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军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地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沉重打击了清政府,致使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结束了二百多年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吹响了共和国诞生的号角。武昌起义创建的湖北军政府,成为共和政权的最初模型,各省纷纷响应。不到两个月“中华民国”就诞生了,建立起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
武昌起义的革命精神表现在武汉革命党人的首创精神。他们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发展革命组织,掌握革命武装,抓住历史时机,主动出击,发动起义, 创立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的胜利是革命党人长期艰苦奋斗和英勇流血牺牲换来的。革命党人在这次起义中都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献身精神。
17、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太平天国、义和团、戊戌变法,统统都失败了。病入膏肓的中国,还有重新站起来的希望吗?有病就得找医生,这个时候还真的站出来一位医生要给苦难的中国治病了。他是谁?他就是人人敬仰的孙中山先生!更为有趣的是,他曾经学过医,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好医生呢!
孙中山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天的中山市)翠亨村,本名叫孙文,字德明,号日新。因为广东话把“日新”读成“逸仙”,他干脆改号叫逸仙。后来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他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人们都叫他孙中山。
孙中山生活在祖国最危难的岁月,心里充满了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小时候他最喜欢听太平天国的故事,洪秀全是他崇拜的对象,他的梦想是长大后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救中国的革命。
刚满12岁,他就跟随母亲来到美国的檀香山,在那里读书,后来又去广州和香港学医,接触了西方文化,民主思想渐渐形成。他虽然学医,可他常常想身体上有病可以用药物医治,国家有病又该用什么来医治呢?如果能医治好国家,那才叫有本事呢!
要医治好中国的病,就得彻底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起真正属于老百姓自己当家做主的国家,既不能像太平天国那样,打倒一个旧的封建王朝,自己又建立另一个封建王朝,也不能像义和团那样蛮干。于是他打定了主意,返回檀香山宣传反清革命思想。他组织了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准备选择时机发动武装起义。
这一年正好爆发了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占领了辽东半岛,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孙中山抓住这个时机,准备发动广州起义。不料起义还没有准备好就被一个叛徒告密,陆皓东等人被捕遇害,孙中山也不得不逃亡国外。想不到他一到伦敦,就上了清朝驻英国公使的当,被囚禁起来。英国公使打算把他塞进木箱运回中国,交给清政府处置。他的英国老师康德黎打听到消息,想尽办法把他救了出来。
孙中山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但播下了更多的革命种子。特别是一些爱国华侨和留学生,他们受过西方民主思想的熏陶,组织了许多革命团体,其中,最有名的是蔡元培、章炳麟等在上海成立的光复会,黄兴、宋教仁、章士钊等在湖南成立的华兴会。他们办报纸,发表文章,宣传革命思想,不仅把矛头指向腐败黑暗的清王朝,也无情揭露了保皇派。
只靠宣传还远远不够。华兴会在长沙的起义也失败了,起义领导人黄兴逃亡日本。他在那里认识了孙中山,两人一见如故,联合光复会等一些革命团体,成立了同盟会。同盟会是成立了,但是要有自己的革命纲领啊!于是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革命纲领。接着他又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把“三民主义”作为政治主张。
有了革命纲领和奋斗目标,革命活动越来越高涨了,同盟会在国内接连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其中最主要的有1907年徐锡麟、秋瑾等在安徽、浙江发动起义。他们被捕后面对刽子手一点都不害怕。秋瑾吟唱着:“秋风秋雨愁煞人”,并慷慨陈词:“革命党人不怕死,要杀就杀!”之后英勇就义。
1911年4月27日,黄兴组织了广州起义,集合了11省和从香港、海外回来的爱国志士,发动了对两广总督府的进攻。他亲自带领方声洞等120个同盟会成员,勇敢冲进戒备森严的辕门。喻培伦身上挂着满满一筐炸弹,带领一帮敢死队炸开围墙,从后门杀进来,把清兵吓得转身就跑,战斗进行了一天一夜,打得非常激烈,但可惜敌人人数太多,起义最终失败了。
