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康亲王吃鞋底鱼
福康亲王奉旨带兵,来到闽粤一带镇压叛乱。当他来到饶平黄岗时,黄岗长官黄兴设宴款待了他。因为日色太晚,一时找不到贵重的山珍海味,只好就便烹了肥嫩鲜美的“鞋底鱼”请他。由于黄兴事前没有贿赂亲王的中军,中军便从中作梗。宴席吃完后,福康亲王回营休息,路上,中军对他说:“大人,刚才席上所吃的鱼名叫‘轿夫鱼’,是一般轿夫苦力吃的贱物。黄兴用这鱼请大人,实在不恭!”亲王闻言,面有愠色,心想等军务办完时,要给黄兴一点厉害看看。
黄兴得知这个消息,一时吓得六神无主。黄兴之妻贤慧机灵,一面安慰他,一面献策说:“听说亲王奉了乾隆皇帝口诏,不久将要到漳浦看望乾隆皇帝那个告老还乡的太师蔡绅。据说蔡绅大人在朝时对中军势利小人非常厌恶,官人何不写一封信火速派人送到他家,请他设法解围。”黄兴觉得有理,便立即照办,星夜命家人带信直奔漳浦蔡府。
数日后,福康亲王来到漳浦拜访蔡绅。蔡绅因为接到黄兴的信,便特意大摆“鞋底鱼”宴恭迎钦差。席上所有的菜肴,都是鞋底鱼做的。有生炊的,有红烧的,有油煎的,有清炖的等。福康亲王一见,不禁诧异起来。蔡绅先发制人地说:“亲王大人,你道老夫为何办了这鱼宴来为钦差接风呢?因为此鱼名为‘富贵鱼’,吃了一生享不尽荣华富贵,从前老朽每逢科举应试或是赴任,家母必烹此鱼让我吃,果然连连升迁。我们这一带官民人等,都以此祥瑞佳肴奉敬达官贵人,大人无妨多吃,管叫你旗开得胜。”福康亲王闻言,将信将疑地问:“那为何有人说此鱼叫‘轿夫鱼’,是轿夫苦力所吃的贱物?!”那中军在一旁听了,吓得面如土色。
福康亲王深信蔡绅的话,便放开肚皮大吃起来。不久,他果然一举荡平叛乱,还以为真的是吃“鞋底鱼”的缘故呢!回京后,他便把中军发配到新疆充军,并向乾隆举荐黄兴任潮州知府。
“糖和尚”苏曼殊
当今世人为求健康,均遵医嘱尽量少吃糖,以免血糖升高而产生各种疾病。但中国近代史上有一名人却饮食无节,尤嗜甜物,还自称“糖僧”(系模仿西天取经的唐代高僧玄奘之俗称“唐僧”),此人即苏曼殊是也。
苏曼殊系广东香山(今中山)县人,1884年生于日本,原名元瑛(也作玄瑛),曾在日本横滨大同学校和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1902年转入振武学校,学习陆军,并参加革命团体“青年会”。
次年,他在广东惠州削发为僧,取法名“博经”,又称“曼殊上人”,自此以“苏曼殊”之名行世。后来他前往上海,结交革命志士,曾参加“南社”,又撰文极力反对袁世凯称帝,被时人誉为“革命和尚”。
此人非同于一般和尚,不仅投身革命,而且多才多艺,既精通英文、日文和梵文(译过拜伦、雪莱的诗作和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又擅长文学和绘画,所著小说《断鸿零雁记》抒写男女爱情,风行一时,其书法、国画也堪称精美清丽。
令人痛心的是,这位天才和尚却因肠胃病死于1918年5月2日,年仅35岁。此君为何早夭?据说原因之一,即他“佯狂玩世,嗜酒暴食,贪吃甜食,终于积疾而卒”。
苏曼殊所嗜甜食五花八门,他爱吃吴江土产麦芽塔饼,常人吃三四枚已够,他能吃二十枚之多;他又嗜吃苏州酥糖(著名甜食),一日可啖数十包;他还好食糖炒栗子。
一次因病住上海宝昌路医院时,院长禁止苏吃糖炒栗子,不料他私下藏匿三四包偷食。后来被转往广慈医院,医生仍以食糖为戒,但苏积习难改,据说死后还是在他枕头底下发现不少糖果。苏也喜吃八宝饭(也是江浙著名甜食)等,真可谓爱甜如命。
最令“糖僧”嗜好的是一种外国糖果,叫“摩尔登”,据说是法国大仲马小说《茶花女》女主角所嗜食的,苏曼殊因为景慕茶花女,也就特别爱吃这种糖果。苏曼殊每有润笔收入,总爱买三四瓶“摩尔登”饱食,有一次想吃此糖果,不料囊中无钱,竟把所镶金牙齿变卖了,再换糖吃。
当时的著名连载小说名家包天笑(江苏吴县人),曾有一诗调侃苏曼殊的嗜糖顽习:
