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共服务创新
11735500000049

第49章 公共服务机制(20)

依据全国各地方政府开展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践成果,针对存在的诸多问题;依据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性理论,中央政府有必要对全国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进行统一部署,将自发行为转变为统一行动。内容上,有必要将更新行政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推行电子政务、实行政务公开、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公务员队伍建设、开展政府效能评价等内容纳入服务型政府建设规划中。这样做,因势利导,能够促使所有地方政府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论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能一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视角

李琪董幼鸿一、21世纪服务型政府的基本价值取向

当前,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发展的需求,就必须加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切实地履行和实施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职能。21世纪服务型政府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要强调人本性与服务性。

(一)人本政府的价值取向

人本政府的基本价值取向即“人本性”。具体地说,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理念;坚持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本政府作为具体体现21世纪服务型政府的第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总体上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关于人本的问题,现代公共行政管理学界一般将以人为根本的管理和过去的以物品为根本的管理和以制度为根本的管理结合起来加以比较和阐述。

现代管理的早期与中期发展阶段比较强调“物本”管理和“制本”管理,即注重对物品实行有效的分类管理、对技术工艺和制造流程进行科学管理;注重制度的设计、管理、实施和改进等等内容。后工业化时代的现代管理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管理过程中的人本因素和人性因素,通常称之为人本管理。

我们所强调的人本原则,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中国整个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提出的。贯彻这一原则,就要求政府在履行自身职责的活动中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关心、维护和保证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真正实现。强调人本原则,推进人本管理将使政府进一步体现和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公共行政系统人本性的本质特征。

坚持以民为本的理念。从政治意义上来讲,以民为本就是以实现民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为目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政治意愿作为全部政治活动的出发点。“人本”和“民本”的区别在于:“人本”较多地从社会意义上来探讨问题,而“民本”则较多的是从政治意义上来阐析问题。具体地说,就是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系统要时时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时时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从人本视角来概括科学发展观的行政表述,即我们要建立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本政府。政府公共行政管理将不仅仅是关心和加强“物本”和“制本”方面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人本”方面的管理和治理;不仅仅是单纯服务于经济发展,而是要更加注重服务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建设。

(二)服务政府的价值取向

服务政府就是要履行服务于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这同以往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长期所表述的履行责任的概念和内涵有很大不同,某种情况下来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现在更多的是要强调政府履行为整个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责任理念。服务政府的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核心在于强调实行公共服务。首先是适应服务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相对人就是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社会组织与团体。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必然造成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利益群体需求的多样化,如何有效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多样化的需要,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时亟须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次是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是为市场经济有序、规范的发展提供优化的行政服务和行政环境。再次是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来调节和保持社会的公正,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我们社会的各个阶层与不同的利益群体都能和睦、和谐地生活,以求得共同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做了一个明确的界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的主要职能包括四大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四大职能的实施是政府的功能性活动,其实质是现代政府的“行政力”。

所谓“行政力”,是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社会阶层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主要体现政府整合力;二是在改革发展稳定和“五个统筹”协调推进的进程中,切实体现政府平衡力,即平衡改革、发展、稳定和平衡“五个统筹”之间的关系;三是在加入WTO以后,跨国公司涌人中国,离散因素、不和谐因素增加的情况下,有效体现政府的控制力;四是在实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行政职能活动过程中,重点体现政府的动员力和组织力。

四大职能的实施同时又是理性的服务型活动。其导向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中,要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始终坚持现代行政的理性、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为此,政府在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作用时,应注意把握好“行政度”,即在绝对与相对之间注重相对;在理想与满意之间注重满意;在物本与人本之间注重人本;在管理与服务之间注重服务;在行政包揽与行政参与之间注重行政参与。

从这个视角来看,管理就是服务和参与。在欧美流行的公共服务“3P模式”主要强调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广泛参与,第一个“P”(PublicSector)是指公共组织部门,包括政府、公共事业单位;第二个“P”(PrivateSector)是私营部门;第三个“P”(Participant)是参与者,亦即公共组织、私营部门、私人、志愿者共同参与行使公共服务领域中通常由政府部门行使的公共权力。这种自愿参与服务的行为和模式是社会服务水平和社会整体文明程度提高的标志。我国政府四大职能的实施同样是一种服务型的活动,这种活动同样应鼓励志愿者和第三部门的自主参与,同时政府也要更有效地发挥在服务型活动中的功能与作用。

总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应是政府的功能性活动和服务型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四大职能活动的基本要点可以概括为:经济调节,即对经济总量、社会的总需求总供给和经济的总体发展态势进行调节,重在“调节”型的服务;市场监管,即对市场运行的秩序、环境和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重在“监管”型的服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即力求保持稳定和有效服务公众所需,重在“社会公共”型的服务。联合国1995年在哥本哈根召开关于社会发展的世界首脑会议所通过的《哥本哈根宣言》中对社会、公民、政府各自的职责定位做了明确的规定。政府应切实地完成其自身的基本职能任务,应通过四大职能的有效实施,进一步促进社会的有序发展,更好地实现公民的权利,为民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特点与模式

