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下)
11611400000006

第6章 晚清七十年——侵略、反抗与近代化探索相互交织(6)

1921年,侯德榜收到了一封来自祖国的不寻常信件,寄信人是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当时受一战的影响,中国一向依赖进口的洋碱断了来源,国计民生受到严重影响,范旭东创办了永利公司想发展中国自己的制碱工业,可是苦于当时国内没有专业人才,于是就写信给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恳请他回国共同振新民族工业。就这样,侯德榜怀着工业报国的远大抱负,毅然放弃了自己热爱的制革专业,回到祖国。为了实现中国人自己制碱的梦想,打破洋人的封锁,侯德榜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和改进制碱工艺上。在制碱技术和市场被外国公司严密控制下,侯德榜带领广大职工长期艰苦努力,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在1926年终于正常生产出优质纯碱。很快,被命名为“红三角”牌的中国纯碱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并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在总结亲身实践的基础上,侯德榜用英文撰写了《纯碱制造》一书,并在纽约出版,在学术界和工业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永利为了再展“化工一翼”和生产化肥,又决定建设兼产合成氨、硝酸、硫酸、硫酸铵的南京厂,任命侯德榜为厂长兼总工程师,全面负责筹建。侯德榜深知筹建这个联合企业的复杂性,且生产中涉及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强腐蚀、催化反应等高难度技术,是当时化工高新技术之最;而国内基础薄弱,公司财力有限,工作难度极大。他很担心:如果失败,则国人以后再也不敢谈化学工业,那我们就成了国家的罪人。但他还是抱着“只知责任所在,拼命为之而已”的决心,知难而上。他按照“优质、快速、廉价、爱国”的原则,决定从国外引进关键技术,招标委托部分重要的设计,选购设备,选聘外国专家……结果仅用30个月,就建成了这座重化工联合企业,一次试车成功,正常投产,技术上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它给以后引进技术多快好省地建设工厂提供了好经验。这个厂,连同碱厂一起,奠定了我国基本化学工业的基础,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化工科技人才。但不久,发生了“七七事变”,日本侵略军逐渐逼向南京,曾先后三次以“工厂安全”相要挟,提出“合作”管理南京厂的要求。侯德榜和同仁们大义凛然,坚持“宁举丧,不受奠仪”,拒绝“合作”;同时,积极响应抗战,利用工厂设施,转产硝酸铵炸药和地雷壳等物资,支援前线。工厂被日本飞机3次轰炸,无法生产之后,侯德榜又组织职工紧急拆迁设备,并将人员和资料一同送往内地。

1938年,公司又筹办四川碱厂。由于四川的条件不适于沿用传统的制碱法,侯德榜特于1939年率队赴德国考察,准备购买当时的专利。在对方提出辱国的条件下,侯德榜中止谈判,发奋自行研究新的制碱方法。他带领一大批科研设计人员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1941年研究出制碱的新工艺,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1947年,侯德榜受聘兼任印度塔塔公司顾问兼总工程师,先后五次赴印度指导改进该公司碱厂的设备和技术,使这个碱厂正常运转,生产出了优质纯碱。对此,后来尼赫鲁总理访华时也大加赞扬,引以为中印两国人民友谊的典范。1949年,侯德榜第五次赴印期间,得知国家领导人很关心永利事业,并希望与他共商国加热家大计后,内心十分激动, 于是力克重重阻碍,绕道泰国、香港、碳酸化 过滤朝鲜赶回北京。刚到北京,聂荣臻元帅亲自到过滤 冷却盐析车站迎接他。随后毛主席在接见他时说:“革命是我们的事业,工业建设要看你们的了!希侯氏制碱法的流程望我们能共同努力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后来,周恩来总理也亲自到永利驻京办事处探望他,祝贺他胜利返国,还赞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并邀请他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国是,设计建设新中国的蓝图。侯德榜受到极大鼓舞,决心加倍努力工作报效祖国。之后,他相继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首届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先后被任命为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政务院重工业部技术顾问,化学工业部副部长;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等等。同时,他更加勤奋于科学技术工作,为发展化学工业日夜操劳。他先后向中央领导人介绍过“永利公司建设十大化工企业的设想”,提出过“对复兴工业的意见”等多项建议。他参与了全国化学工业和科技事业的许多重要决策,领导了化工行业许多重大科技活动。在他的建议和指导下,对联合制碱新工艺继续进行补充试验和中间试验。1962年实现了工业化,成为我国生产纯碱和化肥的主要方法之一。1958年,他又提出了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的设想,亲自领导示范厂的设计、施工、试验和改进,1965年获得成功。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和广大职工共同努力下,陆续推广建厂1000多座,其产量长期占全国氮肥总产量一半以上,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侯德榜在发展磷肥、农药、聚毛主席接见侯德榜氯乙烯、化工机械等工业和化工防腐技术,以及传播交流科学技术,培育科技人才等方面,也作出了许多贡献。1972年以后,侯德榜日渐病重,行动不便,仍多次要求下厂视察,帮助解决技术问题,还多次邀请科技人员到家里开会,讨论小联碱技术的完善与发展等问题,呕心沥血,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1974年8月26日,这位勤奋一生、功绩卓著的科学家与世长辞,终年84岁。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郭沫若等领导同志送了花圈,聂荣臻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席了追悼会。侯德榜毕生的科学技术实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他勤奋、创新和爱国的一生,一直在激励后人开拓进取,共创祖国的美好未来。

