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风与政府建设
12009300000009

第9章 政风建设概论(9)

作风创新最终要体现和反映为政府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的提高。要改进政府机关的作风建设,实现政府管理的高效、协调、廉洁、规范,就必须大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严格依法行政,各级政府部门要摒弃过去陈旧的管理方式,由权力行政转向规划行政,由随意裁决转向依法办事,以法治精神来规范与约束公共权力的健康运行;二是推行政务公开,将决策程序、决策方式、决策结果公开,实现行政管理和行政决策的公开化,进一步增强政策的透明度;三是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切实加强行政管理系统内的层级监督,及时纠正和惩处不正当行政行为,进一步发挥行政监督和行政审计部门独立办案和公正执法的作用;四是加快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开展网上行政,加强信息沟通,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五是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和时限,将不必要的审批事项改为“注册制”、“登记制”或“备案制”,逐步同国际惯例接轨;六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切实担负起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能,抓好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的建设,实现从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从市场参与者向市场秩序维护者的转变。

二、当前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基本途径

1.切实加强机关作风教育机关作风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八个方面进行:(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宗旨教育;(2)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3)以发扬民主、依法行政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法制教育;(4)以有令必行、有禁必止、顾全大局、维护团结为基本要求的纪律教育;(5)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基本指导思想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再教育;(6)以勤俭节约、拒腐防变为主要内容的反腐倡廉教育;(7)以爱岗敬业、勤政廉政、竭诚服务、乐于奉献为基本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8)以介绍国内外形势为主要内容的时事、形势教育。机关作风教育必须讲究方法,搞好六个结合,即:传授知识和总结经验相结合;领导带头与群体影响相结合;集中教育与个别谈话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典型引导与舆论抑扬相结合;外部灌输与自我修养相结合。

2.切实加强机关制度建设加强机关制度建设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根本途径和巩固机关作风建设成果的必要保障。围绕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应加快建立和健全下列制度:(1)理论学习考试考核制度;(2)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3)领导接待日制度;(4)信访回复(回访或回信)制度;(5)政务公开制度;(6)服务承诺制度;(7)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8)调查研究制度;(9)廉政建设责任制度;(10)监督检查制度。在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的同时,要着力抓好制度的实施与督查工作。一是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制度,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二是要定期检查制度的遵守落实情况,纠正违反制度、不依制度办事的现象;三是要公开对制度遵守情况的检查结果,接受群众评议监督;四是要按照制度规定坚持做到奖惩到位,赏罚分明,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和激励功能。

3.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外部监督

一是要加强群众监督,建立群众投诉制度;二是要加强舆论监督,建立舆论监督制度;三是要加强纪律监督,强化专门监督机关的作用;四是要加强法律监督,规范公共权力的运作。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加强政风建设重在改革

施绍祥

按照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要求,从严治政、依法行政,切实改进政府机关作风,主要的途径和对策有如下几个方面。

政务公开,改进管理所谓政务公开,就是依法在一定范围内将国家机关的政治事务和施政活动公诸于众,使之广泛处于人们的关注与监督之下。

一是公开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二是公开行政决定,包括行政机关所作的行政处理、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行、行政裁决和行政复议等各种行政决定;三是公开行政过程,包括行政机关的办事程序、各类手续等;四是公开档案资料,包括行政机关设置情况以及行政机关掌握的不涉及国家机密和私人秘密的情况。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公正、公开的原则,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要实行公开办事制度。以199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为开端,政府部门已陆续出台了一些与政务公开相关的规定,这对建设廉洁、高效政府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现阶段,无论是在社会实践上还是在理论研究上,我国政务公开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做大量而复杂的工作。

1.完善制度建设

发挥政务公开的作用,必须同其他的相关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建立和完善人民参政机制、政治沟通机制,特别要通过“电子政府”的建设,使公民与政府在网上直接交流。同时,政务公开还必须同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结合,如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组成人员的工作报告制度、罢免制度等,以全面实现政务公开和对政府的活动进行监督。

