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家用中药小百科
12178400000007

第7章 中药一般常识 (7)

第一章 中药一般常识 (7)

汤剂一般都宜温服,以免药液偏冷偏热对胃发生刺激,引起呕吐或胃脘不适。但发散风寒药最好热服,热病用寒药宜冷服,寒病用热药宜热服。还有如温服分数服、日服、夜服、顿服、少少含咽、代茶等等。这些服法,均因证因人而定。如危重病须连进大剂,才望生机,小儿徐徐咽服以防呕吐等等。

服药的时间也很重要。一般而言,滋补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和泻下药宜空腹时服;健胃药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宜饭后服;其他药物也应饭后服;而安眠药,宜睡前半小时服。无论饭前饭后,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疗效。急病,则不拘时间,可随时服用。一些古方更有其特殊的服法,如鸡鸣散,自古以来都是要求在天明前服用,效果最佳。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也值得注意:一般服药期间应忌生冷,油腻、辛辣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

三、中药冷服热服有讲究

中药煎好后,放到药液不冷不热时服叫温服,一般患者都采用这种方法服药,但有些汤药须冷服,有些汤药须热服,细究起来,还是有些学问的。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属于脾胃虚寒的、风寒感冒、寒凝痛经、阴萎阳缩等症都需要热服,即用旺火煎药,沸后5分钟取其汁,稍停,趁热服下。热服可助发汗,疏散风寒,温通经络。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胆囊炎、尿路感染、高热的患者,往往出现口干喜饮,舌红苔薄黄,便秘尿黄等表现,中医常常使用清热解毒,泻下通便类的寒凉性药物,这类药物的煎煮时间比治感冒的药物时间长一些,而且必须冷一冷再服。这种温药热服,凉药冷服的方法是中医根据疾病的寒热性质而定的,也是中医治病用药的一个原则。注意中药的冷服与热服,不但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还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四、服中药五注意

1.不要服用发霉的中药发霉的中药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致癌物质,只有在280℃的高温条件下才能被破坏裂解,一般煎煮,破坏不了黄曲霉素,所以,发霉的中药有可能致癌,不宜再服。

2.不要服用煎糊的中药煎糊的中药,其有效成分已被破坏,起不了治疗作用,甚至还会起相反作用;煎糊的中药还含有致癌物,服用后有可能诱发癌症,故煎糊的中药不要服。

3.不要服用过夜的中药汤剂有些人,喜欢将煎好的中药留一半到次日服,或将翻渣煎的中药留到第二天服,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据对中药汤剂中有效成分溶存率的研究,发现沉淀反应会影响汤剂中的有效成分。药液放置时间一长,其中各种化学成分之间容易发生各种化学反应而产生沉淀物,沉淀物越多,相应的有效成分就减少。所以过夜的中药汤剂不宜服用。

4.服中药不要过量中药相对西药来说副作用小一些,但中药中也有剧毒药,如服用过量,也可引起中毒。有些人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以为中药无毒性,服多些无关要紧,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服用云南白药过量,可引起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不良反应,甚至造成肾功能衰竭。又如六神丸、六应丸、梅花点舌丹等中成药内含赡酥,具有毒性,服用过量导致头晕、胸闷、心悸、气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周及四肢麻木,大汗淋漓等中毒症状。此外,巴豆、乌头、附片、半夏、苍耳子、雷公藤、甜瓜蒂、木通、苦楝子等中药若服用过量,也可发生中毒反应而危及生命。

5.服中药要注意忌口根据辨证施治的服药原则,寒证需服温中的药物,忌吃生冷食物;热证应服清热药物,忌食辛辣食物;虚证需服滋补药物,忌吃破气的食物;实证需服攻破药物,忌服肥甘油腻、辛辣刺激、滋补食物。服中药时注意忌口,可使药物充分发挥治疗作用。

五、服中药时呕吐怎么办

口服中药汤剂时,有些人会出现恶心,或呕吐现象,给继续用药带来困难,下面几种方法,有一定的止吐作用。

1甘草20克,水煎服,不吐时再服汤药;

2服药后呕吐不止时,可在汤药中加1~2汤匙10~20毫升姜汁,或服药后再服一些姜汤;

3白芷面6克,以舌舐咽;

4服药后喝些绿豆汤,也可止吐;