松糖桔饼又玫瑰,甜蜜香酥笑口开;
想是大师心里苦,要从苦处得甘来。
马连良离不得西来顺
北京西来顺饭庄是开业于1930年的清真著名老字号,最早开业在西长安街路南。它不仅能置办酒席,还兼卖烤鸭,烹调羊肉菜肴更是其看家手艺,在京城曾与东来顺名声并驾齐驱。
西来顺开业不久便名闻京城。除了地理位置优越、经营条件较好、实力雄厚等原因之外,主要还是因为有当时的京城名厨褚祥在店内掌灶。褚祥是位世业厨师,人都叫他“祥子”,家住牛街。他最早在元兴堂学手艺,又在两益轩掌过厨,后来还在京汉食堂、撷英西餐馆学过西餐技术。他不但艺兼中西,而且眼光也看得远,脑瓜也快,善于创新。
褚祥对传统回族风味的烧、蒸、烤、涮等均十分拿手,而且还有所创新。如了解到植物油不能提味的问题,他就改用鸭油,并且选用鸡鸭高汤以免去牛羊肉汤之腥膻;做鱼菜时则重用口蘑、干贝汤等。褚师傅制作清真菜肴,除全羊席外,还擅长爆三样、烩羊眼、爆肚等很多名菜,而且,他还是擅烹各种山东风味美馔的好手,各种山珍海味样样精通。加之褚祥师傅天性朴实,工作极其认真负责,样样活计亲自动手,西来顺一开业声誉很快提高。不单把当年最有名的教门馆子两益轩、萃芳园的主顾拉过来不少,就连吃惯东来顺的老客人,也都要跑到西来顺来换换口味。其实西来顺的菜码比一般教门饭馆要贵一成到一成半,可是烹调方面,除品质保有清真馆固有的风味外,同时增加了若干新的菜式。当年在北京的四九城成了时尚派的代表。1935年4月24日的《北京时报》上有这方面的报道:“西长安街的西来顺,在教门馆子之中比较最摩登,那位掌灶褚祥先生,往往运用思想,发明一些新式菜,介于半中半西之间,也介于浑素之间,阔人请客,朋友小吃都行得”的载文。
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马连良算是精于饮馔的美食专家,他当年也是西来顺的常客,冲的就是褚祥的绝活,之后一来二去成了密友。马连良家中每晚因常有宾客云集,于是跟褚祥商量,每天晚上西来顺封火后,请他到马家做顿宵夜。褚祥手艺好,做宵夜时常花色翻新,马家客人常是吃后大快朵颐。蟹黄烧卖、鸡茸蒸饺、鸡肉馄饨是最受欢迎的。
一次,上海杜月笙家里做寿,把北平(今北京)的名伶一齐请去唱戏。马连良先生为了吃饭问题,还花高额酬金将褚师傅也带到了上海。1937年3月7日,由马连良先生等人集资建筑的“新新大戏院”开幕之前一天的开幕宴会,也是在西来顺举行的。程砚秋、荀慧生,包括老舍先生都常光顾。田有亮先生曾在报上撰文介绍:当年他的老师翁偶虹先生“应马连良先生之请,游宴西来顺。观厅悬匾额为‘推潭扑远’,见者多不解其意,殊不知为《后汉书》中西域语即‘阿语’,意为甘美酒食。
齐白石挥笔写“烤”字
在北京宣武门内有个著名的烧烤店,叫“烤肉宛”。过去有一块齐白石老人为此写的一个“烤”字的匾。
据说那是1949年以前的事了。有一天,有一位老记者请齐白石老人去品尝一下“烤肉宛”的烤肉。齐老笑着说:“我的牙齿,哪里嚼得动?”这位记者说:“正是因为让你嚼得动,所以才请你去吃烤肉。”随后他又补充了一句:“那肉嫩得跟豆腐似的。”齐老这天兴头很大,拿起手杖,同他一块去了。果然,烤肉宛的独特风味,让他十分高兴,连声赞美。切肉的宛师傅,精心地给他切了两碗“牛米隆”,使齐老夸不绝口,兴致勃勃。宛师傅说:“我们这份烤肉,连个字号牌匾还没有哪!”于是请齐老给题一块匾。老人笑着答应。
回到这位记者家里后,拿来宣纸,老人提笔作书,写了一个钟鼎“烤”字。写完之后,突然停笔,稍加思索,又在下面缀了一行小字:“钟鼎本无此烤字。此是齐白石杜撰。”写毕掷笔大笑,兴冲冲地走了。
白石老人走后,大家欣赏齐老题字的笔力遒劲,连连赞叹,但是只有一个“烤”字,能不能算匾?也有人出主意:不如仿其笔锋,添上“肉宛”两字,成为一块匾。后来认为那样不妥,终究就用这一个字,挂在墙上,当做“烤肉宛”的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