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
路上的心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
——《赢在中国》主题曲《在路上》
(第一节)职场上的新兵蛋子
1982年,许家印从武汉钢铁学院毕业。当时的大学生就是天之骄子,国家统一分配工作,许家印被分配到河南舞阳钢铁公司(简称“舞钢公司”)。
舞钢公司位于河南省中部的舞钢市(当时称“舞钢区”,隶属于平顶山市),在漯河西南,在一座大山里面。虽然地处一隅,但风景十分美丽,十里厂区依山傍水,风光如画。1970年,由于国防军工对宽厚钢板的急需,国家兴建了舞钢工程。这是我国首家宽厚钢板的生产科研基地。经过不懈的努力,1978年,我国自力更生研制的4200mm宽厚板轧机建成投产,一举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特宽特厚钢板的历史。
1982年是我国经济史上比较特别的一年。这一年,在中国南方大地涌出了各种大王,如“矿灯大王”、“线圈大王”、“螺丝大王”、“目录大王”等个体富户,这些富户凭着自身的聪颖和改革开放提供的巨大机遇,形成了一方特殊的个体经济。民间的经济智慧开始显现,同时这批人也遭到了一定的政治压力。
在民间经济不断活跃的同时,也出现了一批扰乱市场的非法分子,“倒爷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1982年春,中央连发两个文件,开展了经济整肃运动,经济遇到了“倒春寒”。
然而,舞钢公司却在这场整肃运动中风平浪静,但许家印的内心却不平静。得知被分配到舞钢公司后,他心情沮丧。在他看来,离开农村是上大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既然离开农村,就得去大地方搏一把,命运又把自己丢在这个小地方,这算什么事呢?舞钢区不过是另一个“小山沟”罢了。
许家印郁闷而迷茫,心想,倘若一生都在这儿度过,现实和理想不是背道而驰了吗?毕业典礼后,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回到老家,望着故乡的一切,不禁悲从中来。父亲和奶奶已在门口张望,心想这孩子毕业了,要去大城市了,真有出息。
许家印望着亲人,有想哭的冲动,这感觉许久未曾感受过了。当晚,三人围着桌子,团圆了一番。
晚饭过后,许家印怀着沉重的心情走进了卧室。他辗转反侧,起床走出卧室来到村郊。此时月圆高挂,映射四方。许家印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至少,我还能走出老家,去别的地方搏一把,即使到不了大都市。想想还是觉得自己挺幸运的。”这想法有点儿像鲁迅笔下的阿Q,自我安慰,可事出无奈也别无选择。
如此,在家磨蹭了一个月后,许家印决定服从分配,高兴地去报到。这天天色大好,日朗风清,奶奶、父亲和许家印恋恋不舍地告别。许家印独自乘着驶向舞钢区的车,带着几分迷茫去了。
下车后,许家印望着这个陌生而荒凉的地方,颇有些“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触。远远站着一人,正冲他打招呼,许家印出于礼节还是回了招呼,那人一见就立刻跑了过来,抢着拿过行李。
到车站接他的是热处理车间主任陆岳璋,能亲自受到主任的接待,刚毕业的许家印也算是够有面子了。为此,他心情不免有些好转,至少人家着实看重自己。
现在已是舞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的陆岳璋记得初见许家印时的感觉:“当时他书带得挺多,都是专业书,别的东西就不多了。还真是刚毕业的书生,一股子书生味,怪浓的。”“他给我的印象是很热情,也很乐意跟人说话。”
在陆岳璋的书柜里,依然藏有一本当年许家印用过的专业书。由于年代已久,页面已经泛黄,在扉页上还签有许家印的名字。
不过很快,许家印的“书生味”便过去了,显示出非凡的能力。
许家印被安排在一间很简陋的小房子里,次日就进入工作状态。那时车间一个炉子都没开工,当务之急是要把车间的工艺技术规程迅速建立起来,尽快投产。
1978年才投产的舞钢公司不但缺人手,还缺技术人才。许家印是第一个被分配过来的大学生,成了厂里的一个宝。陆岳璋很高兴有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到这偏僻的工厂,两人经常聚在一块儿聊天。许家印由于初到工厂,有些地方难免出错,心情时有郁闷。而陆岳璋先许家印到厂里几年,处世练达,便不时开导他。久而久之,二人便成了知己。
不久,许家印被安排协助车间主任陆岳璋工作。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知道车间助理的重要性,开始整日睡不着,天天钻到钢板缝里研究流程,后来竟总结出了几百个问题。有些问题很细小,比如抢修设施的间隙,如果吃盒饭是在上面还是下面吃?问题看似琐碎,却涉及安全。这些问题倘若是女人看出来,自然很正常,因为女人比男人细心。而作为一个男人,许家印能看出这么细小的问题,就很不寻常了。这些细节令陆岳璋震动,他没想到这么多人没发觉的问题,他一来就发现了。看来这“书生”还真不简单。
