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下)
11611400000010

第10章 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博弈的十年(4)

陈启沅还敢于与传统相抗衡。他在安南经商的时候,自己出钱建起很多洁净砖屋,请来国际红十字会医护人员,免费为被视为不祥物的临产土人孕妇接生。在此现在的西樵轻纺城之前,土人孕妇要到郊区没人的地方或河边破旧不堪的草屋里生孩子,生完孩子才能回家。现在有了专门的医护人员,陈启沅使用的蒸汽缫丝机器模型提高了卫生医疗条件,大人和孩子的安全又有了保障。另外在当地还有一种风俗称为“鸡米酒”,就是说女方家女儿要出嫁,要等到她怀有身孕后才能在她的丈夫家长住,叫“落家”,落家时,女方家要准备酒菜来到丈夫家重新宴请当年曾参与新婚宴会的亲友,这种风俗让贫穷人家花去一大笔钱财,甚至欠债。为了废除“鸡米酒”这种落后的风俗,陈启沅先从自己做起,规定凡是陈家的后人,不管是男婚女嫁,一律不准搞“鸡米酒”,更不得参加别人的“鸡米酒”,穷人都拍手叫好,纷纷效仿。改掉了这种令贫穷人家感到头痛的落后风俗,种种事迹都足以说明陈启沅是一位极具革新精神的人。

1903年陈启沅在南海去世。是他掀起了纺织业的第一轮工业革命,书写了当时广东、珠江三角洲甚至全中国纺织业的新篇章,因而作为中国第一位采用机器缫丝的民族资本家载入史册,流芳百世。

23、状元企业家张謇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同时也是给人希望的季节。

1894年的春天,在这50年战争不断的中国,有一个喜气洋洋的开场。为了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破例多开一次科举考试,中国的知识分子获得了一次新的机遇。在这次“恩科”考试中,一位40多岁的考生抢了头彩,成为状元,他就是来自江苏南通的张謇。

张謇出生在长江三角洲北岸一个富裕农民家庭,祖父是文盲,父亲识字也不多。越是这样的家庭,对孩子读书做官、出人头地的兴趣越高。因为,当时对于所有的农家子弟来说,除了科举,也没有其他途径挤入上流社会。张謇自小读书就很勤奋,也很聪明。据说他5岁时便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千字文》。16岁就考中秀才,但直到33岁才考中举人。此后,连续4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名落孙山。他虽然没有像洪秀全那样气得铤而走险,也曾一怒之下,把考试用的东西砸了个粉碎,发誓再不参加科举考试。没想到,已经对科举不抱任何希望的张謇在43岁这年意外的中了状元!

经过26年科场考试才得到这个功名,他应该和当时的所有知识分子一样,一步一步升官发财,对朝廷尽职尽忠,报效犬马之劳。可是,一次特别的战乱,使他的政治细胞发生了变异。1894年的夏天,日本对中国不宣而战,历史称这次战争为“甲午战争”。在朝廷做官的张謇,无论如何也想不通,堂堂清朝大帝国在小日本的进攻面前,竟然毫无还手之力。气愤之余,他写了一本奏折,要求朝廷处置因延误战机导致战争失败的李鸿章。

国难当头,又添家忧。这年秋天,张謇的父亲因病去世,他只好离开京城。1895年2月,甲午战争中国最终失败了,中国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南通,张謇感到在这短短的一年里,从夺得状元到父亲去世,从家破到国亡,喜怒哀乐他都尝遍了。

怎样才能够救中国?张謇的选择是兴办实业。

张謇对南通社会的了解,以及他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厚的社会资本,成为他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撑。他巧妙地利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实现了权力、知识与资本的融合。

