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八世于1509年正式成为国王,参与过争夺意大利的战争。因没能成功离婚而与英国教会产生分歧,并于1534年颁布法案,确定国王取代教皇成为英国圣公会的首脑,从而提升了王室在教会中的地位,扩大并强化了王室专制的权力。(图 亨利八世)
1501年11月14日,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和斐迪南之女凯瑟琳与亨利的长兄阿瑟成婚。凯瑟琳带着一份高达20万德克(约500万美金)的嫁妆来到英国。
然而1502年4月,新婚不久的阿瑟不幸病故,亨利正式成为王储。英国为了留下凯瑟琳那笔丰厚的嫁妆,同时也不愿终止与赫赫有名的斐迪南的联姻,于是在亨利七世的建议下,凯瑟琳又被许配给了王储亨利。当时亨利只有11岁,虽然不同意这门婚事,但皇室人员以国家民族大义进行劝说,他最终还是同意了。1509年,王储亨利即位,称为亨利八世。6个星期过后,王室才公开庆祝这桩婚姻。
7个月后,凯瑟琳生下了第一个孩子,但孩子刚生下来就夭折了。一年后,凯瑟琳又生了个男孩。而正当亨利八世为都铎王族后继有人感到高兴时,孩子又不幸夭折了。接下来,在1513~1514年凯瑟琳又生了2个男孩,却都同样夭折了。这让亨利八世感到了绝望,于是就产生离婚的念头。
1516年,凯瑟琳又生了一个女孩,也就是后来的玛丽女王。1518年,凯瑟琳又生了一个死胎。这样一来,不单是亨利八世,就连全英国的民众也开始担忧。因为年仅2岁的玛丽当时已许配给法国皇太子,如果亨利八世没有儿子继承王位,玛丽将来就会成为英国女皇,而她的丈夫则成为法国国王,这样英国就成了法国的一个行省。
亨利八世“离婚”闹剧和其他皇帝一样,亨利八世也希望通过军事冒险完成霸业。当时,法国和西班牙为争夺意大利在欧洲大陆进行激战,亨利八世于1512年参战,支持他的岳父阿拉贡的斐迪南。但在实际战争中,他并没有展示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亨利八世特别信任沃尔西,让沃尔西一人兼任约克郡大主教、枢机主教和英格兰大法官。沃尔西觊觎教皇之位,亨利八世也表示支持。但是沃尔西的内外政策均遭破产,使亨利八世的名声也受到影响。
于是,亨利八世企图以自己的无嗣问题转移别人的注意力。因此从1527年起,他不断提出与凯瑟琳离婚,称与寡嫂结婚违反上帝的旨意,儿子夭折就是上帝的惩罚,只有离婚上帝才能宽恕他。因为这桩婚姻原是教廷批准的,亨利八世只好向罗马教皇提出离婚申请。当时的教皇完全听命于法国的查理,而凯瑟琳是查理的姑母,教皇自然不会同意离婚。
后来,亨利八世又再次把自己的离婚案提交给教皇裁决。1529年6月21日,亨利八世与王后凯瑟琳全部出庭。凯瑟琳见到亨利八世便俯身下拜,苦苦哀求亨利八世不要离婚,请求亨利八世顾念多年的夫妻情分。最后她问亨利八世,她到底做错了什么事。亨利八世把她扶起来对她说,他不否认这是一桩美满婚姻,他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完全是为了皇室与国家。当时主持裁判的费希尔主教,出面为凯瑟琳进行了辩护,使得离婚又一次没有实现。
事实上,亨利八世坚持与凯瑟琳离婚并非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而是他喜欢上了凯瑟琳宫中一个名叫安妮的女子。由于对教廷的裁决极为不满,亨利八世索性开始和安妮公开交往。恋爱中的亨利八世为安妮写下了脍炙人口的17封恋爱信,这些“情书”至今仍珍藏在梵蒂冈图书馆。安妮为了能够得到合法地位,也希望亨利八世尽快离婚。亨利八世见罗马教廷不肯同意自己的离婚申请,于是请英国国教会裁决,但也未得到受理。这时亨利八世便迁怒于主教沃尔西,把为他效命15年之久的沃尔西视为异己势力。沃尔西虽未被处死,却被剥夺了一切财产和权力。
经过几次离婚请求的失败,亨利八世便有了脱离罗马教会的念头。1539年克伦威尔上台,主张英格兰教会脱离罗马教会。英国国会于1534年通过《至尊法案》,确定国王代替教皇成为英国圣公会的首脑,这提高了王室在教会中的地位。至此,亨利八世终于如愿以偿地离婚了。离婚后的亨利八世与安妮结婚,但安妮也没能生下皇子,亨利八世后来又罗列各种罪名将她处死。
1540年7月,亨利八世又将扶他登上至尊地位的克伦威尔送上了断头台。在1530年以后,亨利八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1540~1542年间亨利八世先与年轻美貌的卡瑟琳·霍华德住到一起,后来又和温柔的卡瑟琳·帕尔结婚。但亨利八世因疾病缠身,不久便告别了人世。
伊丽莎白为何终身末嫁
