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元帅同叶剑英元帅私下尚能用家乡话交谈早已被传为佳话。为何四川仪陇与广东远隔千山万水居然还能通用家乡话?原来,仪陇也有为数不少的广东客家人。仪陇是我省唯一的川北客家大本营,客家妇女忍辱负重、勇挑重担、吃苦耐劳、睦族友邻的美德已扬名天下。只要将客家妇女同湖广籍妇女作区域性比对,就能发现,仪陇的客属妇女较非客属妇女更注重身体力行教育后代,更崇文重教,更劬勤奋斗,更睦族友邻。
1.身体力行教育后代仪陇客属母亲长于教育子女闻名巴山蜀水,因人而施教,方法细致入微,和风细雨,使子女从小置身于完善的人格教育环境中。在教育内涵上追求宽泛而厚重。首先,教育后生要修好品性,走正路,严以律己,包容他人,强化群体意识、乡情意识,培养包容性格,让自己的价值选择与主流社会合拍同步。其次,希望后生掌握过硬的生存本领,要求一专多能,注意培养超常的思维方式和运作的切入点。特别注意不断吸收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做到不断更新知识,创新思维,树立机遇意识。三是从小树立远大志向,铸造不怕千难万险的意志,保持吃苦耐劳、努力拼搏的奋斗精神。朱总司令的母亲钟氏不愧为客家母亲教育后代的光辉典范。钟氏娘家系流动艺术人家,知识结构全面,知晓国家时政大事,深悉社会文化知识。因而决定了钟太夫人对后生的教育不仅仅限于唯生存的初级人性教育,而着重于以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的高层次的人性教育。朱德元帅少年时热血沸腾,义无反顾地走上救国救民道路,离不开伟大客家母亲的教诲。此外,客家母亲还特别注重教育子孙崇文尚学、耕读传家,父母长辈是子女的启蒙老师,祖先为家庭的精神支柱,她们向后代传播祖辈的功绩,激励后代牢记本源。客家母亲大多性格温和,从不打骂子女,用自身的言传身教培养了一代代客家儿女,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儿女的健康成长,使他们逐渐走向成熟、走向辉煌。
2.崇文重教客家先民源于诗礼世家、书香门第,因而世世代代都崇文重教,将崇尚文化、崇尚正义作为客家后代的人生价值选择。仪陇客家母亲把崇文尚礼,作为对后生教育的落脚点。哪怕再穷,不能穷了读书;再苦,不能苦了教育,千方百计让后代多读书,让子女成为受人尊敬的文化人。任何英雄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与熏陶。朱德委员长从小就在钟太夫人博大母爱的呵护之中成长,克服困难,上学读书。在母亲和师长的双重教导下,使他从小就“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去从戎,刷新旧国风”,义无反顾救国救民,志寻圣火逐黑暗,披荆斩棘,历艰辛,泸州暴动,南昌首义,井冈会师,几破“围剿”,长征万里,挥师陕北,伫马太行,逐鹿中原,戎马一生,德高望重,四海尊崇。
仪陇客家及其妇女特别注重崇文重教,把送后生上学读书作为家族的头等大事,其入学率高于其他民系,耕读传家已成为仪陇客家治家传统与法宝。近年来,仅有18万客家人口的仪陇就为国家输送1000多个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涌现了一批仪陇精英。除了名扬四海的朱德元帅外,还有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集团军副军长之职的许尔杰,新疆天地集团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郑大清,青海省工程机械运输公司总经理许尔利等。
仪陇客家及其妇女重文尚学还表现在顽强地崇尚古中原文化,传承客家母语。目前,仪陇县客家人口与客家方言大致情况如下:乐兴乡几乎全部讲客话,周河乡60%的人口,五棚、丁字桥乡50%的人口,马鞍、铁山20%的人讲客话。应该说,仪陇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乐兴为中心的客家方言岛,并连锁于周河、五棚、丁字桥、大风、马鞍、铁山、石佛、凤仪几个乡镇,向周边29个乡镇辐射的格局,奠定了仪陇客家人崇文尚学、耕读传家的基础。在仪陇这块客家方言岛上,无论男女老幼都能讲一口流利的带广东韶关口音的客家话,仪陇客家同成都、隆昌、西昌的客家一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顽强地坚持着客家母语的保卫战。正是这些闪烁着古中原文明光辉的客家文化,为川北旅游、人文资源添辉熠彩。
父母赋予了后代的生命,也赋予孕育人格的母语,客家人离不开客家母语,因为客家母语曾经惠泽过客家乡亲和千千万万的农民兄弟。1960年3月10日,朱委员长回到了阔别了52年的家乡。当时,天灾人祸交织,浮夸风盛行,工作组暗地阻挠群众同朱总接触,便于基层干部谎报“军情”。朱德元帅心系群众,心系客家乡亲,十分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他一到仪陇马鞍场西侧山坳里的旧居——大弯,便和乡亲们见了面,朱德即用家乡语——广东韶关客家方言询问:“你等为乜都黄皮寡瘦,讲话吊唔起气来?”“等还系肚巴食唔饱。”乡亲们回答。
就这样,马鞍镇的乡亲将基层群众的艰难困苦原原本本地向委员长吐露。
