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尾宴:升官发财的欢庆宴
“烧尾”一词源于唐代,关于其含义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兽可变人,但独独尾巴不能变没,所以只好烧掉尾巴;二说是新羊初入羊群时,只有烧掉尾巴才能被接受;三说是鲤鱼跃龙门,必有天火把尾巴烧掉才能变成龙。此三说都有升迁、更新之意。
“烧尾宴”后特指朝官荣升,宴请皇帝以谢上恩。《辨物小志》云,唐自中宗朝,大臣初拜官,例献食于天下,名曰“烧尾”。“烧尾”,取其“神龙烧尾,直上青云之欹意”。
“烧尾宴”由唐朝官员杨再思始创。《新唐书·列传》记载,“杨再思,郑州阳武人”,“为人佞而智”。杨再思口齿伶俐,反应机敏,却不是一位好官,依靠着溜须拍马、贿赂钻营,一直从玄武尉升到了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与宰相相当)兼左肃政御史大夫。杨再思心思不在民,而在赔尽小心、倾巧取媚于皇帝。史上第一次“烧尾宴”的主要宾客——就是唐中宗李显夫妇。
为了感激皇恩浩荡,更为了邀宠加封,杨再思于是想办一个水陆全席献给中宗和韦皇后。他不惜重金请来了天下众多名厨,烧出了各种饭、粥、糕、饼、馄饨、粽子、汤饼等主食不说,更烹制出用鸡、鱼、鹅、羊、兔、猪、鹿、驴、麋、熊、狸、鳖、虾、鹑、鸽等肉为原料的数百道奇异的菜肴。如鸡有用人乳煮的“仙人脔”;鱼有用鱼白烹制的“凤凰胎”,用鱼子烹制的“金粟平槌”以及“乳酿鱼”、“吴兴连带蚱”和各种鱼脍;炙品有用羊舌和鹿舌拌的“升平炙”,用虾烹制的“光明虾炙”,用活鹑子炙的“筋头春”,用活鸭烤的“明火暗味烤活鸭”;还有用鹿、鸡、米糁拌的“小天酥”,用猪、牛、羊、熊、鹿五种肉细切合做的“五生盘”,以及各种各样色、形、味俱佳的花式拼盘,应有尽有,不一而足。
这场宴席的菜肴可以说是空前的穷奢极欲,但美中不足的是:直到万事俱备,就要进宫跪迎皇上与皇后圣驾赴宴时,主人杨再思和众宾客以及食客谋士们,还没有给这场盛宴想出一个恰当的名字来。眼看升宴的时辰将至,正在这时,门官入报:“龙门守杨俊人到!”杨再思一听“龙门”二字,心中一动,就给此宴起名叫“烧尾宴”!
“烧尾”二字还颇有点来头。在今陕西韩城县和山西河津县之间的滔滔黄河之上,有一“两岸皆断山绝壁”的地方,名叫龙门,但这龙门与“烧尾”二字有何渊源呢?
据说自从大禹凿通此门后,每年三月冰化雪消、桃花抱蕾之时,总有成千上万条来自百川诸海的鲤鱼,像过年逛庙会似的聚集在禹门之下,溯水而上,准备游过禹门,以期变化为龙。但是禹门水猛浪急,每次都把它们无情地冲击下去。但这些鲤鱼都有一股韧劲,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不知经过了多少次失败,鲤鱼们终于改逆游为跳跃,它们争先恐后,迎着惊涛骇浪,竞相跳跃,想要跳过龙门。但禹门险峻高耸,一年之中,能跃过的鲤鱼只有区区七十二条。更奇怪的是,每当有一条鲤鱼跃上禹门,便有云师雨伯从天相随,霹雳闪电,天火烧鲤之尾,鲤鱼便会顿时化成神龙飞上天去。这不但是“鱼龙变化”成语的由来,又因唯有神龙方可越过,使禹门更得“龙门”佳名。这还不算,因跃上龙门的鲤鱼需天火烧其尾后,方能变化为龙,因此“烧尾”二字便成了前程远大、官运亨通、皇祚无量的象征。
喜好享乐的唐中宗,得到天下少有的美宴,如何能不“龙颜大悦”?他非常慷慨地赐给了杨再思一个爵位,并把此“烧尾宴”定为“大臣拜官必献食于天子的惯例”。
附:叹为观止的“烧尾”升官宴
