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男科名家验案精选
12173900000030

第30章 性病 (3)

第6章 性病 (3)

患者有不洁性交史,就诊时见龟头、尿道口、冠状沟处有脓疱,糜烂及溃疡,自觉疼痛,诊断为“生殖器疱疹”。给予中药3剂熏洗。中药做法:雄黄30g,黄连30g,黄柏30g,百部30g,大黄30g,冰片20g,将药物加水1 500ml,煮沸15分钟弃渣,再将药液倒入干净盆内,趁热先以药液之蒸气熏蒸外阴,待药液降温后,用纱布浸药液湿敷患处,1日2次,1日1剂,5日为1疗程。3天后复诊,疱疹及糜烂溃疡处已结痂,继用2天,自觉症状完全消失。

按:组方中以雄黄、百部燥湿祛风,杀疥止痒;黄连、黄柏泻火解毒;大黄清热止痛;冰片清热解毒,凉血止痛,拔毒生肌。以上药物配合共奏清热解毒、燥湿生肌止痛之功,故能药到病除,发挥较好的疗效。方中雄黄有一定毒性,宜外用,内服须加倍小心。

汤志仁诊治经验

例3 王某,男,39岁。

患生殖器疱疹3年,反复发作,曾在当地某医院用阿昔洛韦、胸腺肽、干扰素等治疗,迁延不愈,平均两个月发作1次,十分痛苦。现自觉左侧臀部不适,阴囊潮湿且左侧有一簇红色小水疱,伴有疼痛感,累及小便,舌红苔薄黄腻,脉细弦。予增损双解散加减。处方:白僵蚕10g,蝉蜕6g,片姜黄6g,生大黄3g,防风3g,薄荷3g,荆芥3g,白芍3g,黄连3g,连翘10g,黄芩10g,栀子10g,黄柏10g,苍术10g,牛膝10g,滑石15g(包煎),穿山甲15g,徐长卿15g。10剂。服药2剂疼痛止,渗液减半。服10剂后症状消失。上方去滑石,加薏苡仁50g,配3剂打粉装胶囊服用,每日3次,每次3g,半年后随访未发。

按:笔者认为,本病多责之纵欲过度,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湿热之毒入侵下焦,下注阴部而成。增损双解散出自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为治温病方,原指征为温毒流注伤于阳明、太阴、厥阴、少阴等造成诸症,用于解散阴阳内外之毒。方中以僵蚕、蝉蜕为君臣之药,辛凉透邪,轻凉解郁,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为佐使之药,祛邪伐恶,行气散郁,建功辟疫,上下通行,降阴中之浊阴;复合黄连解毒汤、三妙丸及薄荷、荆芥、防风之品,清解湿热之毒,从而使人体气机升降有常,内外通和,杂气之流毒顿消,则生殖器疱疹可愈。

徐福松诊治经验

例4 丁某,男,52岁。2000年10月20日初诊。

患生殖器疱疹2年余,经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抗病毒、抗感染治疗,疱疹仍定期发作,且有频繁发作之势。患者情绪十分低沉,查阴茎局部有数枚大小不等的水疱,局部皮肤发红,患者感觉局部有烧灼感,舌红,苔腻,脉濡数。诊断为邪毒侵及宗筋,气血郁滞,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内服方:牡丹皮10g,丹参10g,赤苓10g,赤芍10g,败酱草15g,泽兰10g,泽泻10g,海螵蛸10g,白芷10g,清风藤10g,川楝子10g,茜草根10g,延胡索10g,甘草5g,山药12g,车前子10g,防风10g,防己10g。每日1剂,水煎服。

外用方:苦参20g,白芷10g,地肤子15g,石菖蒲10g,黄柏10g,金银花10g,蛇床子15g,野菊花15g,猪胆1具。水煎,先熏后洗阴茎,每次15min。

经上述治疗两个月左右,诸症悉平,至今仅复发两次,每次复发患者均用上方治之而见效,且近1年未见复发。

按:生殖器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生殖器及肛门部位皮肤黏膜而引起的一种复发性疾病,是一种较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中医学认为,本病是不洁性交,感受湿热、邪毒,湿热、邪毒下注阴部所致。反复发作除有邪毒的一面,还有正虚的一面。治疗本病,应紧紧抓住解毒化瘀、祛风祛湿、适当扶正等原则,内外结合,标本同治,能很快见效。

