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风与政府建设
12009300000010

第10章 政风建设概论(10)

首先,政府官员事实上的本位优势的逐渐丧失,公众压力的日益强大以及评价政府绩效标准的明朗化,都会迫使政府官员不得不放弃优越感,取而代之的是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观念的东西虽不能改变世界,但它能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政府官员抛弃官本位的观念,必然导致他们行为的改变,从过去坐着等别人来求,改为主动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并及时提供帮助等,通过获得公众的认同与支持来寻求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可以看到,政府官员观念的改变带来的是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在主观上决定了政风转变的可能。

其次,真正将热心服务和公益精神贯穿到政府运作与政策制定过程和评估过程中,按照服务原则进行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的设计,将从客观上保证政风转变的实现。但我国正在进行机构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机构,并逐渐把服务的理念融入其中,在组织与程序设计上日益强调与公众零距离以便让公众更好地表达自身的利益与愿望,让更广泛的社会阶层通过更多、更灵活的方式参与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估过程,参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过程的监督与检验,以及以公益精神为价值取向的司法过程社会化,把提高人的价值、自主性、自我实现性、自我约束性和社会绩效作为根本目标等,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进行改革,从而在客观上保证了实现服务行政理念的可能性。

再次,示范效应将促使更多的政府部门转变政风,努力改善服务方式与质量。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探索改善服务之路,并把彼此作为参照对象。这样做得较好,走在前面的地方政府将带来强烈的示范效应,将激发各级政府用更多的智慧和努力来提高服务质量,并最终逐渐实现零距离服务、无缝隙服务,实现政风的彻底转变。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加强政风建设的意义

昂永生

一、加强和改进政风建设是全面推进党风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急迫任务

党是政治组织,政府是政权组织,党的政治主张必须通过法定程序由政权机关来实施。而作为党领导下的政权机关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当然就成为了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要纽带。进一步地说,一方面,政府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其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的状况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党的主张能否得到准确、及时、有力的执行,从而变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政府又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服务者,政府能不能对来自不同方面群众的不同的呼声、需求和愿望作出回应,采取对策,为民排忧解难,从而真正地做到“执政为民”,也同政府的作风紧密相关。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在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在党风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日益受到党和国家决策者的重视。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之所以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政风建设。当前的政风建设,与党风建设全面推进的要求以及与人民群众对政风建设的期盼,仍有较大的差距,这正是我们全力加强和改进政风建设的动力。

二、加强和改进政风建设是当今中国改革攻坚与决战的时代呼唤

当前,中国的改革进程,已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转入了“整体推进、整体攻坚”

的决战阶段。并且,改革的决战,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加入WTO叠加推进,由此可能衍生的社会矛盾、问题、摩擦以及可能产生的管理真空,必然对政府的管理提出巨大的需求。因此,我们的政府应以何种状态来与改革攻坚相“对接”,就成了时代的呼唤。政风是作为政府和公务员依法行使公共行政权力、从事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之状态的集中表现,因而其状况的如何,将直接地影响到政府的形象并决定着行政的绩效。这里应当指出,当前中国政府对于改革攻坚的复杂性反应比较滞后,管理时滞的现象比较突出。表现在认识时滞上,一些政府部门或公务员,却对来自于改革攻坚外在或内在环境的冲击,或按“思”不动,或按“思”缓动、或按“思”后动。相应地,在行为时滞上,虽然已经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但是,或不采取对策与措施,坐视问题的发生,或在问题发生后,才采取行动;或不及时果断采取对策与措施,错过问题解决的有利时机;或采取简单化的对策或措施,敷衍了事,给未来管理埋下隐患。凡此种种,在近几年我国频发的重大特大安全事故中得到了最集中的反映。正如朱镕基总理曾指出的那样,所有好的思想、好的思路、好的政策都会在官僚主义中埋葬。

三、加强和改进政风建设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公共行政民主化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在行政民主作风方面大有改进,但同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民主化进程的实际需要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仅以公共行政决策过程的民主作风与制度建设为例,作为现代公共行政决策,一方面是决策主体行使决策权的过程,另一方面又应是社会公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决策的过程,即决策和参与决策的统一过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作为前一过程,应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对行政中的日常事务由行政首长直接作决定,但对于重大问题则必须经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最终由行政首长行使决定权或否决权。可是,在现实的公共决策中,一些行政首长却往往热衷于“一言堂”、“家长制”和“个人说了算”,把个人凌驾于领导集体之上,用个人意志代替集体智慧,用经验管理代替科学决策,于是便出现了做前拍脑袋、做中拍胸脯和做后拍屁股的所谓“三拍”干部,相应地出现了诸如“首长工程”、“胡子工程”等怪现象。作为后一过程,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决策的功能,仍被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内。虽然当前一些政府或部门,在其公共决策中首推听证制度和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实现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而言,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公共行政决策过程中的民主作风与制度建设的上述缺陷,连同现有的人事行政制度、行政监督制度以及行政法制上的缺陷等问题,不仅给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整体推进带来阻碍作用,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可见,加快我国公共行政民主化建设的进程,加强和改进政府民主作风以及制度化建设,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应是我们当前重塑政府新形象的关键。