1899年4月14日,张謇的大生纱厂在一片嘲笑声中开工生产,纺出了第一缕棉纱。从此,南通大地震耳欲聋的机器声淹没了朗朗读书声,看到洁白的棉纱从机器中慢慢吐出,张謇激动得热泪盈眶。看热闹的人感到奇怪,他们哪里知道为了纱厂,前后5年间,张謇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磨难,他一个堂堂的“状元公”,不得不东奔西走,集资筹款,看人家的冷脸,听人家的嘲讽。他记得在上海筹款时,竟然靠在街头卖字换来返回的路费。工厂招工时,还有看笑话的人在说:“纱厂烟囱高,何时才冒烟?机器虽然响,何时纺出纱?”今天烟囱冒烟了,机器出纱了,张謇能不高兴地哭泣吗!张謇手捧洁白的棉纱,连夜用笔写了中国近代最详细的工厂管理制度——《大生厂约》。这些措施的实行,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此后,大生纱厂一路唱着欢歌快速地发展。到1922年张謇70岁时,资金达到2400万两银元,被大家认为是“东南实业领袖”。在张謇的领导下,南通这个默默无闻的城市,脱颖而出,它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苏州、无锡、常州,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这座城市成为人间天堂!

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一直到1905年清朝末期才废除,延续了上千年,期间共出了700多个状元。

历史上状元出身的宰相很多,可状元出身的大企业家只有张謇一人。

海门张謇纪念馆1926年8月24日,张謇因生病去世,被埋葬于南通市南郊。张謇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他有着宏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性格,终生抱定“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爱国热忱。以“大生纱厂”为中心,先后创办了大达轮船公司、复新面粉公司、资生铁冶公司、淮海实业银行等企业。在发展教育方面,他先后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农业学校、纺织学校等。张謇尊重科学,爱护人才,与许多科学家建立了浓厚的友谊。他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4、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大家都知道北京大学是我们中国现在最高的学府,是每一位学子梦寐以求的大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北大学府,来感受一下它的浓厚历史。

我们今天的北京大学位于京城西郊,占地2661581平方米(3992.277亩)。学校现有教职工16073人,29617名各类在校学生。现有199个博士点、221个硕士点、100个本科专业,以及覆盖139个专业的35个博士后流动站。北京大学拥有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及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均居全国高校之首。

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原来的名字叫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国家危亡,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声疾呼变法自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京师大学堂就是在戊戌维新运动中诞生的。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正式宣布变法。诏书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7月3日,光绪批准了由梁启超代为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高等教北京大学育最早的学制纲要。

吏部尚书孙家鼐被任命为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曾出任多国公使的许景澄和长期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分别出任中学和西学总教习。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既是全国最高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领各省的学堂。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侵华,大学堂难以维持,于8月3日下令停办。1902年,京师大学堂恢复,吏部尚书张百熙任管学大臣。张百熙不拘成例,延揽人才,请出吴汝纶和辜鸿铭任正副总教习,聘请两大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分任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和副总办。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并入大学堂,藏书楼也于同年重设。12月17日,京师大学堂举行开学典礼,各个方面开始步入正轨。大学堂首先举办速成科和预备科,速成科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便是今天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1904年京师大学堂选派首批47名学生出国留学,这是中国高校派遣留学生的开始。l910年京师大学堂开办分科大学。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不可代替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促进了北京大学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京大学从此日新月异。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初,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汇聚三校精华,以刚毅坚卓的精神,维系着中华教育命脉。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返回故园,于1946年10月正式复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题词:“发扬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作出更大贡献”,并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在国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从此,北京大学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25、八十三天的皇帝梦

武昌起义成功了,清王朝怎么办?

是呀,现在坐在大清龙椅上的是清朝的末代皇帝名叫溥仪,他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国家任何事情都是由摄政王载沣代办。随着武昌起义的成功,载沣慌了,连忙派一个满洲贵族,带领新式训练的北洋军队去镇压。这可是清王朝的最后一张王牌,如果不灵,那就没有办法了。

谁也没有想到,这支新军是袁世凯一手操练出来的。袁世凯靠着出卖戊戌变法和镇压义和团爬上了高位,又练了这支新军,权力越来越大。载沣对他不放心,找了一个借口把他赶回了老家。北洋军不听载沣派来的满洲贵族的指挥,磨磨蹭蹭不肯好好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