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药一般常识 (6)
确实,有些治疗慢性病的中药处方很大,往往有20多味药,偶尔还会有30甚至40多味药的情况。同时,不少药物本身质地蓬松,常见的有夏枯草、金钱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等,都会占去煎药锅的大部分空间。而且在加水煎煮时,此类草药还会像海绵一样吸取大量水分,甚至药液。若有类似情况可采用如下煎药法:
1.煎汤代水法如果一张处方中既有大量蓬松的草药,也有一般药物。可将整个药包分成两份,一份为蓬松、占地方的药,另一份为其余药。先加足水量煎煮前者,完成后滤出药液后再以药液去煎剩余药物即可。
2.分煎合汁法将大药包一分为二,一份为蓬松药,一份为剩余药。两者分别煎煮后,各滤取汁液对匀后服用。
3.多汁浓缩法将整包药仍放一起煎煮,但需要煎熬3次。每次取汁300~400毫升,然后将3次取得的药汁混合在一起,静置片刻,取上层清液(弃去下层沉淀物)放入药锅。加火浓缩至500~600毫升,分2次饮用。
十、煎药的沉淀物该不该扔
煎得的一碗中药汤液,其色棕黑,其状浑浊,其味苦涩。放温服用后,碗底常有泥糊状沉淀物。因药材饮片本身具有一定颜色,煎后药液呈棕黑色,人们以为必然,很少有所多想。对其苦涩味,因为人们多有一句金玉良言作认识基础,即“良药苦口利于病”,故对药味之苦,并不视为坏事,却大有苦中有乐的心境。对药液的浑浊之状,是好是坏,茫然者众。至于碗底出现的泥糊样沉淀物,到底是加点水搅混服,还是干脆弃掉,则是面临的实际问题,切勿小看,直接关系药效。
为了确定对中药煎得的汤液在碗底所出现的泥糊样沉淀物是服是弃,现将黄连与甘草共煎所能出现的情况,作个大体介绍,则可能有助于患者做出正确选择。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连素等生物碱,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甘草酸、甘草次酸等酸性成分。这两类成分的水中溶解度较大,故在用水煎煮时能够由中药饮片中溶出,两种药共煎时,各自进入水中的黄连素和甘草酸,有可能在水液中相遇,形成水中溶解度较小的盐或复合物,以微细颗粒状固体悬浮于煎液中,使煎液变浑浊,如果将此煎液放置,则可能沉淀到碗底,形成泥糊状物。有人做过实验,黄连与甘草用水共同煎煮,如果甘草用量较大,所得汤液,放置澄清,则上清液可以达到不苦,但抑菌效果大大降低。
这就表明,具有抑菌作用且味又极苦的黄连素,被沉淀到碗底,即在泥糊样物中了。可见,如果将含有黄连和甘草的处方共煎时,所得汤液在碗中放置后,碗底所得的泥糊状物,若弃之不用,显然会影响药效。正确的作法,还是再往泥糊状沉淀物中加点水,并搅混,将此浑浊液再服完,是合适的。中医药学有很多同时含甘草和黄连的著名方剂,如《伤寒论》中黄连汤方为黄连、干姜、桂枝、半夏、党参、甘草、大枣,葛根黄芩黄连汤方为葛根、黄芩、黄连、甘草,《保命集》中的芍药汤方为芍药、黄芩、当归、槟榔、黄连、大黄、木香、甘草、肉桂等方,煎得的汤液,放置后碗底出现的泥糊状物,可以加水搅混再服,或者干脆将整碗汤液搅拌后再服,不弃为宜,其他含此二药共煎所得汤液,均按此法服为宜。
黄连素属生物碱类化合物,即具碱性,而含生物碱的中药较多,如乌头、附子、麻黄、防己、贝母、苦参等;甘草酸属酸性物质,而含酸性成分的中药亦还有不少,如大黄、乌梅等。当一个处方中,有含生物碱类成分的中药,又有含有机酸类成分的中药,这类处方中药物共同煎煮所得药液,在服用时,对碗底所出现的泥糊状物,同样以服入为宜。另一方面,生物碱类化合物不仅能与有机酸尤其大分子有机酸形成难溶于水的盐类物质,并且能与鞣质苷类化合物形成难溶于水的复合物。而含鞣质苷类化合物的中药,就更多了,虽然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完全阐明那些药物间所形成的难溶于水的物质,是有效还是无效,但为保险起见,即为了确保药效起见,还是不要将泥糊状物弃掉,尽可能服入为宜。
