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中国古典散文集(一)(散文书系)
11864800000045

第45章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后托病辞官。工书法,人称“书圣”。据《隋书·经籍志》著录:“晋金紫光禄大夫《王羲之集》九卷。”已散佚。今传本有《王右军集》二卷,为明张溥所辑,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楔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鉴赏】

《兰亭集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它是王羲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兰亭集》是王羲之与孙绰、谢安等四十余人聚会于兰亭(在今绍兴市西南)时所写的诗集。

全文共有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开门见山,先叙写了时间、地点和这次修禊雅集的经过。古代人在三月上旬的巳日(曹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临水嬉游,以□除不祥。作者描写了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竹树、清流激湍诸种景色,然后接写人们把流水引入弯曲的水道,把酒杯浮在水面上,任其漂流。诗人们在曲水边排列好座次,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饮酒赋诗。作者在良辰美景中陶醉着,享受着视觉和听觉方面的乐趣,抒发着愉悦的心情。

第二自然段紧承上段的写景抒情,展开了议论。作者感叹,人们在交接过往之中,俯仰之间一生就过去了。人们或在室内谈心,或因有所寄托而摆脱束缚,独善其身,所追求的东西与彼此性格各有不同。但人们因获得了自己所需要的,所以感觉都是同样愉快满足的。此时此刻,人们不知道老死的日期已逐渐迫近。等到人们对自己已得到的东西的感觉厌倦之时,心境也随着发生变化,就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很快就成为陈迹,人们也必然由此而引起感触。况且人们的寿命或长或短,全由造化所决定,早晚都要归于灭亡,这是多么令人悲哀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可以看出,这一段的议论和上一段的抒情写景互相生发,写出了乐极生悲的感慨,是一段水到渠成的文字。

第三段进一步发表议论。作者常常看到古人感叹人生,都如符契一样相合,自己总是叹息伤感,而不能把自己心中的感慨表达出来。作者坚信,老庄的那种把死生看作相同,把寿命或长或短看作一样的观点是虚妄的。他又思考到:后人看今日,就像今日看往日一样。历史的发展是无限的,生与死是不同的。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人们也不必过分感伤。所以要把大家的诗歌汇集在一起,使之流传于世,以证明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是正确的。这最后一段文字又从悲感渐趋平和,极有顿挫变化之致。

王羲之此作是六朝骈文花丛中的一株散文奇葩。文章虽然流露了感伤的情绪,但作者所取的人生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作者走笔若行云流水,写景、抒情、议论结合得恰到好处,文章简洁、精炼,极耐吟咏和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