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下)
11611400000005

第5章 晚清七十年——侵略、反抗与近代化探索相互交织(5)

在历史上列强侵华总是有借口的,八国联军也找到了一个借口。当时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而且势力发展十分迅速,严重威胁到了列强的在华利益。列强在恐慌中会见了清政府,对其进行了威胁:限期两个月内剿灭义和团,不然的话,他们要自己派军队镇压,甚至会将军舰聚集在天津大沽口外。清政府因此很是害怕,但自己实在又没有能力镇压。此时义和团在北京、天津一带迅猛发展,各国公使眼睁睁地看着清政府没有任何办法控制局势,就都纷纷要求本国政府出兵“帮助”清政府。要求很快就得到了批准,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在1900年6月就这样开始了。

侵略军一路上遭到了义和团的顽强抵抗,义和团把侵略军包围在廊坊、落垡,杨村一带,用原始的武器—大刀、长矛与装备精良的侵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1900年6月18日,清政府派2000余人进驻京津铁路沿线,阻止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在御侮抗敌精神的感召之下,义和团与清军相互配合,向廊坊东站发动攻击。清军和赶来支援的义和团战士3000人对进犯的敌人发动了全面进攻,清军骑兵从侧翼包抄攻击侵略军,清军步兵和义和团也乘机冲杀上来,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铁钳之势,八国联军只能做两面抵御。西摩尔在得到这样的消息后,立即命令英军、奥军、意军折返廊坊,并用重炮轰击清军和义和团。清军和义和团几番攻击,都毫无战果,只好撤退原地防守。这一仗,清军和义和团以死伤数百人为代价重创了八国联军的凶残气焰,打死敌军6人,击伤48人,迫使联军放弃廊坊,逃往杨村车站。义和团及清军继续追击,当晚就包围了杨村车站,又毙伤联军40人。西摩尔率联军沿北运河向天津逃跑,途中又多次遭到义和团及清军的阻击,炮火之声接连不断,侵略者狼狈逃回天津。这次廊坊阻击战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史上被称为“廊坊大捷”,这次大捷打破了八国联军武装进犯北京的企图,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帝反侵略的伟大决心。这场战斗,打死打伤敌人300余人,粉碎了八国联军进犯北京的侵略计划。

当侵略军在廊坊遭到阻击无法前进时,帝国主义列强又策划发动了一场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俄国海军中将的指挥下,八国联军向大沽口炮台发起了进攻,想从这里登陆。进攻遭到了清军的坚决抵抗,但最终大沽口炮台失陷了。这个消息传到了北京,激起了义和团和百联军头目在日本公使馆前合影姓的愤怒,义和团处死了屡屡挑衅的日本公使和德国公使,向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发起了猛攻,清政府也被迫向各国宣战。

大沽口失守后,侵略军继续向天津进攻,天津失陷。侵略军占领天津后,到处杀人放火,奸淫抢掠,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数村镇沦为废墟,天津被烧毁三分之一。到了8月4日,八国联军纠集了近两万侵略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一路上烧杀抢掠,很快北京也陷落了。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逃走,想逃到西安去,在逃跑的路上还一面授意大臣李鸿章向帝国主义议和投降,一面发布命令要彻底铲除义和团。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被扼杀了。

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之后,就像一群强盗进行了被他们打开的宝库,整个北京城包括城市中的皇宫和城外的颐和园,都遭到了洗劫。侵略军还放纵手下的士兵和城内的传教士,公开在北京城内烧杀抢掠三天,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北京城内尸横遍地,紫禁城、颐和园等地的无数珍宝,古书典籍被抢劫一空,紫禁城内的贮水缸太重实在搬不走,侵略者们就用刺刀刮掉表面的金子,然后扬长而去。普通百姓的财物也不能幸免。这对中国人民来说又是怎样的一场灾难呀!然而最终的结果并不是仅仅如此。

1900年12月,列强各国(除了出兵的八国外,再加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三国)向清政府提出议和要求,慈禧太后害怕失去统治者的地位,全部答应。在1901年9月和西方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惩办“得罪”列强的官员;派亲王、大臣到德国、日本赔罪;清政府明令禁止中国人建立和参加抵抗侵略军的各种组织;赔偿战争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在北京东交民巷一带设使馆区,各国可在使馆区驻兵,中国人不准在区内居住;拆除大沽炮台以及北京至天津海口的炮台;各国可以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

这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官家就够百姓呛,又来洋狗八大帮。管家洋狗一合伙,百姓更是遭了祸。千条路,万条路,百姓没有一条路。怎么办?怎么办?……”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签订《辛丑条约》的极大愤恨。从此,清政府投入了帝国主义的怀抱,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走狗,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11、一个王朝的回光返照——清末新政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遭到了义和团运动的沉重打击之后,他们并没有就此住手,而是又采取了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开始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迅速改变它的无能状态。当时的清政府和军队不仅应付不了当时的政治局势,而且还面临着财政严重亏空的局面,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省政府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如何维护统治,他们也在思索,既要自己努力也需借助于外力,这似乎使他们看到了一丝曙光。于是在列强的支持下,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来做最后的挣扎。

