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时做好事不难,一辈子做好事就不容易。200年前的晚清时代,中国出了一位一辈子做好事的典型人物,此人就是林则徐。
说起林则徐,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虎门销烟”这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他以严厉的态度对待西方殖民者的“鸦片入侵”,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因此被我们称为民族英雄。其次,我们想到的是“林青天”这个褒称。林则徐一生为官40年,从翰林一直当到封疆大吏,做官是尽职尽责,做人是清正廉明,40年如一日。因此,他又是我们历史上少有的大清官。
在清王朝中,官场的腐败无人不知。《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等写实小说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经久难忘。在贪官如毛的官场中,清官反而是一种异类,会被排斥,难以立足。要想做一辈子的清官更不容易,你必须有真本领,能够建功立业,而又始终清廉,别人拿不到你半点短处,你才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林则徐就是这样的始终清廉的人物。
在林则徐的一生中,不论是在荣膺重任,身处顺境的时候,还是罢官充军,身处逆境的时候,都能始终如一,时时不忘为老百姓做好事。当他奉旨出朝,身佩钦差大臣关防之时,有的是壮志豪情与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对禁烟一事雷厉风行,终于击退了气焰嚣张的英国侵略者。但在清廷内部矛盾激化的时候他却当了牺牲品。他在立了大功反被充军新疆之时,既不心灰意懒,也不怨天尤人,仍然本着自己做人的原则,随时随地为老百姓做好事,在伊犁一带兴修水利工程。他亲自主持开挖的许多水渠至今仍然流水淙淙,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无穷的好处。这样的人按传统的说法可以称为“完人”,在任何时代,都是后人效法的榜样。这样的人是如何产生的,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他的名字为什么叫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福建侯官人。他为什么叫“则徐”,这只有从他家乡的传说中才能得到解释。在古文中,“则”的含义之一是效法,“则徐”就是去效法一个姓徐的人。此人是徐嗣曾,字宛东,浙江海宁人,乾隆年间进士,做过京官和地方官,在《清史稿》中有传。1875年8月30日,当新上任的福建巡抚徐嗣曾一行人马吹吹打打路过福州城里左营司巷林天翰的家门时,林家的一个男孩呱呱坠地。林天翰希望他长大后能像徐巡抚一样建功立业,就把这个男孩命名为“则徐”。林则徐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日后果然成长为一位志士仁人、英雄人物,他的功业,他的名声,都远远超过了徐嗣曾。
林则徐出生于一个贫苦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父亲林天翰,号 谷,自幼勤奋好学,嘉庆年间成为贡生之后,长期未中进士,就放弃仕途,专心教学,曾主持过将乐县的正学书院讲席十余年,著作有《小鸣集》、《倒颠集》等书。他先后生了三子八女,长子早夭,次子就是林则徐。一个清贫的教书匠难以维持十余口之家的生计,林则徐的母亲就带着8个女儿日夜制作纸花(福州民间特有的工艺品,用绸纸与通草制成)补足家用。林则徐幼时在上学之前还要到街上叫卖纸花,生活的艰难促使他珍惜时间发愤读书。好在他的父亲善于教育学生,不同于那些读死书的老夫子。他不要求死背诗书,只要求能够理解而且付诸实行,重视言传身教,以自己的正直为人,勤俭持家,刻苦向学,自得其乐的榜样教育子女与学生。他精通文史,对历代的治乱兴亡,自有独到的见解,足以启发学生立大志,建大功,经世致用,而不在雕虫小技的文字上用工夫。在5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的学生中举人、成进士的多达数十人,其中最突出的人才,就是自己的儿子林则徐。
清贫的家庭生活,使得林则徐自小就养成勤劳俭朴,除了读书,就做家务的好习惯,形成中国知识分子不苟不求,安贫乐道的清高性格。在学问方面,林则徐不但饱读经史,而且能够深切理解其中的道理,对于天下大事,说得头头是道。至于吟诗作对,更是小菜一碟,随口应答,皆是精品。下面只举几个例子,说明十岁以前的林则徐应对之敏捷。
有一次参观上元灯会,有人出上联:“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林则徐随口答曰:“打一声鼓代天地行威”。真是气魄不凡。
有一次,在福州城外鼓山游览,大家登上峰顶,遥望水天一色,纷纷赋诗写景。一些年龄较大的学生虽也写得符合格律,毕竟意境平平。只有不到十岁的林则徐出语惊人。他说: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进士出身曾任外省知县的郑大模先生辞官归里,偶遇不到十岁、眉清目秀的林则徐,就想考考他的学问,写了“山鸡舞镜”四个字叫他来对。他不假思索,立刻说出“天马行空”。郑大模大吃一惊,赞赏不已,就决心把自己的小女儿淑卿许配给他。林则徐在20岁中了举人之后,迎娶了郑小姐,成就一段美满姻缘。
有了这样的功底,林则徐每次应考,都名列前茅。
他14岁时,在福州府中了秀才,成为有名的小秀才。
他20岁时,中了举人。
他中了举人之后,因为家贫,一时无力到北京去参加会试,就在福州附近的一个小县衙门里找了一份工作,办理文案。这样,一方面可以照顾家庭,一方面对自己也是一种锻炼。既然准备走上仕途,多了解一些衙门里的工作总有好处。
在他办了两年文案之后,嘉庆十一年(1806)的除夕前一夜,一件好事落到他的头上。当时的福建巡抚张师诚正在认真地阅读各地下级送来的新年贺词,他对其中一份贺词的文笔十分欣赏,就派人去把执笔者找来见面。这个执笔者正是林则徐。这位张巡抚也是一位有名的清官,字兰渚,浙江归安人,进士出身,在任吏部主事时,曾因得罪了大贪官和 而被降职,和 死后,才获重用。他当了很久的京官,认识到人才的重要,他约林则徐来见面,就有为国家选拔人才之意。
林则徐到了福州,进了巡抚衙门。张师诚对林则徐的文字先已非常欣赏,这时见了本人,少年英俊,一表人才,就更加高兴。他要考考林则徐的本领,就拿来了有关案卷,说明自己的意图,嘱咐林则徐在当夜代拟一份重要的奏折,天明交卷。在林则徐的一生中,这是一个很不寻常的除夕之夜。在一片爆竹声中,他振笔疾书,一挥而就,写出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大文章。元旦拂晓,张师诚来到书房,把奏折看了,高兴地说:“老夫有幸为国家物色到一位真才!”
