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脉关系课
11832800000006

第6章 由己及人开展人际关系(2)

出差错的时候,如果父母率先承认自己的疏失,子女会比较敢坦然承认自己的缺失。但是,一般的情况则刚好相反,父母往往一下子把责任推给子女,子女生怕承担不起这么重大的责任,以致找借口逃避,甚至离家出走。

过失是抢出来的,不是推出来的。抢来抢去,过失就自然水落石出。若是推来推去,谁也不敢承认,谁也不愿意说实话,常常推给那些不善辩解、不敢推诿的“冤枉人”,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好处(见图4-7)。

图4-7 争做坏人,不抢当好人

争做坏人,真正的坏人才会现形;抢当好人,结果谁也当不成好人。

家人和谐相处、相亲相爱,这是大是;彼此明争暗斗、互相伤害,即为大非。大是大非之下,当然还可能产生许多是非,都应该被视为小是非。对于小是非,家人应该彼此体谅、互相劝勉,因为大是非比小是非更重要,千万不要为了小是非而争执不休,结果害了大是非。“争千秋不争一时”和“争大是非,不争小是非”的道理是相同的。

尽管大是非比小是非重要,但小是非也不可等闲视之,更不可视而不见,只是不必小题大做,弄得伤害家人的感情。应该在一家人就是一家人的情分下,尽心尽力去化解这些小是非。如果心里明白血缘是割不断的,那么,在解决小是非时,心情就会放松些。

中国人常常在子女发生争执时不问是非,便命令他们一起罚站,因为兄弟姐妹不能吵架是大是非,兄弟姐妹为什么吵架只不过是小是非。大是非应该优先处置,所以父母先让吵架的子女一起罚站,以此告诫他们以后不可以吵架,否则共同受罚。

大是非解决之后,再来分小是非。一起罚站之后,再分别询问子女为什么吵架。这时候子女被罚站得精疲力尽,情绪不再高昂,自然一切好谈,从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子女一吵架就立即明辨是非,看起来好像很有判断力,实际上很容易造成子女之间有是非而伤了和气,实在得不偿失。

最重要的是,家长在处理是非时必须公正,不可偏心。家长若公正,子女也会给予其决定更多的尊重,而且心无不平,结果自然易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亲戚多交往,要自制

亲戚是家人的扩大。由于亲戚有血缘关系,按理应该十分亲近和谐。不过,如果平日很少交往,以致见面时也不认识,那亲戚也就有名无实,有如陌生人了。

往昔安土重迁,亲戚大多比邻而居,往来并不困难。现代人出于就业、求学的需要,常常搬家,甚至居无定所,这时候就必须主动和亲友联系,以免日久失去联络,愈来愈缺乏共同的话题,导致就算见面也没有什么话讲的结果。

除了年节团聚之外,亲戚之间要多寻找一些相关事宜互相商量、彼此协助,才能增进彼此的感情。但是,交往的时候,大家都应该自制,尽量使彼此的关系合理。特别是亲戚之间容易开口提出要求,更要在开口之前先自行审慎斟酌自己的请求会不会让对方为难,或者采用试探方式,先了解情况,再开口要求。此外,在有能力的时候,也应该主动照顾亲戚,切不可得意忘形,轻视他们,导致无谓的误会,滋生不必要的埋怨。

同时,大家都必须互相尊重,并且率先为对方着想。有不对的地方,最好当面道歉,才能维护亲戚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亲戚之间最忌讳比来比去。亲友的可贵在合理的互相关心、彼此帮忙,而不是夸耀自己的成就,或者存心把别人比下去。因为个人的成就无非是家人亲友善意成全的结果,感谢都来不及,有什么好炫耀的?所以说,多关怀、多协助才是亲人的样子。

交友之道,守望相助

亲疏有别,扩大朋友范围

有些人主张父母和子女应该像朋友那样相处,我并不赞成。家人就是家人,不是朋友。父母生我,朋友断然不能生我,这才是事实。

不过,家人以外,我们应该尽量扩大朋友的范围,把邻居、同事、同业、同乡、同宗、同年等,甚至比较疏远的亲戚也看成朋友,这是相当符合时代潮流的做法(见图4-8)。

图4-8 亲疏有别,扩大朋友范围

朋友有亲疏之分,至于谁亲谁疏,显然因当事人的主观选择而有所不同。有些人认为远亲不如近邻,把邻居看得比远方的亲戚还要亲。有些人则因为和左邻右舍靠得太近了,以致时常发生摩擦,反而和远方的亲戚常常打电话问好而十分投缘。在现代社会人们不必像过去那样把身边的人区分得那样细,大致上分成家人、亲戚、朋友和一般人,分别表现出合理的态度就可以了。

朋友之间由疏而亲,有赖于双方共同的努力。一方面推己及人,一方面设身处地、易地设想。经过一番交往,增进彼此的认识,逐渐信赖而日趋亲密。

朋友之间固然免不了利害关系,却应该尽量减轻它的分量。由道义入手比从利害上着眼更能结交可贵的朋友,因为利害只能测量交情,道义才能获得知己。凡是要求别人、希望别人做到的事情,最好都先反求诸己,也就是率先以身作则,大家才会一起响应。