5服药时要凉温适口,吐后再服时,可先喝一小口,不吐时再喝第二口,若此时不再吐时,表示胃口已适应,可徐徐服之。

上述方法,可任选一种,若方中有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等药物时,不可用甘草止呕。

六、变温可改善中药苦味

中药汤剂味苦难咽,许多人都在服中药时加点糖,以调和药物的苦味,这样虽有利于药物下咽,却使疗效降低,这是因为糖能抑制某些药的药效,干扰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吸收,且有利尿作用;糖可解除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有些药物是借助药的苦味或其他异味的刺激来起作用的,有些患者也不宜吃糖,如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那么,怎样才能减轻中药的苦味又不影响疗效呢?研究发现,改变中药温度可改善中药苦味。

人体口腔内温度一般为37℃左右,舌根下又高于舌面半度左右,味觉器官即味觉神经纤维分布在舌面,当汤药温度与舌周围温度一致时,味觉神经最敏感也就是最苦;若温度高于37℃或低于36℃时,苦味就会减弱。因此,中药汤剂的温度以31.5~36℃时服用最为适宜。

七、择时服药疗效佳

选择有利时间服用中药,以顺应人体生物节律的变化,可以充分调动人体有利因素和积极的抗病能力,增强药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从而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那么,何时服药疗效最佳呢?

1.根据患病部位选择

1病在胸膈以上者,先进食而后服药。如肺系、头面部疾患,饭后服药有利于药物上浮而接近病灶。

2病在心腹部位以下者,先服药而后进食。如脾胃、肛肠等处疾患,饭前服药有利于药物下沉而接近病灶。

3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早上服药。清晨四肢血脉血流充盈,有利于药物直达病所;空腹可促进药物及时吸收,有利发挥药效。

4病在骨髓者,宜饱腹而在夜间。夜晚9~11点人体代谢活动趋缓,而生长激素分泌旺盛,此时服药适应了肾脏功能活动和脊髓吸收缓慢的特点。饱腹可维持药力长久,同时降低药物对胃肠的刺激。

2.根据药物的作用特点选择

1补肾阳药宜清晨服。清晨5~7点为大肠所主,此时服用补肾阳药有利于吸收入肾。这是根据人体十二脏气血流规律与一日时晨十二地支计时相结合的择时方法。

2行气利湿药宜清晨服。此时人体阳气生发,有助于升腾气化水湿,增强药物疗效。

3催吐药宜清晨服。人体内自主神经夜间活动旺盛,支配腔道平滑肌蠕动,痰浊等物清晨多聚积于咽喉,易于排出体外。

4发汗解表的药宜午前服。午前为阳之分,当发汗;午后为阴之分,不宜发汗,过汗则易损伤阳气。

5益气升阳药宜午前服。阳气升发之际配以升浮药物,有利于病邪的驱除。

6驱虫药或泻下药宜午后或子夜空腹服。这是结合寄生虫的活动特点,同时根据人体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促使病邪与虫体及时随大便排出。

7滋养阴血药宜入夜空腹服。夜晚9~11点为肾脏最后当令之时,补阴药空腹服用有利于药物被迅速吸收。

8安神药宜睡前服,有利于卧床后尽快过渡到睡眠状态。

上述情况是对一般疾病而言,若病情特殊则另当别论,如猝然卒中中风,误食毒物等,应不拘时间立即救治。病情严重者,亦有1日连用2剂以上者,如感冒发热等,总之是根据情况灵活掌握,酌情施治。

八、冲服中药有学问

有些中药,常常需要冲服,若冲服不得要领,往往适得其反,那么,怎样冲服中药呢?

