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地产首富真相
12016900000007

第7章 舞钢,管理的锻造(2)

回到卧室,许家印拿出笔将重新规划的钢材和用途写了下来,匆匆扒完饭,便去厂长家说了情况。厂长听了心想:这么好的材料,怎么能像垃圾一样乱堆,亏得这小子有见识。于是,许家印在车间做了个“热处理大院”,有人戏称“许家大院”。其中的休息室、会议室,包括里面的桌子椅子,都是用废弃钢材制成的。

大院建好后,许家印见钢板没用完,看车间里没有洗澡房,于是决定再建一个洗澡房。那时,工厂车间基本没地方洗澡,员工洗次澡还得自己回家烧水,影响休息。天热的时候,工厂烦躁沉闷,员工由于没地方洗澡,往往带着汗臭吃饭、上班,影响工厂气氛。许家印用厚钢板焊了一个洗澡房,车间的澡房就建好了。这钢板极厚,可以制造坦克,最厚处有10厘米。有人开玩笑说:“这澡堂子,连机关枪都打不进去,防弹的!”有了澡房,工人身上的怪味减少了,精神也好了,大热天可以冲完凉出来做事儿,感觉就是不一样。

许家印的车间成为舞钢公司的楷模,成为其他车间学习的榜样。后来,其他工厂的人来参观,厂长把许家印的车间当成指定的参观对象。于是常常有其他车间或工厂的人前来讨教,久而久之,许家印觉得这里面有文章可做,索性请舞钢区电视台拍了一个《热处理在前进》的专题片,展示热处理的生产人员高效管理的工作状况。这个专题片在1989年制作完成,曾在舞钢区电视台反复播放,宣传意识还是很超前的。恒大地产每开重点大盘,总喜欢请成龙、范冰冰、谢霆锋等明星助阵,也是许家印这种造势思维的延续。

那部《热处理在前进》的片子,有人说有包装意识,也有人认为他很早就是一个高调的人。许家印后来说,这在当时确实意识超前,但并非个人高调。“对企业和产品,要高调;对个人,始终要低调。”成名后的许家印很少接受采访,也不愿在各种房地产论坛上抛头露面,与王石、任志强、潘石屹等地产巨头的处世方式不同。

(第三节)体制的冲突

舞钢公司时期的许家印,工作节奏像机器一样有规律,每天七点出门,路上十几分钟,无论刮风下雨,均是如此。有时走得快,能早到几分钟,迟到的情况是极少的,偶尔迟到一两分钟,他也会想方设法补上,非常重视时间。

他七点半到车间转一圈,若发现问题,立刻提出。久而久之,员工习惯了这位主任的作风,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闲暇时,许家印常常对员工嘘寒问暖,大家心里感动,有什么事儿都愿意和他说。许家印在大学期间的“楼道大妈”角色又发扬了,做领导这样细心的,还真少见。这样过了个把小时便到了上班时间,许家印就会一头扎进工作,直到下班铃声响。

当时,周末只休一天半,周六上午还要上班。对许多人来说,周末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字眼,因为它不仅代表简单的休息,更代表一种轻松和惬意,邀上三五个朋友聚聚,聊聊天,谈谈心,出去游玩。然而这一周一天半的休息时间,许家印也拿来工作。他主动加班,浑身似乎蓄满了能量,看不出一丝疲劳,他永远都是那样激越,那样奋发昂扬。

即使万家团圆的春节,许家印也只在家待几天就走,吃完团圆饭,便在大年初三以前赶到工厂。许家印望着工厂的一切,觉得比在家时更为熟悉、亲切,似乎这才是自己的真正空间,而家不过是遮风避雨的一处地方而已。他掏出钥匙打开大门,听着那略显刺耳的开门声,心中那股豪气又升起来了。许家印经常春节值班,这时人们都在走亲访友,他的这份精神确实令人敬佩。

不过,这一切都是为了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许家印是个不安于现状的人,从学开拖拉机到参加高考,他的生命都在不停地奋斗,他不甘愿落后于人,他要成为受人尊敬的人。这时他脑子里萌发出一些与当时体制并不合拍的商业意识,这些意识,在那时来说,有那么几分前瞻性和先进性。

比如:有的合作单位买了舞钢公司的钢板后没有设备切割,这样买回去的钢板就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这时许家印就会“雪中送炭”,用车间的设备帮对方切割,完事之后他会暗示或直接让对方表示点儿意思,这样,他还能挣点儿小钱。许家印旗下的员工有福利待遇,而这些小钱就是员工福利的部分来源。这钱并没有直接落入自己腰包,而是分给那些出力最多、干活最多、家境贫困的员工。

这种事儿做久了,自然会引起他人的不满。有一年春节,由于这一年热处理车间员工做事效率高,获得的福利和奖励也多,整个车间的员工每人都分到了200斤大米。员工自然欢欣不已,高兴地拎着大米回家。可厂里领导看到这一幕就有些不满。第二天领导把许家印叫进办公室批评道:“你怎么老给员工大米?你家开米市的么?米多得硬要送人?”

