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情凄惶,不胜寂寥,中秋更是天上地下俱团圆的时候,可怜的李季兰深夜无眠,感叹自问,为什么月圆人不园,狠心的朱放你在哪里呢,你不知道有人在守候你么?想了一会子,还是算了吧,终究是负心人,现在不知道跟谁团圆呢,因此不免伤心一场。
夜渐深了,月满西楼,月光投下窗牖的剪影,映出黑夜的沉寂和无声。李季兰躺在清冷的床上,泪痕早已染满了枕巾。
她的心里不能平静,认为自己很傻,这样子等下去只会把心等死,把泪哭干,等待是没有尽头的,到头来,枉费一番心血,远方的他可能早把她丢到天涯海角,另结新欢。
枕着月色,她迷迷糊糊的浅浅入梦,梦境中新的身影取代了旧的身影,新的恋人走来,从远及近,正要仔细分辨时,天色已晓。
李季兰慵懒的起床,浑身没有力气,伤心了一夜,身体透支,精神头自然打不起来。款步来至梳妆台,对着菱花,细看镜里的容颜,喃喃自语道,唉,你瘦了,面容也憔悴了,双眉紧蹙,堆满了愁绪,这样下去怎么可以?
正自怨自艾呢,忽有小厮来告说,龙盖寺的陆羽来访。
李季兰的心中掠起异样的感觉,这位被誉为“茶神”的陆羽原是她的老相识,只是自己被送进道观后,便没有了来往,这次来访时隔十几年了,难道他还念及旧情,并没把我忘却?
李季兰虽然不怎么到外面游玩,但消息灵通,那些来道观赏心悦目的游人把各种各样的信息带来。前一阵子,人们都谈论一本书,虽未定稿,已经争相传抄了,书名叫做《茶经》,就是这位陆羽所作。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此刻正是李季兰失恋后空虚落寞的时候,陆羽的到来使她的寂寞情怀一扫而光,相思之情也被拦腰斩断。
她化完妆,款移莲步出来,发现陆羽正在低头饮茶。忙叫了声,羽兄,真的是你吗?陆羽闻声抬起头来,心中一阵激动,过去拉住季兰的手说,小季兰,是我,你还好吗?
一句话说的李季兰落泪下来,泪眼中她开始细细的打量这位十几年没见的羽兄,比小时候更丑了,其貌不扬,但个性十足,一股子超然飘举的英迈之气,风度翩翩,虽丑也不失名士风流。
陆羽眼中的李季兰却是另一番样子,出脱得更加温柔美丽了,像是空谷幽兰,自然流露一股清香怡人,又像雨后芭蕉,鲜嫩欲滴,点点滴滴都醉人心,只是眼角眉梢都挂满愁痕,纵然尽量掩饰,也逃不过陆羽敏锐的眼光。
两人一下子重新拾起旧日的感觉,没有多少婉转和含蓄,感情很油然地就过渡到那种情人间既微妙又热烈的境地。
第二份爱情来得正是时候,李季兰再也不用过那种“玉枕只知常下泪,银灯空照不眠时”的愁苦日子了。墙角的那朵风情万种的花儿,从此又得以敞开胸襟,把撩人的春风揽入胸怀。
爱情使女人滋润,如同雨露浇灌禾苗一样,没有雨露的禾苗会枯死,没有爱情的女人也会因寂寞孤独而死掉,幸好陆羽及时出现,使李季兰免于这样的下场。
或许幸福来得太突然了,李季兰从伤感中突然站起,一下子跌落到疯狂喜悦的乐土,此间的巨大转变,虽让人大感安慰,但从中医角度来讲,是非常不宜的。
中时光很快从中秋过渡到深秋,一场秋雨一场凉,秋雨过后是秋霜,天气渐渐寒冷,李季兰因为有失调理,大喜大悲无常,故大病不起,几度昏迷,不得已搬出玉真观,移居到燕子湖畔调养。
陆羽知道后,日夜守候在燕子湖畔情人的床侧,替她煮汤煎药,呵护备至。女人常常为男人的细心所感动,此时李季兰名声远播,甚至名动长安,可以说是大红大紫的明星人物,但周围有多少可以说知心话的人呢?有多少知冷知热的知交呢?
