替尊贵之人谋划,疏远之人不替亲近之人谋划。我的职责是在宫门以外,所以不敢承担这个使命。”文侯说:“先生对此事请不要推辞。”李悝说:“这是您不注意考察的缘故。平时看见他亲近哪些人,富有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推举哪些人,不得志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苦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有这五条足能决定谁当宰相了,何需依靠我呢!”文侯说道:“先生敬请归家,我的宰相已经决定了。”

李悝到翟璜家中拜访。翟璜说:“今天听说君主召见您去选宰相,结果是谁当宰相呢?”李悝说:“魏成子当宰相了。”翟璜气得变了脸色,他说:“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西河守将是我推荐的。君主最忧虑的邺郡,我推荐了西门豹。君主计划要攻伐中山国,我推荐了乐羊。中山攻灭后,派不出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君主的儿子没有师傅,我推荐了屈侯鲋。我哪一点比魏成子差!”李悝说:“您向君主推荐我的目的,难道是为了结党营私吗?魏成子有千钟俸禄,十分之九用在外边,十分之一用在家里,因此从东方聘来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君主把他们奉为老师。您所推荐五个人,君主只是任他们为臣,您怎么能跟魏成子相比呢?”翟璜迟疑后拜说:“我翟璜是浅薄之人,说话很不得当,我愿终身做您的弟子。”

关于李悝的生平事迹,已难确知其详,使他留名青史的,是他任魏文侯相时在魏国的变法改革。李悝任相后,大胆革新,废除弊政,任用贤才,实行变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变法是比较彻底的。李悝废除官爵世袭制,重用有才有功的人;废除了“井田制”,实行税亩制,鼓励人民垦荒种田,扩大土地面积,农业因此得到了全面大发展。后人评论说:“井田废,沟浍湮,水利所以作也,本起于魏李悝。”

李悝曾给魏文侯算过一笔账:方圆百里之内,有土地九万顷,除去山林、河流、城镇所占的土地面积,耕地约有六百万亩。如果精耕细作的话,每亩可多收三斗,共增加产量一百八十万石;如果耕作不力,就会减产一百八十万石。他认为,大兴宫殿房屋,势必会损害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受损是饥荒的根源。因此他特别重视“不违农时”,千方百计为农民的发展生产提供政策上的方便。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悝变法,使魏国国强民富,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在当时对其他诸侯国震动极大。魏国的变法,也为后来各国的变法开辟了道路,积累了经验,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全国性变法运动,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一不受到李悝变法的影响。

李悝所作的《法经》,是我国第一部地主阶级的法典。可惜《法经》早已散佚,仅存六个篇目: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桓谭《新论》中有关于《法经》内容的简述,《晋书·刑法忘》也有类似的记载。《新论》已亡伏,桓谭介绍《法经》的一条保留在明人董说《七国考》之中,是我们今天了解《法经》的重要依据。

李斯

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李斯书李斯(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人。官至秦国丞相,才华横溢。鲁迅先生曾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他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和巩固秦朝中央集权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李斯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有一次,他看到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根本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慨然叹息道:“一个人能不能出人头地,就如同这些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李斯是不甘心做“厕中鼠”的人,他要去寻找那座“粮仓”,飞黄腾达。于是,李斯辞去小吏的官职,到齐国求学,并拜荀子为师,同门师弟就是韩非。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对孔子的儒学进行了发挥和改造,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张,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李斯并没有留在楚国为楚王效力。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在李斯看来,楚王胸无大志,不值得侍奉;韩、魏、赵、燕、齐都没有贤明的君王,国势已经很衰弱,自己没有建功立业的希望,于是李斯西行到当时最为强大的秦国去。

临行之前,荀子问李斯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回答说:“我听说一个人若遇到机会,就千万不可松懈错过。现在秦王正想吞并六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正是游说之士施展抱负的好时机。一个人如果地位卑贱,却不想去追取功名利禄,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厌恶功名利禄,标谤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读书人的本心。所以我就要到西方去游说秦王,建功立业。”

李斯到秦国之后,正好赶上秦庄襄王去世,十三岁的嬴政即位。李斯开始先在秦相国文信侯吕不韦府中当舍人。吕不韦很器重他,任用他为皇帝的近臣。他利用平生所学,让秦始皇采纳了他许多重要的建议,譬如花重金离间六国的君臣,遣刺客刺杀六国的名士等等,于是李斯被封为客卿。

