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校不教,但你一定要懂的99条人生经验
12179700000022

第22章 学校不教,但你一定要懂得的心态修炼之道(1)

§§§第一节 别拿他人的错来惩罚自己

学会辨听,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批评

人人都喜欢被人夸奖,很少有人喜欢被别人批评,但“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一些好的批评却是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有效途径。

生活中就是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每天好像闲来无事,就喜欢议论别人,对别人指指点点,说别人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时,被议论的人如果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就常常被他人所左右。

下面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一个父亲带着儿子和一头驴走在墨西哥城的大街上,父亲骑在驴背上,边走边哼着歌儿,儿子牵着驴,没精打采地走着。

“真是可怜的孩子啊。”一位过路人望着儿子说,“瞧他的小短腿,怎能跟得上驴子的步伐呢?他父亲懒洋洋地骑在驴背上,让孩子吃力地在后面走,怎么忍心啊!世界上也有这样的父亲!”父亲听见过路人的话,感到很惭愧,赶紧从驴背上跳了下来,让儿子骑上去。可是,没走多远,又有一位路人指着他们说:“真是丢人啊!儿子骑在驴背上,神气活现的,他可怜的老父却要步行着。”

过路人的这句话深深地刺伤了儿子的心,于是他请父亲也爬上驴背,坐在他后面,两人一起坐在驴背上,赶着驴子前进。

然而,没过一会儿,一个女人的声音传进他们的耳朵:“你们见过这种事吗?多残忍啊!这可怜的驴,背都被压弯了,可这父子俩却悠闲自得地骑在上面,这可怜的生灵啊!”

父子俩一听,发现自己成了人们攻击的靶子。于是,爷儿俩二话没说,赶紧跳下驴背。

可是,没走几步,有个家伙就笑话起他们来了:“感谢真主,我没他们这么愚蠢,为什么你们放着这头不驮东西的驴不骑,却用脚走路,哪怕骑上一个人也好啊!”

父亲听了后对儿子说:“不管我们怎样做,都会有人反对。我想我们应该自己考虑考虑,到底怎样做才对。”

故事中的父子就是被他人之言所左右的典型事例,不时地变换着自己的做法。可是,不管他们怎么做,最终都无法尽如人意。父亲在最后领悟出一个道理:无论他们怎么做,都会有人反对,自己应该考虑清楚,决定怎样做才对。这个故事虽短,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他人之言,可听可不听。然而,生活中的我们很多时候都像故事中的那对父子一样,常常被他人的言词所左右,从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但丁在《神曲》中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在这个世界上,有人爱议论长短,有人爱搬弄是非,有人工于心计,有人意图不轨,有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惜中伤他人……所以,面对他人的言论,我们要明辨是非,故意诽谤我们的言词,故意挑剔的话语,我们没有必要记在心里,完全可以采取充耳不闻的方式,做好自己决定要做的事就可以了。而对于那些好的批评,好的建议,我们则要虚心接受,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自己,不断取得进步。

下面有一个虚心接受批评的故事:

有一次,林肯为了取悦一个很自私的政客,便签发了一项命令,调动了一些军人。爱德华·史丹顿接到林肯的命令,不仅拒绝执行这项命令,而且还大骂林肯签发这种命令是笨蛋的行为。

林肯听到史丹顿说的话之后,显得非常平静,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平静地说:“如果史丹顿说我是个笨蛋,那我一定就是个笨蛋,因为他几乎从来没有出过错,我得亲自过去看一看。”

见到史丹顿后,林肯知道自己确实签发了错误的命令,于是收回了成命,并且还拍着史丹顿的肩膀说:“只要是诚意的批评,有建设性的批评,我都非常欢迎。”

人人都喜欢被人夸奖,很少有人喜欢被别人批评,但“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一些好的批评却是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有效途径。林肯能成为一代伟人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在被他人称为笨蛋时,依然能镇定自如,确定自己错后,还及时改正。

其实,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当我们犯了错误时,别人的批评不是对我们个人本身的不满,此时的批评是对我们有益的,而不是无中生有的挑剔。因此,我们应该坦然接受善意的批评。因为它们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存在着哪些不足和缺点,以便能逐步弥补和改掉它们,进而来完善我们自己。

有一句话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事实确实如此,一个强者是为自己的目标而活;一个没有主见的人才被周围的是非议论所左右。因此,我们要小心处理他人之言,接受善意的批评。

1.坦荡坦然,处之泰然

人生在世,如果想做的每一件事都不被他人所议论,是不可能的。他人之言,就其内容而说,有符合事实的,也有不符合事实的;就其动机而说,有善意的,也有恶意的。因此,面对善意的言论,我们可以接受以检视自己,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对那些恶意的言论,我们应坦荡对待,充耳不闻,做好自己的事,让别人去说吧。

2.保持自己的原则和本色

有些人就是喜欢说三道四,搬弄是非,总是对别人指指点点,鸡蛋里挑骨头,这也不对,那也不对。面对这种人,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对方的动机,如果动机不良,我们就不要中了别人的圈套,保持自己的原则和本色,不被他人所左右。

