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是个敞开怀抱的时代。盛唐诗歌的圣殿中,不仅男儿自横行,女子亦不让须眉,李季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被时人称为“女中诗豪”。红袖秉笔,诗中自然多了如许的细腻和柔情,爱情和风流,也为浩瀚诗海增添几页蕴藉和浪漫的传说。
温柔是她的气质,仿佛空谷幽兰,清香自远;情怀是她的笔力,就像春风吹拂下的秾艳的桃花,炫耀枝头,多情顾盼。温柔内敛,情怀外露,成就了一位至今看来仍不失为奇女子的诗人。
李季兰是个当之无愧的美女。《唐才子传》中说她“美姿容,神情萧散”。
容貌当然美丽,尤为难得的是萧散的气质,外表冷峻,内心狂热,敏感而多情,流露出来却是不着痕迹的散漫。她不会失去任何爱的机会,爱情来临的时候,仍会方寸大乱,魂不守舍。
她从小不爱针织女红,却喜欢操笔弄墨,格律诗写的一级棒,抚琴鼓瑟也出类拔萃,难有匹筹,这些爱好注定她不能成为相夫教子的女贤人,况且这也不是她的追求方向,她是大才女,诗情才思俱都一流,这样的女子,古往今来,人生和爱情之路注定坎坷崎岖。
红颜命薄,尤其是堪称才女的红颜,更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看似一句讽刺、戏谑、恶毒的话,却可以为天底下所有的才女红颜作最终的归结。
李季兰是个女冠。女冠者,女道士也。李季兰成为女冠,是因为一则诗谶的故事,说起来荒诞不经,似乎也不可信。
她是浙江吴兴人,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江南清丽的山光水色造就了她的玲珑妩媚,眉如远黛,面似桃花,一种沉静的美丽,很难跟她以后的经历联想到一起。她喜欢读诗,汉代乐府,南北朝的民歌,齐梁余韵,初唐四杰,诗的灵动和意蕴在她的心壤扎根。
六岁的时候,正是懵懂无知的冲龄之年,对于外界事物的观察还处于幼稚阶段。小季兰的早慧使她摆脱了这种状态,她运用自己微小细腻的心思,发出对周遭万物的感叹。
小小的她,看到满园的蔷薇花开放。蔷薇花纵横生长,墙上,亭子上,秋千架上,没有章法,没有雕饰,阵风吹过,花香袭人,人好似蝴蝶蜜蜂一样,沉醉在蔷薇花浓郁的馥香中,想象自己就是那片蔷薇花,孤芳自赏,略带点点的忧愁。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她低声地的吟道。
恰好父亲从旁经过。诗句传入耳中,心中顿时泛起异样的感受。这么小的年纪怎么会有如此的诗情造诣。只是诗的立意使父亲颓唐。架者,嫁也,冲龄之年竟然春心萌动,不知道将来会是什么样子。
诗谶的想法在父亲的心底升起,难道小季兰将来要成为一个有失妇德的女人吗?
诗中含谶对人的精神打击是很大的,似是一团阴影,笼罩心中不散。你可以说它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但人的感情和精神却不是简单的用科学一词就可以涵盖的。人有的时候更相信感性。
小季兰的父亲就是这种情况,既惊叹女儿的咏絮之才,又深深的为女儿的提前萌发的春情暗自担心。父亲跟她的母亲说,咱的女儿,富有文采,然而将来必让我们蒙羞。作为女儿,什么能使父母蒙羞呢,无非是感情上的不检点而已。
母亲深以为然,当李季兰长到十一岁的时候,父亲把她送到剡中的玉真观作女道士,在父母看来,青灯、古卷、罄音、黄冠,或许能对女儿的春心有所约束,道观清虚幽静的氛围也会对小季兰的将来大有裨益。
殊不知事与愿违,父母的做法南辕北辙,当时道观的环境不但无益于教化,反而藏污纳垢,成为春情暗涌的风流世界。李季兰身处这样的环境,加上天赋的资质,加速的奔向了父母所担心的方向,也在情理之中。
李季兰被迫送到了玉真观,过上了她想都没想过的生活。
十一岁的年纪,不过小学三年级,就要远离俗世,参悟经文,是何等的苦事?在常人看来,道观生活清规戒律不胜其烦,一条又一条,一旦进入其中,则意味着自由的丧失,而且不能胡思乱想,发表议论,又意味着思想受到钳制,此中种种约束,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怎么受得了?
