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船宴:泛舟饮酒的怡情野宴
船宴属于野宴范畴,但别具特色。是日人们泛舟看景饮酒取乐,听歌妓弹唱,别具风趣。唐文宗开成年间春天,河南府尹李待价准备在上已节按当地风俗举行“祓楔”活动,让文臣武官及文人雅士齐集洛水游宴赋诗。李府尹将此事说与洛阳县令裴令公,裴留守便请在洛阳做太子少傅的著名诗人白居易、太子宾客箫籍、刘禹锡、李仍叔、前中书舍人郑居中、国子司业裴恽、河南少尹寺道枢、仓部郎中崔晋、司封员外郎张可续、驾部员外郎卢言、检校礼部员外郎杨鲁士、和州刺史裴恰等15名文人前来凑趣。宋朝时船宴之风亦乐此不疲,扬州城渡西湖沙氏制造的酒船号“沙飞舟”,船舱里还设有灶房,吞茶美酒及馔肴无不齐备。《题临安都》一诗就显示出当时的这种奢靡之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仕女们的探春宴与裙幄宴
“探春宴”与“裙幄宴”是唐代开元至天宝年间仕女们经常举办的两种野外设宴聚餐活动。一般选择在野外风景秀丽的地方,人们既可欣赏自然美景,满足审美需求,又可品尝美味佳肴,满足食欲。
“探春宴”的参加者多是官宦及富豪之家的年轻妇女。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该宴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后的“立春”与“雨水”二节气之间举行。此时万物复苏,达官贵人家的女子们相约做伴,由家人用马车载帐幕、餐具、酒器及食品等,到郊外游宴。首先踏青散步游玩,吮吸清新的空气,沐浴和煦的春风,观赏秀丽的山水;然后选择合适的地点,搭起帐幕,摆设酒肴,一面行令品春(在唐代,“春”含有二重意义:一是指一般意义的春季;二是指酒。故称饮酒为“饮春”,称品尝美酒为“品春”),一面围绕“春”字进行猜谜、讲故事,作诗联句等娱乐活动,至日暮方归。
每年三月,皇家的曲江园林(位于今西安市东南郊的曲江村)也对外向士、庶开放,供人们游赏设宴。如“探春宴”,女子们到此游宴先是“斗花”,然后设“裙幄宴”。
所谓“斗花”,就是青年女子们在游园时,比赛谁配戴的鲜花名贵、美丽。长安富家女子为了在斗花中显胜,不惜重金争购各种名贵花卉。当时名花十分昂贵,非一般民众所能买得起,游园时,女子们“争攀柳丝千千手,间插红花万万头”,成群结队地穿梭于曲江园林间,争奇斗艳。当时场景可谓人流潮涌,乐声荡漾,盛况空前。
游玩到一定的时间,她们便选择适当的地方,以草地为席,四周插上竹竿,再将裙子连结起来挂于竹竿,便是临时的饮宴幕帐,女子们在其中设宴聚餐。时人称之为“裙幄宴”,类似于现在的公园野餐。
“探春宴”与“裙幄宴”参加者均为女性,雅致有趣,这一点有别于其他饮宴;饮宴地点设于野外,可使平时蜇居闺门的女子们一消往日的郁闷心情;女性聚集饮酒,反映了当时社会伦理对妇女们的一种宽容态度。
为使游宴兴味更浓,妇女们非常考究菜肴的色、香、味、型,并追求在餐具、酒器及食盒上有所创新。因此,“探春宴”与“裙幄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古代烹调技艺、餐具造型的发展,并丰富了饮食品种,成为我国饮食生活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同时也折射出唐代城市经济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
全羊席:变化无穷的全羊大席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能称为全“席”或全“宴”的,都具有较高的烹饪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原料丰富,菜式迭出,烹饪技法多样,口味极佳,菜肴富有变化。鸿宾楼的全羊席已有百年历史。清朝宫内举办盛大庆典活动时,经常用全羊菜来招待贵宾,其工艺讲究,口味极佳,文武百官甚是喜爱。在清朝时期“羊”和“祥”字音相同,《说文解字》中载明“羊”者“祥”也。羊所代表的吉祥之意迎合了群臣的心理。
鸿宾楼名厨将全羊菜精心研究和发展,完善成为具有极高饮食文化的全羊席。到光绪年间,鸿宾楼在全羊菜方面的权威地位已被美食家所公认,其烹饪技艺也超过宫廷御膳房,这才有了后来的慈禧太后出宫巡游,点名要吃鸿宾楼全羊大菜的一段佳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宫内用鸿宾楼的108道全羊大菜作为祝寿之宴并邀请了各国使节和群臣。慈禧太后属羊,平时忌用“羊”字,因此,全羊席108道菜的主要原料大都是取自羊身上的每个不同部位,但在命名时却均不见“羊”字,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寓意深刻、形象生动的别名。如:“明开夜合”是用羊眼皮做原料制作的,我们知道羊眼皮白天睁开,晚上闭合,这道菜以“明开夜合”命名,用词生动传神;再如“红叶含霜”,是选用上好羊肝切成薄片炸制而成,其颜色微红再撒上少许白盐花,以“红叶含霜”命名,可见其想象力之丰富。全羊大菜文化品位之高深受慈禧太后的喜欢,因此成了慈禧太后生日庆典中最重要的宴席。如今,鸿宾楼的全羊席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又根据现代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变化,在用料、制作手法等方面不断创新,使全羊菜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今的全羊席更富营养、更加可口、更趋完美。
