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这一次选择,创造了人类史上的一个神话。也正是比尔·盖茨经历了祖母的培养选择能力时期——父母的帮助选择时期——自我选择时期的渐进过程,才使比尔·盖茨的坚毅的选择更具说服力,使他为自己的天赋、兴趣与选择找到了一个恰当的结合点,使其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一次选择决定一个命运,希??天下父母在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的同时,更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所以,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育孩子以后怎样去独立选择!在培养孩子选择好习惯的同时,应坚持必要的原则。
(1)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正趋于民主的关系。有一句名言是: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即父母帮助孩子安排好一切,只能解决孩子一时之忧;如果培养孩子具有选择安排的能力,将会解决孩子一世之忧。为此,给孩子一点自由度,并不意味着对孩子一味地放任,而是培养他的选择和判断能力。
如果让一个个性倔犟的孩子作符合他年纪的决定,可能父母就会省很多工夫。因为他在这方面的需要特别强烈,一旦自己作出某些决定,他就可以很快“上道”,逐渐学会把握自己的生活。要尽量避免让他为有关对错的问题作决定,把范围界定到纯属个人好恶的事上,比如让他自己选择玩具、衣服款式及颜色等,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能做的主。
当然,孩子也可能失败,此时父母可以借机以讨论的口吻指点他怎样才能做好决定,并帮助他提高在更重要的事上作决定的能力;列出每一种可能发生的正反结果;仔细考虑一切可能的选择,并予以评估。
(2)引导孩子独立选择做事
父母在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时,应从最初的引导选择开始。请不要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而是把“原料”给孩子,让他自己去选择安排。比如告诉孩子:今天可以跟爷爷去儿童乐园,也可以跟妈妈去海洋馆,或者是在家看《星球大战》。看看孩子会怎样选择?了解孩子如此选择的动因?从而发现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进行选择。
在引导孩子自主选择的基础上,让孩子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也是锻炼
孩子养成自我选择好习惯的基石。
作为家长不必要帮助孩子制订每天的话动计划,可以将这个活动计划表交给孩子自己去做,家长只是对孩子的计划安排表起一参谋的作用,以建议的方式向孩子提出计划表的不妥之处,从而以委婉侧击方式使孩子领悟到计划表不合理的原因。如此一举,不仅让孩子逐渐懂得如何安排时间,而且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选择恰当的事。
选择、安排本身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主体精神,要坚持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和安排,养成独立选择的好习惯:
(3)在困难中得到锻炼
父母有意识地想办法给孩子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比如说,孩子走路时不小心摔倒了,请妈妈们莫急于扶起。而是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对他说“我相信宝贝是一个勇敢的孩子,一定能自己站立起来”。于是孩子眼含泪花嘴带笑站起来,并说:“妈妈,我是一个勇敢的孩子。”所以,遭遇一些困难,会使孩子更有勇气、有主见地面对。
(4)尊重孩子的选择
许多父母的教育是照搬模式、口号形式,当涉及与自己观点相驳时,一切模式教育将如空中之泡,触之即碎。其实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时,父母要以身作则,培养的同时要学会尊重。只有快乐教育方法与尊重孩子的权利相结合,才是教育成功的精华之所在。
我认为从孩提时代开始,父母和教师就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除了一些必须如此的事情外。只有让孩子自己选择要做的事情时,遇到困难后他才能去忍耐、努力,成功的时候他才能真正享受到明智选择的喜悦。在进行选择的同时,父母应该指出那些明显有利的或不利的因素,并告诉孩子,“你作的选择,就应该去承担这种选择给你带来的一切”。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在注重培养孩子自主选择能力的同时,却不是所有父母都尊重孩子的选择,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意识到了尊重孩子的选择对他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
一次我在教育频道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小雅的母亲是个艺术爱好者,最大的愿望是在文艺界有所成就。然而她的梦想在十年动乱中破灭。之后她下定决心,自己未实现的梦想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得以圆满。于是这位母亲便代替女儿小雅选择了“高雅”的钢琴,而女儿小雅那时已经痴迷地喜欢上了体操。然而母亲以她“博大”的母爱包揽了孩子的选择、剥夺了孩子的喜好。每天给小雅限制练习的曲子,如完不成则不能吃饭或睡觉,并且随着女儿熟练程度的提高而作业量日益增加。女儿痛苦地接受着母亲强加给的爱,直到有一天女儿坐在钢琴面前发呆不语,任母亲在一旁如何催促加紧练习。女儿落泪恳求:“妈妈我不想学钢琴。”母亲吃惊地注视着一向听话的女儿,有种爱被揉碎的心痛,那片“望子成龙之心”一狠,揪住女儿的耳朵逼迫其练习。女儿在母亲的逼迫下冲进厨房,只听撕心裂肺的一声“啊……”,当母亲跑进去时,女儿捧起的是一节血淋淋的手指……
当我们听到这里时,希望我们的教育少一些顺从,多一点自由、宽容,不要对孩子的权利完全漠视,让他们只是盲目地服从,那结果对孩子是极其不公平、有害的。古今中外,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在他感兴趣的事情上做出卓越的成就。我想这个例子足以警示每一位家长,在培养孩子善于选择习惯的同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选择!
