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校不教,但你一定要懂的99条人生经验
12179700000024

第24章 学校不教,但你一定要懂得的心态修炼之道(3)

“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着是寄宿,死了是回家。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明白了黑白交替的道理,就懂得了生死。生命如同莲花,开放收拢,不过如此。

事变我变,适者方可生存

变通能够让我们的思维灵活起来,从而可以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向,不受消极思维定式的限制,从多方面选择和考虑问题,冲破思维定式的阻碍。

莫里哀曾说:“变通是才智的试金石。”世间万物都在变。没有变化,就会落后,就无法生存。事变我变,人变我变,适者方可生存。成功离不开变通。

“变”是走向成功的重要法则之一。在汉语里面,有很多反映思想僵化的词语,比如,死板、呆板、顽固等。很多人之所以处处碰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会变通。

变通是有层次的:有的人在小事上很机灵,可以说是“八面玲珑”,而在大事上却很糊涂;有的人对于眼前的利益斤斤计较,看不到长远;有的人只会“一是一,二是二”,不会举一反三……

日本丰臣秀吉当政时期,有一次,一场暴雨使得河坝溃决。当时情况非常危险,丰臣秀吉立刻赶到现场指挥,鼓舞部下的士气。然而溃决河堤必须用土包才能堵住,而土包的制作需要很长时间,雨势却愈来愈凶猛,水位也跟着逐渐上涨。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束手无策的时候,石田三成跑过来,他打开米仓,命令将士们将米袋搬出来,去堵塞堤防的决口。由于这项随机应变的措施,避免了一场大灾难的发生。不久,雨势渐缓,水位也下降了。

这时,石田三成发表声明:如果附近的居民能够制造出可以堵住河堤缺口的土包,就用米做奖赏。周围的人纷纷响应,制造了许多坚固的土包,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堤防就修好了,而且比以前更加牢固。看到这种情形,丰臣秀吉赞叹不已。

石田三成的随机应变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面对变化层出、意外不断的世事,冷静处理,善于变通,将使问题迎刃而解。

变通能够让我们的思维灵活起来,从而可以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向,不受消极思维定式的限制,从多方面选择和考虑问题,冲破思维定式的阻碍。同时,变通力又是创造力中求异思维的较高级层次,它使我们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使人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响的新思想、新观点。

1982年,在美国《幸福》杂志上所列的全美500强大企业名单里,赫然跃上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电子工业公司——苹果计算机公司。

一年之后,奇迹再次发生。当美国《幸福》杂志再次公布全美500家最大公司的排位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年轻的苹果计算机公司青云直上,一举跃到了第291位,营业额达9.8亿美元,职工人数4000人,它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美国企业界的极大关注。

是谁采用了什么策略使之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绩?

领导这家公司的主要是两位年轻人——史蒂夫·乔布斯和斯蒂芬·沃兹奈克。

当时,在美国,许多计算机生产厂家都把研制和生产的重点放在大型计算机上。

虽然当时微电脑在美国市场上已经出现,但大多是供工程师、科学家、电脑程序设计师使用,还没有普及,普通家庭很少购买。

史蒂夫·乔布斯和斯蒂芬·沃兹奈克决定另辟新路,将精力集中到个人计算机上。

创业开始,困难重重,缺乏资金,乔布斯卖掉自己的金龟牌汽车,沃兹奈克卖掉了心爱的计算机。没有工作场所,他们就在乔布斯父母的汽车库里工作。

他们弄来廉价零件,利用业余时间在汽车库里苦干。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他们终于在1976年研制成功了一台家用电脑,命名为“苹果1号”。当他们把这台电脑拿到俱乐部去展示时,立刻吸引了不少电脑迷,他们纷纷要掏钱购买,一下子就订购了50台。为了生产这50台电脑,他们跟几家电子供应商谈妥,以30天的期限,向电子供应商们赊了2.5万美元的零件,结果在29天之内就装配了100台家用电脑,他们用50台电脑换了现金,还将借款偿还了供应商。

从此,局面打开了,他们的订单源源不断。他们认定家用电脑的发展前景广阔,于是打算成立一家公司,专门生产家用电脑。

他们的想法得到了投资家马克拉的帮助,他愿意投资9.1万美元,美国商业银行也贷给了他们25万美元贷款。然后,他俩又开始了游说活动,募集到60万美元的资金。这样,1977年,“苹果计算机公司”正式宣告成立。马克拉担任公司董事长,乔布斯任副董事长,斯科特任总经理,沃兹奈克任副总经理。