对于中药煎得的汤液,虽然古代医家尚不知哪些化合物可能产生水中难溶解的物质,或者说尚不明了共煎中可能产生沉淀物的道理,但在临床实践中,却已注意到,不能轻易除去所产生的沉淀物,所采取的办法,其中就有药液过滤。目的就是让沉淀物进入药液,供服用。就是在今天,此法仍然沿用,即仅用一层粗纱布或网布过滤。总之,喝中药汤剂,虽然较浑浊,但混中有道理,切勿图好看、好服而将中药汤液轻易制成澄明液。煎出物全喝为好。
十一、中药煎煮前宜泡不宜洗
一些人在煎煮中药之前,总是先用清水将中药洗一遍,认为这样做能保证卫生,其实这是不对的。中药在煎煮之前,不宜水洗,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水洗可使药材中含有的水溶性成分流失这是由于不少药材中含有水溶性的糖和苷类成分,水洗后,这些有效成分必将有一部分溶于水而流失,导致药效降低,影响治病效果。
2.水洗可使粉末类药材流失中药方剂中有不少药材是粉末状的,有的在配药时还要研碎,如龙骨、牡蛎、滑石粉等,如果先用水洗一遍,必然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损失,因而影响疗效。
3.水洗可使部分药材辅料流失有的药材(如醋制延胡索、蜜炙麻黄、酒制大黄、胆南星等)在炮制过程中加入了蜜、醋、酒、胆汁等辅料,而这些辅料都是易溶于水中的,若用水洗,会导致部分辅料流失。
由上可知,中药在煎煮之前是不宜先用水洗的,否则会人为地造成有效成分的流失,影响治疗效果。
顺便说一下,中药在煎煮前,应用水泡一下。这是因为,中药材大多数是以植物为原料,有不少植物药内含有蛋白质和淀粉,如果这些植物药不经水泡,一加水就立即煎煮,那么蛋白质遇热就会发生凝固,淀粉也会糊化,这样就会妨碍有效成分的煎出。因此,中药煎煮前,一般应先加冷水浸泡30分钟至1小时,让水分能浸透药物,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先溶解一部分在水里,以使其能充分煎出。加水的量一般应掌握在浸过药材并超过2~3厘米为宜。
十二、如何煎煮滋补中药
1.用具有讲究煎煮药用具应选陶瓷沙锅、瓦罐或搪瓷器皿,铁、锡、铝等金属器皿均属禁忌之列。
2.水火要相宜水指水量,火即火候。煎补药时将药放入锅内,加清水浸没药材,头煎水量以浸没药材半寸为宜,二煎以水浸没药材三分为宜。一般先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再经文火头煎40~60分钟,二煎40分钟左右。
3.锅盖要盖严煎药时为使药物煎透,必须严加锅盖。特别是滋补药品的贵重药品如人参、鹿茸等更应关盖文火煎熬。滋补药应煎2或3次,每次煎成200~300毫升为宜。
4.辨类煎仔细煎补药时,如药中含有鳖甲、龙骨、龟甲、珍珠母、虎骨、鹿角等骨质、贝壳类补药,应先打碎煎30~40分钟后再下其他药物同煮;而黄芪、党参、首乌等调理滋补药应用文火久煎1小时再复煎一次,以免浪费药材。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等,应在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以免与其他药同煎时黏合煮焦。某些贵重药应另煮,如人参就另切成小片,放入盖蛊内,隔水炖2~3小时。亦可用水磨汁或磨成细粉后调服。
5.时间要适宜补药煎好后,应将头煎、二煎、三煎混合,分晨起空服或晚上睡前服用较好。一般放置时间不宜超过12小时,以免药效成分损失。
十三、煎药用水古今谈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年幼时得了一种病,任何名医仙药都不见效,后遇一位瘌头和尚诊治,说是胎里带来的热毒,开了一个“海上方”,另给了包药末子作引子。宝钗服后见了效。这“海上方”实际上除了露、霜、雪和蜂蜜外,再就是四种花。即春天的白牡丹,夏天的白荷花,秋天的白芙蓉,冬天的白梅花四种花的花蕊。
露、霜、雪都是中药煎药常用的水,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内藏无穷奥秘,就以煎中药的水而言,历来甚为讲究,不像现在,不论煎何种中药,均是一罐自来水煎而服之,疗效便打了折扣。那么,过去煎中药非常有讲究的煎药用水有哪些呢?