别让生气毁了你

在生气的时候,说了伤人的话,尽管道歉了,但伤痛却永远留在了别人心里。即使别人嘴上原谅了你的无心之失,但是伤痕就像钉孔一样难以磨灭。

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一些小事而生气,虽然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不想这样,但是我们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生气就像一把双刃剑,不仅刺伤了自己,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还会刺伤别人,影响人际关系。

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胜,曹操败走。然而,此时孙刘两家为各自利益都盯上了荆州要地。刘备没有领地,急欲取荆州之地为基业,而孙权也欲取荆州,这样可以踞长江之险,与曹操抗衡。刘备和孔明屯兵于油江口,准备夺取荆州。周瑜见刘备屯兵,知道他有夺取荆州的意思,便亲自赴油江口与刘备谈判,而且决定如果谈判破裂,就先打刘备,再取南郡。

刘备在孔明的授意下,允诺只有当东吴攻不下南郡时,自己才能攻取。其实,他的心中非常忧虑,担心东吴攻下南郡之后,自己就无处容身了。然而,孔明却宽慰他说:“尽着周瑜去厮杀,早晚叫主公在南郡城中高坐。”当时,曹操虽走,却留下猛将曹仁守南郡,心腹大将夏侯守襄阳,攻打有相当大的难度。果然不出孔明所料,周瑜在攻打南郡的时候,确实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吃了好几次败仗,而且还中了毒箭,但是他最终还是将曹仁击败。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当他来到南郡城下,准备进城的时候,却发现城池已被赵云袭取。此时,又有探马来报,荆州守军和襄阳守军都被诸葛亮用计调出,城池已都被刘备夺取。周瑜十分愤怒,暗暗发誓:“不杀诸葛村夫,怎息我心中怨气!”

刘备取了荆州之后,周瑜派鲁肃去讨说法,刘备狡辩道:“荆州本是刘表的地盘,如今刘表虽然死了,可是他儿子还活着,我做叔叔的辅佐侄子取回自己的地盘有何不可?”这听起来似乎有理,但不久刘表之子刘琦又死了。鲁肃再去讨时,孔明又一席强辩,说刘备是皇族,本该拥有这土地,何况刘备还是刘表的族弟,这是弟承兄业,刘备在赤壁之战中也曾尽力。孔明这一番话令鲁肃这个老实人不知道如何应答。最后,孔明终于说荆州算暂时借东吴的,但要取了西川再还,还立下文书。

就在此时,刘备夫人去世,周瑜便鼓动孙权用嫁妹(孙尚香)之计将刘备骗往东吴而谋杀之,继而夺取荆州,但不想此计却被诸葛亮识破,便将计就计让刘备与吴侯之妹(孙尚香)成了亲。当岁末年终,刘备依孔明之计携夫人几经周折离开东吴时,周瑜亲自带兵追赶,却被云长、黄忠、魏延等将追得无路可走,蜀国岸上军士齐声大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气得再次箭疮迸裂。

过了一段时间后,刘备丝毫没有取川的迹象,此时曹操为了瓦解孙刘联盟,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于是,周瑜再遣鲁肃去讨荆州。孔明再次狡辩一番,为自己找理由。周瑜设下“假途灭虢”之计,名为替刘备收川,其实是夺荆州,不想又被孔明识破。周瑜上岸不久,就有几路人马杀来,都大喊“活捉周瑜”。周瑜气得箭疮再次迸裂,昏沉将死,临终作书与孙权荐鲁肃代己之职,同时,聚众将曰:“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死前,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故事中的周瑜因为脾气暴躁,最终被孔明活活气死。在临终时喊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不平,周瑜与孔明的才智,我们不去评论谁高谁低,但周瑜在心胸方面,我们可以说他确实不如孔明。从周瑜被气死这件事上,我们能够知道,生气对自己的身体危害极大。

生气时,大量血液涌向头部,血液中的氧气会减少,容易长出色斑;生气时,脑血管的压力增强,导致脑细胞衰老加速;生气时,胃肠中的血流量减少,蠕动减慢,食欲变差,严重时会引起胃溃疡;生气时,供应心脏的血液减少而造成心肌缺氧……总之,生气是百病之源,如果想要有一个好身体,务必少生气。

生气不仅伤害自己的身体,还对别人造成了危害。有些朋友往往因为你的一句气话而难过半天,有些朋友因为你生气而慢慢地疏远你……可以说,生气是百害而无一利。

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个男孩的脾气很不好,常常生气。有一天,他爸爸给了他一袋钉子,并告诉他只要发脾气时,就在后院的围墙上钉一根钉子。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了37根钉子,第二天,这个男孩钉了30根钉子,第三天……渐渐地,男孩每天钉钉子的数量越来越少了,因为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钉子更容易。

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慢慢形成的忍耐力和控制力使他不再乱发脾气了。他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听了后,微微地笑了笑,又交给他一个任务:从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就这样,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小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的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很高兴,来到后院,握着他的手说:“你做得很好,孩子。可是,你看看墙上那些洞,还能再消失吗?再也不能了。现在回过头来,再想一想,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是不是就像这些钉子一样。如果你拿刀子捅了别人一下,不管你说了多少声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生气的话给他人造成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难以承受。”

