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校不教,但你一定要懂的99条人生经验
12179700000023

第23章 学校不教,但你一定要懂得的心态修炼之道(2)

面对别人的指责,只是一味地生气,不仅不自省,还以恶语相向来掩饰自己的心虚。如此一来,更加激化了彼此的矛盾。

证严法师曾说:“一般人曾说,要争一口气。其实,真正有工夫的人是要把这口气咽下去。”是的,咽下怨气,才能争气。争气是向上,是对目标的一种追求,是一种积极的作为。

下面有这样一个故事: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教育家、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塘溪乡童村,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小时候,由于家里十分贫困,他一边帮着家里干农活,一边跟着父亲学习文化知识。

17岁那年,父亲才将他送进学校的大门。进入学校后,由于之前未曾上过正规的学校。因此,学习总是跟不上老师讲课的步伐。上数学课时,他似懂非懂地听着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课;上物理课时,他总是走神;上外语课时,他更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第一次接触那些英文字母,他感觉到陌生。当时,他所在的学校尤其注重这几门学科。然而,这几门课都是童第周最差的。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他的平均成绩只有45分,成了班上倒数第一名。

望着试卷上的分数,童第周伤心地哭了。就在这时,学校也明确表示:让他退学或留级。面对学校的决定,童第周没有生气,而是再三恳求校方让他跟班。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校方终于答应他跟班,试读一学期。那一刻,童第周的眼睛里闪烁着坚毅的光芒,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争气,下学期考试时,要拿第一。为第一而努力,为第一而奋斗。”

从那以后,路灯成了童第周最好的朋友。每天,太阳刚出地平线,他就借着微弱的灯光开始朗读外语。冬天时,天气特别寒冷,他披着大衣,一边读外语,一边不停地来回走动着。在背诵外语时,他就把书夹在腋下,不停地搓着双手。晚上,宿舍熄灯后,当别的同学蜷缩进被窝时,他又来到了路灯下,开始复习当天的功课,直到把老师讲的每一堂课都弄懂后,他才上床睡觉。

有一次,童第周思考一个问题直到深夜。老师起来上厕所时,发现路灯下有一个瘦小的身影,他以为是小偷,正准备上前去逮住时,却发现那人是童第周。老师望着额头上还挂着水珠的童第周,心疼地摸了摸他的头说:“这样的你,一定会考出优异的成绩。”

终于,童第周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期末考试时,他的平均成绩达到了70多分,几何还得了满分,成了班上的第一名。望着试卷上的分数,他再一次哭了,这一次非伤心而哭,而是喜极而泣。

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上海复旦大学,其后,并取得博士学位。经过刻苦研究,他成了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

俗话说,牙齿与舌头都要打架,何况人呢?人与人相处,产生摩擦是必然的。可是,人往往只看得见别人的过错,却看不见自己的缺点。面对别人的指责,只是一味地生气,不仅不自省,还以恶语相向来掩饰自己的心虚。如此一来,更加激化了彼此的矛盾。那么面对他人的指责,面对他人的鄙视,我们应该反唇相讥,还是应该咽下这口怨气,进而为自己争一口气呢?

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林文今年刚大学毕业,他学的是英语专业,自认为听、说、读、写对于他来说都不在话下了。由于他对自己的英文翻译能力相当自信,因此,他寄了很多份英文简历到一些外资公司去应聘,他自认为英文人才是就业市场中的绩优股,肯定人人抢着要。

然而,让林文没想到的是,一个礼拜接一个礼拜过去了,他投出去的应聘信函却了无回音,犹如石沉大海一般。林文开始忐忑不安起来,又过了一段时间,林文收到了其中一家公司的来信,信里刻薄地提到:“我们公司并不缺人,就算有职位空缺,也不会雇用你。虽然你认为自己的英文翻译能力不错,但是从你写的简历看来,你的英文写作能力很差,大概只有高中生的水平……”

林文看了这封信后,顿时火冒三丈,自己好歹也是个大学生,怎么可以任人将自己批评得一文不值呢?他越想越气,于是提起笔来,打算写一封回信,把对方痛骂一番以消除自己的怨气。

然而,当林文正要下笔时,他忽然想到,别人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写信批评他,也许自己真的太过自以为是,犯下一些自己没有发觉的错误。因此,过了一会儿,林文的怨气渐渐平息,自我反省了一番,并且写了一张答谢卡给这家公司,谢谢他们指出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用词诚恳真挚,把自己的感激之情表露无遗。

再次让林文没想到的是,几天后,他又收到了这家公司寄来的信函,他被这家公司录取了!