然而世事原非想象中的那样,一切都是花非花,雾非雾,表征下面另有堂奥。
小季兰在玉真观眨眼就是五年,出脱的亭亭玉立,少女的气息和美丽仿佛道观里盛开的海棠花,摇曳多姿,含苞欲放。
她所经历的道观生活也大大的出乎意料,清规戒律是有的,但没人虔诚遵守,也没人刻意要求,平平常常和家里过日子一样。观中主持是社会名流,经常与当地贵妇级别的人物组织沙龙聚会,热闹非凡。道观也并非清修之所,游人如织,都是摇头晃脑的书生才子,寻找自己相好的,秘密的幽会。
总之,小季兰眼中所见到的一切,都与自己想象中的道观迥然不同,精神偶像高高地端坐在上,信徒们却隐藏在偶像的怀抱中,做一切想做的事,造一切想造的孽,没有人是来修行的,也没有人教给你怎么修行,这里的人都在赶时髦,不是为了虔诚的信仰,而是为了沾花惹草,寻找刺激。
李季兰十六岁时,已经成熟了,风姿绰约,眉目中流露出对爱情的深切渴望。她不明白父母为什么会把自己送进这么一个地方,仅仅是因为自己那首“心绪乱纵横”的诗吗?
现在真的怀春了,真正到了乱纵横的时候。
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那里繁花似锦,那里有人人向往的情爱。很难想象一个浪漫多情的少女能够容忍清修的生活,周围的姐妹都有自己相好中意的心上人,为什么自己却没有?
孤独和寂寞笼罩心间,外界些微的风吹草动都能引起这位多情少女的心潮波动,如果再有风流名士挑逗和撩拨,怎么经得住呢?
相爱的法则就是彼此倾慕,朝思暮想,先来一个人招惹,另一个人正中下怀,两相都出示好感,渐渐的花前月下,鱼雁传情,情浓时山盟海誓,爱深了互为血肉,再难分开。
爱情就是这么寻常,又是这么不寻常。
李季兰强烈的渴望拥有爱情,渴望拥有一个爱自己的人,此种希冀像是两股巨大的推力,迫使她渐渐地离经叛道。
朝云暮雨两相随,去雁来人有归期。
玉枕只知常下泪,银灯空照不眠时。
仰看明月翻含情,俯盼流波欲寄词。
却忆初闻凤楼曲,教人寂寞复相思。
灿若桃花的年华,锁在道观的清规戒律中,春情在心底荡漾,镌刻脸上,成为永难消逝的愁容,深夜里,无尽的寂寞袭来,泪水打湿枕巾,艳丽的花朵生长在幽寂的角落,春风难至,就连蜂蝶都少来眷顾,寂寥的生涯,心如刀割。
暮春午后,趁着主持春困之际,李季兰偷偷溜出道观。她要向世界展示她的才华和美貌,让世界为之震惊。她来到剡溪,坐在一叶兰舟上,桂桨扬波,涟漪像女诗人的心情一样荡漾开来。
两岸修竹掩映,鲜翠欲滴,小舟行在溪中,清波扬起微浪,撩拨着寂寞女诗人的情怀,今天会不会遇到可心的人呢?溪水清澈婉转,照见她一片绯红的脸庞,舟在溪上,人在舟中,羞在人脸,醉在人心,这种状态艳遇的机率最大。
当李季兰飘然若飞的时候,沿着溪岸走来一位青年,瘦削的脸庞,眉清目秀,布衣芒鞋,一派隐逸风流。一边走,一边看山看水看美人,左右流连,前后不舍,满脸沉醉的表情。
到了小舟近前,看见舟上女子之美正好和这青山秀水相称相映,原来沉醉的心情更加沉醉,好像饮了千坛醇酒,仿佛醉死一般。
李季兰也同样沉醉,这位气质不凡的男子莫非就是老天派来与我款通心语的?心中不由怦怦跳动,脸上羞得火烧云一样,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心眼早将这位男子上下打量了千遭万遍。
走得近了,她大胆而热烈的说,若不嫌弃,何不舟上一叙?