张师诚是一位做事极有魄力的人物。他出任山西布政使时,州县仓库多有亏损。他在官员交代之时,严加督促,如有亏损必须补足,在任三年,库储充裕。他调任福建巡抚时,沿海海盗猖獗。他严防固守,断其接济,经过三四年的努力,海盗全平,地方上为他刻石纪功,传之久远。当时他发现了林则徐确有真才实学,就延请入幕,帮他办理文案。他常把自己多年来的从政经验认真地传授给林则徐,林则徐也诚心诚意拜他为师,对他执弟子礼。在4年多中间,林则徐一直跟随着他,既长了见识,又锻炼了从政能力。张师诚办事有魄力,有决断,这种作风,大大地影响了林则徐。林则徐以后在禁烟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当机立断,雷厉风行,很显然是受了张师诚的影响。
一世为官尽职尽责
在27岁时,林则徐进京参加会考,在全榜237名中位列第7名,成为进士,被选入翰林院,从此走上仕途。
林则徐是一世为官,尽职尽责。许多人是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他是大事做得了,小事也愿做,不仅是愿意做,而且是找着做,抢着做。自从中了进士,他就在翰林院供职。这是个比较清闲的地方,想做事的人,可以争取外派的机会;不想做事的人,也可以混日子。只要有外派的机会,他都不会放过。在翰林院7年,他争取到的外派机会大致是属于两个方面:一是被派到外地去当主考官,选拔人才;二是被派到浙江等地去修海塘,整治水患。在没有外派的时候,他就充分利用时间,查阅外面所看不到的图书史册,钻研学问。除了探讨历代治乱兴亡的规律之外,他最有兴趣钻研的是水利工程。他后来当过许多省份的封疆大吏,主要的政绩还是在于治水。他深知水患不治,老百姓就过不上太平日子。
正因为他善于治水,名声在外,所以他在离开翰林院之时,就被任命为浙江的杭嘉湖道,主要的任务是修海塘,兴水利。在他36岁时,嘉庆去世,道光继位。新皇帝听说他有政声,召见了他,慰勉有加,派他署理浙江盐运使,办理盐务。在他把盐务整顿就绪之后,又改任江苏按察使,管理司法。当时江苏的民刑诉讼案件比别的省份都多。其原因有二:一是江苏特别是苏南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民事纠纷较多;二是当地土豪劣绅操纵诉讼,造成许多冤案。林则徐一到任,就选择大案要案,亲审亲断,矛头直指各级贪官与地方土劣,秉公决狱,遇有徇私舞弊,重拳出击,绝不手软。经过几个月的认真整顿,全境肃然,许多错案得到纠正,老百姓多年的沉冤得到伸雪。于是“林青天”的大名不胫而走,传遍全国。
不久,道光任命他以江苏按察使署理江苏布政使,兼管民政与司法。因为母亲病故,他奔丧回里。在他母丧期间,江苏的洪泽湖因黄河倒灌,堤坝溃决,死人无数。道光震怒,除严惩有关官员外,立即起用林则徐前往督修堤坝,拯救百姓。林则徐奉命即行,但是恳切请求穿素服(丧服)前往办事。他在工地上奋战几个月,每日亲自查工,风雨无阻。在堤工按计划完成之后,他积劳成疾,奉旨回乡养病。
病愈之后,道光下旨要他署理两淮盐政,不久又要他任陕西按察使兼署布政使。他刚到达西安,又接到要他回任江苏布政使的命令。后来他父亲病故,他奔丧回家守制。按照当时制度,服丧期间不能任官,他就在这段时间里为地方上的办学、扶贫做了不少工作。他服丧期满,去了一趟北京了解国家形势。在北京停留三个多月,他发现大局日益败坏,深感忧虑。
当时人口不断增加,耕地不足,再加水旱灾情,连年不断,老百姓谋生不易,流离失所,随时有爆发民变的可能。官场腐败,日甚一日,人才少而奴才多,大家只知道搜刮自肥,官官相护,不管百姓的死活。在朝的大臣和封疆大吏大都年事已高,暮气沉沉,昏聩糊涂,有意争权,无心办事,坐视大局糜烂,无人过问。其中最可怕的一件事,就是英国的鸦片大肆倾销,10年来已从每年几千箱增至一万几千箱,白银大量外流,眼看民穷财尽,贫民无以为生,必然造成大乱。官吏吸食鸦片,终日吞云吐雾,更加腐败,全无生气。兵将吸食鸦片,形销骨立,几乎丧失了战斗力。道光面对这种形势,一筹莫展;虽想有所作为,但无计可施。