李季兰望着陆羽为她忙前忙后,不辞辛劳的身影,流下了感动的眼泪。他是个重情重义的男儿,在她最需要安慰的时候,日夜相伴,这就是温馨,一个女人最普通也是最梦寐以求的情感诉求。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泪水里浸着幸福,含着一个女诗人的感动,爱情需要细节的呵护,因为爱情很少遭遇天塌地陷,生死诀别,更多的时候只是平常。因此,细节才变得重要。
步入三十岁以后,李季兰情怀更加开放,广交天下才子俊杰,并在吴兴的开元寺创立了文学沙龙,诗友按时相聚,饮酒赋诗,谈笑风生,冲破了私人禁忌,一时传为美谈。
刘长卿,著名大诗人,当时被誉为“五言长城”,五言律诗写得独步当时,鲜有敌手,但他的身体有个毛病,疝气。
一次在开元寺沙龙聚会上,诗友们都到了,其中以刘长卿最为名气大、声望重,他到了这里倍受推崇,许多人都围前围后的斗巧卖乖。
李季兰跟他是老相识,又有些不明不白的关系,别人拿他当盘菜,她偏偏不,要给他一个难堪,也好让他知道吴兴宝地藏龙卧虎,绝非他刘某人任性而为的地方。
这次聚会李季兰故意迟到,一来了,光彩照人,豪气逼人,沙龙里人声鼎沸,呼喊叫好。她一不着急,二不着忙,慢步轻移,款款而前,飘然而至刘长卿面前,俯身到耳旁,气吐幽兰,柔声细语的说,山气日夕佳!
语调虽轻巧,但声音四座皆闻,众人都知道刘长卿底细,听李季兰吟出一句“山气日夕佳”早已绝倒。
这句非是李季兰的创作,而是引的陶渊明的原句,但所指不同,山气者,非山岚流转之气,而是疝气也,此句是笑话刘长卿有疝气病,这叫六根不净,如此怎能受人推崇爱戴?开场就是一个下马威。
刘长卿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一看李季兰取笑自己,不但没有羞赧满面,反而欣然一笑,也引用一句陶渊明的诗句相对,脱口而出,众鸟欣有托!
“众”者,重也,“鸟”就是鸟人的鸟,在古典小说中用来指代男性生殖器。刘长卿自谦有疝气病,肿胀,当然就是重鸟,得用布“托”住,这就是“众鸟欣有托”。
众人一听再一次绝倒,捧腹大笑不止。李季兰略微一笑,算你有种。
此言一出,李季兰不但不生气,不尴尬,反而很欢喜,称赞他刘长卿有种,还亲自过来斟酒劝饮。
唐代渤海人高仲武,在他选编的《中兴间气集》中称赞李季兰“形器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已下,罕有其伦。”把李季兰放到仅次于鲍照的地位,可见相视甚高。
诗名远播,遐迩闻名,爱好文学的玄宗皇帝李隆基也听说了,便寻找李季兰的诗集来读,读上几篇感觉兴趣盎然,就一直读下去,没想到最后不忍释卷,连连称好,于是下诏,让李季兰进京面圣。
这是莫大的荣誉,李季兰此时已然四十多岁了,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一听说皇帝要召见她,心中非常激动,都说这位李三郎(李隆基行三)雅好文学,风流倜傥,诗词音律都是个中高手,今蒙召见,真是人生一大幸事。
不过她心中还有点担心,自己都是四十多岁的人了,能入得了皇帝的眼吗?美人迟暮最令人痛心不过,对女人来说,不仅是一种摧毁,还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既因为别人,也因为自己,但难得有这样的殊荣,即使感觉老了,也要硬着头皮上。
临行时,她留赠友人一首诗,诗曰: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
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归峰;
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漫相逢。
