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非有“厚”的功夫不可。如果为人内向须腆,不能忍受各种在处世交往中的屈辱,过于顾及自己的虚荣心,就不能够与朋友和敌人相处,更不可能抓住机会显示自己,即使本身有出众的才智,也会淹没在芸芸众生里面,这是非常可惜的。主张“黑”,我们绝不是强调在世间行使恶,只是为了每一个人以合适的方式在一生中赢得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黑”也绝不能“不择手段,放弃道德,只要对自己的名利有益,就毫不犹豫地使用它”。这里我们所说的“黑”,不是简单的诡计多端、狡诈阴险,它更包容了睿智、谋略与高瞻远瞩的深刻内涵。谁要想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与质量,谁就要拥有较别人更多的智慧与韬略,这是现代人要成功所必需的。 用人不能没有原则,管人必须讲究手段。
这就是说,孔孟下的厚黑才是一种大智慧!
世界上水最弱,但却有“滴水穿石”、“以桑克刚”之说.
孔孟下的厚黑是一种大智慧,乃是人生存之道。人太弱就萎靡,太刚就会折断。人如果一味凭刚性追求,就会失去柔性的功能,在思想上刚性太强,肯定会忽略柔性的作用。
真正的人生应是刚桑相济的人生,这才是人生最高的智慧。
以人性来解读社会关系
人性的本质为何,是中国哲学史上没有定解的悬案,告子主张性无善无恶,孟子主张性善,萄子主张性恶,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亚当?斯密认为人性是自私的,且自私有益于社会的进步。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等认为人性是善的,人类的痛苦是罪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作者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无所谓恶,善恶二宇都是强加之词。孔盂以性善论为基础,主张以道德治国,申韩以性恶论为基础,主张以法律治国,二者各执一端,均有流弊,而理想的治国之术当采用物理学原理,制定国家制度时,使离心向心二力保持平衡,犹如地球绕日一般。作者以孙中山的研究政治理论为例,说明两种力量保持平衡才有助于社会稳定。孙中山曾说:“政治里头,有两个力量,一个是自由的力量,一个是维持秩序的力量。……自由太过,便成了无政府,束缚太紧,便成专制,古今中外数千年来,政治变化总不外乎这两个力量之往来行动。”
道家的哲学贵在“灵”“柔”,而“灵”和“柔”又以水的特质来体现。水处柔弱,柔能克刚;水处流动,流水不腐;水处卑下,善于迂回,知遇回则无损;水善于忍让,善于融通,善于渗透,在一派柔弱之中,得以流畅,充满活力,这才是具备了真正的力量。用方圆之道解决社会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外圆内方,绵里藏针。
要想做到外圆内方,绵里藏针,那么首先就要做到水的柔弱和不腐。“贵柔”它本是道家很重要的一项处世哲学,其伦理意蕴在于崇尚“谦下”、“不争”之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的性格,是道家“灵”与“柔”精神的生动体现。水性柔顺,明能照物,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心屈尊于万物之下。正因为如此,那些有道德的人便以水的柔性效法,温良谦让,广泛施恩却不奢望报答。
“灵”和“柔”的思想为当代中国企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至少对当代企业有六点启示。
道家以水的形象来指导为人处世。来看一下水的具体形象吧!水除了自己流动以外,水流还不时带动其他物体,促使或者帮助其他事物行动;水遇到阻力或障碍时,水力即随之相对增加。它放出全部能量,与障碍物进行冲击。水的循环周而复始,无论如何变化,永不消失自我。水的运动哲理启示到我们经营企业观念要变,体制也要变,经营方式更要变,抱残守缺,非企业立业之道。要保持开放,惟有开放才能使企业处于与外界不断交换与流动之中,观念、体制、经营方式通过不断的交流与交换,吐故纳新,新陈代谢,才能保持活力之源。要想在流动状态,流动传递,并保持企业的活力,那么通过变革,便会增进自身活力。
《史记留侯世家》中有过这样的一个小故事:秦朝末年的时候,张良在博浪沙谋杀秦始皇没有成功,后来便逃到下邳隐居。一天,他在镇东石桥上遇到位白发苍苍、胡须长长、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桥下,便叫张良去帮他捡起来。张良觉得很惊讶,心想:你算老几呀?敢让我帮你捡鞋于?张良甚至想到要拔出拳头揍对方,但见他是年老体衰,而自己却是年轻力壮,便克制了自己的怒气,到桥下帮他捡回了鞋子。
谁知道这位老人一点谢意都没有,反而大大咧咧地伸出脚来说:“替我把鞋穿上!”张良心底大怒:嘿,这糟老头子,我好心帮你把鞋捡回来了,你居然还得寸进尺,要让我帮你把鞋穿上,真是过分!