(作者单位:安徽行政学院行政管理系)

切实转变基层政府工作作风

李才平

肩负着党和政府联系群众之纽带与桥梁的基层政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既是忠实履行自身职责的基本要求,又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迫切需要。

目前,政府工作作风中存在的问题在基层政府中主要表现为:

1.欺上瞒下,热衷于做表面文章

一些基层政府人员,不是认认真真为群众干实事、谋利益,而是热衷于“形象工程”。例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某种作物,不管地理条件如何,一律选择在大路两侧,目的是便于来往的领导看见。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缓慢,基层政府财力紧张,政府领导不是想办法帮助职工和群众解决生活困难,而是修建这样那样的“政绩工程”。这些事虽然不能给群众带来实惠,但汇报材料容易写,领导下基层看得见。有的干部平常不做细致的工作,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与邻近地区差距拉大,他们不检讨自己的行为,不思考发展的良策,而是人为地夸大数字,欺瞒上级;看到其他地区企业蓬勃发展,不是认真改善本地的投资环境,而是虚报数字蒙混过关;明明有部分群众尚未脱贫,为了突出政府或个人“政绩”,人为地把人均收人大幅提高;遇到上级检查或领导调研,便把彩电、沙发等物品搬至群众家里,对付检查,欺瞒领导。

2.照搬照抄,脱离实际,劳民伤财

少数的基层领导,平常不深人实际,不研究乡情、民情,机械地执行上级的指示和工作布置,不能结合本地的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往往事倍功半;或者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作法,不管是否符合当地实际,盲目决策,开始轰轰烈烈,全民动员,但到了收获季节却一无所获,劳民伤财。群众形容他们是“先拍脑袋决策,再拍胸脯保证,后拍屁股走人”。北方某县一位领导到赣州信丰市参观脐橙后,回去即决策引进,提出“家种半亩橙,日子火样红”,2年时间种植32万亩,但结出的果子又酸又涩,群众纷纷动手刨树。这样的事例在基层绝不是个别现象。

3.争功诿过,不负贵任

我国政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政府首长享有决策权,同时必须独立承担行政责任。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基层政府领导只想行使权力,不愿承担责任,喜欢报喜,不愿报忧。他们把工作中的成绩归于自己名下,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则埋怨上届政府和当地群众;把群众首创的经验居为己有,把自己造成的失误归于他人。面对错误,不去寻找自身的原因,而是强调种种客观因素解脱自己,不愿承担责任。

4.脱离群众,不关心百姓疾苦

我们党执政已超过半个世纪,党的方针政策主要通过各级政府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主要通过基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去执行。但有的基层干部,天天与群众打交道,却对百姓漠不关心。

有的基层干部热衷于迎来送往、推杯换盏,甚至沉溺于纸牌麻将,很少深入实际,了解群众困难。有的虽然也到群众当中“走马观花”,但对群众的冷暖疾苦视而不见,麻木不仁。面对主动到政府要求解决困难的群众,或推或躲,不愿为他们解决问题。

久而久之,这些干部必然脱离群众。

基层政府存在的官僚主义引发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已经成为影响基层工作的一大祸害。第一,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由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者想问题、作决策,不是从群众的需要出发,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而是凭主观想象,凭个人意断,脱离实际,劳民伤财。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毫无益处,延缓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二,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党和政府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想问题作决策都是为群众谋利益。但群众从身边的某些干部身上看到的却是只图虚名,不务实效的基层政府形象;只关心个人名利,不关心群众疾苦的领导干部形象。这虽然只是极少数基层政府和干部的行为,但负面影响不可低估。第三,影响了干群关系。部分基层政府干部中滋长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把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丢得一千二净,遇到群众是一副“官老爷”的架势,摆着官谱,打着官腔,嫌群众“土”,怕群众“脏”。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然对这些干部“敬”而远之。长期以往,干群关系必然疏远,使干部与群众的鱼水关系变成油水关系,在极少数干部作风恶劣的地方,甚至变成水火关系。

二基层政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既有深刻的思想根源,也存在体制上的缺陷,还有领导机关不良作风的影响。

1.封建社会“官本位”残余思想的影响

我国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并与封建特权紧密相连,等级地位越高,享受的封建特权就越大越多。所以封建社会的人们想尽各种办法,通过各种途径谋求“一官半职”,一人当官,全家“鸡犬升天”。我国当今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受封建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虽然经过新文化运动和新中国的洗礼,但在部分党员和干部身上还残存着封建“官本位”思想,认为“当官”不仅高高在上,而且能够“光宗耀祖”,这种思想至今还影响着政府的工作作风。在基层尤其是贫困地区,“官本位”思想还有相当的市场,是官僚主义的重要思想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