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越读越有趣的经济学
12176700000113

第113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1954年菲利普斯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封闭经济中的稳定政策》,其中讨论的就是反应滞后对宏观稳定政策的影响。菲利普斯认为在做出结论之前要先搞计量分析,于是,他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研究。在1958年,菲利普斯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1861~1957年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就是在这篇文章中首先提出来的。

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1~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发现,名义工资的变动率是失业率的递减函数;即使当名义工资的增长率处在最低的正常水平,失业率仍然为正(菲利普斯的统计大约为2%~3%)。由此他画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叫菲利普斯曲线。

横轴U代表失业率,纵轴G代表通货膨胀率,向右下方倾斜的PC即为菲利浦斯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d)高时通货膨胀率(b)就低,当失业率(c)低时通货膨胀率(a)就高。

因此,菲利普斯曲线成为当代经济学家用以表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的重要观点可以被归纳为以下几点: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交替关系,两者可以并存;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为0;根据两者的交替关系,可以将其运用到宏观经济政策当中。

菲利普斯对该曲线的描述,引发了经济学界的兴趣及关注。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特意利用美国的现实材料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论证,发现此曲线的确适用。两大权威经济学家的证明,让菲利普斯曲线得到了学界更多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人在研究中开始使用菲利普斯曲线。当然,任何理论的提出,都会有人发出质疑。菲利普斯曲线也不例外。有些经济学家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只是一种有限适用的经济模型。他们指出,菲利普斯曲线之所以能被验证,是因为人们所采用的数据都是短期的,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可能会存在交替关系。然而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却未必会有同样的关系。因为,在长期中,这种关系迟早会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而被打破。

于是,学术界展开了激烈地讨论。到了20世纪70年代,突如其来的高通货膨胀率与高失业率,让菲利普斯曲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现实中反映的情况,同之前挑战菲利普斯曲线的学者们的观点更加吻合。这一事实的出现,成功地推翻了菲利普斯曲线存在的必然性。最终,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们都不得不承认,菲利普斯曲线的确需要修正。

但这并不能否定菲利普斯曲线的积极意义,至少在短期内,菲利普斯曲线还是适用的。因此,政府仍旧可以根据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失业率低而通货膨胀率高时,采用紧缩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反之,在失业率高而通货膨胀率低时,采用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

总之,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为政府应对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法,具有较大贡献。

概念点击

【名义工资】工人付出劳动力时所得到的以货币表现出来的工资,也就是未经过价格修正的货币工资。名义工资不能确切反映出工资的实际水平,因为名义工资不变,实际工资可以因为物价的涨跌而降低或上升。

【实际工资】指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取得的劳务的数量,它较确切地反映了工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在生活资料价格和劳务收费不变的情况下,名义工资的增长就表现为实际工资的提高;如果生活资料价格和劳务收费提高,以及赋税等加重,那么,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提高时,实际工资就会呈现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