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瞒大师,我现在烦恼极了。我家母牛刚刚生了一头小牛,本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但是前几天母牛带着小牛出去吃草,小牛走失了,母牛担心小牛,已经连续好几天不吃不喝了。我找遍了整个山坡,也没看见小牛的踪影,真是活活急煞人啊!”老伯唉声叹气地诉说道。
佛陀听后宽慰老伯道:“你大可不必为此事烦恼。”老伯却认为佛陀不够理解他,十分不高兴地说:“你是出家人,六根清净,不会理解我们普通人的烦恼。”
“看来你心里惦念的东西很多了?”佛陀问道。“那当然了,我们凡夫俗子谁没点牵挂呢?除了牛以外,我担心的事情还多着呢!我家老老少少十几口人,庄稼的收成却一年不如一年,今年说不定连肚子都吃不饱了。”老伯回答。
“似乎你的烦恼很多,其实不过是一头牛,一片地,一个家而已。而我却要担心普天之下的所有家庭,耕作普天之下众生的心灵。我每天都要烦恼怎样才能让天下苍生平安幸福地度过一生。你说是你的烦恼多,还是我的烦恼多呢?”老伯听完佛陀这一番话后,幡然醒悟,顿时觉得自己那点烦恼不算什么。
这时,佛陀又说:“虽然我的烦恼很多,但是我却从来不觉得这是烦恼,因为我的胸怀能够容纳天下,天下也能将我容纳,‘有’和‘无’对我而言没有什么区别。而你却过分在意‘无’,忽略了‘有’,所以你才感到苦恼不堪。”
佛陀的提点使老伯的内心明朗起来,烦闷也随之消失,于是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星云大师认为,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有的对苦乐太计较,被苦乐所牵制;有的对荣辱太计较,被荣辱所牵制;有的对得失太计较,被得失所牵制。
人生的不如意随处可见,也正是这些不如意的存在,才能映衬出所拥有的幸福和美好是多么重要。因此,最好的办法不是追求圆满,而是用平和的心态面对不圆满。
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中
一味地接受别人的好恶,是无知的表现。
——星云大师
经常听到人们抱怨:“活着真累!”既然活着这么累,为什么还要选择活着呢?这就在于累的真正原因不是生活本身,而是没有摆正思想,将自己置身在了一个“累”的环境中,也就是活在别人的眼光中。
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自己而言是一种负累,每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情时,都会考虑别人会怎么看你,这样一来,原本很简单的事情就会变得复杂。举个例子来说,你认为自己穿这件衣服很漂亮,但是身边有人说另一件更适合你,于是你违心地选择了另一件。这时,穿衣服不再是为了自己开心,而是为了给别人看。星云大师曾说:“一味地接受别人的好恶,是无知的表现。”
一对父子牵着一匹老马去赶集,走在途中,儿子有些累了,父亲便让儿子骑在马上,而自己牵着马走在前面。经过稻田时,几个农夫正在田间劳作,看到此景后,说:“这儿子太不孝了,自己坐在马上,让父亲给他牵马。”
儿子听到后,认为农夫说得很对,感到十分羞愧,连忙跳下马,让父亲骑在了马上。没走多久便到了一个村口,村口有几个妇女在坐着聊天,见到儿子牵着马过来,低声议论起来:“这个当父亲的,竟然自己骑马,让那么小的儿子帮自己牵马。”父亲听后,顿时觉得很没面子,于是连忙跳下马,与儿子一起牵着马走。
这时,坐在街边乞讨的叫花子看到了,笑着说:“这爷儿俩真傻,有马不骑,偏要走路。”父子俩一听,便一起坐到马上。快要进城时,看到一位老人,老人看着他们唏嘘道:“这父子俩太不人道了,那匹马已经那么老,还要让它驮着两个人。”
听到此话的父子俩相继从马上跳下,却发现这一路走来,无论他们谁骑在马上,或者骑不骑马,都会引来他人的议论,似乎怎样都不对。父子二人坐在旁边的石头上生起闷气来,怎样才能既不遭人议论,又能进城赶集呢?
其实别人的议论和这对父子能否进城并没有直接关系,甚至是完全没有关系,可是这父子俩偏偏将二者联系到一起。这看似是一个笑话,却反映了现实中太多人的心态,那就是太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一生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怎么看自己?当我们认真地这样问过自己后,就能够知道自己是否因为太过在乎别人的看法,而失去了自己的个性,迷失了自我。
一日,一名叫作释然的小沙弥正在园子中为花除草,他的师父清水禅师走了过来,问他:“释然,你爱色吗?”
释然听到师父这样问,吓得手中的水壶险些掉在地上,他不知道怎样回答师父的问题,因为世间万物,包含色的事物太多了,脸色、美色、菜色、景色,任何一件实物都有属于自己的颜色。如果直接回答不爱,师父会不会认为自己回答的就是美色,继而认为自己六根未净呢?
思来想去之后,释然颤抖着声音回答:“不爱!”清水禅师虽然站在一旁,但是释然内心的想法他已经猜到了十有八九,他继续问道:“你确定你在回答之前已经想好了吗?当你真正面对考验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如此肯定地回答呢?”
