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还具有经济属性,即组织经济发展的属性。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然而,市场在一些方面是无效或低效的,政府要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其干预经济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在微观领域具有相对优势,政府则在宏观经济领域处于相对优势,因而经济主体的竞争行为要由政府来制定交易的基本规则,并对市场运行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以实现宏观经济总量及结构的均衡。所以要完善我国的预算制度首先得改革我国国家的政府职能。
(三)中国预算机构缺乏内在的制约机制
我国的预算编制由政府负全责,财政部门负责具体工作,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编制预算草案,并提交各级人大审批。政府依赖一驾马车——财政部门,没有一个相互制衡的内在制约机制。预算审批机构是人大,由全国人大的财政经济委员会进行具体审查,没有一个预算专家小组来负责审批,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预算执行由本级政府组织,具体工作由财政部门负责。收入预算由国税、地税、海关、财政等等收入征收部门执行,国库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理,各级国库的支配权属于本级财政部门,在监督和审计方面,我国采用的是由隶属于政府的审计机关对预算的执行实施审计监督,审计署是政府的组成部门,本身脱离不了这个财政的内部框架,很难形成独立有效的审计结果,因而监督的力度不够。其实我国还有很多部门没有完全利用好,如我国的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一种民主协商机制,却无预算表决权,其基本功能是“参政议政”。
而比较美国预算体系,预算编制由总统负全责,总统依赖四驾马车——财政部、管理和预算局、经济顾问委员会和联邦储备银行,相互之间有利益制衡的关系,因而工作效率较高。
(四)分散的国库支付制度削减了预算的作用
我国目前国库还实行分散收付制度,各单位都可在银行开立账户,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和监督检查机制也不健全。财政收入的许多项目由征收部门设立过度账户收缴,收入退库不规范,大量预算外资金未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财力比较分散。财政支出缺乏专门机构负责支付管理,都是通过部门和用款单位各自开设的多重账户进行分散拨付,中间环节多,资金大量沉淀。这种分散收付制度导致了财政收入容易流失,支出缺乏事前监督,使用中被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腐败现象,使得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
因此,实行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已势在必行。据了解,在前苏联及东欧国家,过去几年已陆续进行了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有的已取得成功。我国这方面的改革如果滞后,不仅会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建立,而且会拖延我国财政管理步入国际先进行列的时间。
综上所述,我国公共预算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但这些问题都是转型中的问题,接轨中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不断发展,才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做到依法理财,以法治财和民主理财。
二、完善我国政府服务质量保障机制的相关改革措施
(一)修改预算法律制度
首先,遵循宪法与我国的基本法律法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修改和完善《预算法》,要以法律的形式,对建立我国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的复式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进行规范。
只有保证《预算法》在法律上的地位和权威,才能使我们的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督等环节的工作都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纠;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实现预算管理全过程的“法制化”,确保公共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其次,修改和完善预算执行制度。在《预算法》中应明确体现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的运行机制;硬化预算约束力,严格控制预算调整;在部门预算管理工作中切实解决对部分专项资金所采用的“切块资金”管理方式所遗留的问题;以《预算法》为基本法,来处理和协调其他法律与之相冲突和矛盾的条款。当然一些具体的预算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再次,改变预算编制时间和视野。为了消除预算的“法律空当”,我们应该将预算编制的时间提前,同时争取人代会审批的时间提前。如果财政年度仍为日历年度的规定不变,则应把预算编制和审批都放在上年年末完成。此外,为使社会各项事业前后的发展在预算中得到较好的衔接,还要按标准周期实行预算的滚动编制。
根据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编制一年的预算对于科学管理来说,眼界太短,视野不够,一般来说最好编制3。5年的预算。最初编制时,往前做3~5年的预算安排,之后每次编制时都往前滚一年,并调整原预算中所剩2—4年的预测内容和财力安排的内容。这种滚动预算体现了瞻前顾后、综合平衡的要求。
但要编制好滚动预算,对预测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相关部门的工作也是一个挑战。
1.改革政府管理职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必须彻底转变政府作为政权组织、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所有者代表和生产经营的直接组织者“三位一体”的身份和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和政资分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市场能办到的,政府不必代劳,政府要办的事情就是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事情。由“行政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只有正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活动空间,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才能改变当前财政的“缺位”和“越位”,政府才能更好地运用预算管理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2.建立专业化制衡的现代财税管理体制
在政府内部财政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化制衡的现代财税管理体制是公共经济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算管理体制变革的目标之一。
公共经济管理依托信息化搭建管理平台,在政府管理改革中实行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分离原则,依托信息化手段有效实施分权制衡,形成三流并行,互相监督的局面,有效制约了政府支出的铺张浪费和效率低下。
“政府采购”的基础上,推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公共收支各项改革的推行一方面强化了政府公共支出的管理,另一方面为市场运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为市场主体提供了充裕的创新空间,对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质量、扩张经济总量、增加壮大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解决了管理学中最重要的三个问题:信息、激励和竞争,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充分而对称的信息能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良好的激励机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和防范道德风险,竞争是提高效率的捷径。
信息化基础要求的财政资金的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做到:管理机制制衡化;管理结构扁平化;管理职能专业化;管理手段电子化;管理制度标准化。信息化对财政管理提出现代化要求,同时,财政管理的改革核心,实现收支两条线,也离不开信息化这一重要辅助手段。
(二)进行政府预算收支分类改革
我国现行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预算管理要求建立的。几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这种分类已越来越不能适应财政管理与改革的需要。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强预算的需要,必须改革现行政府预算科目,建立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将包括部门分类、功能分类、经济分类三个部分。部门分类主要明确资金管理责任者,解决“谁”的问题;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功能,明确“干什么”;经济分类主要反映收入和支出的经济性质,明确收入的具体来源和支出“如何使用”。这次改革将改变现行收支分类只包括预算内收支的状况,将预算内收支、预算外收支及政府行政事业单位的自有收支等都纳入政府收支分类范围;根据政府职能进行功能分类,反映政府一般公共服务、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社会保障等政府职能,体现政府一定时期内的方针政策、支出结构和资金的使用方向;按经济性质设置政府收入经济分类和政府支出经济分类,并将各类收支充分细化,反映政府收入和支出经济要素的构成情况。
(三)改革现行国库制度
参照国际通行做法,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管理要求,我国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是:按照政府预算级次,建立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财政性资金都逐步纳入各级政府预算统一管理,收入直接缴人国库或财政在指定的商业银行开设的单一账户,主要财政性支出由财政国库支付机构从单一账户直接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相应建立支付管理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和监督检查机制。这项制度具体包括建立集中收入制度和集中支付制度两方面的内容。在建立集中收入制度方面,一是要清理取消各种收入过渡账户,将预算收入纳入国库,集中收缴。二是将各种政府性基金和预算外收入逐步纳入预算,实行国库单一账户管理;暂时作为预算外管理的资金,一律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三是建立财政、税务、国库和银行相联系的信息系统,健全收入监缴和规范退库制度。在建立集中支付制度方面,所有的财政支出都要通过预算安排,在基本不改变现行资金申请拨付程序,不改变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权限、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职责,不影响部门正常用款的前提下,改革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运作,将主要开支项目的资金直接支付到商品或劳务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