(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的基本特点

社会管理主要应体现现代公共行政管理“整合性”的特点。其整合性作用在具体政府管理中体现在整合各个阶层、各种主体之间的利益,使各种利益达到一种平衡,最终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公共服务主要应体现现代公共行政管理“公众性”的特点。公众性特点体现了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服务对象的广泛性,这些对象包括各种行政相对人,满足各种社会利益群体多样化的需求。

(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核心内容

社会管理主要是管理和规范各种社会事务,通过社会事务的管理促进社会公正、社会稳定、社会治理的实现。而公共服务主要是提供满足公共需求的服务,为公众提供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方面的服务02004年5月1日上海市政府开始实行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制定了具体实施纲要,要求所有公共信息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凡涉及为公众服务等直接关系到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都应公开。其实这些就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核心内容。

(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行为模式

社会管理主要是以行政强制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为保证,对社会进行调整和约束。政府在履行该职能过程中,更多的强调政府履行义务,突出政府的主导、主动作用。如果没有政府的行政强制,政府社会管理有很多事务是难以完成和解决的。

公共服务主要是以合作协调为基础、以多元参与为形式,对公众实行服务和保障。政府在履行该职能过程中,更多的强调实现公民权利,突出政府、第三部门和公众的共同作用。上海市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基本做法是通过社会管理、委托服务和中介组织、公民自愿者、社区等各种主体参与服务来实现其公共服务职能,但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就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来说,其不能将全部职能转让给公众,政府应占主导地位,但政府在履行职能中最终为了达到“三自”境界,即市场自由、社会自主、政府自律。

当前,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以及在实践中的一些探索:一是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都亟须有一套运作标准、运作原则和运作程序,保证政府能规范化、科学化地履行其职能;二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应互为前提,相兼互补。社会管理是公共服务的保证,只有建立有序的、稳态的社会管理秩序,才能为公共服务提供有效的保证,而公共服务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只有提供充分的公共服务产品,才能有效促进社会管理秩序的形成。

综上所述,服务型政府应是一种理性政府,具体包括:一是体现人民群众意愿的合理性。人民群众意愿的合理性,不是指所有人民群众意愿都是合理的,而是指最大多数人民群众意愿,总体上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意愿的合理性是时代的发展凝聚起的人民群众共性的愿望。我们党所提出的实现祖国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祖国统一,这些愿望实际上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意愿。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意愿的合理性。二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我们党和国家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作为我们的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揭示的社会发展的真理性,始终是我们政府在贯彻为人民服务宗旨,贯彻自身的职能时必须坚持的。三是体现宪法和法律法规的法理性。政府在贯彻宪法和法律法规,履行自身职能的过程中,把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内涵、法理性真正有效地体现出来,这也是服务型政府的一个基本任务。如果政府在履行自身职能时将合理性、真理性、法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框架就基本形成。

完善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保障机制的关键

廖晓明黄毅峰一、政府必须牢牢掌握公共服务供给的规划

公共服务具有共享性和非排他性,任何人不付出代价均可使用,而其使用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公共服务的这种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决定了政府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公共服务的规划决策必须由政府来承担,而且只能由政府来承担,任何社会组织都不可替代,除政府以外的任何社会组织都有其特定的组织目标和利益,只有政府的目标和利益与全体国民的目标和利益相一致。同时,公共服务供给在整个国家和公众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决定政府的主导作用。

1.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决策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

公共服务的对象是社会的全体公众,公共服务的优劣,决策至关重要,只有首先做好决策规划,才谈得上公共服务的供给。

首先,实施政府公共服务决策与产生的分离。在传统体制下,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扮演了决策者、生产者、监控者多重角色。大量的日常公共服务事务使政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维持组织的运行,其结果不尽人意。

企业化政府治理模式要求政府不再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做的公共服务生产者角色,政府要从具体生产过程中解脱出来,履行好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决策制定者和决策执行监督者的职责,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来组织和引导公共资源的利用。政府应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决策的制定和监督,要为公众享有更多、更优质的服务制定最佳决策,不再将自己拴在具体的服务和产品的生产提供上。

只有让其他社会组织划桨,政府才能居高临下,适应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制定更切合实际的规划,扮演好自身角色,有效地掌好舵。

其次,公共服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需要,就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在决策过程中扩大决策主体的范围,让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参与。政府要积极开发多渠道的决策参与途径,扩大公共服务决策参与主体。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劣,消费者最有发言权,只有让消费者参与,充分体现消费者的愿望,才能使决策不脱离实际,切实可行。公众的参与必须由政府出面组织,只有政府才能站在国家和整个社会的战略高度来组织广大公众参与决策和实行决策。

2.政府在公共服务法规、政策的制定中发挥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