他们将办公地点从汽车库里搬了出来,又网罗各方面人才,共同进一步研制和改良家用电脑。不久,他们向市场推出了“苹果2号”、“苹果3号”和“里萨”等个人电脑新产品。

苹果计算机公司独辟蹊径,瞄准别家计算机公司遗漏的“盲区”,闪电般向市场推出家用电脑,迎合了美国大众的需要,因而销路非常好。人们迫不及待地想买到一台苹果计算机,形成了苹果计算机销量与日俱增的大好形势。到1981年,苹果计算机公司生产的个人计算机占据了美国市场上个人电脑总销售量的41.2%。难怪纽约基础书籍出版公司在1984年出版的畅销书《硅谷热》中,对于苹果计算机公司发迹和崛起的速度极为赞叹,认为:“一家公司只用了5年时间就有资格进入美国最大的500家企业公司之列,这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想做一名杰出的人,就必须不停地进行调整,不停地适应社会的变化,这样才能打破常规,迈出成功的一步。有许多满怀雄心壮志的人意志很坚强,但是由于不会积极地适应多变的环境,而无法成功。根据现在的情况为实现目标而改变策略吧!如果你的确感到行不通的话,就请尝试另一种方式。

我们改变不了过去,但可以改变现在;我们很难改变环境与问题,但可以改变自己。

§§§第三节 心里没有负担才能飞得更高

常知足,看淡功名利禄

所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就是要不因得宠而忘形,不因失落而沮丧,不因富贵而娇纵,不因清贫而自惭。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即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宁静与淡泊是生活的真谛。古往今来,拥有宁静与淡泊心境的有识之士不乏其数,陶渊明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回归田园生活,最终写出了大量诗文,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正是以这种淡泊的心境来面对官场的沉浮起落,最终才名垂千古。

所谓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就是要不因得宠而忘形,不因失落而沮丧,不因富贵而娇纵,不因清贫而自惭。

看看下面无德禅师开导佛教信徒的故事: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

有一天,当佛教信徒正送花到佛殿时,正好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走出来。无德禅师一见他手中的花,非常欣喜地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来用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一听,非常欢喜地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天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我是一家之主,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每天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想了想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就不易吸收水分,就容易凋谢了!”

无德禅师回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营养。”

信徒听后很高兴,作礼感谢道:“谢谢禅师的开导,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来到寺院中生活呢?”

无德禅师的话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宁静,只要自己息下妄缘,抛开杂念,怎么不可获得宁静呢!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一样无法修持。

每一个人都想获得内心的宁静,那么宁静是什么?是问心无愧,是晚上不做噩梦,还是对别人没有任何歉疚之意。

是的,如果我们想成就一番大事,首先就要拥有小燕子那样的宁静。相反,如果一个人有太多的私欲、杂念,那么精神就会备受煎熬,往往很难取得成功。

蒙克夫是一位国际著名的登山家,他成功征服了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许多登山高手都以不带氧气瓶而能登上乔戈里峰为第一目标。但是,几乎所有的登山高手来到海拔6500米处时,就无法继续前进了。因为这里的空气非常稀薄,几乎令人感到窒息。

因此,对一般登山者来说,如果想靠自己的体力和意志力,征服8611米的乔戈里峰,确实是一项极为严峻的考验。但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蒙克夫却突破障碍做到了。

其他登山者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蒙克夫为大家解开了这个谜团。蒙克夫认为,在突破海拔6500米的登山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心里各种翻腾的欲念。因为,在攀爬的过程中,任何一种小小的杂念,都会让人意念松懈,转而渴望呼吸氧气,慢慢地让人失去冲劲与动力,而“缺氧”的念头也开始产生,最终让人放弃征服的意志,接受失败。

最后,蒙克夫总结道:“如果想要登上峰顶,首先,你必须学会清除杂念,脑子里杂念愈少,你的需氧量就愈少;你的欲念愈多,你对氧气的需求便会愈多。所以,在空气极度稀薄的情况下,想要攻上顶峰,你就必须排除一切欲望和杂念!”