面对对方的指责,毫无疑问,林文非常生气,很想回信把对方痛骂一番以消除自己的怨气。然而,他最终还是咽下了心中的怨气,不仅如此,他还写了一张答谢卡给那家公司。结果出人意料,那家公司竟然录取了他。也许对方的批评便是面试的一部分,但重要的是林文咽下了那口气。

§§§第二节 无法改变事情,那就改变行事的方法

正确的方法比执著的态度更重要

人生的悲剧不是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是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成功不在于你身在何处,而在于你朝着哪个方向走。

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成为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关键。只有选对了方向才能使你到达成功的彼岸,方向不正确,即使你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劳。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

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自己去规划。公司帮你规划的,只是对你这个职位的规划,两者很多时候是不一致的,你要做的就是尽量让两者靠近,如果实在不行,就走人。

在担任公司高管的几年间,我面试过数以百计的各个层面的员工,其中最让我感到遗憾的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人有着非常好的素质,甚至有的还是名校的毕业生,但因为不懂得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工作多年后,依然拿着微薄的薪水,为了一份好一点儿的工作而奔波。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只要稍微修正一下自己的职业方向,就能够在职业发展上走得更从容。

有一次,一个某大学的研究生,好像是学电子的,来应聘我们的公关企划部部长。那小伙长得不错,将近一米八的身高,很阳光,个人素质也很好。他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一家稍微有点儿规模的IT企业,因为他对于软件的了解很不够,就没有做技术,而是从事管理,后来做到了总经理助理,主管行政和企划。工作5年后的薪水也就是5000多点儿,他在公司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我在面试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之所以应聘我们的公关企划部部长,只是因为我们这个职位给他的薪水还可以,而不是因为他喜欢这样的工作。后来我帮助他分析,依照他的素质和职业兴趣,如果选择得当,几年后应该有着很好的发展。但是我们公关企划部部长的职位并不适合他,如果我们聘用了他,不但耽误企业的发展,而且也会耽误他本人的发展。

我帮助他分析以后他恍然大悟,对我十分感激。后来他经过认真的思考及时修正了自己的职业道路,目前取得了不错的发展。

所以,有时候没有应聘上反而是面试的成功。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样的人大多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最初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个领域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几年过去了,稀里糊涂地换了几家公司。而且越是聪明的人越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因为似乎什么工作都难不倒聪明人,他们就有机会尝试不同的工作,结果却都是“蜻蜓点水”。一段时间以后突然发现,多种多样的工作经验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沉甸甸的收获,反而造成了自己缺乏专长、缺乏核心竞争力。

现实中有很多人都在从事着自己并不喜爱的职业,于是总会发出“我也很努力,但就是做不到最好”的感慨。有的人会指责说这话的人还是工作态度有问题,不然真努力工作了,岂有做不好之理?其实归根结底并不是这些人不够爱岗敬业,而是职业本身并不是他们最擅长的。换言之,要想真正把一项工作做得得心应手,就要选择正确的人生目标。那么,原来选错了怎么办?不要犹豫,放弃它,去把握属于你的正确方向。

人生的悲剧不是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是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成功不在于你身在何处,而在于你朝着哪个方向走,能否坚持下去,没有正确的目标,就永远无法到达成功的彼岸。

先做适者,再做强者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明白事理的人让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想让世界适应自己。”

人生在世,大多数人都希望做一个强者,但是做一个强者谈何容易,尤其是对年轻人而言,刚走入社会,要学的东西还很多,距离成功尚有一段很长的路。这时候,年轻人难免会心急上火,事实上,越是这样,越是什么也做不好。做不了强者,就该从“适者”做起,适应了,才可能超越。

有一个中年人在社会上总是不得志,于是有人向他推荐了一位得道大师。

他找到大师,倾吐了自己的烦恼。大师沉思了一会儿,默然舀起一瓢水,问:“这水是什么形状?”

中年人摇头:“水哪有什么形状。”

大师不答,只是把水倒入一只杯子,中年人恍然道:“我知道了,水的形状像杯子。”

大师不语,轻轻地拿起一个花瓶,把水倒入其中,中年人又道:“哦,难道说这水的形状像花瓶?”

大师摇头,轻轻提起花瓶,把水倒入一个盛满泥土的花盆中。水很快就渗入土中,消失不见了。中年人陷入了沉思。这时,大师俯身从花盆中抓起一把泥土,叹道:“看,水就这么消失了,这就是人的一生。”

中年人沉思良久,忽然站起来,高兴地说:“我知道了,您是想通过水告诉我,社会就像一个个有规则的容器,人应该像水一样,在什么容器之中就像什么形状。而且,人还极可能在一个规则的容器中消失,就像在花盆中一样,消失得迅速、突然,一切都无法改变。”

中年人说完,眼睛急切地盯着大师,期盼着大师的肯定。

“是这样。”大师微笑着说,“又不是这样!”

