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我们离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还有多远
12035900000029

第29章 改变世界格局(3)

2004年12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发表了对2020年的预测报告,题为《绘制全球未来》。在这张全球未来图景上,中国和印度被标明为“可能的新全球玩家”,它们将改变21世纪前期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

中印两国相继崛起,就意味着两倍于发达国家人口的两大经济体迅速起飞,加速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现代化。这无疑空前地扩大了世界就业人口规模,迅速地提高了世界劳动生产率,增加使用各类新技术、特别是IT技术的人口规模,大幅度地减少绝对贫困人口,也会进一步提高全球的经济增长潜力、贸易增长潜力、技术进步潜力。

更大劳动力参与就业规模效应。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5年7月30日《中国如何操纵世界经济》引述了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该周刊提醒全世界注意,中国的劳动力大军进入全球经济如何会发生50年、甚或100年最为深刻的变化。中国有效地使全球劳动力翻了一番,大大提高了世界的潜在产出,因而未来前景更加光明。其原因在于: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大军,拥有异常开放的经济。中国的发展不仅仅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而且对其他经济体的影响也广泛得多。

中印两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总人口就业参与率高(特别是中国)。发达国家不仅总人口占世界总量比重在下降,而且总劳动力占世界总量比重大幅度下降,从1960年的20%下降至2002年的15%。尽管中国人口总量占世界比重为20.66%,但是劳动力占世界总量比重为25.40%,比发达国家劳动力占世界总量比重高出10个百分点。

中国劳动力不仅数量大,而且在大规模的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向高劳动生产率部门转移,特别是农业劳动力在向非农业劳动生产部门转移。1978年中国的非农业劳动力11834万人,到2002年达到370万人,中国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全世界比重在过去20年间翻了一倍,从6.5%上升到12.2%。尽管目前中国非农业劳动力数还低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总数45512万人,但我们估计到2020年中国总就业人口在8.2亿人左右,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到65%,也就是5.33亿人,那时中国的非农业劳动力比发达国家的总劳动力还多1亿人。

根据Maddison计算,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西欧国家GDP增长率明显下降,由1950—1973年的4.8%降为1973—1998年的2.1%。他认为这种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可以分解为三个因素:(1)出生率出现了明显和普遍的下降,致使人口增长速度从每年0.7%下降到0.3%;(2)失业人数大幅度地上升,同时还有其他导致劳动力市场僵化的因素;(3)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也出现了下降,年均增长率由黄金时期的4.8%降到了2.3%。

中国与此相反,劳动年龄人口从1982年的.5%上升到2003年的70.4%,总人口就业参与率从1978年的41.7%上升到2003年的57.6%。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长,1978—2003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9%,是西欧国家的3倍。西欧的三大趋势会持续下去,而中国还会上升,形象地讲就是“西方的太阳徐徐下降,东方的太阳徐徐上升”。

迅速扩大的经济规模效应。从世界现代历史看,中国这一时期相当于美国经济崛起期(1870—1913年)的情形。首先,美国是南北内战结束后开始进入经济起飞,GDP年平均增长率为3.92%;而中国是在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之后进入经济起飞,中国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率为9.4%,大大高于美国当时的经济增长率。其次,美国花了43年时间(指1870—1913年),中国可能花42时间(指1978—2020年)。再次,1870年美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为8.8%,到1913年时这一比重提高至18.9%;1978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为4.9%,到2020年提高至18%~20%。最后,美国经济高增长带动了世界经济增长,美国对这一时期世界新增GDP的贡献率在1/4(25.9%),而英国的贡献率仅为7.7%。我们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对世界大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作了排序,在80年代美国贡献率最大,它占世界新增GDP的21%,中国居第二位占12%。第三位是日本,德国第四。1990年到2002年,第一位是中国,贡献率高达27.1%。美国变化不大,是21%。日本从原来的10%降到2%,它几乎是零增长。我们的增长率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3倍之多。根据英国《经济学家》(2005年7月30日)估计,从2000年以来中国对全球GDP增长的贡献相当于印度、巴西、俄罗斯三大新兴经济体总和的两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这些新兴经济体。