张良这个时候正想要脱口大骂时,但他又转念想了一下,反正鞋子都已经帮他捡回来了,干脆好人就做到底吧!于是默不做声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张良的恭敬从命,赢得了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经过几番考验,这位老人终于将自己用毕生心血注释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予张良。
张良得到这本奇书以后,便日夜的诵读研究,后来成为了满腹韬略、智谋超群的汉代开国名臣。张良克制自己的不满,为老人拾鞋、穿鞋,看上去好像很窝囊,但这并不是软弱的表现。明知自己比老人身强力壮,处处礼让,这既表现为对老人的尊重,也表现为对自身品格的完善。张良正是运用自己的那种不断礼让,磨砺了自己的意志,增长了智慧,最终成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真正的强者就是那些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成熟的管理者就应该掌握这种外圆内方,绵里藏针的技巧。让别人的攻击因为没有着力点而不能发挥作用,反之自己只需轻轻一击就可以令竞争对手受到重创,这才是真正的经营、管理高手应该做的事情。
智慧铭:
作战如治水一样,须避开强敌的锋头,就如疏导水流;对敌攻其弱点,就如筑堤堵流。
真正的强者总是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掌握一种外圆内方,绵里藏针的管理、处事技巧。
及早编织事业上的关系网
林语堂先生和柏杨先生都具有某种叛逆性格,所以他们对李宗吾先生的厚黑学推崇备至。是否有叛逆性格的人就对厚黑学推崇,或者至少会表示某种同情呢?笔者以为是有可能的。因为厚黑学本身就是一门具有叛逆性质的学问。其实笔者很好奇鲁迅先生怎么评价厚黑学,可惜现在手头没有足够的资料,也许将来能够找到。
精于恋爱之道的人大都懂得这样一个金言,那就是“普遍撒网,重点捉鱼”。此法是提高成功率,增加“总产量”的不二法门。
商界金言曰:“一流人才最注重人缘。”又说:“擦肩而过也有前世姻缘。”因此商界中最重人际关系。
“一流人才最注重人缘”,其实这句话的反面应该说:“最注重人缘的人,才能成为一流人才。”
确实,人缘是很微妙的东西。我们在世上的一举一动,所接触的大人物或小人物都很可能变成日后成败的因素。而世间密密麻麻地结着人缘的网,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个的网目之中,攀缘着网丝可以和许多人拉上关系。假如你能和这么多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成为在事业上帮助你的朋友、在生意上照顾你的顾客,相信你的事业一定非常成功。
因此你结的网越多、越坚固,等于你有一笔无形的巨大的财产。
因此,希望做生意就一定要尽快建立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亦即人缘,这种东西是要自己创造的,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如果太客气、太害羞、太内向,将失去许多和人接触的机会。还有,有了一点人缘,仍要努力加以扩大,加以活用,使得生意着实地向前发展。
当你在公司上班的时候,只要运用组织力量,扩大、运用公司的人际关系,就可以使业务进展。公司职员在公司上班等于是在母亲怀中的婴儿,处处在父母的爱护下成长。等到长大成人要自立门户的时候,就再也不能依赖父母。父母亲若遗下一些人际关系让你运用当然更好,如果没有,那就得重新创造自己的人际关系才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
因此人际关系是自立开业最重要的课题,生意能否成功,人际关系的好坏很可能是决定性的因素。
那么如何建立人际关系呢?
敢于和人接触当然是最基本的,但并不是只要能说善道就够了,最重要的是要在朋友之间,在此后所交往的人之间,在所有认识的人之间,建立一个“信用可靠”的印象。
“信者得赚”,不但要让朋友信任你,而且要让顾客信赖你。
人际之间之所以能够造成永远的伤害,常常是因为一些无法释怀的坚持。我们如果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别人,相信你就一定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为别人开启一扇窗,也就是为了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如果你明白了这些,那么你自身的认识也就得到了升华:
和人相处要有胸怀
“量小非君子”,一个胸怀宽广的人,才能够赢得众人的信服;而一个小鸡肚肠的人却是斤斤计较。人生在世,不能离群,否则就难以生存,也无所作为。只有那些胸怀宽广、气度宽宏的人才能容众,才能广结良友,才能得到众人的帮助。“人有才能,未必损我之才能;人有声名,未必压我之声名;人有富贵,未必防我之富贵;人不胜我,固可以相安;人或胜我,并非夺我所有,操心毁誉,必得所欲而后已,于汝安乎?”这是《昨非庵日纂·坦游》所写的,与人相处如果没有一定的胸襟,时刻都在防备别人妒忌别人,一定会自陷泥淖、茕茕孑立。
和人相处要学会忍让
有一句古语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所指的“退”,其实就是要有一颗忍让之心,用宁静平和的心绪去感化他人的浅薄行为,用高尚人格去感染别人的无理之举,用宽厚博大的胸怀去容纳他人的悖理之言。大丈夫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真君子能纳天下难缠之人。忍让并不代表着是懦弱胆怯和无能,忍让其实是一种晶高德厚气度不凡的表现,也是人生最高的高境界。
智慧铭:
做人要有一定的原则,但是还应当考虑到原则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有的时候,做人的条条框框真的是很多,如果养成了固有的行为习惯,则可能会束缚人的思维,让人失去开拓创新的精神,甚至思想僵化,很难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环境。
所以,生活中的每个人在遵守做人原则的同时,还要随时做出适当调整,让自己的做人原则时时刻刻可以适合时代的要求,但不能让原则束缚和禁锢自己的思想,从而及早地编织事业上的关系网,为以后的成功打下根基。
好人缘是人生成功的最大资本、最宝贵的资源
是因为真理是一柄双刃剑。这完全在于使用者是什么人了。难道弗洛伊德的理论对社会风气有正面的影响吗?而我们今天是否还要承认弗洛伊德的伟大?难道哥白尼的日心说在当时的情况下对社会风气有正面的影响吗?