所谓祸从口出,也正是这个意思。我们在生气的情况下,说了刺伤别人的话,尽管我们道歉了,但伤痛却永远地留在了别人心里。即使别人在嘴上或在心里会原谅我们的无心之失,但是伤痕就像钉孔一样难以磨灭。所以,我们在生气时,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修养,把生气这把刀握好,从而为自己所用,不要刺伤他人,更不要刺伤自己。

收起硝烟,拿出风度

面对争吵,与其一争高下,不如潇洒地转身,让硝烟在你的风度中灰飞烟灭。

当你的妻子怒气冲冲地指责你回家晚时,你怎么办?当你的邻居气愤地敲响你家门,埋怨你影响他休息时,你怎么办?当你的上司拍着桌子训斥你工作做得不好时,你怎么办?当你的客户当面撕毁你们的协议时,你怎么办……在这个时候,其实,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收起硝烟,拿出风度。

收起硝烟,拿出风度。让你的妻子自知没趣,让你的邻居满含歉意,让你的上司对你刮目相看,让你的客户后悔不已……

然而,生活中总有许多人不懂得忍让,不懂得适可而止,总是与别人争吵,总想争个输赢。结果弄得硝烟四起。

下面有这样一个故事:

王某今年30岁,小学文化,有一个6岁的儿子,他与妻子李某的感情不好,婚姻濒临破裂的边缘。

有一天晚上,王某喝多了酒,醉醺醺地回到了家中。妻子李某打开门一看,发现丈夫又喝酒了,便气不打一处来,厉声质问道:“这么晚了,又跑哪儿去喝酒了,又跟哪些人去鬼混了?”

王某一瞧见妻子那张布满乌云的脸庞,本来就很生气,后来又听到妻子带着火药味的话语,心里更加恼火。于是就很不高兴地回道:“我跟谁去鬼混了,你管得着吗?”

妻子李某没想到丈夫会这样回答她,更加气愤不已,“砰”的一声关上门,大声嚷道:“我不管你,谁管你?”

王某也没好气地说道:“谁要你管?”

妻子李某坐在屋里的凳子上,越想越生气,终于忍不住找出把弹簧刀,朝醉醺醺的丈夫捅了一刀。丈夫王某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倒在了血泊中。妻子李某望着沾满鲜血的双手,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件多么愚蠢的事。尽管丈夫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但妻子李某最终要为她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第二天,她便到公安部门投案自首,法院依法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妻子和丈夫之间的争吵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可是两人谁也不肯让步,最终导致一场悲剧的发生。假如故事中的丈夫面对妻子的质问,拿出自己的风度,妻子便会自知没趣,那么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了。

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天,一位法师从某一处所正要开门出来时,没想到,迎面却撞上一位彪形大汉。只听见“砰”的一声,大汉刚巧撞在法师的眼镜上,眼镜戳青了法师的眼皮,然后跌落在地上,镜片摔得粉碎。

法师弯腰拾起地上的镜框,本来以为那位大汉会向他道歉,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那位大汉毫无愧疚之色,反而理直气壮道:“谁叫你戴眼镜?”

法师本来想谴责他怎么如此无理,但转念一想,世间法多由缘而生,有善缘,亦有恶缘,解决恶缘之道,唯以慈悲待之,因此便以欢喜豁达的心胸来接受这个事实。

那位大汉见法师以微笑慈容回报他的无理,颇觉诧异地问:“喂!和尚,你为什么不生气?”

法师借机说:“为什么一定要生气呢?生气既不能使破碎的眼镜重新复原,又不能使脸上的淤青立刻消失,使苦痛解除,并且生气只会扩大矛盾。如果我生气,对你破口大骂,或是打斗动粗,必定会造下更多的口业及恶缘,甚至伤害了身体,仍不能把事情化解。以世间因缘果报来看这件事情,我早一分钟,或迟一分钟开门,都可以避免相撞,而我们却撞在一起,或许这么一撞化解了我们过去的一段恶缘。因此,我不但不生气,反而还要感谢您助我消除业障哩!”

那位大汉听了十分感动,他问了许多佛法以及法师的称号,然后若有所悟地离去。这件事过去很久后,有一天法师接到一封感谢信,寄信人正是那位彪形大汉。

面对彪形大汉的无理取闹,法师并没有指责他的不是,更没有跟他就理论理,而是很有风度地一笑置之。法师的做法引起了彪形大汉的好奇,通过一番探讨,彪形大汉自知理屈,并且脸上露出了愧疚之情。如果我们也像法师那样,面对他人的无理取闹,我们收起硝烟,拿出风度,那么我们的人生将会有更多的快乐,世界也会更加和谐。

其实,年轻人也一样!在面对争吵时,与其一争高下,不如潇洒地转身,让硝烟在你的风度中灰飞烟灭。

咽下怨气,才能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