《清异录》中记载了历史上留存下来的一份不完全的清单,是杨再思的同僚韦巨源主办的“烧尾宴”,使我们得以窥见这种盛宴的概貌。
这次宴会上各种美味佳肴不胜枚举。其中有五十八款佳肴留传于世,成为唐代负有盛名的“食单”之一。这五十八种菜点有主食,有羹汤,有山珍海味,也有家畜飞禽。
主食有“御黄王母饭”、“长生粥”。
“御黄王母饭”名称取自道教传说。王母又称金母、西姥,最早出现于《山海经》中。在《山海经》里,她被描述成一个豹尾虎齿而善啸的怪物;到了《穆天子传》中,她则变成了一位雍容平和、能唱歌谣的妇人;到《汉武内传》里,她又成为年约三十,容貌绝世的女神。唐代以道教为国教,对于传说中的道教人物自然是推崇备至,就是做的饭也要向道教讨个吉利。其实“御黄王母饭”的做法并不复杂,按流传下来的韦巨源《食谱》上所记载,是“编缕(肉丝)卵脂(蛋),盖饭面表杂味”,因而更具风味。说简单些,其实就是现代我们经常见到的盖浇饭。
至于“长生粥”,其实是一种枣肉沫糊。现在古城西安的街头巷尾,还常常可以看到,其滋阴补气,功效甚著,是一味大众化的食疗佳品。
除“御黄王母饭”、“长生粥”外,韦巨源的“烧尾宴”共有二十余种糕饼点心,其用料之考究、制作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光是饼的名目,就有“单笼金乳酥”、“贵妃红”、“见风消”、“双拌方破饼”、“玉露团”、“八方寒食饼”等七八种之多,其中一种夹馅烤饼,样子是曼陀罗蒴果状;馄饨一项,则有24种形式和馅料;粽子是内含香料、外淋蜜水,并用红色饰物包裹的;用糯米做成的“水晶龙凤糕”,里面嵌着枣子,要蒸到糕面开花,枣芯外露;另一种“金银夹花平截”是把蟹黄、蟹肉剔出来,夹在蒸卷里面,然后切成大小相等的小段。
宴席上有一种“看菜”,即工艺菜,主要用来装饰和观赏,这是古已有之的。韦巨源“烧尾宴”的食单中有一道叫做“素蒸音声部”的看菜,是用素菜和蒸面做成一群蓬莱仙子般的歌女舞女,共有70件。可以想象,这道菜放在宴席上时是何等华丽壮观!
韦巨源“烧尾宴”留存下来的食单中的菜肴共有32种。从取材看,有北方的熊、鹿,南方的狸、虾、蟹、鳖,还有鱼、鸡、鸭、鹅、鹌鹑、猪、牛、羊、兔,等等,真是山珍海味,水陆杂陈。至于烹调技术的新奇别致,更是难以想象。试举数例如下:
金铃炙——炙是一种烤制食品。食单中的“金铃炙”,要求在食料中加酥油,烤成金铃的形状。
光明虾炙,则是把活虾放在火上烤炙,而不减其光泽透明度,足见其烧烤技术之高超。
水炼犊——就是清炖整只小牛,要求“炙尽火力”,从这里可以看出唐朝人对火候的重视。
葱醋鸡——把鸡蒸熟后调以葱、醋,是一种别有风味的吃法。
雪婴儿——把青蛙(俗称田鸡)剥皮去内脏后,沾裹精豆粉,煎贴而成。银色白如雪,形似婴儿,因此得名。
羹汤最能体现调味技术。食单中的羹汤都是匠心独运的特色菜。如“冷蟾儿羹”,即蛤蜊羹,但要冷却后凉食;“白龙”,是用桂鱼肉做成的汤羹;“清凉碎”,是用狸肉做成的汤羹,冷却后切碎凉食,类似肉冻;“汤浴秀丸”,则是用肉末和鸡蛋做成的肉丸子,如绣球状,很像“狮子头”,然后加汤煨制而成。
食单中还有一些加工食品。如“通花软牛肠”,是用羊骨髓加上其他辅料灌入牛肠中做成的香肠一类的食品;“同心生结脯”,是将生肉加工成薄片(这是对厨师刀工的考验),打一个同心结,风干后,成为肉脯;“丁子香淋脍”,是用丁香油淋过的腌制的鱼脍或肉脍。
此外:
红罗丁是用奶油与血块制成的冷盘;
巨胜奴是把蜜和羊油置入面中,外沾黑芝麻油炸而成;
贵妃红是精制的加味红酥点心;
吴兴连带是用生鱼腌制的凉菜;
玉露团是奶酥雕花;
汤洛绣丸是肉末裹鸡蛋花;
凤凰胎是鸡腹中未生的鸡蛋与鱼白(鱼胰脏)相拌快炒;