蒙克夫说出了成功的秘诀之一:想要取得成功,必须排除一切欲望和杂念。

当我们满腹心事、顾虑重重的时候,总感到浑身没劲、乏力;而当我们身心清净,没有欲望和杂念的干扰时,总能高效地完成手中的工作。可见,一旦我们的生活被源源不断的琐碎和牵挂一点点儿地侵蚀占领时,即便我们偷得浮生半日闲,也免不了身心疲惫。

之所以举步维艰,是因为背负太多

“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学问。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在舍之前,总要先取,才有舍,取多了之后,常得舍弃,才能再取。

有一次,一个顽皮的小男孩在玩耍时,看到收藏架上摆放着一个花瓶。在一种好奇心理的驱使下,他把手伸进了那个花瓶里。那不是一个普通的花瓶,而是一个印着精美青花的古董。然而,很糟糕的是,当小男孩想把手收回来时,却怎么也拔不出来了,用股市的话来说就是“不小心被套住了”。

小男孩的父母知道后,十分着急。父亲试着帮他拔了好几次,但都无济于事。无奈之下,便想到了“司马光砸缸”的应急智举,想把瓶子砸碎,好把儿子的手拔出来。可是,花瓶太稀有、太名贵了,父亲难以取舍。

过了好一会儿,小男孩的父亲决定再试最后一次,实在不行,就只能忍痛砸瓶,毕竟救人是大事。

于是,父亲对小男孩说:“儿子,你把手伸直,五指并拢,使劲往外拔,就像我这样。”父亲一边说,一边给儿子做撑开掌再捏拢的示范。不料,小男孩却在这时,大声叫了起来:“不行,爸爸,我不能那样做。如果我松开手,那枚硬币就会掉进瓶里。”父亲哑然失笑,终于明白了儿子的手拔不出来的真正原因。

故事中的小男孩正是因为舍不得那枚微不足道的硬币,才差点儿毁了一个名贵的藏品。所谓舍得,就是有舍才有得。可是,生活中的我们大多像故事中的小男孩那样,由于不能舍弃一些小的东西,结果却失去了更美好、更宝贵的东西。

“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学问。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有通悟的人,舍不得。在舍之前,总要先取,才有舍,取多了之后,常得舍弃,才能再取。

人刚出生时,只知道取。除了取得生命外,还要取得食物,以求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又取知识,以求内涵;长大后,则要有取有舍,或取熊掌而舍鱼,或取利禄而舍悠闲,或取权位,而舍性命;年老后,则愈要懂得舍,仿佛登山履危、行舟遇险时,先要将不必要的行李抛弃。如果仍然嫌重的话,次要的东西便要舍弃。如果再有险境,除了自身之外,一物也留不得。

因此,人到老年时,绝对是舍多于取。不知舍、不服老的人,常常是最先落水坠崖,把自己也赔了进去。如此说来,人生是愈取愈少,愈舍愈多。所以,少年时取其丰,壮年时取其实,老年时取其精。少年时舍其不能有,壮年时舍其不当有,老年时舍其不必有。

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自尊心很强,想在各个方面都比他身边的人强。他尤其想成为一名大学问家。然而,多年过去后,他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离大学问家的距离还十分遥远。他很苦恼,于是就去向一位大师求教。

大师听了他的倾诉后,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可能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他们爬的那座山上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非常漂亮。年轻人每次见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

他们爬到半山腰时,年轻人就已经气喘吁吁了。他对大师说:“大师,如果再背,别说到山顶了,恐怕连动也不能动了。”

大师微笑着回过头来,问道:“是呀,那该怎么办呢?”

年轻人毫不犹豫地说:“应该放下。”

“那你为什么不放下呢?背着石头怎么登山?”大师回答道。

年轻人霎时若有所悟,当即放下背上的石头,也放下了心上的“石头”。

大师用实践的方式让年轻人明白了人要学会舍弃一些东西。如果什么东西都舍不得丢弃,那么最终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甚至会一无所有。故事中的年轻人如果不及时舍弃背上的小石头,那么很可能就无法到达山顶。晶莹的小石头固然漂亮,但那并不是年轻人的目标,而是阻止他前进的绊脚石。

同理,诱惑我们的种种欲望,往往都是人生路途上的障碍。如果我们处理不当,过于贪恋,那么它们一定将妨碍我们过上真正富有诗意的生活。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放弃。比如,在淘金的过程中,放弃对金钱无止境的追求,得到的却是安心和快乐;在仕途中,放弃对权力的追逐,随遇而安,得到的是宁静与淡泊;在春风得意,身边美女如云时,放弃对美色的占有,得到的是家庭的温馨和美满……在生活中,学会遗弃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东西,心胸自然会坦然,也会活得更加简单,更加洒脱,更加自由。

生命的价值就在每一刻平凡的时光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句名言:“人是不幸的,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

美国作家爱玛·洛蒙贝克有一篇著名的短文,写的是一位行将就木的老妇人对自己一生的追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