说毕,大师走出门,在屋檐下伏下身,用手在青石板的台阶上摸了一会儿,然后顿住。中年人望向大师手指所触之处,那里有一个深深的凹坑。

大师说:“下雨天,雨水就会从屋檐落下。你看,这个凹处就是雨水落下时打出来的。”中年人于是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装入规则的容器,但又可以像这小小的雨滴改变这坚硬的青石板一样改变容器,直到容器破坏。”

大师微笑着点了点头。

人生有两种情境:逆境和顺境。在逆境中,困难和压力逼迫身心,这时应懂得一个“屈”字,委曲求全,保存实力,以等待转机;在顺境中,幸运和环境皆有利于我,这时当不忘一个“伸”字,乘风万里,扶摇直上,以顺势应时,更上一层楼。

做人就要学会能屈能伸,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感情上都是如此。要学会做水一样的人,来适应这个社会:可以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工作,也可以和不喜欢的人一起工作;可以被人捧到天上,也可以忍受别人的责骂。然后在生活中慢慢地成长,来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和爱情观,这是一件可喜的事。能屈能伸的人一定能很好地处理这些事情。

能屈能伸是一个人应有的胸襟,若是达到了屈伸自如的境地,那世界上便不再有困难和挫折、厄运和耻辱了,这一切逆境全都在屈伸的转换中化作奋起的力量,以助自己迎取前方更大的成功。

人生当如水,无常形常式,却能包容万物,如此便可无往而不利了。把社会和社会中的规则当成一个容器,而你自己,要像水一样,善于调整自己的形状,以便于发挥自己的力量。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明白事理的人让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想让世界适应自己。”

顺其自然,放弃我执

如果年轻人能够放弃“我执”,那么他的心境就会柔和清净,万事万物在他的眼里也都是美好的、令人愉悦的。这样的人才能怀抱幸福,笑对人生。

一个人之所以会执著于自我,究其根底,那就是一切为了一个“我”,最放不下的也是这个“我”。

于是便拼尽一生之力,去赚取这个“我”所需要的物质,最终衍生出无穷无尽的痛苦。人总是趋向于自我保护,相信“我”,供养“我”,甚至放纵“我”,凭自己旧有的经验行事,自以为是。“作茧自缚”便是指我们常常像蚕蛹一样,忙不迭地为自己编织一个精致难破的茧,把自己牢牢地困在里面。“庸人自扰,自寻烦恼;愚人自缚,自绑天足”,这是每天都在不断上演的悲剧。

如果一个人能够放弃“我执”,那么他的心境就会柔和清净,万事万物在他的眼里也都是美好的、令人愉悦的。这样的人才能怀抱幸福,笑对人生。

1955年4月,爱因斯坦的生命到了尽头。13日,他说:“当我必须走时,就应该走。人为地延长生命是毫无意义的,我已尽了我的责任,是该走的时候了,我会走得很体面的。”他坚持不注射吗啡,18日凌晨1时15分,爱因斯坦停止了呼吸。当天下午,爱因斯坦最亲密的12个人聚集在一起向他告别。其中一人吟诵了歌德的诗句:“我们全都因他受益,他的教诲惠及全球,那专属他个人的东西,早已传遍人间。他如将陨的彗星,光华四射,无尽的光芒与他永伴。”随后,爱因斯坦的遗体被火化,其骨灰被撒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

这是爱因斯坦留给我们的最后一笔精神财富。生命从起点到终点,就是一次极自然的过程,洞悉了生与死的本质,就不会为终究要死去而惶恐不安了,而能够以顺其自然的态度看待人生这一最大的变故。

一天,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好友惠子去吊丧,却看到庄子两腿张开,坐在地上,正敲着盆子唱歌。惠子愤愤地说:“夫人和你结为伴侣,为你生儿育女,身老而死,你不哭也就罢了,怎么能敲着盆子唱歌?是不是太过分了!”

庄子微笑:“开始的时候我也很难过,但是再一想就觉得自己不应该悲伤,因为几十年前她还没有出生时,她不过是原野中的一股气,出生之后变成人,跟我过了一辈子,现在死了又回到那股气去了,所以她的死亡是回家,回家是很快乐的事情。她现在回家很快乐,我却在这儿哭,这不是很可笑吗?所以我要和她一起快乐。”

庄子认为,整个宇宙是“气”的流行,生命是“气之聚”,死亡是“气之散”,如此一来,我们怎么变都还是在“气”里面,那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人从“呱呱”坠地的一刹那,其实也是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的开始。有人说:“死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字眼,因为它意味着消失,没有了知觉,曾经拥有的都要灰飞烟灭……”这样的人生观未免太过悲观,须知万物方生方死,死其实是生的一部分。一个生命只有经历了死亡才算完整。庄子的夫人去世时,庄子不但没有悲痛哭泣,反而击缶而歌。庄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那是因为在庄子看来,万事万物都要经历这个过程,既然这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又何必哭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