诗中遣词造句表达了心中的种种忧虑。自己老态龙钟,又是多愁多病的身,没想到因为小小的才名竟然惊动了九阙之上的天子,惭愧抬头,鬓已星星也,镜子里呈现的也是衰朽的容貌,这个样子能见皇帝吗?心中矛盾重重,忐忑不安。
李隆基接见了她,并留她在宫中住了一个月,大概类似于李白的经历,陪王伴驾,吟诗作赋,做一阵子御用诗人,仅此而已。李隆基对左右文武说,李季兰虽比不上班昭,但要超过韩英许多,虽然美人迟暮,但不失为一个俊媪,就是漂亮老太婆的意思。
老太婆虽然不好听,但班昭和韩英都是古代的大才女,能得到李隆基如此的评价,站到这两位中间,李季兰也算得上不虚此行,何况还恩赐许多,这种荣誉不是谁想得到就能得到的。
伴随皇帝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当李季兰紧绷的心弦松弛下来,想在长安留恋一下,游览散心的时候,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爆发了,给予她厚遇的李隆基在杨国忠的簇拥下,逃奔成都,安禄山的队伍一路势如破竹,眼瞅着就攻破潼关,兵临城下。
大唐王朝的盛世梦幻,在渔阳鼙鼓的捶打下,一下子垮了。在战乱频仍的年代,才与貌都比不上生命可贵,保命才是要紧的。李季兰深知这个道理,虽然在战乱中消失了,但终能保全自己,使自己免受战火伤害。
自古美人如名将,人间不许见白头,李季兰幸运得躲过了安史之乱带来的麻烦,但东躲西藏的,八年下来,原本“衰朽”的容颜更加不堪,生命不可挽回的步入暮年,又无依无靠的,生活自然艰辛,这还可以忍受,不能忍受的是年轻和年老的那种强烈的落差。
年轻貌美才华横溢的年代,欣赏自己的人排成了队,都是风流名士,整天交际应酬,应接不暇,一旦到了暮年,人老珠黄,成了御封的“漂亮老太婆”,漂亮二字放到老太婆面前,实在让人难以接受,而门庭冷落,无人询问,更加让人感到晚景凄凉,好不悲惨。
这种处境,对于一个柔弱女子来说,如何经受得起?安史之乱后她辗转回到长安,定居下来,本想过上一段安静的隐居生活,但怎奈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因不满唐德宗李适的削藩,大将朱泚发动叛乱。
朱泚的军事行动彻底打乱了李季兰的暮年安排。
朱泚攻下长安后,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就号召身在长安的名士名流献诗。命令下到李季兰这里,李季兰就写了。
没成想,李季兰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朱泚战败后,李适回朝到长安,大肆诛杀朱泚余党,可怜的李季兰也算朱泚一党,仅仅因为几首逼迫无奈而作的破诗。
李适召见李季兰,当面责问她,你怎么能给叛将写诗,你这是叛国罪,亏你还算个诗人,就算是为叛军所逼迫,难道不知道严巨川那句“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吗?
声色俱厉,怒不可遏,说完就命令金瓜武士将李季兰扑杀致死。扑杀就是乱棍打死,这样的刑罚加到一个女人身上,是何等的残酷!
有的人强烈的谴责李季兰,说她一生所为近妓、类妓、似妓,其实太过言重了,她不过是风骚多情,放纵热烈,虽有过激、过分、过度之讥,但骨子里仍是一个追求幸福和爱情的小女人。
她的爱情像花儿一样,绽放时绚丽夺目,凋谢时凄冷肃杀,绽放凋谢只是瞬间转换,让她猝不及防,往往是两种情况,或是她还没有做好准备,或是刚刚习惯了浓情厚意,总而言之,总是满心欢喜期待的时候,这段感情也就走向终结。留给她的,只有心中的既悲且痛,满腔的凄惶苍凉。
她一生都在热烈的追求爱情,可爱情赐予她的是无尽无休的失望绝望,最后身懒了,意冷了,念灰了,人老了,心死了,受人威胁写了几首诗,竟在乱棍下丧生,这种悲伤的结局,千载之后仍令人为之唏嘘落泪,怅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