杨玉峰诊治经验

例5 王某,男,25岁。1998年4月3日初诊。

阴部水疱、溃烂、微痛,反复发作3个月余。3个月前有不洁性交。几天后外阴部不适,微红肿痒,并出现水疱,在当地某医院诊为“生殖器疱疹”。口服“阿昔洛韦”等药治疗而愈。但以后时有复发,两天前因劳累后又觉外阴不适,并有小水疱生出,于是来我科求治。患者食差纳呆,心烦失眠,大便干,小便黄。查体:包皮处有淡红色聚集米粒大小的水疱,疱液光亮、透明,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滑,取疱液做PCR检查,HSVⅡ-DNA阳性,诊断:生殖器疱疹。证属湿热内蕴,兼感邪毒,气阴已虚,予温胆汤加减。陈皮、半夏各10g,茯苓30g,枳实、竹茹各15g,板蓝根30g,狗脊贯众15g,车前子30g(包煎),牛膝、黄芪、生地黄各15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阿昔洛韦200mg/次,5次/日,同时用肤阴洁外洗,每日1~2次,7日后治愈,继续治疗4周,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按:单纯疱疹病毒(HSV)所致的生殖器疱疹,是目前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传染性强且复发率高,目前仍无治疗它的特效药物。中医认为其是因内有湿热,外感邪毒,湿热、邪毒相互搏结,下注于阴部肌肤而发。且湿为阴邪,黏腻而滞不易速去,日久损伤正气,故反复发作。笔者用温胆汤加清热解毒药,祛除病邪,调整人体功能,并结合口服阿昔洛韦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温胆汤组成为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生姜、甘草。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痰消;使以生姜、甘草益脾和胃而调和诸药。

笔者去掉辛热之生姜,加上板蓝根、贯众清热解毒,车前子、牛膝补肾,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解毒、安神定志之效。据现代药理研究:半夏、茯苓能增强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宿主免疫力;板蓝根、贯众对单纯疱疹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十一脏皆取决于胆”,故胆气对人的生理起着决定性影响。胆气壮,则人体能祛病抗邪。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可使机体对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的敏感性增加。精神因素如剥夺睡眠、丧偶、紧张、考试压力、孤独或激怒等均可降低免疫功能。本方化裁就是通过“温胆”而安神定志,解决患者患性疾病后的恐怖思想,使正气得补。胆气壮,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提高治疗疾病的目的。

戴晓萍诊治经验

例6 刘某,男,52岁。1992年2月2日初诊。

患者多于季节交替时,阴茎、龟头处出现水疱,已反复10余年,复发3个月余,局部瘙痒、疼痛、肿胀,开始为水疱,现破溃流水,难以行房事,且伴随双腿、前胸腹及后背出现丘疹,痛痒难忍,咽痛。多遇寒、遇热而复发。此前曾在某医院皮肤科治疗,经用抗菌素(APN、PN)及抗病毒药无效。经本院皮肤科做疱液涂片,最后确诊为“生殖器疮疹”。经外用无环鸟苷,内服抗病毒冲剂无效。患者身体高大壮实,面色稍黄,精神欠佳,双腿及躯干散在丘疹,其色暗有明显抓痕。阴茎及龟头处肿胀糜烂,舌红、苔黄稍厚,脉细。此证属内蕴湿热,外感风热毒邪,阻于肌肤,热传于肝胆,肝胆湿热下注于二阴,久病不愈,耗伤阴血。治应养阴血,祛风热,泻肝火。方用当归饮子去何首乌,以养血祛风,同时加熟地黄加强滋阴补血之功,加赤芍,清热凉血止痛,加白鲜皮、土茯苓,助清热燥湿之功,且可解毒止痒。诸药合用,共助滋养阴血、清热燥湿、祛风止痒之功效。

处方:当归12g,生、熟地黄各18g,赤、白芍各12g,川芎12g,荆芥、防风各10g,炙黄芪18g,蒺藜12g,龙胆草12g,土茯苓20g,白鲜皮20g,甘草6g。3剂,水煎服,1日1剂,分早晚温服。

1992年2月9日再诊:患者服3剂后瘙痒明显减轻,阴茎肿胀亦减轻,无新的水痘及丘疹出现。后在一大夫处辨为湿热中阻,用平胃散加清热药,服3剂无效。观其脉证同前,效不更方,继服前方5剂(2月2日方),煎服法同前。