伊丽莎白25岁登基为王,以其美貌、学识和至尊地位引得欧洲大陆无数王公贵胄尽折腰,争相向她邀宠求婚。然而她却终身末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伊丽莎白虽然独身终生,但她也曾利用自己的婚姻大事作为资本,于欧洲各大国之间周旋。第一次是在她登基不久,当时国际社会迟迟未承认她作为英格兰女王的合法身份。法兰西人更在为结束西班牙与法兰西之间战争而举行的卡托一堪布累齐谈判中,公然向伊丽莎白发难,提出了谁是英格兰王位合法继承人的问题。(图 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非常明白法兰西人的险恶用意,她不动声色地在暗中打起腓力二世这张牌来。在一段时间内,她对腓力二世的求婚既不回绝又不应允,使腓力二世对联姻怀有希望,然后借助西班牙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敦促其他国家认可伊丽莎白作为英格兰女王的合法身份,求婚之事因此就拖了几个月。直到伊丽莎白了解到英格兰特使已在卡托一堪布累齐和约上签字,说明国际社会已承认了她作为英格兰女王的合法身份后,她才一改几个月以来的模糊态度,明确告诉西班牙使节,她不能与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联姻,原因是双方宗教信仰不一样。
此后,伊丽莎白多次将自己的婚姻用作进行外交的一种工具。众多王公贵胄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她都没有答应,她或许根本不打算结婚。然而她严密地隐藏自己的想法,她从不向各国王侯贵胄关上求婚的大门,而是欲言又止,一直让他们对联姻之事怀有希望。
不想结婚的伊丽莎白也喜欢与男人交往。在宫廷之中,就有不少她喜爱的庞臣,达德利勋爵是其中最令她心仪的人。高大强健的达德利是贵族之后诺森伯兰公爵的公子,他英俊潇洒,一表人才。伊丽莎白对他十分宠爱,在1564年竟加封他为莱斯特伯爵。实际上,伊丽莎白早就有与他结婚、永为伴侣的打算,可是有一件事情令她最终放弃了此念。那就是,莱斯特伯爵在成为女王宠臣之前已是有妻室之人。而且很凑巧,莱斯特之妻罗布莎特有一天突然命丧九泉,因此有好事者传说,罗布莎特是其丈夫为与女王成婚而故意谋杀致死的。不管此事是否属实,终究是人言可畏,女王深恐与莱斯特结婚会引来非议,有损君王尊严,终于未能结成连理。
1578年,法兰西国王亨利二世之弟、年轻的阿朗松公爵亲自登门向伊丽莎白求婚,但这场求婚却成了一场马拉松,直到5年之后,即1583年,50岁的伊丽莎白才明确宣布拒绝了他的求婚。
阿朗松也成为伊丽莎白女王的最后一位求婚者。此后,伊丽莎白便没有提过婚嫁之事。其中奥秘如何,那恐怕就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谜了。
苏格兰女王为何谋杀亲夫
1565年7月,年轻漂亮的苏格兰女王玛丽嫁给了亨利。亨利年轻帅气,而且是伊丽莎白的堂弟,而这最后一点也使亨利成了玛丽获取英格兰王位的同盟者,玛丽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桩婚事将为她成为伊丽莎白的继承人增加份量。(图 玛丽)
1568年2月9日,玛丽离家到城中参加一个仆人的婚礼。几小时后,柯克欧菲尔德行宫燃起了大火。后来人们在花园中发现了亨利的尸体,显然他已从火海中逃了出来,但却在外面被人掐死了。
许多人都相信,这次暗杀活动幕后的主谋是亨利的死对头博思书尔伯爵詹姆斯·赫伯思,并于4月被控告犯有谋杀罪。而争议最多的问题是,玛丽是否参与了这次谋杀活动?
谋杀亨利的事情已经使玛丽的统治危机四伏,而她嫁给博思丰尔伯爵则更足加速了她的统治的终结。
1568年12月,马里伯爵亲自赶往西敏寺,对玛丽进行指控。他带来的证据使人们感到无比震惊:这是玛丽写给博思韦尔的许多信和为他做的十四行诗——在此之前,关于这些东西还只是传说而已——在这些信和诗中,她吐露了自己对博思韦尔的炽热的爱及对亨利的强烈的恨。
这些信件可以说是非常有力的证据,它们不仅表明玛丽参与了谋杀案,而且还曾与人通奸。但玛丽否认这些信是她写的。
历史学家们对于玛丽在亨利的死亡之中所起的作用这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多数证据都表明,玛丽和这场谋杀案有某种联系。因为虽然亨利曾参与杀害里齐奥,而且又得了梅毒,她却不计前嫌,敦促他回到爱丁堡,她在火灾发生之前几小时才离开现场。在亨利死后几个月,她就匆忙嫁给博思韦尔——所有这些都表明,玛丽似乎已经有了某种预感。
在伊丽莎白还活着时,人们对玛丽就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在新教作家们眼中,她是一个信仰天主教的阴谋分子;在天主教徒们眼中,她是一个无辜的殉难者。当伊利莎白去世,由玛丽的儿子詹姆士继承王位后,人们的看法开始趋于一致:她成了一个命运不济、爱情不幸的浪漫的女英雄。这一形象一直保留到今天。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红颜难过薄命关。玛丽到底有没有谋杀亲夭?谋杀亲夫又是所为何事?移情别恋抑或妒火中烧?如果果真是她所为,那么她仅仅只是计谋的策划者还是整个行动的参与者?所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