在这次起义牺牲的烈士里,其中有72位有名有姓的烈士,被集体葬在黄花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回国,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了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个崭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中国大地上诞生了!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在逝世前签署的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人留下珍贵遗产,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年、1973年、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18、民主先驱宋教仁
说起渔夫,大家很自然地就想到靠打鱼为生的人。今天所讲的“渔父”,指的则是一位民主先驱者——宋教仁先生。他为何取号“渔父”呢?这其中还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宋教仁生于1882年,死于1913年,字遁初,号渔父,桃源县上坊村湘冲(今八字路乡渔父村)人。从小淡薄科举功名,关心天下大事。
1904年,正是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朝廷传旨要大肆庆祝。黄兴领导的革命组织华兴会,决定利用这个时机发动以长沙为中心的武装起义。当时宋教仁担任华兴会的副会长,负责湘西一路的起义事宜。但是在起义前夕,革命队伍内部出现了叛徒,清政府查抄了在长沙的华兴会总部,并派人捉拿宋教仁。宋教仁得到消息后,立刻出逃,一口气跑到了沅水边上。当时夜幕已经慢慢降临,江面上一艘船都没有,身后的追兵越来越近,宋教仁不禁长叹,认为自己这次必死无疑。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突然从芦苇丛中划出一只小船,船头一位打鱼汉伸手将宋教仁拉上船,好心肠的渔翁一直把宋教仁送到岳州,宋教仁万分感激。辛亥革命后,宋教仁担任了重要职务,但无论他的地位有多高,他总是念念不忘那位渔翁,所以他自号“渔夫”,又给自己的儿子起乳名为“稚渔”,都是为了表示宋家世代不忘渔翁的救命之恩。后来他给《民报》写文章,即以“渔夫”为笔名,由于编辑一时疏忽,错排印成“渔父”。从此,宋教仁先生就以“渔父”为号了。
1904年,宋教仁怀着雄心壮志来到日本东京,当时东京是革命党人活动的中心,国内许多革命团体的骨干力量聚集在这里,革命思潮在此流行,宋教仁立即置身于这革命洪流中。他与其他同志一起创办了革命杂志,鼓吹革命,表示要与清政府决裂。
在日本期间,宋教仁先后进入东京政法大学、稻田大学学习。为了寻找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道路,他孜孜不倦地向西方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他研究了西方的政治和国家制度,翻译了大量书籍,并向革命党人宣传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宏伟蓝图。
武昌起义的胜利,划破了中国的沉沉暗夜。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当时不过是一位影响的民主人士,真正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是袁世凯,袁世凯对孙中山就任大总统一职不服气。在后来的交涉中,孙中山承诺袁世凯:只要能说服清帝退位,就将大总统之位让给他。就这样袁世凯威逼清末代皇帝退位,紧接着国会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落到了袁世凯这位野心家手中。
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两个月后,强迫唐绍仪等辞职,同时要求黄兴裁撤南方革命军队。这引起了同盟会员的普遍不满。
宋教仁随唐绍仪一起辞职,辞职后,他深深感到同盟会实力的单薄。于是,开始发挥自己的组织天才和旺盛的精力来扩大同盟会的力量,吸收大量的有志小党派,重新组建国民党。
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联合几个小党派改组的国民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宋教仁选为理事长,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大党的党魁,其锋头之健,气势之高,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与他媲美了。
1912年秋冬,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根据法律,国民党可以组建责任内阁来限制总统的权力。袁世凯知道消息后,对宋教仁采取了收买手段加以笼络他。袁世凯让宋教仁出任国务总理,并派人给宋教仁送去一张50万元的银行支票。宋教仁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并发表演说揭露袁世凯的腐败。
袁世凯见宋教仁顽固,气得咬牙切齿,一计不成,再想其他的办法。
1913年初春,袁世凯电召宋教仁去北京共同商讨国事。宋教仁于3月20日晚从上海北站乘夜车去北京。当他和黄兴、廖仲恺等诸多送行者走向月台入口处时,不料一个刺客忽然在背后出现,向宋教仁开了一枪,击中要害,宋教仁当场倒地。车站一时大乱,刺客乘乱逃得无影无踪。
1913年3月22日,宋教仁在民国成立仅仅一年后就去世了,去世时才32岁。在场的朋友,都失声痛哭。宋教仁之死引起举国震惊,袁世凯得知宋教仁的死讯后假惺惺表示哀悼、愤怒的同时,抑制不住的是他内心的喜悦。
19、中国文化的先驱