1901年1月,慈禧太后借用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命令,要求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展开详细的讨论。随后又成立了以奕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与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法令。

核心内容就是筹饷练兵问题了。练兵就是编练新军,新军是相对于清朝旧有军队而言,它用西方营制编成,以洋操训练,使用洋枪洋炮,要求士兵具有一定的文化,军官则由国内外近代军事学堂毕业生担任。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清政府于1903年12月设立练兵处,任庆亲王奕总理练兵事务,而练兵处的实权却为袁世凯所掌握。后来又采取了诸多措施,但直至清朝覆亡也没有多大成效。清政府推行“新政”,编练“新军”,需要巨额款项,因而筹饷就成为清末统治者的又一“要政”。为了筹饷,清政府不惜巧立名目,多方搜刮,增加税种,乱提税率,同时允许各地任意增加,地方官也可自筹税收。如此“筹饷”,使财税紊乱,贪污横行,给广大劳动人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其次就是振兴商务,奖励实业。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再次,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生。1901年9月清政府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1902年2月又公布推广学堂办法,后详细规定了各级学堂章程及管理体制,以法令形式要求在全国推行。与普通学堂并行的还有专业教育,包括师范学堂及各类实业学堂,在学制上自成系统,一套完整的学校制度随之建立。1905年9月光绪皇帝批准了袁世凯、张之洞的请求:停止科举,兴办学堂。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的脱钩。这也是这次新政中取得成效的措施。

改革官制也是清政府“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次改制对统治机构作了一些改变,裁并增设了一些行政机构: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裁河东河道总督,其事务改归河南巡抚兼办;设商部;裁云南、湖北两省巡抚,由云贵总督、湖广总督兼管;设巡警部;设学部,裁国子监等。清末“新政”在政治上增设了一些适应近代化的机构,修改了《大清刑律》,废除酷刑峻法,注入了一些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原则;在经济上,允许和奖励私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在文化教育上,给西学合法地位,允许学习和传播资本主义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这都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同时也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做好了一些准备。

清政府陆续推出的改革方案中以教育改革最为彻底,科举制度的废除对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一件大事和喜事,但是,最为重要的政治改革,却不过都是徒有其表,并未付诸行动。它推行“新政”,本来是想缓和国内矛盾,维持和巩固其封建统治,拉拢上层资产阶级分子,但实行的结果却适得其反。筹饷使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导致整个社会动荡不安;“新政”虽然裁撤了一些中央和地方的衙门,裁汰了一些冗吏,但又出现了新旧机构重复的问题,如军机处和督办政务处、户部和财政处并存。由于“新政”的目的与施行后出现的新生力量的发展背道而驰,引起了新旧势力之间以及旧势力内部对待新势力不同态度的派系之间的种种纷争。这就加剧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盲,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覆亡。

新政六年之后,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因而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新政是它灭亡的催化剂呢?

12、近代化学工业的—侯德榜

在中国化学工业史上,有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为祖国的化学工业事业奋斗终生,并以独创的制碱工艺闻名于世,他就像一块坚硬的基石,托起了中国现代化学的大厦,这位先驱者,就是被称为“国宝”的侯德榜。他曾主持建成亚洲第一座纯碱厂和我国第一座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硫酸铵的联合企业,还发明了连续生产纯碱与氯化铵的联合制碱新工艺,以及碳化法合成碳酸氢铵化肥的新工艺,并在19世纪60年代实现了工业化,大面积推广。他为发展科学技术和化学工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侯德榜,1890年8月9日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一个普通农家。自幼半耕半读,勤奋好学,有“挂车攻读”的美名。后来得到姑妈资助在福州英华书院学习。他目睹外国工头蛮横欺凌码头工人的情景,耳闻美国的旧金山种族主义者大规模迫害华侨、驱逐华工等令人发指的消息,这些使他产生了强烈的爱国心。他曾积极参加反帝爱国的罢课示威,后来就读于上海闽皖铁路学院。毕业后,在英资津浦铁路当实习生,这期间,侯德榜进一步感受到帝国主义者凭借技术经济优势对贫穷落后的中国人民进行残酷剥削与压迫,立志要掌握科学技术,用科学和工业来拯救苦难的中国。他多处求学,1911年他考入北平清华留美预备学堂,曾以10门功课1000分的优异成绩誉满清华园,1913年被保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科学习,获学士学位后再入普拉特专科学院学习制革,又获制革化学师文凭。1918年又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研究制革,三年后获博士学位。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侯德榜被接纳为美国科学会会员和美国化学会会员。侯德榜的博士论文《铁盐鞣革》,被《美国制革化学师协会会刊》特予连载,全文发表,成为制革界至今广为引用的经典文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