正是这些小事儿,显示出许家印见微知著的智慧,这些智慧都是他当卫生委员时形成的,并非与生俱来。
两个月后,许家印制定出“生产管理300条”,他当时的管理概念很清楚,要用制度去管人。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一个工厂来说尤为如此。“生产管理300条”在厂里极为管用,而众多制度中,最有趣的当属他创立的“150度考核法”了。
当时企业要求工人24小时三班倒,很多值夜班的工人爱睡觉,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无奈之下,许家印提出一个极富创意的细节考核办法:当值班人员身体打开的幅度超过150度时,就定性为上班睡觉,要接受罚款。
这“150度考核法”,也是比较人性化的管理方法,既能照顾到工人的休息时间,又能确保安全。工人都觉得这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很会替人着想,心里自然觉得他亲切。
短短几年,许家印成就了舞钢公司最有战斗力的车间,他自己也获得了一个外号“小皇帝”。这个外号,包含着许家印在这个300多人大车间中的权威:技术上过硬,管理上言出必行,又善于跟下属处理好关系。
(第二节)许氏管理雏形
进厂的第二年,许家印便从技术员升到车间主任。职位虽然升了,可任务倒更多,尤其在管理方面。如此,他的管理潜质开始慢慢呈现。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许家印曾提出把热处理和厚板这两块结合在一起,组建一个调度中心,这个调度中心,由他亲自操作。由于许家印管理员工一丝不苟,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样就能24小时进行监控和组织生产。为了做到每个月合同100%地完成,许家印提出必须建立一套生产管理制度。这套制度的提出,在当时的舞钢公司尚属首次,许家印入厂不过短短一年,便能提出这么先进的管理制度,工厂领导也着实感到这位大学生的不凡和创意,对他比较器重。而许家印心怀真诚,又不好大喜功,还能左右逢源。随着他创立制度的顺利实施,工厂面貌焕然一新。
许家印的老同事张军回忆说:“当时车间人多不好管理,但厂里认为他管理得最好。其实他也没什么秘密,一个是制度规范,再一个是从严要求。舞钢公司的那些制度,很多都是他主持制订的。”
1987年,冶金工业部颁发了一个荣誉奖。在这本光荣册上,舞钢公司当年获得了23个奖项,许家印本人就占了6项。事实上,许家印参与的远不止这六项,当时讲究谦让,他把更多的让给了厂里的领导。可见,许家印的为人处世之圆通。
还有一件事可以看出许家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一次,许家印被派去鞍钢学习新技术。学习时,许家印与鞍钢的老师傅打成一片,关系迅速升温。久了,老师傅便把钢铁技术全告诉他,许家印凭着过人的记忆力,硬是把鞍钢全套的热处理技术与规程都学了回来,一些重要的技术文件全部手抄下来,回来时带了整整一箱资料,数量惊人。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没有电脑,没有复印机,手抄鞍钢的热处理技术与规程,需要很强的毅力和耐力。
许家印把这些东西“抄”回去后,陆岳璋不由地感叹:“许家印啊,你真有本事,要是换成我,还真没这么大的面子。”
许家印凭着管理上的一丝不苟,以及左右逢源的人际关系,在工厂站稳了脚跟。
后来许家印创办恒大,有外界评价他的管理风格很硬朗。陆岳璋觉得许家印是“对内很硬,对外和善”,属于内紧外松的管理方式。提拔许家印时,陆岳璋在推荐语一栏中这样写道:“专业强,人朴实,能吃苦,很聪明,善于搞人际关系,管理上有一套。”
从推荐语可以看出,许家印的能力并非只是在进厂之后才学会的。比如为人朴实这一点,前文说过,他从小生活穷苦,以至于大学期间吃一次一毛钱的热干面还被导师说成是“奢侈”,因此进厂之后,无论是穿还是吃,都没有过多讲究。按理说,他已是车间主任,能改善一下生活,可导师的话时时在耳边响起,以至于每次想要“奢侈”一下都会克制住自己的欲望。
人的性格与经历密切相关,而人的作风更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小事见性格,好的习惯和作风更要从小磨练。
许家印在舞钢公司处理事情的一些“细节”上,体现了他的智慧。当时,车间有许多废弃钢材,随意堆放在一边。许家印怕浪费,于是想了一个主意,把这些钢材重新利用,在车间里做了个“热处理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