道光十年(1830),林则徐重新出来任职的时候,道光几乎把他当成灵丹妙药,哪里出了问题,就叫他到哪里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先是要他任湖北布政使,半年之后,调河南布政使,以后又回任江宁布政使。治河工程开始,又调他治理河道。工程未完,又调他为江苏巡抚———他从此成为封疆大吏。道光十五年(1835),要他署理两江总督。4个月后,回任江苏巡抚;又过半年,再任两江总督。道光十七年(1837),调他为湖广总督。次年,任他为钦差大臣,驰赴广东主持禁烟,改任两广总督。鸦片战争失败,本由整个清廷的腐败所造成,道光迁怒于林则徐,把他充军新疆。道光二十五年(1845),复起用他为陕甘总督。两年后,调任云贵总督。道光三十年(1850),道光皇帝病死,咸丰继位。太平军事起,林则徐又被任为钦差大臣兼广西巡抚,要他星夜驰赴广西去解决太平军的问题,结果他在途中病故。
正因为当时庸才太多,人才太少;只做官的人太多,能做事的人太少;混日子的人太多,尽职尽责的人太少,所以道光时时都想到林则徐,哪里出了问题,就调他到哪里去应急。这不是重用,而是滥用。这样调动频繁,就会使许多大事半途而废。林则徐明知这样的做法不妥,但他毫无办法,只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随时随地为老百姓做点好事,不要让时间空过。
他的伟大来自平凡
林则徐一世为官,经常调来调去,只有在江苏巡抚的任上时间稍长一点,4年左右,因此他在江苏所做的事也就多一些。只要对老百姓有好处,无论是大事小事,他都不愿放过。许多平凡的小事加在一起,也就铸造出一番伟大的事业。
在江苏巡抚任上,他为老百姓所做的好事,首先是澄清吏治。古人云:为政在人。用人不当,政治就不可能清明。他到任后,首先就要裁撤冗员、庸员,以让位给有才能有干劲的能员。人事考核工作的档案是他据以用人的重要根据。一个人的品德如何,能力如何,要靠工作成绩来说话,光靠能言会道是不行的。他规定各级官员考核自己的部下,不仅要列举事实,而且要作出切实的评语。为了保密,他常常对准备提拔的官员“手缮清单”(亲手抄写考核内容和评语)。他不怕麻烦亲自动手做这些小事,是为了保证人事考核工作的真实可信。
对于反贪污反腐败,他是以预防为主。每次接受一个任务,或者开创一项工作,他总要在起步时制订一套完善的规则,尽可能地堵塞漏洞,使得想贪污的人也难于下手,即使下了手也会很快暴露,得到处理,不可能酿成“巨贪”。在修改成法或者制订新法的时候,他认真思考,仔细推敲,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办法既保护了国家财富与老百姓的利益不受损失,也保护了办事的官员不会失足。当时有人称赞他是“无一事不尽心,无一事无良法”。
救灾赈灾,是能够直接缓解民间疾苦的工作,当然更为林则徐所关心。他在江苏巡抚任上,正遇到连年大雨,洪水为患。对于救灾赈灾,他是尽心竭力,抱着多救一处算一处,多救一人算一人的态度去进行。他尽量抽出时间,不断地巡视灾区。这个行动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把赈款迅速地直接地送到灾民的手里,避免侵吞或者克扣。其次还能了解民情,发现地方上需要改进的一些弊端。对于他所擅长的兴修水利的工程,还可以做一些前期的勘察工作,看看哪些地方能够兴修什么工程。就在一次次的巡视中,江苏的许多老百姓都认识了这位“林青天”,印象深刻,终生不忘。
兴修水利,能够让种田的老百姓得到实惠,他当然乐意为之。他在江苏巡抚的任上,只要有机会能够兴修水利工程,不论工程大小,他是能上则上,当机立断,绝不犹豫。有时候,为了不失时机去完成一项工程,他不惜大胆地承担责任。例如苏北某地,因为水源不足,田地连年歉收。他勘察之后,认为只要修了水渠就能保证丰收,于是决定从税款中借出12000两银子,即日动工,以后由受益的民田分期摊还。老百姓得了好处,而千斤重担都由他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