根据Maddison(2003)计算,从1975年以来,西欧29个国家GDP(指1990年国际美元价格)占世界总量比重是持续下降的,由1975年的25%下降至2001年的20%,下降了5个百分点;而中国和印度GDP占世界总量比重是持续上升的,中国由1975年的4.8%上升至2001年的12.3%,印度由1975年的3.3%上升至2001年的5.4%,中印合计比重由1975年的8%上升至2001年的18%,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估计到2005年中印两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就会接近西欧29国的比重,然后很快超过西欧比重。

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西欧和日本占世界GDP比重是呈下降趋势,中国和印度呈上升趋势。美国比重可能先是不变后是开始下降。到2020年中国经济规模会超过美国,印度经济规模会超过日本。到那时,世界经济将形成五大经济体,按经济规模的排序是:中国、美国、西欧、印度和日本。它们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在60%左右。

由于中国和印度参与世界经济,使得全球经济的劳动力或就业人数空前增加,就业参与率明显提高,从劳动力供给要素投入和劳动力转移两个角度看,不仅提高了中印两国潜在产出增长率,而且还提高了全球潜在产出增长率。

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一起飞期或崛起期的中点。这就是我们的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能够保持过去20多年的政治稳定、社会稳定,我们就会取得以往的经济增长率,也会打破经济发展的历史纪录。

开放市场和贸易规模效应。1950—1973年,中国贸易增长明显低于经济增长,贸易增长弹性只有0.54,属于封闭型或非开放经济类型,尽管这一时期全球的贸易增长高于经济增长。1970年中国商品出口额占世界总量比重为0.7%;1978年中国的贸易总额在世界上居第32位,几乎是一个贸易小国。70年代末,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占GDP的12%,是世界上这一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被世界银行视为长期极端闭关自守类型。

过去20多年中国迅速经历了从一个封闭经济到开放经济的过程,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全球经济并日益影响全球经济与贸易。中国在多方面加快贸易自由化进程:第一,1992年中国的加权关税税率为41%,到2001年降至12%,加入WTO后2005年降至9.8%,2006年之后进一步下降至6.8%;第二,1996年中国非关税贸易壁垒占各类贸易的2/3,2000年降至1/3,加入WTO后中国取消绝大部分贸易关税壁垒,根据WTO规则,国际贸易仅控制不到10%;第三,1994年中国废除双轨制汇率制度,实行单一汇率制度。

1978年时中国贸易依存度(进出口额占GDP比重)不足10%,到2004年已达到70%,大大高于其他大国的贸易依存度,如俄罗斯为55%,巴西为30%,印度为27%,欧盟15国为26%,日本为25%,美国为24%(WTO,2005)。

中国出口商品额占世界总量比重迅速上升,已经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中国的贸易总额到1995年已经上升为世界第10位;到2004年中国商品出口额占世界总量比重为6.5%,上升为世界第3位,排在德国(为10.0%)和美国(9.0%)之后。

中国在成为世界主要出口大国的过程中,也成为世界主要进口市场。1980年时中国进口商品占世界总量比重只有1.0%;在加入WTO之前的2000年中国进口商品占世界总量比重上升为3.4%;在加入WTO之后的2004年中国这一比重上升为5.9%,上升为世界第3位,排在美国(为16.1%)和德国(7.6%)之后。这是中国崛起为世界及其各国提供的主要的正外部性和外溢性,而且越来越大。

尽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不包括中国香港和澳门),但是她的贸易增长还有相当大的潜力。从世界现代经济发展历史看,世界贸易增长大大超过世界GDP增长。根据麦迪森(2005)估计,1820—2001年,世界贸易年增长率为3.93%,同期世界GDP增长率为2.22,贸易对GDP增长弹性高达1.8。其中1820—1870年贸易增长弹性最高,为4.5;1950—1973年为1.6,1973—2001年为1.7。中国自1978年以后,贸易增长也大大超过GDP增长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79—2004年,中国进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为16.7%,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4%,贸易增长弹性为1.8,与全球的贸易增长弹性是一致的。这不仅高于世界贸易增长率,也高于中国经济增长率。

预计到2010年中国贸易总额将达到2.4万亿—2.5万亿美元;2020年将达到8万亿—9万亿美元,相当于目前世界贸易额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