这位男子一听,受宠若惊,飘身登上小舟,落座后与李季兰攀谈起来。原来,他就是隐居剡溪的名士朱放。
两人一见如故,兴趣相投,非常乐意的相约一起游览剡溪,都十分钟情于两岸的秀丽山水,兴致起时,唱和联诗,见到了绝佳的风景,李季兰还要引吭高歌。
朱放击节相和,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对李季兰有了迷醉的感觉。热烈,豪放,多情而又无所顾忌,这就是朱放心目中李季兰的形象。
爱情在美丽的邂逅中诞生,但相遇毕竟短暂。谈笑间,夕阳已经照射在溪面上,红鳞闪耀,片片都在诉说离情,点点都流露出难分难舍。临别之时,朱放写了一首赠诗,诗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浓烈的爱慕之情:
古岸新花开一枝,岸傍花下有分离;
莫将罗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肠断时。
李季兰如愿以偿,一次偶然的出游,竟然遇到了今生第一份爱情,她的心里怦怦乱跳,她喜欢这种感觉,对这种感觉渴望已久。
以后的日子,就像电视剧里的情节一样,他们按捺不住内心的狂野冲动,时常在剡溪的兰舟上约会,游山玩水,小酌赋诗。
发展到后来,两人都沉浸在热恋当中,不顾一切。朱放打着游访的幌子,到玉真观中与李季兰幽会,品茗谈心,抚琴吹笛,必定是百般温存,万般恩爱,度过了一段让人艳羡的恋爱生活。
怎奈天意弄人,热恋之际,突生波澜,宛如碧蓝如洗的夏日天空,突然吹来一阵飚风,乌云不知从什么地方围拢过来,越积越重,霹雳一声,大雨倾盆,原来的美丽不复存在。
朱放被朝廷征召,外放江西为官。从此天涯海角,两地相隔,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重逢。告别时,李季兰挥泪如雨,朱放也潸然落泪,不知如何安慰季兰。
天涯海角寻思遍,唯有鱼雁知相思。双方无休无止的相思之情,只靠一纸薄薄的短笺传递,字里行间写满了自别后哀怨寂寞的心情,斑斑泪痕,点点烛光。
常常是一个刻骨相思的人儿,捧着远方的来信,贴在心口,看了又看,读了有读,纵然读过一万遍,再读时,仍像是新寄的,心中充满了热切的渴望。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何日何时,良人来归?
李季兰的内心充满了焦虑。相思之情日渐深刻,可终不见朱放回归的影子,老天跟她开了一个大玩笑,使她又重归寂寞复相思的境地。慢慢的,重逢的希望也成为了镜花水月,遂使相思变成绝望,泪水也流干了,嗓子也哭哑了,爱情也结束了。
然而毕竟是初恋,李季兰的心中对这份感情看得很重,深深的珍藏,就像藏起儿时的小玩意一样,小心翼翼的,生怕别人发现,东藏西藏的,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藏哪了,但记忆却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清晰,因此时常想起,时常痛苦。
初恋成了没有结果的风月情债,李季兰伤感之余,又回到昔日黯淡、了无生趣的日子,一天又一天,一旬又一旬。
春秋代序,时光飞驰,当沉醉于盛夏的浓荫碧水时,时间的长脚已经悄然迈进了初秋的清冷,稍不留神叶子开始摇落,开始染黄,提醒敏感的人们,中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