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客家妇女:纪念朱德母亲钟太夫人逝世60周年文集
11759900000020

第20章 再谈客家传统妇女的地位

客家妇女在家中扮演着好妻子、好母亲、好媳妇的角色。从家庭的手工生产到户外的劳动生产,即所谓的“家头窖尾”、“田头地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四项妇工,客家妇女样样皆能。由于从小就参加劳动,在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性农活的熟练程度方面,往往胜于男子。

由于客家妇女具有独立劳动和生活的能力,许多学者认为客家妇女在经济上少了对男人的依附性,客家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也高于其他的汉族妇女。其实,这种看法是想当然的。在劳动的权利和劳动成果的享受权利上,客家妇女只有前一种权利,却没有后一种权利。客家妇女在劳动上是一马当先的,但在享用劳动成果上却是靠边站的。客家妇女是劳动者,是家庭生活的重心。但是,家政大权不是掌握在劳动妇女手中,却是掌握在丈夫或家公家娘手中的。作为劳动者,客家妇女并没有支配劳动收入的权力。有一位客家阿婆讲述她年轻时的经历:她年轻时,就死了丈夫。为了传统的贞洁观和年幼的儿子,她没有再嫁,一直与家公家婆生活在一起。她每天早出晚归,下田劳动,挑担贴补家用,挣得的一点零花钱全数交给家公家婆。家公家婆把家中所有重要的物品都上了锁,不要说从家中拿钱,没有家公家婆的允许,连一件衣服都不能拿到。

客家妇女承担了家庭的生产和生活两副担子,真诚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为家庭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她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却是十分低微。在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客家妇女受到许多不公平的对待。客家妇女承担了其他汉族妇女不能承担的繁重体力劳动,也遭遇了其他汉族妇女较少受过的非人待遇。客家地区流传的《妇女苦情歌》是客家妇女真切的生活写照。歌谣唱道:正月里来是新年,做到妇女不值钱,爷娘钱银没份,当猪当牛业卖钱。

一村算命最歪,一出茅屋就食斋,打开庵堂拜四拜,一堂佛子吹过(同情)。

擎支担竿去上山,行到岗头又没伴,掀起衫尾拭目汁,做人媳妇好艰难。

田塍草子开野花,爷娘话唔身家,做到身家没份,滴滴答答(唢呐声)嫁别家。

捡菜莫捡吊犁尾,做人媳妇真吃亏,三餐食个清粥水,碗上装个咸菜尾。

捡柴莫捡吊犁丫,做人媳妇真系差,三餐食饭出目汁,骂尽几多贱牛嬷。

在有些地方,客家人称女儿为“卖骨头”,认为女儿长大后要出嫁,终归是别家人的。俗话说“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在传统客家社会,女儿不能承继祖先的香火,亦不能继承家产。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家庭,往往会过继别人的儿子以传宗接代。客家地区的教育为岭南之冠,但女子读书者寥寥无几。客家谚云:“教子过学堂,教女过娘家”。如果家庭贫穷或姐妹众多,父母亲往往会将女儿卖做童养媳。童养媳的境遇多数凄惨。童养媳在婆家其实就是免费的童工和奴婢,放牛、刈草、担水、洗衣、带小丈夫、煮饭,样样都做。从天亮做到摸黑,还经常挨打、挨骂、挨饿,有的童养媳劳累过度、营养不良,不能正常发育,有的甚至被虐待至死,有的不堪忍受折磨而自尽。客家地区还有等郎妹、隔山娶亲等陋习。等郎妹进婆家门的时候,“丈夫还没出世”,要等着家娘以后生育,有的要等许多年,有的总也等不到,只好守活寡。隔山娶亲亦是客家侨乡特有的婚姻形式。在客家地区许多华侨在外谋生,而在家乡或有房产需要有人看管,或有老人需有人服侍,于是便托媒人在家乡说媒,行嫁娶礼仪,讨个“看家婆”。结婚时,新娘与公鸡拜堂成亲。看家婆过门后便“生是婆家人,死是婆家鬼”了,有的还能与丈夫见上一面,有的丈夫一辈子都没回来。这些守活寡的客家妇女,虽然很少或从未见过丈夫面,却必须遵守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由于受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影响至深,许多客家妇女抱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婚姻观。她们宁愿“守活寡”,并且以此为荣。因为自己没有子女,这些客家妇女就过继儿子,抚养成人,使夫家后继有人。她们靠着吃苦耐劳的精神,惊人的毅力,克勤克俭,维持整个家庭的生活。上侍翁姑,下育幼儿,毫无怨言。这些既是客家妇女的美德,又是客家妇女的悲剧。

纯朴、善良、勤劳的客家传统妇女令我们深深的敬佩,她们自愿或被迫承受的非人待遇也令人惋惜和同情。所幸的是,客家传统妇女的命运已不再落在现代社会的客家妇女身上了。近几十年来,客家妇女无论在家庭中的地位,还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都得到逐步提高。但是,同其他地方一样,男女不平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客家山村,遗弃女婴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同其他地方一样,客家地区男女平等的实现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作者单位:广东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