《新青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报刊之一,它从1915年创办到1926年停刊,经过了十年时间,始终走在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最前面,是新思想宣传的主要阵地。它的创办者和主要撰稿人就是在近代史上风云一时的陈独秀。
陈独秀出生于1879年,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曾经留学过日本。1915年9月,他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自己亲自担任主编。1917年,陈独秀接受了蔡元培的聘请,担任了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随后《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往北京。李大钊、鲁迅、钱玄同、高一涵、胡适等都成为《新青年》的编辑或主要撰稿人,所以早期的《新青年》主要反映了陈独秀当时的认识和观点。
《新青年》举起了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封建主义发起猛烈的攻击。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一篇文章《敬告青年》,提出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伦理民主和用科学与理性制定事物的主张,号召青年人“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成为《新青年》上第一篇纲领性文章。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这是陈独秀的一大贡献。
《新青年》创刊的时候,腐朽的封建文学和僵化的文言文仍然统治着我们中国文学界,它严重阻碍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自1917年2月起,《新青年》又提出了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口号,从而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
陈独秀在《新青年》第2卷第6号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张:“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这篇文章成为文学革命的真正宣言书,此后,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纷纷响应,鲁迅也以他独特的文学创作表现了文学革命的最高成就。文学革命像是新文化运动的最重要的翅膀,正因为有了它,新文化运动才可以展翅翱翔。
《新青年》对封建势力进行了狂风暴雨般的攻击,当时使整个思想界和舆论界都为之一颤,我们可以想象在旧中国,是没有一个人敢对它的文化表现一丝不满的情绪。所以当时封建主义的那些卫道士们恨得咬牙切齿。新旧思潮在没有狼烟炮火的文学战场上展开了猛烈的“生死激战”。
1919年1月,《新青年》第6卷第1号上发表了陈独秀亲自写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义正词严地回答了整个封建势力对新文化的刁难,对《新青年》创刊以来的宣传作了一个实际上的总结。
新文化运动从《新青年》提倡文学革命起,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以编辑部为中心的统一战线。
1919年1月,《新青年》成立了编辑委员会,它的组成人员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组成,实行轮流编辑制。
李大钊利用他负责第6卷第5号编辑的机会编成了“马克思研究专号”。从此,《新青年》逐渐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
1919年1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7卷第1号发表《本志宣言》,继承了过去《新青年》的民主主义精神,又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办刊方向。1920年9月,《新青年》从8第卷第1号起,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陈独秀在这一号上发表《谈政治》一文,从此开始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作为反封建专制斗争的主将和急先锋,陈独秀凭借《新青年》向封建壁垒再次发起了猛烈冲击,在新文化运动的史册上,功不可没。在革命知识分子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同李大钊一起被誉为“南陈北李”,成为当时进步思想界的领袖。
正是因为《新青年》播下了思想火种,才助推了“五四”运动的形成。尽管“五四”运动是以青年学生为代表,但《新青年》杂志的读者群不仅仅局限于年轻学生;尽管《新青年》为文学改良作出了卓越贡献,但其政治影响力远远覆盖了它本身的文学光芒。
20、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五四运动
你知道中国青年节是哪一天吗?是5月4日,那你知道为什么将5月4日作为中国青年的节日吗?
说来话长啊,青年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波澜壮阔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让我们一起走进五四运动吧!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一次爱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