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梦想与智慧的力量:闽商传奇
11477200000024

第24章 商界精英:闽南的脊梁(15)

提起茶文化,肖文华至今念念不忘原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原国家商业部部长胡平对他说过的一段话,胡平说:“卖石头都要做文化,卖茶更是要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真正做大。”几年来,肖文华也正是这样做的。

走进华祥苑,犹如进入铁观音的圣殿。茶飘香,人亲和,在甜美的营业员引领下,置身于古典与现代融:为一体的茶文化氛围里,心中自然萌生一种冲动,这就是品一口华祥苑沁人心脾的铁观音,体验一回回味无穷的茶文化。让客人尽兴而来,满意而归,是华祥苑的努力目标,并且华祥苑也做到了。肖文华自豪地说:“我们卖的是茶,传播的是文化,弘扬的是中国传统淡泊致远的高贵精神。”

而“日月星”系列产品,则是华祥苑品牌文化的一种生动的表达。肖文华说,日为光,有了光才有生命的一切,所以把“日”作为华祥苑顶级产品的象征;月亦为光,是日的补充、日的交替,所以代表了华祥苑的二级产品;星随日月构成天宇的全都,形成周转不息的能量,所以象征着华祥苑的第三级产品。日、月、星系列产品正是华祥苑多年来所秉持的“天人合一”理念的结晶,也是华祥苑关于茶之精神、茶之文化的完美诠释。

为了更好地传播茶文化,肖文华再次在业界做了一个创举:与厦门艺术学校、厦门小白鹭艺术团合作,开展茶文化艺术培训。经过三年的系统培训,2006年元月,首批二十一名茶文化艺术学员举行了毕业汇报演出。学员们精彩、娴熟的茶艺表演吸引了观看演出的专家、学者和爱好茶文化的观众,获得热烈的掌声和很好的评价。这一成功的案例,在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独特的茶艺上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肖文华说,之所以想到花这么长的时间对茶艺小姐进行系统正规的培训,是为了让茶艺文化不仅仅停留在表演阶段,还要进行一种传播,通过真正的茶文化舞蹈等形式,更好地传播中国茶文化。实践证明,他的这一尝试获得了成功,根据茶文化编排的舞蹈在厦门小白鹭艺术团到各地公演时反响极好,演出期间掌声不断,评价颇高。

让世界上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茶的迷人芳香,将中华茶文化更好地展现在国际友人面前,这是肖文华想做,也已经在做的事。今后,肖文华更想把这一重温古代、立足现代、影响未来的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的事业做足做好。

2006年6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等中外高层机构共同举办的“2006丝绸之路投资论坛”在西安隆重举行。肖文华作为中国茶业界的唯一代表应邀出席论坛。与会期间肖文华不仅将华祥苑的产品搬到会场,免费提供给与会客人品尝,而且还同各国政要、友人、商业人士广泛交流,推广中国茶产业及茶文化,谋求中国茶产业向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渗透和发展,以强化中国茶产业的国际品牌地位。这次大会最高执行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先生同肖文华进行了深入的交谈,称赞华祥苑为中国茶产业作出的突出贡献,特别强调华祥苑从特供钓鱼台铁观音国宾礼茶到应邀参与国际间丝绸之路重建的重要作用。马和励先生还对华祥苑寄予厚望,鼓励华祥苑在促进国家和地区共同繁荣与复兴,重现“丝绸之路”辉煌中承担起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就这样,中华茶文化也跟随着华祥苑走进了联合国。

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事,更是中国文化盛会,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让全世界领略了日本寿司的风味;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成就了韩国泡菜每年40亿美元的出口额;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又将给博大精深的中华茶文化带来怎样的机遇?铁观音产业如何抓住这个发展的好机遇,如何找到有效的契合点,成为肖文华关注的焦点问题。

但是无论怎样,乘上奥运快车都将是传统茶业破浪远航的大好时机。肖文华率先在首都机场瞄准了奥运商机。华祥苑通过投标,在首都机场三号候机楼最为醒目的位置,开设了华祥苑专卖店,让所有进出航空港的游人,一进北京就认识茶,认识茶文化。肖文华表示,华祥苑还想在奥运村附近筹建一个茶艺表演馆,通过直销、直接展示的方式来吸引游客了解茶及茶的外延产品。

现在,茶已经完完全全成为肖文华生命中的一部分。说起这个他为之全身心投入的茶产业和茶文化事业,肖文华总是那么的满怀深情。他说:“茶成就了我,我亦愿意为茶痴情一辈子。”

凭借高品质、高品位,华祥苑立足厦门,开拓福建,遍布全国,最后走出国门。肖文华的雄心壮志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相信华祥苑的明天会更加辉煌灿烂。用语音接通世界

--电话大王吴瑞林

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满足他们三个人每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

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孑L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斯莱斯!”