2.加强法制建设

现在有些部门和地方,动辄借口“保密”而拒绝公开,同时,对任意拒绝或拖延向公众应予公开行政信息的行为,缺乏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的约束。因此,应对政务公开给予法律规范。

特别对于行政信息哪些应当公布、哪些不予公布作出规定;同时,对有关人员任意拒绝或拖延向公众公开应予公开的行政信息的行为,应规定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二、依法行政,法治行政

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管理体制,必须使政府行为法制化,全面实现依法行政。首先,必须依法分解政府职能,实现国家所有权与国家公共行政权的分离,真正理顺国有资产管理关系;其次,要以国家公共行政权为基础,完善行政许可法律制度,推动行政许可制度的改革;其三,要完善法制环境,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统一的法律体系,运用法律和司法手段,保护公平竞争,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地发展;其四,要制定《行政程序法》,建立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全面实现行政公开,进而实现对行政权运行的全面规范和调整,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在贯彻依法行政这一原则的同时,还要注重迈向法治行政的更高目标。法治行政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对行政管理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和调整,以国家强制力确保公共行政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效运转。就防止以权谋私而言,法治行政才是治本之策。近年来,在有的地方和部门,滥用职权,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已成为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对此,在经济、政治领域,要健全法律机制和监督机制,明确规范职能权限、权力运行、办事程序、法律责任和监督措施等,以解决权限不清、有权无责和监督乏力等问题。惟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实施法治行政,遏制以权谋私这一腐败行为,以端正和转变政府机关作风,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三、加强检查,完善监督

一些政府机关中滥用职权和以权谋私问题之所以滋生蔓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检查监督或检查监督不力所致。因此,必须加强对行政的检查和强化对行政的监督,特别要加大对行政机关领导及公务员进行检查监督的力度。这是加强和完善政风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开展定期的和经常的检查监督活动,并把民主监督、行政监督、法制监督与社会监督结合起来,形成全面的监督体系,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政府机关中的不良作风问题。

当前,一些政府机关在生产、建设、流通以及消费领域中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铺张浪费现象。有的热衷于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市政建设盲目追求高档次、高标准;有的地方连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却在上建设项目,违反规定兴建楼堂馆所;有的举办各种名目繁多的节、庆典活动,比阔气、讲排场;有的用公款大吃大喝,进行高档消费娱乐,公费出国旅游;等等。凡此种种的奢侈浪费行为,都必须受到严格的检查和监督,都必须给予严厉查处,并依法追究有关行政领导的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四、明确职责,追究责任

为了加强政风建设,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必须明确和落实政府的行政责任制,以确保政府的法定职责得到全面、准确、有效地履行。人世后,各级政府要改变“政府本位”的传统模式,建立以“社会本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新模式,要明确规定各级政府领导的法定职责,制定与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包括决策、公示、监督以及违法责任追究等方面,都应制定一整套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制度,以保障行政责任制的实行。当然,在要求各级政府领导对各自主管范围负责的同时,还要建立部门负责制以及责任追究制。要明确规定政府各部门的权责,切实解决部门职能交叉,以强化政府机关及有关部门的职责,提高办事效率,实现高效政府的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行政管理学会)

转变政风的必然性和可实现性

余红燕

作风是一个组织或个人长期形成的习惯性的思想态度和工作方式。我国政府部门的工作作风的现状可从群众普遍反映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话中窥见一斑,官本位思想仍然很浓,官僚主义仍是工作作风的重要特征。

一、中国特殊的人伦文化和民主意识的淡薄是管制行政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首先,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为管制行政培育了深厚的心理承受基础。相对于西方的“经济人”、“社会人”假设而言,中国人更多地倾向于“伦理人”假设,其强调自我在君臣、父子、长幼、朋友等各种关系组成的复杂的关系网中的准确定位,并把由此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作为行为的准则。所以人们在行为时就会自觉地遵守这种等级序列和严格的上下关系,天然地接受来自统治阶级的统治,并视其为一种美德;而统治者也视人们的服从是~种天然的义务,在这里道德就如法律一样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时至今日,中国人在行为时总是自觉不自觉或有意无意地带着这种伦理色彩,并潜意识地以此为参照。所以从心理上能够承认并接受高高在上的政府的管制的行为,并在实际行为中遵守“下”对“上”应有的行为规范,而这又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政府部门官本位的优越感。

