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外经典历史疑案探源
11506800000011

第11章 李世民是否真的谋权篡位

一天凌晨,李世民同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9人率兵埋伏于玄武门内,把守玄武门的主将常何也已被李世民收买,只等在此地将上早朝的长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杀死。天一亮,建成和元吉上朝走到临湖殿时,感到气氛反常,正要拨马回府突然,李世民领着一彪人马狂奔而来,一箭将李建成射死。齐王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射中,当场死亡。然后,他们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赶到东宫和齐王府,把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家不论大小老少,全部杀死斩草除根。之后,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带兵冲入父王李渊的殿堂。后来,李渊下了诏书,叫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别再为太子和齐王争仇泄愤,并让各路兵马由李世民指挥。2个月之后,李渊下诏传位于李世民。(图 唐太宗李世民)

后世人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杀太子而自立为帝是无君无父的行为;而杀自己的弟弟,穷凶极恶,更是惨无人道。但是,据有关史料看来,这个凶杀事件不是“蓄意预谋”,而是临时应变;不是“违反父意”,而是合父王之意;不是“夺嫡篡位”,而是合情合理,该当皇上。真是如此吗?

对于玄武门之变,一些史书内容是这样的:

一年夏天,突厥率兵南下,李渊派李元吉为帅,领兵迎敌。元吉和建成商量,准备先向父王李渊要求从秦王李世民府中调出大将尉迟敬德、秦叔宝等及部分精兵随军作战,以削弱李世民实力,然后伺机杀死李世民。但此消息被密探得知,李世民被逼无奈,只好铤而走险,才先发制人,发动政变。

还有的书上称,因为李世民屡建战功,李渊有意把太子之位传给他,所以,李建成和李元吉要合谋害死李世民,保住太子之位。并举例说,武德七年,趁李渊外出避暑之机,李建成留守长安策划兵变,欲武力除掉李世民。但兵变未遂,李建成受到责罚。又如,同年7月李渊在城南校猎,让建成、元吉和李世民3人比骑射之术,他们故意将一匹劣马叫李世民骑。因李世民机灵地跳离马背,才躲过一难。再如,武德九年,建成与元吉合谋,在酒内下毒。李世民饮后吐血数升,差点丢失性命。诸如此类,所以,史书认为,李世民发动兵变是出于“自卫”。

还有,在立太子问题上,史书上说,李渊曾多次要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李世民无意当太子,不受。《资治通鉴》写道,李渊起兵晋阳,都是李世民的主意。当时李渊对李世民说,事成之后,我一定立你为太子。但李世民固辞不受。意思是,李世民从来也没有想过取李建成之位而代之,从来没想到“抢班夺权”。

当然,历史是胜利者写的,难免粉饰虚夸李世民,栽赃诬陷李建成和李元吉,但人们仍在这些史书里找到李世民预谋夺权的蛛丝马迹。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例:

一是,武德四年,李世民曾听一位道士说他将作太平天子,应自珍惜。李世民好不得意,竟念念不忘。如果他没有强烈的权力欲何必对当皇上这样倾心呢?

二是,李世民曾自设无策府,网罗一大群谋臣死党,整天在一起研讨经义,纵横得失,直到深夜。如果没有当天子的意图,干嘛下这么大的功夫?

三是,他一方面固辞太子之封,另一方面却大结死党,处心积虑地为兵变作准备。他将自己的妻子安插到皇宫里父王的身边,名义上是“孝事文王”,实际上是刺探内情;他又收买太子李建成手下的亲信作内奸,他还私交玄武门主将常何以控制宫廷。这些不是为了夺权,又是为了什么?

另外,分析一下他的父王唐高祖李渊对他的态度,也能看出让位于李世民并非所愿。因为李渊对立李建成为太子从来没动摇过,而对李世民却总是不放心,心存芥蒂。比如在起义之初,他令建成统左三统军,令李世民统右三统军。进封唐王后,他让建成为“世子”,而封李世民为“秦王”。称帝后,他坚决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并且认为李世民独断专行,变坏了,不再是他原来的儿子了。

直到兵变之前,他看到几个儿子间水火不相容时,仍决定让李建成在关中接替皇位。顶多让李世民在洛阳掌管半壁江山,当个不登位的皇帝。

由此看来,李渊在“玄武门兵变”之后亲下的诏书,大概都是顺水推舟的应变之术,他的退位也是不情愿的。

不过,拨开迷雾是需要历史证据的,没有详细记载谁又能说得清呢?即使如王夫之语:“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但他毕竟开创了中国的一个盛世。

武则天的墓碑为何无字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仅她的生活让人关注,就连她死时立的“无字碑”也引起无数后人的猜测和争论。

传说武则天年近70时,齿发不衰,丰肌艳态,宛若少女。颐养之余,欲心转炽,武则天宠幸的面首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及柳良宾、侯祥、僧惠范等多人。说白了,这些人都是以“阳道壮伟”而深得武氏宠爱的男妃。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更是凭借女皇宠爱权倾朝野,骄横无比。(图 武则天画像)

唐神龙元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和崔玄啤、桓彦范等乘武则天年老病危之机,率左右御林军发动了政变,诛张易之、张昌宗于迎仙院,迎中宗李显入朝,逼武则天让位给李显,恢复国号“唐”。武则天则由长生殿住进了上阳宫。同年11月,82岁的武则天病死在东都洛阳上阳宫的仙居殿。死前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次年5月,武则天的遗体与高宗合葬于乾陵,并只留下一块无字碑。

武则天无字碑和高宗碑并列在一处,矗立于乾陵朱雀门外。西面是“述圣碑”,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书写,歌颂了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东面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高大雄浑地矗立于朱雀门外司马道的东侧,与其西侧颂扬高宗文治武功的“述圣碑”比肩而立。

无字碑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达98.84吨。碑头刻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龙,碑东、西两侧各刻有冉冉腾飞的“升龙图”一幅,升龙高4米、宽1米,其身躯矫健扭动,神态飘逸若仙,线条流畅,刀法娴熟。阳面是一幅狮马图线刻画,其狮昂首怒目,威严挺立;而马则屈蹄俯首,悠游就食。整座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细,不失为历代石碑中的巨制。

令人奇怪的是,当初立这块碑时,碑上竟未刻一字。后人所加的文字,也斑驳若离,若明若暗,模糊不清。那么,女皇武则天立这块异乎寻常的空白石碑,用意何在?这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猜测、探究却莫衷一是的谜。

纵观诸说,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称武则天立“无字碑”是自视德高望重,无言可书。千古功德远非一块碑文所能容纳。

第二种说法是说武则天自知罪孽太大,无颜为自己立传。她骗得高宗的信任后,废唐改周,自称则天女皇;为巩固帝位,她又任用酷吏,铲除异己。《隋唐五代史》中,把武则天说成是“暴君”,说她“使滥刑,任酷吏”。

第三种说法称武则天聪颖过人,立无字之碑,意在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但是一些学者对她评价还是很高的,认为唐太宗打下的是盛唐基础,而武则天则巩固和发展了这一基础,没有武则天起作用的50年,也就没有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还有一种说法称,唐中宗李显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但却长期在其淫威下惶恐度日,对母亲的滥施酷刑也是非常憎恨的。武则天先毒死太子李弘,后废太子李贤为庶人,又逼其自杀。中宗李显的长子李重润、女儿李仙蕙都因出言不慎被武则天处死。有过这一番饱受折磨经历的中宗,重登皇位后虽然不能公开发泄对母亲的憎恨,但也讲不出对她歌功颂德的好话,只好干脆一字不刻,为武则天留下一块“无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