13、中国航空第一人——冯如

“殉社会者则甚易,殉工艺者则尤难,一霎坠飞机,青冢那堪埋伟士;论事之成固可嘉,论事之败亦可喜,千秋留实学,黄花又见泣秋风”。这副挽联是对冯如先生光辉业绩的赞扬和对他去世的哀悼。他是我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家,是科技报国的先驱之一,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我国的航空事业,虽然他离开我们已经很久了,但他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884年1月12日,冯如出生在广东省恩平县的一个贫农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地道的庄稼人,靠耕耘一小块土地养家糊口。冯如从小聪明伶俐,父亲省吃俭用送他到乡村小学念书,他学习刻苦,深得老师的喜爱。同时他还特别喜欢做手工,课余时间经常做一些小车、小工具等等模型,尤其是拿火柴盒做的小轮船,简直太精致了,乡亲们都夸他将来一定是个有出息的人。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由于没钱看病,冯如的四个哥哥相继死去,年幼的冯如也因此中途辍学,在家帮父亲务农。

幸运之神来到冯如的身边时那年他12岁,在美国旧金山做小生意的舅舅回家省亲,看到冯如一家生活十分困难,就想把冯如带到美国去谋生。来到旧金山,冯如开始了新的生活。来到旧金山,他看到星罗棋布的工厂,密密麻麻高耸的烟囱,他明白了为什么西方列强欺侮我们,原来它们工业发达,用机器生产使国家发达起来。于是,他下决心学习技术,用科技救中国。6年以后,冯如转往纽约,在那里攻读机器制造专业。他学习非常刻苦,为探讨一个问题,经常研究到深夜。尽管生活紧迫,他为了更多地了解西方科技发展的状况,经常用节省下来的食宿费购买报纸书刊。为了交纳学费,冯如还要利用课余的时间去打工。尽管如此,冯如的学习成绩仍然在班上名列前茅。学校见冯如学习如此刻苦,再加上成绩出众,决定免去他的学费。5年过去了,冯如具备了广博的机械制造知识,他通晓36种机器,还发明制造出了抽水机和打桩机,他设计制造的无线电收发报机由于性能良好深受用户的欢迎。冯如当时已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机器制造家。

起初,他想制造一艘军舰献给祖国,以加强中国的海防力量。当时,由于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在国际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各国纷纷开始研制飞机、飞艇、航空武器等作为当时国防的先进装备。冯如想,制造一艘军舰,要耗费数百万金钱,不如造数百架飞机,价廉省工,用处更大。当有人对他是否有能力研制飞机提出疑问的时候,冯如坚定地说:“我发誓要用毕生的精力为国家研制成飞机。如果不成我宁愿死去!”

研制飞机,首先遇到的困难是缺乏资金。冯如变卖了自己所有的金银玉器,仍不能解决问题,于是,他到当地华侨中去募集资金,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排除万难筹集到了上千美元,办起了中国人的第一家飞机制造公司。面对技术上的难题冯如并没有气馁,他和他的助手们靠自己掌握的空气动力学的知识,白手起家绘制设计图纸。为了了解当时各国研制飞机的情况以及吸取别人的长处,冯如把自己生活上节省下来的钱全部购买了报纸和杂志。他们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干着,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上的难关。经过半年的努力,第一架飞机终于制作出来了。看着自己研制的飞机,冯如兴奋得流下了眼泪。但是当试飞的时候却没有成功,他对助手们说:“看来我们还要再一次从头开始。”