其次,中国长期的封建集权和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模式是管制行政的观念难以转变的历史原因。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集权主义不可能不对中国现在政府官员的行政观念产生影响,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是一切资源的配置者,是统揽一切,包办一切的万能政府,人们的衣食住行和企业的生存发展无一不掌握在政府手中,在民众与政府权力的悬殊下,民众不可能与政府进行博弈,而政府部门明显具有优势感,很难形成服务观念。由于惯性思维或者出于对万能政府的留恋,政府官员们总是不能够摆脱这一影响或不愿意失去这种地位上的优势,所以总是放不下架子而迟迟不肯主动地建立服务的理念。

再次,我国民主意识的淡薄无法从外部促进政府部门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传统文化的禁锢和特殊的历史进程,使中国人的民主观念相当缺乏,过多地强调个体的责任与义务,而缺乏对自身权利的深刻认识。从前不久国内几起奔驰车主砸奔驰一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维权意识的觉醒或增强,但更让人看到人们在维权这条路上的艰难。正是人们的这种容忍和不关心自身权利的观念,无法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去督促政府部门提高服务质量。

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众主体化意识的增强,尤其是中国加入WTO等都决定了转变政风的必然性

首先,政府部门被动迟缓的行为方式无法满足人们对其的要求与期望。社会的迅速变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诸如民权、贫困、平等、生态破坏等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人们会在更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力量,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多,期望也越来越高。而一个被动官僚的政府必然对社会的反应冷漠,行动迟缓,而对社会问题的处理能力以及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时所显示的偏好、惯性、歧视等种种表现将与社会或公众的期望和信任程度形成巨大的反差,显得格外地不协调。而政府的本质是人们为促进共同体的福利而作出的理性选择,政府是共同体正义、民主、自由、公正和福利的象征与缔造者,是人们企图摆脱困扰其心灵与行为的各种社会问题的最重要的诉诸对象。政府本质属性与现实状况之间的这种不协调关键在于没有真正按“服务行政”的原则进行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的设计,没有真正将“服务行政”的观念贯穿到政府运作与政策制定和评估过程之中。一个没有将“服务行政”作为自己价值取向的政府必将无法满足公众的要求与期望,必将导致公众对其信任度的下降。

其次,公众主体化意识的觉醒与增强不仅要求政府逐步还权于民,政府与公众相对地位的变化,会使政府部门渐渐失去本位的优势;而且公众的注意力也从对权力的盲目崇拜转到关注政府职责的履行。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人们在呼吁解除政府对人们社会生活过多的管制。在公众要求政府从万能的政府退回为有限政府的同时,更强调政府应有职责的履行,更关注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提供,政府在完善市场秩序、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方面做出的努力等。公众从被动接受行政命令到关注政府绩效,更大程度地主动参与到评价政府工作的活动中来将迫使政府部门彻底丧失本位优势,而不得不以提供优质服务来获得公众的承认。

再次,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已成为国际大市场中一部分。一个积极、主动的政府,必将视保护和促进人民在全球竞争中的利益为自己的责任,主动改善政府自身的服务方式和质量,并把其视为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的最重要的因素。而一个持传统管理理念的被动的政府,必将错失良机,不仅会失去发展的机会,而且在国际竞争中将日益丧失地位使人民的福利受到损害。所以面对这一挑战,政府能否积极地转变自身的行为方式不仅关系着该地区的发展,而且也成为公众评价政府成败的重要标准。

三、政府官员观念的改变、责任感的增强以及把服务的理念融人到机构改革与设置中去,都决定政府服务方式和质量将会日益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