随同官员听不懂客家的方言,无法干预群众的倾诉。后来朱委员长回忆道:在这里,我了解到了当时公共食堂的真实情况参阅张继禄:《朱德与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0页。
。不久毛主席、党中央获悉了朱总带回来的实情,及时调整农村政策,解散了公共食堂,致力于发展农业生产,使群众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群众同朱总一席话,不仅惠泽了仪陇的乡亲,而且还惠泽了四川的农民、全国的农民。
无论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从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的角度,在提倡和推行普通话的前提下,允许包括客家语在内的多种方言并存,同时为其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因为多方言的存在,有利于五千年中华文明熠熠生辉,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有利于团聚海内外华人、华侨为祖国经济建设服务,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中华文明以广府、闽南、客家等多种方言为载体逾越国度的障碍,传承和辐射到世界各地,为中国的发展营造一个更佳的国际环境。
3.劬勤奋斗仪陇客家妇女传承了客家人劬勤奋斗的秉性,“客家妇女是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参阅[英]欧德里《客家人种志略》。。在仪陇境内,客家人同周围人相比较,客家妇女更能吃苦耐劳,更为节俭。他们承担了常人难以想像的田间地头繁重的劳作,又包揽了繁琐家务杂活,支撑起客家的一片蓝天。从历史上看,客家妇女的四肢形态同其他民系相比较,前者为了适应劳作绝大多数为天脚,后者几乎都是金莲寸脚。从解放前上溯至千年,中国盛行缠脚之风。据查,缠足习俗最早始于两汉,《焦仲卿诗》就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之句。五代时南唐亡国之君李后主见宫女纚娘舞姿十分优美,乃命工匠作金莲寸鞋,并饰以珍宝镶以绚丽的色彩,令纚娘缠足,着以金莲寸鞋。此后,缠足成为女性优雅、高贵的象征。为了让女儿长大后有个好婆家,父母强迫女儿在五六岁时缠小足,将大足拇趾以外的四趾屈于足底,用白布条裹紧,防止松脱。尔后,日复一日地递进裹紧束缚,使足完全变形,最后用趾端的大脚趾行走,要缠到“小、瘦、弯、香、软”,才算大功告成。裹足时一般要选择8月24日,煮糯米、红豆作团,予以祀灶。缠足陋习在中国整整盛行了一千年参阅李丹:《图解中国爱情》,南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82页。。在中国,除客家和后来入关的旗人外,其他民系都得缠足,客家妇女的天足是反抗封建陋习的象征,是劬勤创业的基础和艰苦奋斗的写照。仪陇客家妇女绝大多数以大脚板的形态出现在川北大地,承担了比男人更繁重的劳作,敢于突破男尊女卑的戒律。既有经济头脑,又有组织指挥才能。大多数家庭的执政权,都由主妇掌管。她们既有长计划,又有短安排,管理得当。男人和年富力强的妇女都下地干活,其余妇女和小孩在家做家务。家务劳动中最繁重的当属煮一大家人的饭,故每个儿媳轮流坐庄,煮饭一年。少年儿童的职责就是割草放牛,负责照看弟妹。客家妇女是庄稼活的行家里手,肩手提,耕田插秧。春播秋收,抗旱排涝,各类农活都不落后于男人。晚饭后,还要纺纱织布,忙到深夜。客家妇女这种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是其他民系的妇女可望而不可即的。仪陇客家妇女的光辉典范,朱总的祖母潘氏和母亲钟太夫人非当莫属。她们劬勤一生,节俭一生,高尚一生,直至去世时还在劳作,不辱川北客家伟大母亲的称号。
4.睦族友邻客家妇女与生俱来的睦族友邻的传统美德,也体现在仪陇客家妇女身上,这种美德胜于其他族群。他们比他人更崇敬祖宗,牢记并传承祖先遗训,时刻注意维护家族内部的团结,齐心协力,振兴家道,光宗耀祖。在纵向关系上,她们特别尊老爱幼,尊敬长辈,尊敬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善于处理婆、媳关系,媳敬公婆,婆惜媳,同时细心呵护年幼的后生子。在横向关系上,悉心处理好妯娌之间的关系。妯娌关系融洽是家族稳定的重要因素,她们特别珍惜家族内部的团结。在家族外部她善待邻里,从不与乡邻乡亲争吵斗气,诚恳待人,和气处事。扶弱济贫,是客家妇女又一典型美德。以仪陇客家母亲钟太夫人为例,朱家并不富裕,但她还经常周济、帮助周围的贫苦人,就连流浪汉上门要饭,也仍然要施舍食粮。
在仪陇这片川北客家生息的热土上,我们应该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劬勤创业、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进一步关心妇女儿童,提高她们的综合素质,开发她们的智力资源,时刻更新观念,抓住商机,迎接挑战,沟通乡情,加强川北与海内外客属乡亲的联谊,推动四川与海内外多方面的合作,聚精会神,建设川北客家乐园。
(作者单位:四川省人口计生委宣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