许家印被批评得头大如斗,站在那没说话,心里很是不平,心想,我有什么错,不就给员工发点儿福利吗?可领导是很少发火的,这次冲自己发火,一定是自己做得过分了。领导见他一脸无辜,又道:“家印啊,并不是你做错了,可是你得考虑大局,替整个工厂着想啊。”

领导说完,挥手让许家印出去,许家印愤愤不平地走出了办公室。员工见主任被领导训了一通,也很替他不满。许家印回到岗位后开始考虑这件事的影响。

过了几天,他突然一醒,对啊,仅有我自己车间的福利弄好了,其他车间的福利怎么办呢?整个工厂的福利又怎么办呢?这样,工厂必定人心不稳,自然会影响工作效率,员工自然也会对领导不满。看来这问题还挺严重的。许家印暗自叹道:自己做事还欠妥当,看来还是历练不够。

从这以后,许家印做事更虚心,考虑问题也力求更全面,替人着想还得考虑大局,做到大局在胸,洞察入微。

七八十年代不像如今,所有的领导都不喜欢锋芒毕露,国有单位更是如此。即使许家印德才兼备,低调处事,干练又不失柔和,但还是招到了很多人嫉妒。但他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相邻车间的人即使嫉妒,也没有太过分的举动。那时的提拔体制强调又红又专,能者居之。许家印很符合这个要求,厂里甚至有人私下认为,倘若许家印做厂长,改革起来绝不会默默无闻,成就必定远在众人之上。

许家印在舞钢公司待了整整十年,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管理上的那套,恒大地产的管理模式,很多都是在这里开始发酵的。舞钢公司的历练,给许家印提供了一个大好的契机,这个契机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提供的。

企业发展过快,管理一般会滞后,比如之前的地产“恐龙”顺驰就倒在糟糕的管理上,但恒大在他的强势把控下,似乎并无忧虑。作为企业,自然会面临各种危机,恒大由于许家印这个强势的掌门人,内功淳厚,外功过硬,次次都能逢凶化吉。这不能不说是“江湖”上的一个奇迹。

“他到哪儿,都能把工作做好,他是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人。”舞钢公司的老同事张军这样评价许家印。有志向的人都不甘于落后,他们总有一股豪气和冲劲儿,他们每天都是奋发向上的。

老同事那句“宁当鸡头不当凤尾”,暗示了许家印不甘为人下,正是这点,导致了他与舞钢公司的冲突、与僵硬的国企体制的冲突。福利事件,不过是冲突的开始。

许家印当上车间主任后,由于工作出色,又出任了舞钢公司的厂长。这个过程中,他与一名叫杨惠英的女子结婚了。

许家印在舞钢公司的后期,发生了两件对他影响颇大的事。

一次是岳父患高血压,急送到医院就诊,医院传来需要住院的消息。没过多久,又传来岳父病危的消息。他立刻买票赶往医院,在车上饭也难咽,滴水难进,双目不时望向窗外,只希望早点儿到站。这时许家印才意识到自己亏欠亲人太多。

到站后已是午夜时分。乘客都拖着沉重的行李,争先恐后地走下车厢。许家印只有一个小包,里面有他对亲人的思念,也有他难言的苦衷。他拖着沉重的脚步下了车,双目发肿,浑身乏力。

当他走进医院,打开病房的门时,妻子立刻转过身来,脸上满是泪痕。饥肠辘辘的许家印连饭也顾不上吃就奔到岳父床前,握着岳父的手流出了眼泪。岳父吃力地将最后一个愿望说出:“我要回安徽老家。”许家印点头相应。当下就找了辆货车,此时已是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盖顶。在车上许家印抱着岳父的头,从河南驶向安徽岳父的老家。一路无语,许家印似乎已经麻木,饥饿,乏困,疲劳。但此时他已感觉不到这一切,甚至对这冬天的寒冷,也失去了知觉。他唯一意识到的是自己亏欠岳父太多。他只想这样好好抱着岳父的头,不让它被风吹到,被雪花溅到,被寒意侵袭到。12小时后,终于到了安徽。到家后他一动没敢动,手彻底冻僵了,此时岳父也仅有一口气了。妻子抱着6个月大的儿子,望着丈夫冻僵的手,怆然大哭。哭声悲凉无比,这是一个女人发自内心的伤心。

这件事让许家印感到自己的物质太贫乏了,如果自己有一辆车,便不会如此。

第二件事是1992年,88岁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深圳、珠海等地视察,史称“邓小平南巡”。在南巡过程中,邓小平肯定了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这一年,中共召开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路线。这两大政治事件使中国经济爆发了空前的活力,一些了解国情的人从中看到无限商机。这时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官员下海潮,“下海”成为一个热词。据《中华工商时报》统计,1992年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经商,这批人被称为“92派”。财经界人士牛文文说:“这批人有政府关系,又有知识基础,他们是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试水者,也有希望成为行业的领头羊。”

许家印就是其中的一个。舞钢公司激不起他任何兴趣了,他已是身在曹营心在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