雨水:指立春时的雨水,咸平无毒,禀升发之气,宜煎发散及补中益气类药。
露水:指秋露频繁时收集的水,宜煎祛暑、润肺之药。
液雨:立冬后十日谓入液,至小雪为出液,在这段时间里收集的雨水叫“液雨”,宜煎杀虫、消积之药。
雪水:其性大寒,宜煎煮治疗时气瘟热、癫狂等疾病的药物。
潦水:降注雨水谓之潦,空中所接称潦水。可煎调脾胃、祛湿热的药,取其味薄不助湿热之功。
东流水:即江河溪流水,用以煎熬调治病后虚弱、脾胃不足、劳后阴虚等病的药。
逆流水:即江河中洄澜之水,其性逆而倒上,可用以煎煮因卒中中风、卒厥、头风、疟疾等病的药。这东流水、逆流水,古人无非是取其流水不腐、新鲜、干净之特点。
井水:多用以煎熬治热痢、反胃、消渴等药及补阴、退虚火的药物。井水经自然过滤后,明净卫生,是农村中较为理想的煎药水。
温汤:指温泉水,多配合中药,外洗疥癣、皮炎、风湿关节疼痛、半身不遂等疾。
阴阳水:即生水、开水各半和匀,用以煎调中、消食、涌吐之类药物。
自来水:这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煎中药水,洁净卫生自不待言,但不应现接现煎,以干净容器上午接、下午煎较好。否则,氯重味涩。
十四、贵重中药的煎煮
贵重中药是指具有滋补强壮作用的中药材,如鹿茸、人工麝香、牛黄等。因为这些药材贵重,在煎煮时更应当考虑到煎煮用具、用水量、时间等问题,如陶瓷沙锅,它具有受热均匀缓慢、化学性质稳定等特点,故沙锅应作为首煮用具。不能使用铜器、铁器,因其易和某些中药成分起化学变化,产生副作用,从而影响疗效。
煎药应用自来水、井水或干净的河水,有条件的使用蒸馏水。水一般以超过药物表面2~3厘米为度。煎药时应先用旺火将药液煮沸,然后再用文火煎30~35分钟,这样可以使药液浓厚,药力久。应指出的是,这些贵重的药液最好不要和其他药物同煎,以免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物吸收,所以应单煎取汁,再倒入其他药物中一同服用。
中药服用知识
一、中药汤药的十种服法
中药指汤药而言一般服法是1天2次,每天早、晚各服1次,或1天3次,分早、中、晚各服1次,但根据治疗需要,具体还可分下列10种。
饭前服:一般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这时胃是空的,服药后,大部分能直接和消化道黏膜接触,可以较快、较多地被吸收而起作用。
饭后服: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或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药,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避免吸收太快,导致中毒。
冷服:一般是指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应冷服。冷服有两种含义:一个是指寒性药剂放凉后服,如治疗大热实证病症者;再是指热性药剂冷后服用,如治疗真寒假热病症。
温服:凡平和的药、补益的药,均宜温服,使其益气,增强补益的功能。
热服:凡伤风感冒、解毒的药,宜趁热大口服下,以达到发汗目的;祛寒通血脉的药也如此。
顿服:是指药性峻烈的小剂量汤药,要一次服完。目的在于使药物在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发挥其最大效应,如通便、化瘀血等。
频服:凡咽喉病者、呕吐病者,宜采用多次频服的方法。缓缓服下,能使汤药充分接触患部,较快见效。
空腹服:凡滋补的汤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充分吸收。
睡前服:安眠镇静的药,宜睡前服用。此外,有积滞、胸膈病者,服药后宜仰卧;有头、脑、耳、目病者,服药后,宜就枕而卧;有左右两肋病患者,服药后要左右侧卧。
隔夜服:主要是指驱虫药,在睡前服一次后,第2天早晨空腹再服用一次,使肠道寄生虫更易被麻醉或杀死,以便排出体外。
二、汤药的正确服法
在服中药汤剂时,广大患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是选择何时,如何服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疗效。
正确的服药方法是:煎药前用冷水浸泡半小时,以利有效成分的溶出,解表药大火急煎,沸后即可;滋补药用小火煎煮,煎药时间1小时。一剂中药一般煎两次,可将头煎与复煎合并混合均匀服用,一天分两次服完。倒出第二次煎液时,应用纱布将药渣包好,绞取药液,以尽药力,减少浪费。若病情危重而需服峻烈性药,常采用1次顿服,咽喉病患者,宜多次频服,缓缓咽下的方法,使药液与病灶得到充分的接触,迅速奏效;呕吐患者的用药量宜小,也可采用多次频服的方法;治疗皮肤病的药物,可将头煎内服,二煎外洗;治疗中医痹症的药物,也可采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