五生盘是羊、猪、牛、熊、鹿五种动物肉细切成丝,生腌成脍,再拼制成花色冷盘;
逡巡酱是鱼片、羊肉快炒;
八仙盘是将烤鸭分成八样形状;
分装蒸腊熊是用冬季腌制的熊分装容器蒸熟;
小天酥是鸡肉、鹿肉剁成碎粒后拌上米糁制成;
升平炙是用羊舌配鹿舌拌食;
乳酿鱼是羊奶烧整条鱼;
遍地锦装鳖是羊油、鸭蛋脂烹甲鱼。
韦巨源“烧尾宴”食单上各道菜肴的具体制作过程如今已经很难知道了,不过从这些菜谱中,我们仍然可见唐代高档菜之一斑。
赏花宴:赏花观景的宫廷宴会
宫廷赏花,历代有之。然而帝王召见王公贵族乃至朝廷重臣一起赏花,并且同时举行垂钓活动,君臣共同赋诗,这样的宫廷习俗则是起源于唐,盛行于宋。当然,赏花钓鱼之余,君臣不免要大宴一场。
赏花宴的流行,究其原因,主要与唐宋两代的帝王有关。唐宋两代的帝王为了维护至高无上的皇权地位,也为了娱乐,在礼法中规定要召开多种形式的宴会。国家有大事,于宫苑设宴,百官参加,是为“庆宴”;岁时节令,于内苑招待近臣,共度良辰,是为“时宴”;帝王生日,于内殿大宴群臣,是为“寿宴”;此外,帝王忽生兴致,招爱妃宠臣少数几人入席,是为“便宴”。这其中,后面几种宫廷宴会,往往与赏花有着不解之缘。
花期一到,秾芳艳蕊,丽质天成,惹得蜂狂蝶舞,莺歌燕啼,更引来游人无数,这便形成了我国特有的赏花习俗。关于赏花,《开元天宝遗事》记载的一则逸闻颇有韵味。学士许慎选,为人放旷,不拘小节。每年春日,他都在自家花圃中摆设露天宴席,邀亲戚朋友前来观赏花景。但每次他都不放置坐具,而是让童仆搜集落花铺于地上,让客人坐在上面。他解释说:“我有天然的‘花茵’,何必再要那坐具呢。”于是众人于花下宴饮,以酒赏花,举杯赋诗,人花俱醉,真乃人生之乐事也!
唐开元年间,宫中兴庆池东牡丹花开放,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一起宴赏牡丹,招来翰林学士李白,玄宗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于是李白奉诏新填《清平调》词三章,词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此词以牡丹与杨贵妃相映衬,既写花,又写人,语词浓艳,字字流葩,极得玄宗叹赏。玄宗还令梨园弟子抚丝竹以歌唱,他则亲自吹玉笛伴歌。
宋代的皇帝也常在赏花之时设宴,赋诗娱乐。作为笼络群臣感情的一项活动,宴会的参与者也大都是与皇帝亲近的重要文臣,如翰林、三馆学士、两制、杂学士、待制、馆阁官等,参与者必须人人应制赋诗,而且要求当场交卷。
宋代帝王有意识地通过类似的宫廷活动,以达到推尊文臣的目的。于是一些诗才出众的中下层官员,就会千方百计地借助“赏花宴”,施展才华,亲近皇帝,以获得帝王的特殊眷顾,营求仕途上的飞黄腾达。杨亿的机遇便令其他人异常羡慕。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那时,杨亿年仅二十岁,“太宗颇爱其才。一日,后苑赏花宴词臣,公不得预,以诗贻诸馆阁曰:‘闻戴宫花满鬓红,上林丝管侍重瞳。蓬莱咫尺无因到,始信仙凡迥不同。’诸公不敢匿,以诗进呈。上诘有司所以不召,左右以未贴职,例不得预。即命直集贤院,免谢,令预晚宴。时以为荣。”
参加赏花宴不仅是地位的象征,身份的标志,更是在帝王面前展现才能的好机会,北宋臣僚当然以参加赏花宴为荣。王禹偁《司空相公挽歌》说:“赏花临凤沼,侍钓立鱼坻。”魏野《送朱台符学士关西巡抚》也写道:“琼林想回日,未失赏花期。”“赏花钓鱼”也因此成为典故,意指获得帝王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