这个故事很老了,但却告诉我们电话的神奇和不可或缺。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个信息时代,试想想,拔掉我们的电话线,扔掉我们的手机,让我们享受远离尘嚣的安静生活,假若这样,有几个人能够安之若素呢?

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彻底改变了人类的通讯方式。而在中国的土地上,电话的历史是短暂的,曾经也是稀缺的,更是昂贵的……直到有一天,我们自己开始加入生产和研究,电话普及的速度才以蔓延之势覆盖全国。而说起中国电话的普及,我们就不能不提起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电话大王”吴瑞林。

让人羡慕的小货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只不过,有的人把这梦想丢在了某个地方,或者慢慢地淡忘掉了。说起梦想这玩意,有人把它比喻成星星,虽然摸不着,却看得见,并能给你指引方向,让你充满无限幻想和期望,并努力着去实现,最终化成一种动力。

吴瑞林就一直是一个有梦想并且从未放弃过梦想的人。

1952年2月17日,吴瑞林出生在福建省晋江的一个普通乡村。父母以耕田为生,他是家里13个孩子中最小的。虽然晋江地区是有名的侨乡,先后有许多前辈漂洋过海,远渡重洋从事商业,给整个地区都带来了些许生意的气氛,但对于出生在农民家庭的吴瑞林来说,那时候他还根本不知道经商是怎么回事,因为父母都是耕田的,他自然对自家的田地更熟悉一些,一到放学的时候便会去田里帮大人干活。

在当时,一到农忙时节,田间便会有人挑着各种小物品在垄头穿行叫卖,一下子便会吸引许多人的目光,劳累的人们常常会暂时停下手中的农活,将那人围起来,摆弄他货担里的小玩意。而当时威风八面的公社干部到他们队里,对谁都是一副颐指气使的模样,唯独对待那个挑着担的货郎总是客客气气的,总把他叫到身边一起喝茶聊天。这样的情景给当时只有10岁的吴瑞林很大的刺激,他便立志长大以后一定也要做一个让人瞧得起眼的货郎。

12岁那年,吴瑞林上完小学便辍学回家,开始参与公社劳动和集体建设。幼小的身体还没有发育完全就开始进行全日制的体力劳动,虽说很辛苦,但对他来说已经相当习惯了。俗话说:土地是金子,种啥长啥。可是土地就是不长能闪闪发亮的金子,不过好歹能糊住那张老感觉饥饿的嘴,这在当时来说,人们已经很满足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一种生活模式,并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要说离开这样的土地,确实需要一些勇气。

吴瑞林踏踏实实地将五年的汗水都淌在了自家的田里。他就像地里的庄稼慢慢成长了起来,从身体到心灵都开始变得成熟。17岁,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勇气的时节,当然也是人性比较叛逆的时节,吴瑞林也不例外。就是那么一天,正在地里干活的吴瑞林突然扔掉手里的锄头,对父亲说:“我不想晒太阳了!”说完便朝地头走去。

翅膀硬了,要自己飞了,父亲望着儿子的背影,一言未发地紧握着自己手中的锄头。

就是这一年,吴瑞林开始跑到市场上去混,希望能赚到属于自己的钱,可思忖半天,他才恍然醒悟,自己只不过是刚从田头走下来、还没洗净泥裤腿的小农民,要知识没知识,要技术没技术,要本钱没本钱,要经验没经验,脑子一发热,就想出来混,道行太浅不说,连做什么都不知道,实在是太缺根筋了。

不过在市场上转几圈,还是有所收获的。他发现那些裁缝师傅做的衣服很好卖,一件衣服挣的钱相当于在地里干七八天,这么一琢磨,他决定去学裁缝。

白天学裁缝,晚上在自己家里赶工承接一些活计,吴瑞林终于摸到了门道,开始赚起属于自己的钱来。有了这手技术,保证了自己的饭碗,终于不用再下地干活了,年轻的吴瑞林深深舒了口气。