这一次,释然底气十足地回答:“当然能!”清水禅师听后,没有说什么,只是微笑着看着释然。释然感到有些奇怪,于是反问道:“师父,那我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得到师父的许可后,释然问道:“那您爱美色吗?当您面对美色的诱惑时,您能坦然面对吗?”
清水禅师听后,哈哈大笑,说:“我猜你一定会这样问我。在我看来,再美的美色也不过是经过美丽修饰后的皮囊而已,我爱与不爱没有什么区别,只要自己在面对时能够不为所动,又何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呢?”
只要内心的信念足够坚定,又何必在意他人的看法呢?不管释然怎样回答,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评价,有褒有贬。与其被别人的议论所困扰,还不如像禅师一样,明确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去在意他人的眼光。
星云大师认为,自己就是自己,即使在这世界上有几十亿人口,你还是你自己。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你就不再是你,而是他人眼光和议论的傀儡,这会让你活得更累、更痛苦。因此,走自己的路,不要管别人怎么说,做一个忠于自己的人。
逆境让人更冷静,更容易看清自己的路
人要知道自己,才能改掉缺点,发挥自己的长处。
——星云大师
当一个人在蹒跚学步的状态时,跌倒是必不可少的过程,而这不过是漫长人生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人的一生都处在蹒跚学步中,总会遇到挫折致使自己跌倒。
有人说:“如果跌倒了,不要急着爬起来,看一看周围有什么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捡起来后再站起来。”处在顺境的时间久了,人往往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星云大师认为偶尔经历一下逆境,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路。
首先,在逆境中可以摸索出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为自己积累经验。就像是初学轮滑时,我们无法掌握其中的要领,经常会掌握不好平衡而摔倒在地。第一次摔倒,我们摸索到在摔倒前降低身体的重心,可以减轻疼痛感;第二次我们知道要尽量向前摔,这样不会碰撞到头部……渐渐地我们会从摔倒中得出经验,总结出双脚成八字形,双膝弯曲,更容易保持平衡。就这样在不停地摔倒中,掌握轮滑的技巧,直到如履平地。
同时,当人身处逆境时,更容易锻炼自己的意志力。那些事业有成的人,大多都有遭遇困境的时候,但是他们在困境中越挫越勇,一次次跌倒,一次次爬起来,直到成功。
1854年年初,曾国藩率湘军水陆师1.7万人在湘潭会师,准备声讨太平天国。大部队从西边进攻太平军,没想到遭遇了太平军的猛将石达开,连连战败。这令曾国藩十分气愤,竟要投江自杀,结果被属下救了上来。自尽不成,曾国藩只好想办法取胜。经过一番精心的布局,在后来的几场战争中曾国藩取得了胜利,收复了许多失地。
接着,湘军兵分三路向东进攻,突破了田家镇防线,却未料到被太平军阻截,长江湘军水师接连败退,曾国藩率领残余部队退至九江以西的官牌夹,被太平军围困。走投无路的曾国藩第二次跳江自杀,再次被属下救起,最后退守南昌。
这时,朝廷派人来催报战况,曾国藩无奈之下如实禀报,希望朝廷能够派人支援,他在信里这样写道:“臣屡战屡败,有愧圣恩……”他的同僚周中华看后觉得不妥,于是在“屡战屡败”四个字后面又加了四个字——“屡败屡战”!同样四个字,颠倒了一下顺序,意思却从败将变为了英雄,可谓是天壤之别。
曾国藩反复看了几遍这四个字,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笑着对周中华说:“中华果然是个奇才,同样的字,你却能表达出不同的意思,果真是一字千金啊!”周中华听后淡淡一笑,说:“中华只是游戏文字,不值一提。恩师学究天人,只是关心战事,心不在此。其实百战艰难,胜败乃兵家常事,恩师应将‘屡败屡战’作为座右铭,这样就能够逢凶化吉,转败为胜。”
曾国藩听后,认为周中华说得很有道理,于是按照周中华的意思将奏折拟好,由此一来,靖港之战就成了“屡败”中的一场小败,而湘潭大捷则变成了他苦心经营的成果。当时,在朝廷和太平军的作战中,屡吃败仗,像这样的胜仗很少,皇上看到奏折十分高兴,立即将湖南境内巡抚以下的所有官员调去支援曾国藩。
最后,曾国藩在与太平军的战争中大获全胜,为清政府立下了汗马功劳。从那以后,曾国藩在战争中再也不会轻言放弃,一定坚持到最后一刻。
其次,在逆境中,更容易体会到人情冷暖。俗话说:“患难见真情。”有的朋友只在我们顺利时和我们关系密切,一旦我们遭遇了逆境,他们便扬长而去;而有的朋友,平时很少往来,但是在我们身处逆境时,给予我们安慰和帮助。是否是真心的朋友,在逆境中才能够看出来。
最后,逆境是获得成功的台阶。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苏秦未得到功名时回家,家人都不予理睬,使苏秦心中很是不快,只好把一腔怨气化为力气,拼命读书,在得到《太公阴符》后,更是用心钻研,最终获佩六国相印。
所以,即便是身处逆境,也不要因此而气馁,星云大师鼓励所有身处逆境的人,要在跌倒后勇敢地站起来,这样才能看到成功向我们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