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些事你现在不做,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12075600000019

第19章 品味生活,思考人生(3)

我们尽可以用那五分钟,让自己的时间永远跑在前面。这时间虽然只是每天的二百八十八分之一,但也是无比珍贵的一天中的一部分。当我们提前五分钟坐到办公室或教室里时,我们马上就会意识到,这短短五分钟的时间是多么重要。这样一来,一天的24小时,也是如此迅疾。

惜时如金是古今中外成事者的不二法宝

古今中外有大建树者,无不惜时如金。古书《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汉乐府《长歌行》有这样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晋朝陶渊明也有惜时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唐末王贞白《白鹿洞》诗中更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妙喻。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把时间比作资本,德国诗人歌德把时间看成是自己的财产。法拉第中年以后,为了节省时间,把整个身心都用在科学创造上,严格控制自己,拒绝参加一切与科学无关的活动,甚至辞去皇家学院主席的职务。居里夫人为了不使来访者拖延拜访的时间,会客室里从来不放椅子。76岁的爱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他说,我只希望还有若干小时的时间,让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07 站在高层,俯看人生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你是否还在为生活而奔波?放松一下吧,偶尔奢侈一次,住一下酒店的最高层,坐在窗户旁边,伴着音乐,轻轻地喝一口微烫的香茶,放松疲惫的身躯,忘记那烦恼的琐事,让心伴着优扬的旋律,迎着沁人心脾的茶香尽情地驰骋。

某一天,当有人在路上问你,某某地怎么走啊,你挠挠头,说:“不好意思,我也不太清楚……”是不是突然有种感觉:生活了这么久的城市,怎么一下子变得那么陌生。

可是忘记了吗?我们每天走的路,不过是重复的一条路线,我们每天经历的不过是大同小异的人生。早晨我们走出家门,沿着固定的路线抵达公司、学校,傍晚再原路返回。或许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原因,所以即使生活了很久,也看不清这城市的全貌,或许只是从来没有用心,去试图了解它。

当我们已经习惯于呆在一处过平淡的生活,我们就忘记了它本身的特质。好像它应该就是这样的,没什么奇怪的。置身于涌动的人潮之中,穿梭于钢筋混凝土的高楼之中,我们好像已经习惯自己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尝试一下,在夜晚的时候,住到酒店的最高层,俯瞰自己熟悉而陌生的这整个城市。伴着夜里那依然闪烁的霓虹和街道上星星点点的路灯,你是不是能认出你每天走的那条路呢?你可能会愣愣地看着,然后感叹:原来这个城市是这样的!或许你会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这样不好吗?换个高度,去俯瞰这个城市,再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你才会明白原来自己如此渺小。

古语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个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不过只是会移动的一个渺小的点罢了。我们在人潮里隐没,不过是朵卑微的浪花,只是身处其中并不别扭,因此只是相信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属于我的那个城市。

每天的路线,某一班公车,那不过是一个平常的城市人所拥有的简易生活,但仔细想想,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哪怕你是一个富商、一个名人,你每天乘坐专车,在这样的角度看来,也只不过是一个点罢了。其实,也没有什么。而当你体会“高处不胜寒”,才能体会到,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你眼前所看到的从来就不是这个城市的原貌,而只是它微小的一部分。

品一杯咖啡,独自坐在窗前,俯瞰夜晚霓虹灯下美丽的夜景。抬头望望远方,那如点点星光闪烁的万家灯火。此刻,仿佛自己早已置身世外,将这个城市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将自己置身事外,我们才能够将自己看得更清楚。有时候,换个角度看自己,或许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如此博大,却也只能等到登顶时,才能感受到它的雄伟,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呢。给自己一个高度,换个视角看人生。

著名小说《海边的卡夫卡》赏析

《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先生的一本著名小说,讲述了一个狼狈不堪的世界的残酷的故事。书中,村上春树笔下的“世界边缘”固然是虚幻的想象世界,入口石也从来未曾存在过,但享受孤独,独看万千变幻的萧索心情怕是一致的。与现实生活中还清醒的人们一致,与在高楼上望着城市全貌的人们一致。但是,虽然萧索,但不自弃。村上笔下的现实虽然悲凉,但通过卡夫卡、中田这些相对清醒的存在者,他告诉人们,真实的人生应该是如何的,又该如何在此腐朽之中求得生存却不被同化。