要说一个人做事真的用了心,那肯定什么事都能够做成。吴瑞林用心地做衣服,忙着赚自己的钱,衣服越做越多。本来是该高兴的事,可是慢慢他发现定做衣服的人一多他纵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谢绝一部分也行,可这实在不像话,不太尊重人,长期下去肯定会影响自己的声誉和生意。越想越烦恼,年轻的吴瑞林甚至想着把自己的客户让给一些同行,可是又一想,人家都是冲自己来的,如果托给别人,质量出了差错,也等于给自己找不快,想着想着,他终于有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说是大胆的决定,这一点也不过。因为当时的吴瑞林刚20出头,嘴边的毛还没长齐,就想着自己开公司,确实有点天方夜谭的劲儿。但有想法总比没想法好,胆大的总比窝囊的有出息,如果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就这么个想法,指引着刚20出头的吴瑞林开始召集人马。

比吴瑞林有经验的裁缝师傅有的是,比他做得好的更多,他才20出头,才做了3年,又怎敢跟做了十几年裁缝的老师傅比。不过吴瑞林他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召集一些想学裁缝的学徒,进行严格的培训,这样一来,省了一笔请大师傅的费用,又能边培训边赶客户的服装,把关严点不会影响产品质量,而新学徒 又好学又好管理,就这么着,他心里盘算的小公司竟然办了起来。

这之后,不到两年,他成了当地凤毛麟角的万元户。1982年,当地一家服 装公司濒临破产,年轻气旺的吴瑞林随即承包了这家公司,成为切切实实的公司 老板。这一年,他刚满三十,正是自己的而立之年。而公司在他的领导下红红火 火热透了当地的半边天,他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

想起20年前那个年少的梦想,吴瑞林轻轻地笑了。这是一个珍贵的梦想, 也是一个让他铭记一生的梦想。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马有失蹄时,人有失意时,怕就怕一失不返,一蹶不振。

意气风发的吴瑞林满心地经营着自己的服装厂,就像一匹自信的马驰骋在属 于自己的原野上,但越是茂盛的原野,便越多了觅食的老鼠,多了老鼠打的洞, 一不小心踩到了鼠洞,马失前蹄,便栽倒在自己的原野上,却始终找不到那只祸 害自己的老鼠,只留下一个已经踩塌的鼠洞。

服装公司发展到300人的规模,吴瑞林为之付出了很多心血。有一天,他接 到一个订单,客户需要很多数目的服装,吴瑞林思忖了片刻,这可是一个发大财 的机会,可是数目太大,需要大批的布料,而购买布料的资金有限,就是将公司 所有运转资金拨来也不够啊!可是如果再犹豫下去的话,可能就会失去这个大客 户,接还是不接?这下可难坏了吴瑞林。而客户那边把几万元的预付款已打了过 来,虽然不能填充资金的欠缺,可总归是要马上生产,耽误了时间,那损失可更 大了,这么一想,吴瑞林下定了决心,马上赶工,资金不够,那就贷款!

谁曾想,当吴瑞林紧张地赶完这大批服装交货时,却找不到客户了!怎么联 系也联系不上,就像突然从人间蒸发掉一样。望着这些生产出来的服装,却找不 到买主,只能存在库房里,而那些花掉的资金加上贷款,吴瑞林不敢想象。毕 竟,他只是搞服装加工和生产的,没有申请品牌,没有销售链条,那一刻,他欲 哭无泪,做了这么多年服装,这下亏大了,不仅是亏,连厂子都无法支撑下 去了。

就这样,吴瑞林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苦建立的工厂关门倒闭了,那心里犹如刀割。亏了不少,还落下未还的贷款,那一刻,他感觉到天塌了下来。

服装厂倒掉了,曾经的风采便不再依旧,那些曾经的掌声变成了支离破碎的议论声。蜚声一时的吴瑞林,此刻成为过道两旁邻里舍外的笑柄,吴瑞林恨不得能变成一只老鼠,找个洞钻进去,不要再看到再听到那些冷嘲热讽的声音。然而他不是一只老鼠,而是一匹马,一匹要驰骋千里的马,好马不吃回头草,吴瑞林,不能再回头。于是,收拾好自己的行囊,他离开了泉州,去了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