4.培养孩子敢于质疑的习惯
一位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讲了一个故事,从而引发了一场思考。在远古时代,有一种爬行动物,谁也没见过,也找不到化石,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这种动物只在夜里活动,全身黑色,身长60厘米,后腿较长,能在树上爬行,且善于跳跃。晚上视觉能力很强,能看到几十米外的地方。因此,很容易捕捉到食物,同时避免天敌伤害,后来这种动物灭绝了。讲完故事后,老师让学生在答卷上写下这种动物的特点。收起答卷后,老师给每个学生都判了零分。学生的脸上写满疑惑,部分学生甚至有些愤怒。全班同学据理力争。
这时,老师对同学们说:“是啊!你们答案和我讲的完全一样,为什么给你们判零分呢?”全班同学纷纷要求老师给出理由。老师说:“谁也没有见过这种动物,世界上也没有任何资料记载,那我能不能知道这种动物的特点呢?”学生说:“当然不知道。”老师又说:“既然我也不知道,那我说得对不对?”学生猛然醒悟:老师原来在考我们,世界上根本没有这种动物,老师说的没有科学依据,也不一定完全正确。通过这节课学生纷纷发表感想:老师说的,书上写的,甚至是科学家阐述的结论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科学没有绝对权威,在接受信息时一定要经过认真的分析和思考,不能盲目接受。
看到这个小故事,相信我们都能体会这位老师的良苦用心。现在,很多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喜欢死记硬背,把老师上课讲的内容用笔记本端端正正地记好。考试、做作业的时候,背背笔记或者直接翻笔记本。没有自己的思考,一味言听计从,对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孩子来说是很不利的。它容易使孩子对长辈形成依赖心理,有问题不自己思考,而是等待别人的答
案,从而导致思维僵化,没有自己的想法。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孩子太相信权威。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注意这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喜欢强调自己作为长辈的权威,不许孩子有反对意见。久而久之,孩子就真的把父母老师的话当成了权威,不敢怀疑。这种权威主义的教导,使得孩子不会怀疑,也不敢怀疑,因此也就出现了上面的情况。其实,让孩子尊敬长辈的意见是必要的,但是也不能让孩子养成盲从的习惯,应让孩子有些批判精神。
中学阶段的孩子是喜欢思考的,他们对事物的批判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有了很大提高。如果这时父母能够加以引导,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进行压制,不允许孩子有不同意见,那么孩子就有可能在思维上唯唯诺诺,不敢在别人面前发表想法。
虽然小学时,孩子的批判能力还没有完全显示出来,但是初中阶段,孩子的批判能力非常明显了,他们不愿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对别人的看法和意见都要经过自己的审查,部分孩子还会过分怀疑别人的观点。作为父母,我们会有这样的经验,无论我们对孩子说什么,他们似乎都不怎么相信,直到自己试过了才愿意相信。其实,这是孩子批判性思维开始发展的表现。这个阶段的孩子也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思想,能够有意识地调节和论证自己的思想。他们会和别人争论,会拿出一些证据论证自己的想法。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说服别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说服自己。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连自己都不能说服,那也很难说服别人。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决定了中学生们希望别人给他们思考的空间,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涉他们的想法。如果这个阶段的父母过多地强调服从,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得不到正常发展。
质疑是一种可贵的习惯,是值得培养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敢于和善于质疑的孩子,常能打破传统,不迷信、不盲从权威,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1)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
孩子不敢质疑,大部分是因为他们有一种权威心理,把既定的事实或长辈的话看得过分权威和不可挑战。因此,要想培养孩子质疑的习惯,首先就要为孩子创设平等的交流环境。要让孩子感受到他们提问题不会给他们带来“麻烦”,不会为他们引来责骂或其他惩罚。一旦让他们感受到父母是鼓励提问的,他们的问题自然就多了起来,想法也越来越丰富。
(2)鼓励孩子多提问题
我们说质疑,并不只是指质疑父母、质疑老师或者其他权威,还包括孩子在学习或生活的过程中多产生问题。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可见,多提问题、提好问题对孩子来说是有益的。作为父母,平时要鼓励孩子多提问题,不要怕孩子有问题,恰恰应该担心孩子没有问题可提。孩子看了书,看了电视或者观察到不懂的现象,都可以让他们大胆地提出来。当孩子提出问题以后,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也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不管哪种方式,对孩子的发展都是有利的。