大黄、番泻叶等清热泻下药,一般可用开水另泡备用,待服中药时兑入汤剂中服下,大便每日泻下2或3次时即可停服。

朱砂、珍珠粉等药物质重且难溶于水,可先将药末撒在舌面上,而后用温水冲下,此类药物淡而无味,放在舌上无不适感。

三七粉、羚羊角粉、水牛角代犀角粉等,可先放入小勺中间,用温水搅成糊状,而后用水冲下,可避免呛喉。

阿胶、龟胶、鹿胶、鱼鳔胶等,质地较硬,可先捣成小块,再加开水溶化,若化不开时,可加温促使其溶化,而后兑入药液中服用,或单服。

琥珀粉、生地黄汁、竹沥、藕汁、甘蔗汁等,可兑入煎好的中药中随同服下。

九、服中药应注意小节

服中药除了要煎服得法,用量得当,还有一些小节须注意。

1要视病情、药性的各异,调整汤药的温度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

2有些中药服用不当易致呕吐,要加以注意。如香薷,热服易致呕吐,当以冷服为好。

3精心护理:服发汗药后即须安卧。服辛温发表药宜盖被取微汗以助之,而服辛凉发表药则不宜捂被。

4观察疗效。凡服发汗药者,只宜取得通体微汗,不可令人大汗淋漓,以防发汗太多而虚脱尤其老年人。若发现服药后汗不出者,可加服些热开水或热稀粥,以助药力。

5服发汗药后,不可即食酸味食物及冷饮。

6服催吐药应嘱患者束紧肚腹,服用后不即吐者,可用羽毛或手指探吐,再饮些温开水或生鸡蛋清;但如出现吐而不止者,可食些冷稀粥或饮凉开水。

7在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及辛辣与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与疗效。一般来说,服用清内热的中药不宜食用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热性的食物;在服温中类药治疗“寒证”时,应禁食生冷食物;哮喘、过敏性疾病的患者,应少吃“发物”,如鸡、羊、猪头肉、鱼、虾、蟹等;水肿患者应少食咸性食物;皮肤病及疮疖患者应忌食虾、鱼、羊肉等。单味中药与食物的配伍禁忌在中医学文献中亦有大量的记载,如甘草、桔梗、乌梅忌猪肉;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蜂蜜忌生葱;天门冬忌鲤鱼;白术忌大蒜、桃、李等。

十、中药不能随便加糖

中药煎成的汤剂多数比较苦涩,往往有些人受不了这种“苦”,不加糖就喝不下去。一般人也赞成在汤剂内加糖,因为他们认为药房内所出售的各种冲剂、糖浆之类的成药都是加了糖的甜药。其实,这仅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想法。药里加不加糖,能否加糖,是一门深奥而严谨的学问。

首先,药物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糖特别是红糖含有较多铁、钙等元素和杂质,一旦中药中所含的蛋白质和鞣质等成分与糖结合,便会产生化学反应,使药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变性,继而浑浊、沉淀。这不仅影响药效的发挥,而且还会危害健康;其次,有些药必须利用苦味来刺激消化腺的分泌,才能发挥疗效。如果加了糖,就会使药物失去作用,达不到治疗效果;再次,糖会干扰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吸收,抑制某些退热药物的药效,降解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所以,服中药时不能随便加糖。

十一、喝苦涩中药有良方

大多数中药味苦,难于进口。有时候,有的病又不得不连服多剂,有些人真的是皱着眉头,含着眼泪吞服。下列祛苦六法,可以参考。

1.掌握服药时间在1天24小时内,机体有两个吸收药物的“黄金时期”,1个在上午8~10点,1个在下午2~3点。苦味中药可在饭后上述时间内服用。

2.掌握药液温度中药的服用讲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但苦味中药的服用可不拘泥于此道。有关专家研究证实,舌头对37℃以上的温度更为敏感,因此,苦味中药汤液的温度应控制在15~37℃,这样既可防止烫嘴,又可纠苦味艰涩之偏。

3.掌握含、咽部位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以舌尖最为突出。因此,药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

4.掌握服药速度药液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觉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药的服用力求干净利落,转瞬即逝。

5.服药后喝适量温开水这样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液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的苦味。

6.添加调味品在苦味药液中加入蜂蜜、蔗糖等,但对黄连、胆草之类,尽量少用或不用调味品。若有必要可酌配甘草、大枣之类调和。

十二、怎样泡服药酒

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浸在酒中,即成药酒。药酒有通血脉,行药势,散诸痛,祛风湿之功,是冬春季节调治进补的佳品。那么,怎样泡服药酒呢?

先将买回的药材打碎或剪短择净后,再用冷开水浸湿,这样既可洗去脏物,又可防止药材吸酒太多,然后取出,放在玻璃瓶或罐里,兑入白酒。一般干药与药材之比为1∶7~10,至少也应将药材全部淹没,最后,将口封严,每天摇动数次,以使药材的有效成分充分析出,浸泡半个月后即可饮用。有些贵重药材,可将酒饮完后再浸泡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