邻里之间要自制友爱

邻里相处最好具有“远亲不如近邻”的意识,知道社区的安宁必须大家协同一致才能实现。有人修养不好,迟早会成为社区的乱源,但大家都有法定的自由,只要不违法,好像谁也拿谁没有办法。这时候只好互助互谅,多协助他、关心他,让他自己改变。除此之外,实在别无良策。

邻里之间要处得融洽,必须认清守望相助对大家的好处。大家具有彼此扶助的理念,并且率先由自己做起。后搬进来的人家要逐家拜访先住进社区的左邻右舍,旧有人家也可以举办迎新会欢迎新来的住户。要真诚希望结识对方,才有实质上的意义,否则就算天天碰面,还是谈不上认识。

社区应该形成良好风气,诸如不要背后议论他人是非、不必管人家的闲事、不可邀约邻居打牌聚赌、适当约束自己的家人、管好自家饲养的宠物、自己当心火烛、自己控制发出的噪音、自己维护自家的环境卫生等,这些都是维护社区安宁、促进邻居互助的必要修养。

对上司合理顺从

上司也是朋友,只是应该尊重他的职位与职权。对待上司的态度与通常所说的“听话”、“做乖乖牌”刚好相反,而是不盲从。不盲从绝对不是不必服从或不要顺从,而是顺从得恰到好处,换句话说,就是要先站在不盲从的立场来顺,才不致乱顺或盲目顺从,才会顺得恰到好处,合乎中庸之道所要求的合理化。

上司的决策合理,当然要顺从;如果不合理,不可以盲目顺从。因为万一上司所做的决定是错误的,顺从势必把他害死,这才是不盲从的主要精神。

不盲从并不代表部属觉得上司的决策不合理时可以当面顶撞。上司固然是朋友却应该先接受他的意见,表示顺从,让他觉得我们心目当中有他的存在。然后检讨一下,问题出在哪里,在单独和上司相处时,委婉地把问题提出来,向上司请示,让上司自己了解不合理的地方而自行调整。这样做会使上司觉得有面子,也知道改变的结果会比较好,就会对部属心生感激。切不可企图改变上司,使得他觉得没有面子,到头来,吃亏的还是部属(见图4-9)。

图4-9 合理顺从的真谛

对部属真诚关心

对上司而言,如果能够把部属当成朋友,甚至是帮助自己做事的好朋友,相信可以更能获得部属的信任和支持。

西方人比较偏向工作导向,认为工作时间就应该专心地工作,因为工作压力大,这导致大家逐渐厌恶工作。中国人最好采取关怀导向,不必强调专心,因为我们自动养成一心多用的习惯,同时可以兼顾若干事情。一般来说,中国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人家关心他。硬性规定他们如何如何,往往得不到效果。但是,上司一关心,他们就很容易把自己连人带心交给上司,工作也变成是自己要做的,因而兴趣浓厚,工作起来自然没有压力。

关心部属,主要表现在为部属解决困难,并且尊重他的意见,让他充分享受工作成就感,最后说声“辛苦啦”,使他觉得自己真的很重要。

当然,如果有意如此,也就是硬性规定“我关心你,你一定要报答我”,同样收不到好的效果。上司对部属关心只有是自发的、真诚的、不带附加条件的,部属才会感动,从而自动、认真地把工作做好。

同事之间平等互惠

同事之间之所以常常为某些小事争执不休甚至明争暗斗,主要原因在于不把彼此当做朋友看待。其实,认真想来,今天大家不欢而散,将来也可能又碰在一起,那时岂不是彼此都很难过?所以,若是换一种态度,把同事看成朋友,马上就会觉得同事亲切得多。

但同事并不都适合做朋友。有些人抱着“你我只有公谊,不需要私交”的观念,凡事公事公办,从不涉及私人事务。这种人只是同事,不是朋友。有些同事并非如此,他们除了公谊之外,还会找机会建立私人感情,互相关心彼此的私人事务。这种人比较容易在同事之外变成朋友。

抱着交朋友的心态和同事打交道,其实对双方都有好处。因为“朋友之间无议论,同事之间很计较”。同事之间难免有业务上的竞争,容易形成本位主义,互相排挤。一旦变成朋友,彼此臭味相投,比较容易将心比心,互相帮忙。同事是短暂的,朋友才是永久的,把同事变成朋友,大家才会长久相处。

要把同事变成朋友,必须从自己做起,让大家明白“与我打交道,绝对不会吃亏”,建立自己的信用,使同事放心协助自己。帮忙过后,记得及时言谢,哪怕是当面或打电话说几句感谢的话,也会使对方下定决心下次更加热心帮忙。如果有奖金、荣誉更应该与对方共享。这一切行动都要自己来实践。人人争着走出第一步,整个风气就会改变,由明争暗斗、彼此憎恨变成互助合作、互相感谢。坚持“我助人,人才会助我”的信念,比较容易成功(见图4-10)。

图4-10 对同事要平等互惠

至于自己和群众的关系,我们将在第七章加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