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习惯成就一生
12276900000031

第31章 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1)

1.培养孩子爱思考的习惯

小孩子大多数只顾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耐心去等待别人把话说完和简单地重复说过的内容。由于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容易忽略那些能开阔视野的见解。因而要引导孩子听取别人的意见。例如,孩子说邻居家的小伙伴是“笨蛋”,就要让他去问问哥哥、姐姐对那个孩子的评价。这就可能使孩子看到自己未曾想到过的方面。同样,让孩子留意新闻、广播等,对同一事实的种种不同分析,对孩子学会集思广益大有好处。

思考好比播种,行动好比果实,播种愈勤,收获也愈丰。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孩子,才能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善周到,从来就没有什么事需要孩子自己去考虑,长此以往,会扼杀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了。父母要培养孩子爱思考的习惯,给孩子创造一个思考的空间。

许多父母都望子成龙,宁肯自己省吃俭用,也愿多给孩子智力投资,却偏偏忽视了既省钱又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帮助孩子思考。

那么,怎样来培养孩子爱思考的好习惯呢?

(1)为孩子创造有利于思考的环境

有位母亲通过朗读简单的诗词引导她5岁的孩子思考问题。她先读一首诗:如果世界上堆满了馅饼,如果海水全部化为墨水,如果所有的树都

结满面包和奶酪,那么,我们喝什么?然后,她问孩子:“一个句子以‘如果’开头,是不是意味着它不是真的?”由此引起孩子联想出一连串问题。培养孩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首先是创造利于思考的环境。

再如,领孩子去博物馆、与孩子一同阅读、同孩子一起看电视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促使孩子发挥想象力。参观博物馆时不要走马观花,简单地欣赏作品,不妨提出“恐龙如果复活了,地球会变成什么样”之类的问题。

父母经常???绕着“一物多用”、“一事多因”来为孩子编些问题,让孩子回答。如问孩子:“水有什么用?”“砖头除了盖房还有什么用?”“纸有哪些用处?”遇到生活中的许多情况,都要有意识地去训练孩子学会分析产生的原因。

(2)经常与孩子展开争辩

因为争辩可引发孩子进行认真细致的思考,且能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可与孩子争辩看电视、打游戏机时间长了好不好,观看某一电视剧后,与孩子争论对某一人物或问题的看法。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还提高了他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水平。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谁不迷信权威,勇于与传统的观念决裂,敢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谁就能作出创造性的发现。

(3)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

在学习中,我们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告诉孩子不要孤立地对待知识,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长期下去,必然会促进孩子智力素质的发展。

父母应该注意训练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以培养其发散思维的兴趣。比如,让孩子对任何一个解决方案,都要考虑有利和有弊的一面。对同个问题,不仅会正向思维,也会逆向思维,还会横向思考。父母可问孩子这样的问题:“把身上带的所有的钱都给你买好吃的和好玩的好吗?”孩子听后刚开始可能会赞同,此时可要求孩子再从正、反方面重新考虑,孩子经过认真思考后,往往会改变原先的想法。

有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扛着扁担到田里去帮大人抬菜,半路上看见水渠对面有只小花猪正在瓜田啃瓜。他想去赶,但被一米多宽的小渠挡着,怎么办?讲到这里,让孩子想个过渠的办法。这一悬念能激发孩子思维的积极性,他们会在特定的情景中想出各种办法来:扁担架在渠道上爬过去;脱了鞋子走过去;用扁担支住渠底,像撑竿跳高那样跃过去……孩子面对疑难抒发己见,通过比较,找出最佳答案,受到思维灵活性的训练。

(4)思维具有灵活性

思维具有灵活性,能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分析考虑问题,不为定式左右,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下面是几种方法,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灵活性。一是续编故事结局法,讲故事时留个尾巴,让孩子自己去猜测想象,引起听故事的兴趣。二是猜谜法,它是通过谜面所描述的事物特点、性质,让孩子在猜测过程中受到思维灵活性的训练。猜谜语不仅能够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而且可以增加知识。三是填充法,就是要求孩子在给定的某一简单图形上填画,使它成为多种不同的图画,让孩子边思索、边填画,很有兴趣。这不仅培养了孩子思维的灵活性,而且对他们扩散性思维也有很大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学会逻辑思维,这就像学骑自行车,头一两次刚学会一点,可转眼之间就全忘了。只要一旦掌握了其中的技巧,孩子一辈子都忘不了。