于是不断做着返璞归真的努力,试图将世界恢复原样,却最终明白世界是无法改变的,能够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只需心中有方净土,在疲惫之后总会有处可去的。停歇于此,总能缓解心中郁结。这种形式的避世和懦弱,便不理解为消极了,反倒是乐观派特别的人生哲学。

不管你在做什么,世界就在那里。这就是生活,简简单单地就存在那里。川流不息的人群,车来车往的马路,我们都是渺小的一粒尘埃,无需躲藏,无需逃避,正像村上所说:“我返回了生的世界,不管这世界何等平庸且百无聊赖,毕竟是我的世界。”自己的那个世界就在那里,你看得最清明,活得就最纯粹。

§§§08 亲自拜访一位你仰慕的人

我是个偶像的崇拜者哟!我崇拜太阳,崇拜山岳,崇拜海洋;我崇拜水,崇拜火,崇拜火山,崇拜伟大的江河;我崇拜生,崇拜死,崇拜光明,崇拜黑夜;我崇拜苏彝士、巴拿马、万里长城、金字塔;我崇拜创造的精神,崇拜力,崇拜血,崇拜心脏;我崇拜炸弹,崇拜悲哀,崇拜破坏;我崇拜偶像破坏者,崇拜我!我又是个偶像破坏者哟!

——郭沫若《我是个偶像崇拜者》

我们所谓的崇拜,就是为一个人的外表所打动,或者被其人格魅力所影响,当然,后者更可以称得上是“仰慕”。但是仰慕归仰慕,真正的名人大多是我们无法亲眼见到的,只能通过新闻、资料了解到一些相关的信息,幻想着有天能跟偶像见个面,握个手。美滋滋地幻想着……当然,大多是不能实现的。

每个人心里都曾仰慕过某个人,或是歌手,或是舞蹈家,或是公众人物,或是企业家,或是作家,或是学者……多多少少,曾经收集过他(她)的海报,剪过他(她)的新闻,看过他(她)的资料,研究过他(她)的喜好,然后搜罗出一切的资源去跟随他(她)。不论热情能够持续多久,这都是一个正常的自然现象。

破一下格吧,去看看自己真正仰慕的那个人,他(她)真实的样子,可能没有你想象中那样英俊,没有你想象中那样亲切自然。不用在乎是不是会被称为“追星族”,也不用在乎是不是真的值得。仰慕一个人,这个人身上必定有你所敬仰的、喜爱的品格或特征,他(她)既然能让你对之钦佩,就必然有改变你、完善你的力量。那个你所仰慕的人,可能在其光芒背后一定付出过很大的艰辛。你见他(她)一面,或远观,或上前攀谈几句。崇拜的力量是巨大的,因为人们总是在偶像身上赋予了理想化色彩,使自我实现的愿望得到某种替代性的满足。

柴可夫斯基第一次见到托尔斯泰后的感言

1886年7月1日,我第一次去见托尔斯泰,心里惶惑不安,觉得十分害怕。我想,他只要瞧我一眼,就会把我心灵深处的秘密看透。在他面前,人绝不可能把自己心底里的邪念藏起来瞒过他。他会像一个医生检查病人的伤口那样,知道哪些部位最敏感。如果他仁慈(他该是仁慈的),便不去触摸这些部位,只用神情表示他什么都知道了;如果他无情呢,他就会要用手指头从最痛楚的地方戳进去。总之不管哪种情况,我都觉得可怕——不过他没有这样做。

这位最会透视人生的作家跟人相处的时候,显得单纯、直率而诚恳,一点也没有那种我原先害怕的“洞察一切”的样子。无需“提防”伤人,因为他压根儿不伤人。很明显:他不是要把我当做“标本”来研究,而是只想跟我谈谈音乐。他对音乐极感兴趣。

……托尔斯泰坐在我旁边,听我弹奏我的第一部四重奏中的行板。我看见,眼泪从他面颊上流下来。在我此生中,作为一个作曲家,我的奢望许是再也得不到比这更大的满足了。

人生如同一列单程火车,总有许多人与我们同行。或许他们不能陪我们完成整个人生旅程,但他们曾经与我们同欢喜共患难,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放假了,回家看看年迈的父母,和他们一起聊聊家常;联系儿时的小伙伴,彼此倾诉衷肠;珍藏一件凝聚情感的物品,给自己一个念想……珍惜生命中每一份至真的情感,感受浓浓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