2008年,鸿宾楼的“全羊席”获得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
水席:精美别致的洛阳宴
洛阳是九朝古都,是闻名遐尔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所特有的“洛阳水席”,也以它所蕴含的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而驰誉四方。已有上千年历史的“水席”,与其他著名的如“满汉全席”、“全羊席”、“鱼翅席”不一样,整个宴席由24道菜肴构成,除八个冷拼盘的酒菜外,其余八碗、四件和四个压桌菜,件件有水,样样带汤,色味各异、别具一格,故称为“水席”。
水席的产生,主要是由洛阳地理环境决定的。洛阳四面环山,瓜果稀少,因此民间官场多食汤类,往往把主副食放在一起烹调,煮成稠汤,一起餐食。这种食欲影响到宴席上,就逐步形成了以地方土特产为原料,精心烹调而成的富有地方风味的“水席”,这个形成过程也决定了水席的主要特点:荤素两有,素菜荤作,有冷有热,五味俱全。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各人的承受能力,配制出价格高低不一的套菜,因而又有“经济实惠,好吃不贵”的美名。
洛阳“水席”的驰名,与著名的女皇武则天有关。据说,有一次武则天巡视洛阳,洛阳的地方长官就以“水席”供奉,吃腻了山珍海味的武则天品尝了这荤素混作、花样众多、清新可口的宴席,不仅自己赞不绝口,还询问陪侍的臣僚味道如何。臣子们见女皇喜欢,当然都随口附和。由于武则天的竭力推介水席就从民间进入了宫廷,每逢有什么喜庆大典,武则天总以水席犒赏臣下,登上了大雅之堂。臣僚们群起仿效,官场上的宴请,也多用水席,因此唐代就把水席称为“宫廷宴”、“官场席”。由于宫廷和官府的盛行,水席就更为普及了,制作技术,花样造型等也更丰富,更发展了。
洛阳水席的头道菜是“牡丹燕菜”,原称为“假燕菜”。所谓“假燕菜”,就是以萝卜或其他蔬菜假充燕窝而制成的菜肴。
由于女皇喜好“假燕菜”,影响了一大批贵族、官僚,大家在设宴时都要赶这个时髦,把“假燕菜”作为宴席头道菜,即使在没有萝卜的季节,也想法用其他蔬菜来做成“假燕菜”,以免掉身价。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袭衣”,洛阳是著名的牡丹城,人们又将富有神奇传说,娇艳华贵的牡丹和燕菜结合了起来,使之更富有鲜明的洛阳特色。1973年10月14日,周恩来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来洛阳参观访问,洛阳的名厨为他们做了一道清香别致的“洛阳燕菜”,只见一朵洁白如玉、色泽夺目的牡丹花,浮于汤面之上,菜香花鲜,赢得贵宾们的拍手叫绝,周恩来也风趣地说道:“菜里开花了。”所以人们后来又把燕菜称为“牡丹燕菜”,菜以花名,花以菜传,两者相得益彰,名声更大了。
板桥宴:儒雅超逸的名士宴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曾任出东范县、潍县知县,因以赈贫忤上司,被罢官,此后居扬州卖画。郑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代表,他的画常以兰竹石为主题,表现他孤傲、清逸、淡泊、脱俗的情操。“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是他一生最好的概括。
郑板桥也是美食家。他参加过卢雅雨举办的“红桥修禊”,写下“张筵赌酒还通夕,策马登山直到巅”“日日红桥斗酒卮,家家桃李艳芳姿;诗人千古风骚在,写出幽怀几砚间”的诗句,品尝过一些淮扬大宴名菜。金农说他“风流雅谑,每逢酒天花地间,各持砑笺执扇,求其笑写一竿,墨渍污襟袖,亦不惜也。”
同他的哲学观、美学观一脉相承,郑板桥有自己的饮食观。主要是儒雅超逸,韵溢品高;师法自然,返朴归真;取材广泛,清新鲜活。他主张“白菜腌菹,红盐煮豆,儒家风味孤清”。他崇尚“左竿一壶酒,右竿一尾鱼,烹鱼煮酒恣谈谑……”的生活。他提倡田园清供之味,赞扬“江南大好秋蔬菜,紫笋红菱煮鲫鱼”。他认为原料要就地取材,讲究鲜活,“卖取青钱沽酒得,乱摊荷叶摆鲜鱼。湖上买鱼鱼最美,煮鱼便是湖中水”。郑板桥日常饮食返朴归真,“瓦壶天水菊花茶,青菜萝卜粯子饭”。
郑板桥喜食狗肉,还加姜少许。他说:“姜者,食物中之秀味,狗肉则为至味,亦神味也。”板桥在山东做官时,曾给李鳝写信,怀念扬州应时鲜鱼佳蔬,表示“神魂系之”“惟有莼鲈堪漫吃,下官亦为啖鱼回”。
郑板桥继承唐代诗人王维传统,主张超凡脱俗,在青山绿水间,品茗尝鲜,饮酒啜蔬,对坐长谈,不作应酬,风流自在。板桥宴是兴化市兴化宾馆以郑板桥诗文中提及的菜肴为基础,结合兴化特产设计的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