(5)培养孩子探索性思考

培养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习惯,鼓励孩子凡事常问几个为什么。父母要不厌其烦地给予正确回答。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不要阻止孩子探索性的行为活动。如孩子为了看个究竟,拆卸了玩具和物品,大人不要生气、谴责。

倾听孩子有意义的“瞎说”,允许孩子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如遇到交通堵塞的时候,孩子向父母描述他要造一种带翅膀的汽车,如何在天上飞过去时,父母也可在旁边添油加醋。

只要引导得法,在自己家的小天地中即可取得良好思维习惯的最佳效果。孩子的年龄不论大小,也应创造机会使他们说出值得一听的主意来,这并不需要安排正式课时。一家人围聚一桌共进晚餐,议论一天中发生的种种事情,就是一个指导孩子的最好机会。

小孩子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学会逻辑思维。这就像学骑自行车,头一两次刚学会一点,可转眼之间就全忘了。一旦最终掌握了其中的技巧,你一辈子都忘不了。

2.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独立就是一个人能够亲自处理自己所面临的各种事情或问题。孩子的独立意识是从小逐步培养形成的,它经历一个由生活上自立向性格上独立的发展过程。父母必须对孩子进行自立教育,使孩子能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环境所必须具备的品质。独立,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是人之所以能够立足于社会、发挥其潜力的基础。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我们教育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促进孩子独立。当一个婴儿呱呱落地时,就如同一棵柔弱的稚嫩小苗,随时需要大人的关怀和照顾,宝宝的生命必须完全依赖于父母。但是正如幼苗终会长成参天大树,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成年人的依存将逐渐减少,各种能力逐渐发展,直到完全脱离了大人,成为依靠自己独立生存的人,一个独立于社会的人。可见,从婴儿至青年的成长过程,不正是独立自主的过程吗?从这一角度看,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帮助孩子独立的过程。

从古至今,后代在前辈的教育下掌握了各类知识和劳动技能,自立于社会并取代前辈,从而使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延续。在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单纯,个人对家庭的依附性很强,对人的社会独立性要求不多。

当今的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来势迅猛,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现在的孩子,对他们来说,要适应这样一个现代社会,要成为这一社会独立自主的人,就必须具备较以前社会更高的文化素质、品质和独立能力。

他们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的急剧变化而头脑清醒、善于应变;他们必须具有坚强的意

志,面对千难万险而毫不畏惧,百折不挠;他们必须具有高水平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精神,既能动脑又善动手,不断地去实践、去创新;他们不受命运的摆布,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历史的能力。

这就是独立自主丰富的内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具有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的现代人。

只有具备自尊、自信和勇气的独立自主的人,才能经受人生的挫折,才符合现代社会选拔人才的起码标准,否则,即使智力超群,也可能会被激烈的竞争无情地淘汰。当前重视儿童的独立教育已成为世界的重要趋势。美国幼儿教育的理论大都以儿童发展的自发性和自由教育为基础,总的要求是:促使儿童在生理、智力、情感及社会要求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帮助儿童获得基本生活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日本教育以培养“善于自我思考,具有正确判断能力的青少年”为目标,“要求培养出具有自觉应变能力、富有个性的多样人才”,其中应变能力包括面对困难的坚强意志,为解决问题而面向知识挑战的勇气和探究心,自觉地设定目标,灵活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以及控制自我、尊重他人,善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品质。

3.自我选择的好习惯

在教育中,让孩子自我选择,有利于创造这两种环境。让孩子选择,相对消除了家长对孩子的“思维控制”。思维可以自由地求同存异,发散和集中、分析和综合。孩子可展开想象翅膀在广阔的时空中任意翱翔,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选择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赋予孩子自我选择的好习惯,就等于给孩子创造了“思维的自由”。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无数次选择,而只有在经历一次次选择之后才能一步步走向人生的顶峰。

比尔·盖茨这位全球电脑大王所取得的成就,关键就在于他自己正确而果决的选择。小时候,外祖母用游戏的方法锻炼他的选择能力;稍大后父母根据他的爱好帮他选择更能激发其潜能的学校;当他成年后,在律师界声望很高的父母也曾希望他子承父业,然而当他们发现儿子对律师这一行业索然无兴时,意识到如果强迫他学法律,只会扼杀他在计算机方面的特殊天赋,那样将对儿子极不公平。于是父母在比尔·盖茨选择专业的问题上由其自由选择,任其自由发展。最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在一年以后比尔·盖茨提出会离开学校,离开哈佛。能够在哈佛求学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儿子却在此时决定辍学,实在让父母可惜。在父命及亲人的几经劝说之后,仍未改变比尔·盖茨的选择,于是父母便听之任之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