所以,笔者更关心的不是厚黑学的社会影响,而是它是否正确。也就是说,是否厚黑学得到了历史事实的支持。我们从纯学术方面来考察厚黑学,才有利于厚黑学的真正发展。
王朔曾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我看金庸》一文,对金庸的武侠小说加以强烈攻击,把金庸的小说和成龙的电影、琼瑶的电视剧、“四大天王”一齐称为“四大俗”。金庸先生面对他的批评只是平静地说:“毁誉是人生中的常事,不足为奇,王朔先生或许要求得太多了些,是我能力所做不及的,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奈何的了。”还说:“我很感谢许许多多的读者对于我的小说的喜爱和热情,他们待我已经是太好了,也就是说,上天已经待我太好了。既享受了这么多的幸福,偶尔给人骂了几句,命中该有的,不会不开心的。”
金庸是现代武侠小说公认的泰斗,对武侠小说的贡献极大。以他自身的名望,完全可以对王朔的贬低反戈一击,而是用一颗包容的心,用他那宽广的胸襟去正视自己,去感谢他人,他的表现就是正人君子的风范,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观己之短,容人之长,用一颗包容的心去接受别人的批评,完善自我,更上一层楼。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只有胸怀坦荡者才能够干成大事,对于一个人来说第一美德就是包容。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曾与管仲结下“一箭之仇”,但是他不计前嫌,拜管仲为相,称管仲为父,在管仲的辅佐下他终于称霸天下;唐太宗登基后,不咎既往,重用了敢于进谏的魏征,把魏征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也正是他的坦荡胸怀、广开言路,成就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贞观之治”的盛景。
晚清名臣张之洞曾就任山西巡抚,即将启程时,有一个山西籍富商,泰裕票号的孔老板,表示要送一万两银子给他。他对张之洞说,他深知张之洞为官清廉,手头并不宽裕,出于对张之洞的敬慕,他送“一点薄礼”,是为张之洞解决些差旅费。
张之洞当时婉言谢绝了孔老板的好意。可是当他来到山西,考察了当地的情况之后,深为山西罂粟的种植之多而震撼,他决心铲除山西的罂粟,让百姓重新种植庄稼。而改种庄稼,需要帮助百姓买耕牛、买粮种,但山西连年干旱、歉收,加上贪官污吏的中饱私囊,拿不出救济款发放给老百姓。他深感世事多艰,有时太坚持原则会把人难死,他决定向商号老板募捐。这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孔老板。
他想,孔老板很有实力,他拿银子贿赂自己,无非是为了日后得到关照。如果说服孔老板把银子捐出来,为山西的百姓做善事,以银子换美名,他或许会同意。
经过商谈,孔老板终于表示愿意拿出五万两银子,但前提是满足他的两个愿望,一是请张之洞在他票号大门口的匾上题写“天下第一诚信票号”八个字。第二个愿望是张之洞为他弄个候补道台的官衔。
刚开始张之洞觉得孔老板的这两个条件都不能答应,因为自己连泰裕票号诚信不诚信都不知道,又怎么能说它是天下第一诚信票号呢?第二他向来讨厌捐官,认为捐官是一桩扰乱吏治的大坏事,自己厌恶的事自己怎么能做!这个孔老板也太过分了,仗着有几个钱居然伸手要做道台!人家千千万万读书郎,数十年寒窗苦读,到死说不定还得不到正四品的顶子哩!可是不答应他,那么又到哪里去弄五万两银子呢?没有这五万银子,就没有五六千户人家的种子耕牛,他们地里长的罂粟就不会被铲除,禁烟在这些地方就成了空话。
五万两银子毕竟不是个小数目,这对张之洞的诱惑太大了。经过反复思考,张之洞决定采用折中迂回的手段,答应为孔老板的票号题写“天下第一诚信”六个字,这跟孔老板所要求的那八个字相比,不仅仅是少了“票号”两个字的问题,而是意思上也有了很大的不同,因为“天下第一诚信”这六个字意味着:天下第一等重要的是诚信二字,并不一定是说他们泰裕票号的诚信就是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