谁知当他们返回时,厂房已经被烧为灰烬,他们几个月来辛辛苦苦绘制的图纸及资料荡然无存。面对这飞来的横祸,冯如毫不动摇,要一切从头再来。正当此时,他接到了父母远隔重洋寄来的家书,信中谈到二位老人非常想念远离家乡的儿子,希望冯如能够立即返乡与全家团聚。冯如看过信后,面对遥远的祖国,深情地说:“父母亲大人,请你们原谅你们的儿子吧,飞机造不成,我誓不回国!”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与研究,一架全新的飞机诞生了!冯如再次驾机试飞,飞机在他的操纵下,腾空而起,飞行了2600多英尺以后缓缓降落在草坪上,“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围观的朋友们欢呼起来,他们拥向飞机,把冯如高高举起。经测定,冯如的飞机首飞竟达2640英尺,比莱特兄弟的首飞纪录还要远1788英尺。几天后,旧金山的一家报纸发文报道了这次试飞的消息,标题是:《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西方》。飞机从设计到试航成功,仅用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冯如以他卓绝的才能,丰富的创造力,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冯如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中国人民,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后来冯如在美国又设计和制造了一种性能更好的飞机,冯如带它参加了。在旧金山举办国际飞行比赛,打破了世界纪录,荣获优等奖,再一次使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了西方。此时,冯如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飞机设计师、制造家和飞行家。

冯如的名声越来越大,不惜重金聘用冯如的外国公司也越来越多,但却都被他断然回绝了,因为他想寻找机会为祖国服务。后来终于得到了清政府的邀请,冯如和他的助手,带着他们自制的两架飞机以及制造飞机的机器,踏上了归国的航程。在途中,望着波涛滚滚的太平洋,他发誓要抱着“壮国体,飞行大家——冯如挽利权”的宗旨,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尽快使祖国富强起来。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冯如一行人顺利抵达香港,清政府派军舰专程迎接,将飞机和机器安置在广州郊外。就在此时随着革命党人的不断起义,清政府对冯如也越来越不放心,他们不仅取消了飞行表演的计划,而且还派人监视冯如的行动。反动政府的昏庸和腐败,使冯如非常失望,他时常仰天长啸,深感自己生不逢时,报国无门。

正当冯如陷于极度苦闷之中时,辛亥革命爆发了。冯如毅然参加了革命军,投入到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的革命洪流中。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后,举行了中国第一次航空飞行演习。在这次演习中,冯如等人驾驶的飞机由于中途发生了故障,未获得成功,但仍在全国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因为这毕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国土上使用自己的飞机进行的飞行演习。

孙中山先生的关怀和全国民众的支持,给了冯如等人极大的鼓舞。演习以后,冯如又一如既往地与他的同事们埋头设计制造性能更加良好的飞机。不久,冯如在广州郊区又进行了第二次飞行表演。那一天,广州城外的天气格外晴朗,机场的周围坐满了前来观看表演的群众。人群中,有人手捧鲜花,有人手持国旗,都在急切地盼望着那一时刻的到来。中午11点左右,冯如健步出现在观众面前。他头戴飞行帽,身穿飞行衣,显得格外精神。在一片欢呼声中,他简单地介绍了飞机的性能,然后登上了飞机,为观众做飞行表演。伴随着马达的轰鸣声,飞机升上了高空。冯如驾驶着自己制造的雄鹰在蓝天上悠悠飞翔。飞机像一只矫健的银燕,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看台上欢声雷动,鼓乐齐鸣,天上地下连成一体,共同为祖国航空事业的伟大壮举而欢呼。飞机的空中技巧表演结束后,冯如准备着陆。突然,他望见远远的跑道上有两个儿童在戏闹,不幸的事件即将发生。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时刻,冯如猛拉操纵杆,脚踩加速器,飞机像一只发疯的雄鹰,猛然冲上天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避免了。但是,由于冯如用力过猛,飞机失去了平衡,在抖动中,部分零件损坏,飞机突然坠落在草地上。周围的观众像潮水一般向着冯如涌来。

当他们把冯如从飞机的残骸中救出来的时候,冯如的头部、胸部、腹部等都受了重伤。观众噙着泪水把冯如送到了医院,经抢救无效,冯如长眠在鲜花之中。那一年,冯如只有29岁。

冯如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的一生,他把短暂的也是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在他生命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嘱咐他的助手们继承他的遗愿,把中国的飞机事业搞上去。广州各界人士在冯如飞机坠落的地方举行了追悼会。遵照冯如的遗愿,他的遗体安葬在广州东郊白云山下黄花岗烈士墓的左侧,冯如与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烈士一起受到全国人民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