1992年2月15日三诊:服药后症状全部消失,糜烂亦愈合,自觉出气热、咽干。继上方生、熟地黄加到20g,再加玄参12g,麦冬12g。用以加强滋阴作用,继服5剂,以调其善后。

1992年8月9日(立秋不久):阴茎处又起疱疹,局部症状基本同前,但无全身症状,脉舌同前,予前方10剂而愈,继服7剂以调善后,随访3年未复发。

按:生殖器痘疹属于中医热疮的范畴,是热疮中的前阴热疮型。《圣济总录》论述本病“热疮本于热盛,风气因而乘之,故特谓之热疮。”证明本病与风热有关。然而,此患者患病日久,反复10年,不能痊愈,此次发病持续3个月余,且破溃流水,耗伤阴血,加之湿热毒邪留恋肝胆,湿热下注,阴茎、龟头处出现水疱及溃烂、肿胀,风湿热邪阻于肌肤则躯干、下肢同时出现血疹瘙痒。故只有用养阴血、祛风热、燥湿解毒之法。方用当归饮子加减,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以达到扶正不恋邪,祛邪不伤正,扶正与祛邪并举的效果,使沉疴而舷。

唐定书诊治经验

例7 某男,39岁。

阴茎及龟头反复出现水疱1年余。1年前因不洁性交阴茎及龟头出现成簇水疱,并伴烧灼疼痛感,数日以后消退。但以后每月发作3~4次。自感乏力,易外感。尿道口有灼热感,舌质红,苔白,边有齿痕,脉缓。辨证为气阴两虚,兼夹湿毒。

处方:黄芪40g,白术10g,薏苡仁30g,黄精15g,北沙参30g,黄柏15g,板蓝根30g,白茅根15g,土茯苓15g,猪苓15g,生地黄15g,牡丹皮20g,上方服用1个月后,皮损未见新发,乏力症状明显好转,尿道口已不觉发热,后再予原方去黄精、黄柏、生地黄、牡丹皮,连服2个月,诸症消失,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按:反复发作的生殖器疱疹,大多以本虚标实为主。湿热毒盛为标,气阴亏虚为本。治疗宜健脾益气,除湿解毒。治疗重点在于扶正祛邪。方中黄芪、北沙参、白术益气健脾养阴,扶正固本;薏苡仁、猪苓、土茯苓健脾除湿;板蓝根清热解毒,兼能抗病毒;生地黄、牡丹皮凉血活血,以防湿热之邪伤津耗液。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养阴、除湿解毒的功效,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社会性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其在发展过程中可累及人体的任何器官和组织,影响患者的形、气、神各个方面,迁延不愈,不仅使患者丧失劳动力,而且威胁生命。本病最早于16世纪初因商务活动由欧洲传入亚洲,后蔓延至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梅毒横行,情况十分严峻,之后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一系列强制性措施下,至1964年左右,梅毒基本被消灭。但近20余年来,梅毒死灰复燃,特别是1996年以来,根据全国26个性病监测点的资料表明,梅毒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梅毒在中医中古称“微疮”“霉疮”“杨梅疮”“广疮”“疳疮”“下疳”等,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本病的规范病名定为“梅毒”。中医对梅毒较早就有研究。《本草纲目》谓“杨梅疮,古方不藏,亦无病者;近时起于岭南,传及四方”。《医宗金鉴》指出“总不出气化,精化二因,但气化传染者轻,精化欲染者重。气化者,或遇生此疮之人,鼻闻其气,脾肺受毒,故先从上部见之。……精化者,由交媾不洁,精泄时,毒气乘肝肾之虚而入于里,此为欲染,先从下部见之。”除此之外,早在金元时期,窦杰《疮疡经验全书》就有关于霉疮的论述。1632年陈司成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梅毒的专著《霉疮秘录》,该书对梅毒的认识及论治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在世界医学史上开创了用雄黄、丹砂等含砷的药物治疗梅毒的先河。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梅毒之病是由感受淫秽邪毒,蕴热化火,毒气内伤脏腑,外攻肌肤而致。其病变主要累及肝肾脾肺,早期梅毒以热毒邪盛实证为主,晚期以正虚、血瘀、湿毒为主。中医将梅毒的传染途径概括为以下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