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千古食趣
12018600000052

第52章 调味佳品,“海底牛奶”鲜蚝油(4)

第二次炖鸡、肉或排骨时,取出倒在锅中,放主料加上述调料(用量减半),再添适量清水(水量依老汤的多少而定,但总量要略多于正常量)。炖熟主料后,依前法留取汤汁即可。如此反复,就可得到“老汤”了。这种老汤既可炖肉,亦可炖鸡,如此反复使用多次后,炖出的肉食味道极美,且炖鸡有肉香,炖肉有鸡味,妙不可言。

保存老汤时,一定要清除汤中杂质(葱姜等)要经常保持其清洁,如要除油、滤过、煮熟放冷等等;卤汤的盛器要清洁,最好用大搪瓷杯(玻璃或陶瓷也行),不要用塑料、铝制或不锈钢的容器,以保证汤汁不与容器发生化学反应,要有盖;一锅卤汤连续卤浸食品5次后味已淡薄,必须重配上述诸料熬制;贮藏时,不可摇动容器,更不能加冷水。

花椒:“十三香”之首

花椒是中国特有的香料,位列调料“十三香”之首。它是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具有特殊的强烈寿气,味麻而持久。每年8至10月禾收,四季均有,品质以鲜红光艳、肉细均匀,味麻而香,身干籽少,无苦夹异味为佳。

花椒产于四川、陕西、河南、河北、山西、云南等省,以四川产的质量好,以河北、山西产量为高。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在他的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中记载:“〈范子计然〉曰:‘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由此可见,陇南是花椒出产最早的地方,也是花椒原产之地。四川的花椒,以茂汉、汉源所产为上品。清代修编的《四川志》言:花椒“各州县俱出,惟茂州出者最佳,其壳一开一合者最妙”。《汉源县志》又载:“黎椒树如茱艾有刺,县中广产,以牛市坡、附城为最佳。盖每拉有小拉附之,故称母子椒。气味辛和,用途亦广,本境方物,历为贡品”。可见在当时,汉源花椒就作为贡品献给官府和宫廷了。

相传三皇五帝时期,地处白龙江沿岸、武都与文县接壤之地的临江小镇,居住着一对勤劳的小夫妻,椒儿和花秀。有一年,神农到临江察访庶民生活,碰巧在他们家吃饭,只觉得家常菜中别有一股芳香醇麻气味。仔细一问,才得知里面放有一种从“宝树”上采回晒干磨成细末做成的香料。之后,神农亲自上山去找寻小夫妻口中的“宝树”,做了一番细致的观察,总结出“叶青、花黄、果红、膜白、籽黑,禀五行之精”的特点,并分别取花秀和椒儿名字的第一字,为树命名,花椒由此而来。

作为调味佐料的花椒,无论红烧、卤味、小菜、四川泡菜、鸡鸭鱼羊牛等菜肴均可用,也可粗磨成粉和盐拌匀为椒盐,供蘸食用。它也可榨油,出油率在25%以上。花椒油有浓厚的香味,是一种很好的食用油。

花椒气味芳香,可除各种肉类的腥膻臭气,能促进唾液分泌,增加食欲。科学家经过试验发现,花椒的香气和辛辣味,是由所含挥发性油产生的,组成挥发油的成份,则是柠檬醉、枯醉等化学物质。因这些物质能刺傲神经并且持续时问长,故当花椒放在舌面时有强烈的麻木感觉。

有研究发现,花椒能使血管扩张,从而能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服食花椒水还能驱除寄生虫。花椒又是一种具温中散寒、除湿止痛、发汗、杀虫解毒、行血、健胃、导滞等多种功能的药物,临床常用于腹部寒冷、积食、呕吐、咳嗽气逆、心腹冷痛、风寒湿痹等症。

中医认为花椒性温,春季适度食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同时,春季各种细菌病毒开始繁殖,是流行病的多发季节,而花椒中的挥发油可提高体内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进而可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并且花椒对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此外,南方的春季雨水较多,脾胃虚弱的人非常容易受到湿邪的困扰,导致消化不良,而花椒具有温中除湿的作用,尤其是脾胃虚寒、食欲不振的朋友更应吃点花椒。而在烹调绿豆芽、白萝卜、冬瓜、莴苣、菠菜等凉性或寒性的蔬菜或肉类时,最好都要加点温性的花椒。

花椒在烹饪中的应用,最广和最巧非川菜莫属,特别是当花椒与辣椒组合之后,更显得有些“出神入化”。

蚝油:广东传统调味汁

蚝油并不是油。广东称牡蛎为蚝,蚝油用蚝(牡蛎)熬制而成,是广东最常用的传统鲜味调料,也是调味汁类最大宗产品之一。以鲜蚝为原料,煮熟取汁浓缩,调味增稠而成的蚝油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多种氨基酸,素有“海底牛奶”之称,是配制蚝油鲜菇牛肉、蚝油青菜、蚝油粉面等传统粤菜的主要配料。