恰在此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秦国的王族和大臣们对秦始皇说:“从各诸侯国来奉事秦王的人,大都是为他们的国君游说,以离间秦国而已,请求大王把客卿一概驱逐。”而李斯也恰好在计划要驱逐的客卿之列。于是李斯就上书劝谏,并写下流传千古的名篇《谏逐客书》。秦王明辨是非,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逐客令,并升李斯官职到廷尉。

正当李斯步步高升的时候,他的同门师弟韩非的才华得到了秦始皇的欣赏。韩非和李斯是同学,是战国末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无论学问还是才华都胜过李斯。韩非因说话口吃,因此不善辩说,但善于著述。他继承了荀子的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君主专制理论。韩非学成回到韩国以后,看到韩国国势衰弱,多次上书献策,但都未能被采纳。于是,韩非发愤著书,先后写出《孤愤》、《五蠹》、《说难》等。他的书传到秦国,得到了秦始皇的极度青睐。秦始皇曾说:“我要是能见到此人,和他交往,死而无憾。”

不久,因为秦国攻打韩国,韩王不得不重新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李斯知道韩非才能胜过自己,害怕秦始皇重用他,对自己的前途不利,就向秦始皇进谗言说:“韩非是韩王的同族,大王要消灭各国,韩非爱韩不爱秦,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决定不用韩非,把他放走的话,对我们来说十分不利,不如把他杀掉。”秦始皇轻信了李斯,就将韩非下狱。而韩非到秦国以后,又得罪了姚贾。在李斯和姚贾的串通下,韩非求生无路,只好吃了李斯送来的毒药,自杀而死。李斯没有了对手的威胁,更加积极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秦王统一六国出谋划策。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空前的封建大一统国家。任命李斯为丞相。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焚书坑儒,使中国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在全国各地修建离宫别馆,并四出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秦始皇第五次巡行,丞相李斯和秦始皇宠爱的小儿子胡亥等一同前往。在达到沙丘时,秦始皇病重,命令赵高写好诏书给公子扶苏说:“把军队交给蒙恬,赶快到咸阳参加葬礼,然后安葬。”书信都已封好,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秦始皇死后,书信和印玺都在赵高手里,只有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和赵高以及五六个亲信宦官知道始皇去世,其余群臣全部不知。李斯怕引起天下大乱,每日照常令人送水送饭,不让外人知道死讯。按照惯例,应由秦始皇长子扶苏继位。扶苏曾劝谏秦始皇废除焚书坑儒,秦始皇发怒,把他派到西北大将蒙恬那里。而此时赵高也正在进行阴谋活动,他曾是胡亥的老师,极力想让胡亥称帝。于是赵高对丞相李斯说道:“始皇去世,曾经赐给公子扶苏一封诏书,命令他到咸阳参加丧礼,并即位称帝。现在诏书还未送出,始皇就驾崩,还没人知道此事。始皇赐给扶苏的诏书和印玺现在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你看这事该怎么办?”李斯说:“你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的话呢!这不是为人臣所应当议论的事!”李斯对赵高的言论极为不满。但赵高深知李斯为人,他将李斯和蒙恬进行对比,让李斯觉得不如蒙恬,乘机又称扶苏继位后必将任用蒙恬为丞相,李斯听此言后深感不安,为保住相位只好听从赵高的调遣。于是,胡亥、赵高将秦始皇命扶苏来咸阳送葬的书信,改为斥责扶苏“无尺寸之功”、“不孝”的信,命其自尽;同时责备蒙恬“不忠”,也令他自杀。结果扶苏悲痛自尽,蒙恬不肯自杀,后被囚禁,服毒而死。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继承了帝位,开始了比秦始皇更加残忍的统治。他骄奢淫逸,疯狂纵欲,群臣上下人人自危。胡亥信用赵高,实行严刑酷罚,大肆屠杀功臣和宗室兄弟,又大兴徭役,穷奢极欲,造成天下民怨沸腾,终于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李斯见此情景,多次想进谏,但二世拒不接纳,并对李斯很不满意。加之李斯的儿子李由镇守三川郡,未能阻止起义军西进,罪及李斯。李斯生怕丢了官禄,便转而对秦二世阿谀奉承,并上了一封《严行督责书》来迎合二世的心意,怂恿二世恣意享乐。二世看了李斯的上书,果然大为高兴,于是严加“督责”,致使统治更加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