蚝油做法程序繁多,最重要的步骤是用水将鲜蚝煮至理想黏度,此步骤亦是最花时间的程序,做出优质的蚝油应带有蚝的鲜味。蚝油一般加有味精,另有用冬菇(香菇的一种)制造的素食蚝油。优质蚝油应呈半流状,稠度适中,久贮无分层或淀粉析出沉淀现象。蚝油的质量以呈稀糊状,无渣粒杂质,色红褐色至棕褐色,鲜艳有光泽,具特有的香和酯香气,味道鲜美醇厚而稍甜,无焦、苦、涩和腐败发酵等异味,入口有油样滑润感者为佳。根据调味的不同,蚝油又可分为淡味蚝油和咸味蚝油两种。

蚝油是很“百搭”的调料,做蔬菜、豆制品、肉类、禽类、菌类,以及海参鲍鱼等,它都能调味。此外,它还能调拌各种面食、涮火锅、做蘸料等,用途广泛。蚝油滋味丰富,咸、鲜、回甜,是很好的蘸料,适合蘸食各种蔬菜、点心、小吃等,比如炸鸡翅。另外,凉拌菜、调馅也能用到它。用蚝油调味的名菜品种很多,如谭家菜“蚝油鲍脯”,广西名菜“蚝油柚皮鸭”等,各具特色。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各地人民的饮食习惯相互渗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广州人喜欢食用蚝油,其他地方的人也逐渐喜欢食用了。

蚝油适应各种烹调技法。做炒、爆、熘、烧、煨、焖、扒等菜肴时,蚝油都能胜任。当然,以红色菜肴为最佳,如:蚝油菜心、黑椒牛柳、葱烧海参、八珍烧豆腐、红煨牛腩等等。为了使菜肴更加鲜美,可以在蚝油里加入淀粉勾芡,能使菜肴汁明芡亮、味道鲜美。

蚝油也是腌制食材的好调味料,可使蚝油特有的鲜味渗透原料内部,增加菜肴的口感和质感。在烹饪肉类内脏时,用蚝油腌制后,可以去除内脏的腥味,令其酱味香浓、提鲜。使用适当的蚝油腌制肉类,可去其肉腥味,补充肉类原味不足,添加菜肴的浓香,令味道更鲜味美。烹饪带腥味的原料时,常用做法是先加入料酒、酱油、大料等腌制一下,但要用蚝油,这一样就能解决问题。因为蚝油入味快、渗透力好,不但能去腥,还能令鲜味更足。做剁椒鱼头时,直接将蚝油抹在鱼头上腌制一会儿,加入剁椒料上锅蒸就好了。

蚝油红褐发亮,在炖煮时加入,不但提鲜还能增色。但是最好在原料达到八九成熟的时候再放蚝油,一来避免长时间高温会破坏鲜味,二来食材软烂时更易入味。蚝油可与其他调味品配合使用,但切忌不要和甜味、酸味、辣味特突出的调味料混合,以免掩盖蚝油独特的鲜味和风味。

醋:可口爽意增食欲

醋,本作“酢”。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作酢法》云:“酢,今醋也。”

相传,夏朝少康时代的杜康是酿酒的发明者。俗语说:“老子酿酒儿造醋。”杜康的儿子名叫黑塔,据说,醋就是黑塔发明的。当时,黑塔在今江苏镇江市的长江岸边开了一家糟坊,用江水浸泡糟,每天搅拌翻缸,泡至廿一天开缸时,一股特殊的香气扑鼻而来,用口一尝,酸中微甜,味道极佳;菜与汤中,加入少许,可口爽意,令人食欲大增,于是,名其为“调味酱”。尔后,要给它起一个专用名字,便把“廿一日”再加上一个“酉”字,构成了“醋”字,这就是“醋”的来历。据说,直至今日,镇江有名的恒顺酱醋厂,其制醋的时间,仍然是“廿一日”。

先秦时,并无“醋”字,而将“醋”叫做“酰”。孔子曾经谈论过某人向微生高讨醋的事。《论语·公冶长》载:“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酰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孔子这段话的大意是,微生高这个人不直爽,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说自己没有,却到邻居那里讨了点给人家。由此不难得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醋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调味品了。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有段时间龙体欠安——腹胀气滞、不思饮食,御医想尽办法治疗,却未能奏效。后来,一位武当道士应召进京,献上一坛“双头口醋”,言能治愈此疾。则天女皇吃后,果然,下气消食、胃口大开,不由龙颜大悦,重赏武当道士。而产于湖北光化县老河口镇的双头口醋从此也身价百倍,成为历代进贡的名醋。相传,清顺治年间,山西太原府清源县的王来福制作的醋酸醇香烈、绵酸无涩。有位钦差大臣到了清源,县令请他吃山西刀削面,用的就是王来福的老陈醋调味。钦差大臣连夸醋好,县令便送了他十坛。钦差大臣回京后,献上五坛给顺治皇帝。皇帝品尝之后,果然,别有风味,赞不绝口。钦差大臣把醋的来路奏明,顺治龙颜大悦,顺手提笔挥毫,大书“山西老陈醋”五字,并赐旗竿一根,以高悬“山西老陈醋”御笔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